心脏神经症 【概述】
神经症原称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症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综合征,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症状,或兼有神经症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也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精神因素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焦虑、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劳累过度亦为常发诱因。本病大多发生于青年和壮年,女性多见,尤其是更年期妇女。症状多种多样,时好时坏,严重者影响劳动力。心脏神经症属中医的“惊悸征忡”、“胸痹”、“郁证”等范畴。 【病因病理】
心脏神经症的病因,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平素心虚胆怯之人,易惊恐为患。或怒伤肝气,肝火上逆;或情怀不悦,肝气郁结,痰火内扰;或气郁血滞,均致心脉受损,神失安守。此外,大病久病之后,或劳欲过度,损及心脾肾,耗伤气血(阴),也使心失濡养,神失潜藏。 病理变化为心胆气虚,突受惊恐,神失所主,而发惊悸心慌不已。若大怒伤肝,肝火上炎,或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虚痰生,痰火内扰,均可动撼心神,而为惊悸,
烦躁,胸闷,不寐。气郁血滞,胸脉不利,心脉失畅测见胸闷胸痛。此外,心脾两伤,气血虚报,或心肾阴虚,虚火上扰,均使心失儒养,神失潜藏,亦见心悸、不寐之证。 【诊断要点】
1.临床主要表现:可有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心悸、心前区痛,气短、过度换气等;也可有神经症的表现,如失眠、焦虑、多汗、头晕等。
2.经详细的全身和心血管系统的各项检查,未见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辩证分型】
1.肝郁胆虚症状:情绪抑郁,胆怯易惊,心悸阵作,少眠易醒,胸胁闷胀,胸痛而无定处,常因情志因素诱发。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情绪抑郁,胸胁问胀;气郁血滞,气散血行,故胸痛无定处,常因情志因素诱发;心胆气虚,神失所主,则胆怯易惊,心悸,少眠易醒;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或虚弦,均为肝郁胆虚之征。
2.痰火内扰症状:心悸而烦,胸脘窒闷,或形体肥胖,寐则多梦,口苦口干少饮,痰多。舌红,苔黄腻或浊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浊内盛,则形体肥胖,痰多;阻碍气机,则胸脘窒闷;痰火内扰,则心悸而烦,寐则多梦;痰
火伤阴,则口苦口干少饮;舌红,苔黄腻或浊腻,脉滑数,均为痰火内扰之征。
3.心脾两虚症状:心悸头晕,胸痛隐隐,面白神疲,失眠健忘。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俱亏,血不养心,则心悸,心痛隐隐;神失潜藏测失眠;心血不能上荣于脑测头晕、健忘;不能上充于面测面色苍白;血亏气虚测神疲;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俱亏之征。
4.阴虚火旺症状:心悸不安,心烦不眠,惊悸易怒,头晕目眩,耳鸣,手足心热,腰酸梦遗,口于少津。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上济于心,以致心火内动,扰乱心神,则心悸不安,心烦不眠,惊悸易怒;阴亏于下,则腰酸梦遗;虚阳上扰,则头晕目眩、耳呜;手足心热,口干少津,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分型治疗】 1.肝郁胆虚治则:解郁宁心。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柴胡9克自芍12克枳壳9克川芎9克香附9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9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心悸少眠者,加夜交藤30克、合欢花15克、炒枣仁12克,以加强养心安神;
坐卧不安,情绪烦乱,心凉不已者,加百合15克、知母9克、磁石30克(先煎),以清肝镇惊;胸痛时作者,加延胡索9克、川??子 9克,以理气活血止痛。 2.痰火内扰治则:清化痰火。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3克竹茹9克黄芩12克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甘草3克枳实9克随症加减:胸闷甚者,加瓜萎15克、薤白6克、郁金9克,以化痰宽胸;心悸多梦者,加礞石30克。
远志5克,以镇惊宁神化痰。 3.心脾两虚治则: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远志6克酸枣仁9克龙眼肉9克当归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贫血而见头晕心悸,面白无华者,加熟地12克、白芍12克、阿胶9克(烊化),以补血;失眠较重者,加五味子6克、柏子仁9克,以加强养心安神;食欲不佳者,加焦山植15克、陈皮6克,以健胃助运。 4.阴虚火旺治则:滋阴泻火。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9克麦冬9克天冬9克玄参9克丹参15克当归9克黄柏9克知母9克随症加减:烦热不眠较剧者,加黄连3
克,焦栀子9克,龙骨、牡蛎各30克,以清热除烦,镇静宁神。 【中成药】
1.逍遥丸 每次6克,每日3次。 2.珍合灵 每次4片,每日3次。 3.朱砂安神九 每次6克,每日3次。
4.天王补心丹 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1.淮小麦30克、百合3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克,水煎服,每日服2次。适用于心脏神经症表现心悸,坐卧不安者,尤其是更年期妇女。 2.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丹参15克,水煎服,每日服2次。适用于心脏神经症表现神疲气短,心悸、易汗者。 【其它疗法】
浸浴法:水温度36~37摄氏度,患者仰面卧入浴盆中,水浸至胸骨剑突部以下,每日浸泡15~20分钟。 针灸疗法:针刺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 食疗法:
(1)龙眼肉30克、当归10克、猪精肉100克,共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炖煮而成。适用于心脏神经症表现心悸、胸闷、乏力体虚者。
(2)百合30克、生地15克、粳米100克,煮粥常
食,适用于心脏神经症表现心悸失眠,坐卧不宁者。 【注意事项】
1.本病症状多样,并随情绪变化加重,应及时治疗。 2.注意避免情绪波动,培养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3.防止过度用脑及劳累,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
高血压病 【概述】
高血压病是指由于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所致的一种综合征,属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发病人数的绝大部分。继发于某些疾病而引起的高血压,属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高血压病以血压超过正常标准,常见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并发心脑肾等脏器不同程度的器质性损害。高血压病的发病,与遗传、年龄、职业、环境、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性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精神紧张及剧烈活动常诱发血压突然升高。高血压并发严重心脑肾损害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病属中医的“眩晕”、“头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高血压病的病因主要为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致肝郁化火;恣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致痰浊内生;
劳欲过度或年老体衰,致肝肾亏损,总之,上述病因使肝肾阴阳失调,邪于清窍发为本病。
病理变化为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肝阳上亢,凤阳升动,上扰清窍,而见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口苦等症。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聚湿生痰,痰浊内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胸阳不展,而见头晕、头重、胸闷等症。劳欲伤肾或年老肾亏,肾精亏耗,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虚阳上扰,而见头隐痛、眩晕、耳鸣、腰酸等症。病程迁延,久病人络,瘀血内停,阻滞脉络,血脉瘀滞,可见头痛如针刺,或胸闷刺痛,手足麻木,舌青紫,脉涩。阴损及阳,肝肾阴阳俱虚,阴不滋养,阳失温化测有眩晕、消瘦、倦怠乏力、夜尿频多等症。若肝阳暴张,风随阳动,血随气逆,横窜经络,扰动心神,蒙蔽清窍,则见中风昏厥重证。 【诊断要点】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修定标准确定。 I级高血压(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8.67~21.20kPa(140~159mmHg)舒张压:12.00~13.20kPa(90~99mmHg)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8.67~19.87 kPa(140~149mmHg)舒张压:12.00~12.53 kPa(90~94mmHg)Ⅱ级高血压(中度高血压)收缩压:21.33~23.87 kPa(160~179mmHg)舒张压:13.33~14.53 kPa(100~109mmHg)Ⅲ级高血压(重度高血压)收缩压
≥24.00 kPa(180mmHg)舒张压≥14.67 kPa(110mmHg)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头痛且胀,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上亢,阳化风动,上扰清窍,故头痛且胀,头晕目眩;肝火亢盛,扰乱心神,则烦躁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上炎,则胁痛,面赤口音;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2.肝肾阴虚症状:头部隐痛,目眩耳鸣,五心烦热,腰腿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虚阳上扰,故头部隐痛,目眩耳鸣;阴虚内热,则五心烦热;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亏则腰腿酸软;舌红少苦,脉细,均为肝肾阴亏之象,脉细数则为阴虚内热之象。
3.痰湿内阻症状:头痛而重,眩晕,胸闷,恶心,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湿内阻,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眩晕多寐;中阻气机,则胸闷;浊阴不降则恶心;脾胃虚损则食少;舌苔白腻,脉儒滑,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4.瘀血内停症状:头晕头痛,痛如针刺,或胸闷刺痛;唇舌青紫或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或涩。
证候分析: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脉络不畅,则头晕头痛,痛如针刺,或胸闷刺痛;唇舌青紫或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或涩,均为瘀血内停之象。
5.阴阳两虚症状:眩晕,健忘,消瘦,口干,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夜尿频作,腰腿酸软。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精不足,无以充脑,清窍空虚,故眩晕、健忘;无以养体,则消瘦;无以生津,则口干;阴虚内热,则五心烦热;阴损及阳,阳气渐衰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化不利,则夜尿频作;肾虚于下,则腰腿酸软;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无力,为阴阳两虚之象。 【分型治疗】
1.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克钩藤15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下)黄芩9克栀子9克牛膝9克杜仲9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30克茯神12克珍珠母30克(先下)随症加减: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赤,便秘及溲赤属肝火偏旺者,加龙胆草6克、夏枯草12克、郁金9克,以清泄肝火。 2.肝肾阴虚治则:滋养肝肾。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2克太子参15克当归9克杜仲9克牛膝9克白蒺藜9克菊花9克随症加减:烦热盗汗者,加黄柏9克、知母9克,以滋阴泻火。
3.痰湿内阻治则:化痰祛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天麻9克白术12克半夏9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泽泻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生姜5克随症加减:脘门不食者,加白蔻仁3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以芳香健胃理气;耳鸣重听者,加郁金9克、菖蒲9克,以通阳开窍;若伴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者,加黄连3克、黄芩12克,以清化热痰。
4 瘀血内停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桃仁9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15克葱白5克生姜5克麝香0.3克甘草3克郁金9克菖蒲9克白茫9克细辛3克随症加减:头胀痛,血压甚高者,加大麻9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先下)、地鳖虫9克,以平肝通络;合并中风后遗症者,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克、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15克、地龙9克)为主加味,益气活血通络祛风;胸闷刺痛者,加延胡索9克州;川??子9克,以理
气活血止痛。
5.阴阳两虚治则:调补阴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味。
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肉桂3克(后下)附片10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金樱子12克随症加减:耳鸣耳聋者,加磁石30克(先下)、五味子6克,以潜降浮阳;有蛋白尿者,加黄芪30克、补骨脂12克、鹿衔草15克,以益气补肾,消蛋白尿。 【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 每次6克,每日3次。 2.杞菊地黄九 每次6克,每日3次。
3.珍菊降压片 每次1片,每日3次。 【简便方】
1.莴苣子25克,粉碎破开煎煮后服,每日多次。 2.新鲜白颈活蚯蚓15条,剖开洗净泥土,加入白糖100克,半小时后待蚯蚓化成液体时顿服,每天早晚各1次,5天1疗程。适用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偏高,头晕头痛,面赤心烦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针刺风池、太冲穴。伴头痛剧烈,目胀面赤者,加刺太阳穴;伴热盛面赤者,加合谷穴。用泻法,留针20分钟,日1次,7天1个疗程。
药枕法:取野菊花、桑叶、石膏、白芍、川芎、磁
石、蔓荆子、青木香、蚕砂等药物适量,制成药枕,每昼夜使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
足浴法:钩藤30克(包煎),加少许冰片,于每晚睡前放入盆内,加温水浴足,每次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食疗法:芹菜250克,沸水烫2分钟,少量油、盐等调料拌食,适用于高血压病肥胖者常用。 【注意事项】
1.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如控制不良,将逐渐累及心脑肾等器官,导致严重并发症,故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2.定期检测血压,坚持长期有效的中西医治疗,以保持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概述】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即慢性心功能不全,简称心衰,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晚期病理结果。以肺郁血所致的左心衰竭及体循环静脉郁血所致的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为临床主要特征。
心功能不全临床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心力衰竭即为心功能失代偿期,按轻重程度分为三级(I~Ⅲ度)。感
染、过度体力活动、情绪刺激等多种因素,常可诱发及加重心衰。严重的顽固性心衰,多预后不良。心衰属中医的“惊悸怔忡”、“胸痹”、“喘咳”、“水肿”、“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
心衰的病因为久患心病,累及心脏,或他脏久病,累及于心,致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及功能失调,如复感外邪,或劳倦过度,或病后失调,或忧思内伤等诸多因素测更伤正气,耗竭心力。
病理变化为心肺气虚,痰阻血瘀测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甚则咯血。气阴两亏,心血内瘀,神失潜藏,则心悸怔忡,动则加剧。虚热内迫,则盗汗,心烦失眠,两颧潮红。心肾阳虚,水饮泛溢,上则凌心射肺,而见心悸喘急,下则膀胱气化不利,而见尿少浮肿。病延日久,正气大亏,阴阳俱虚,心阳欲脱,则心胸憋喘,汗出肢冷,脉微欲绝。 【诊断要点】 1.左心衰的临床主要表现
(1)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乏力,以及咳嗽,喘急,咯粉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
(2)体征为左心室增大,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肺底??音,胸水。
(3)X线提示心脏扩大、肺郁血。
2.右心衰的临床主要表现
(1)症状有腹胀,食欲下降,尿量少,夜尿多,下肢浮肿等。
(2)体征为心脏增大,以有心室为主者可伴心前区抬举性搏动,胸骨左缘听到舒张早期奔马律,两肺有湿性??音,肝肿大,颈静脉充盈,肝一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3)X线提示心影增大,上腔静脉增宽,右房及右室增大。
3.心功能分级
Ⅰ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代偿期); Ⅱ级较大活动时,患者出现症状(心衰Ⅰ度); Ⅲ级轻度活动即有症状(心衰Ⅱ度);
Ⅳ级任何活动及休息时都有症状(心衰Ⅲ度)。 【辩证分型】
1.心肺气虚,血瘀痰阻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剧,咳嗽,咳吐白痰,或咯血痰,神疲乏力。舌黯红,苔薄,脉结代。
证候分析:心主血,肺主气,心肺气虚,气不行血,心脉瘀阻,则心悸,胸闷气短,唇甲紫绀;动则耗气.故活动后症状加剧;肺失宣降,痰饮阻肺,则咳嗽,咳吐白痰;血瘀肺络测咯血痰;子病及母,肺脾气虚测神疲乏力;舌黯红,苔薄滑,脉结代,均为心肺气虚,血瘀痰阻
之征。
2.气阴两虚,心血内瘀症状:心悸怔忡,稍活动即加剧,神疲乏力,头晕,盗汗,颧红,心烦失眠。舌质偏红,脉结代或细数。
证候分析:气阴两虚,气不行血,阴不化血,心血内瘀,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动则尤剧;气虚,则神疲乏力;血虚清宫失充,则头晕;阴虚内热,则盗汗、颧红;热扰心神,则心烦失眠。
3.心肾阳虚,血瘀饮停症状:心悸、胸闷、喘急,咳嗽、咳白泡沫痰,畏寒肢冷,腰酸尿少,面色苍白或青紫,全身水肿。舌黯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阳虚亏,心脉瘀阻,则心悸胸闷,面色青紫;肾阳虚衰,肾府失养,则腰酸;寒凝血脉,则畏寒肢冷;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则喘急、咳嗽、咳白泡沫痰;下停膀胱,气化不利测尿少;泛溢肌肤,则全身水肿;舌黯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均为心肾阳虚,血瘀水泛之征。
4.阴阳俱虚,心阳欲脱症状:心悸憋喘,面色青灰,尿少肢肿,烦躁不安,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淡晦,苔白或苔少,脉沉细欲绝。
证候分析:心肾阳虚,心血瘀闭,水饮内停,则见心悸憋喘,面色青灰,尿少肢肿;阳损及阴,阴阳大衰,阴
不潜阳,阳气欲脱,则见烦躁不安,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淡晦,苔白或苔少,脉沉细欲绝,均为阴阳俱虚,心阳欲脱之征。 【分型治疗】 1.心肺气虚,血瘀疾阻治则:补益心肺,活血化痰。 方药:养心汤加减。
党参15克黄芪20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当归9克川书9克半夏9克茯苓15克随症加减:两颧黯红,唇甲紫纣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15克,以加强活血化瘀;咳吐白痰,喘憋不得卧者,加葶苈子15克(包煎)、桑白皮15克,以泻肺化饮。
2.气阴两虚,心血内瘀治则:益气敛阴,活血养心。 方药: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加减。
党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生地12克酸枣仁15克丹参15克随症加减:阴虚内热,烦热盗汗、心悸明显者,加黄连3克、知母9克,以清虚热;伴足肿者,加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己15克,以健脾益气行水。
3.心肾阳虚,血瘀饮停治则:温补阳气,化瘀逐饮。 方药:真武汤合四物汤加减。
附片15克于姜5克桂枝9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当归 9克)I芍 9克泽兰 15克随症加减:神疲乏力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以补气;腹胀、纳少、恶心者,加
大腹皮9克、陈皮9克、半夏9克,以健脾行气,消胀健胃。
4.阴阳俱虚,心阳欲脱治则:补气回阳,益阴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
红参5克附片15克炙甘草9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麦冬15克五味子9克山茱萸15克随症加减:喘急哮鸣,不能平卧者,加黑锡丹6克,以镇纳浮阳。 【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 每次6克,每日3次。
2.复方丹参滴丸 每次10粒,每日3次。 【简便方】
生晒参6克、附片9克、麦冬15克、红花6克,水煎服,每日饮服3次。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长期服用。 【其它疗法】
注射法:用生脉注射液20毫升,加人50%葡萄糖液20~40毫升中静注,每隔15~30分钟1次,连续3~5次,取效后,再以50~10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心衰属心气不足,或心阳欲脱者。 针灸疗法:针刺心俞、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 随症加减配穴,用补法。每日l~2次,1 周为1个疗程。
食疗法:羊肉250克、桂皮3克、黄芪50克、当归9
克。将羊肉切块,炝锅煽炒后,再加入桂皮、黄芪、当归及水炖熟,最后加姜、酒、盐、味精等即成,分次服食。适用于慢性心衰阳气衰微,水气凌心者。 【注意事项】
1.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严重发展的结果,故应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
2.心衰合并感染时,应中西药结合,及时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以防止心衰加重。
3.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饮食宜营养清淡,低盐饮食,慎起居,防风寒,以避免各种诱发心衰的因素。 冠心病 【概述】
冠心病,系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 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以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为主要临床特征。疼痛剧烈不解者,常伴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或心悸、气短。喘息不得卧,甚则猝死。根据临床特点,分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五种类型,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典型的临床类
型。中老年人是冠心病主要发病人群,受寒胞食、情绪过激及剧烈运动等情况,常为冠心病急性发作的诱因。本病是严重的心脏病之一,常危及生命。但若及时诊断治疗,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轻及减少发病,带病延年。冠心病属中医的“胸痹”、“胸痛”。“真心病”、“厥心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冠心病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为年老体衰,心脾肾气血阴阳不足;外因为阴寒侵入、饮食失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最终导致心血运行受阻,胸脉痹阻而胸痛。
病理变化为年老体衰,肾气已虚,不能鼓舞心阳,滋养心脉,或劳倦思虑,耗伤气血,损及心脾,均可使心气虚亏,心血瘀滞。阴寒侵袭,内遏胸阳,气机痹阻,心脉凝滞u暴饮饱食,脾胃受损,运化不利,痰浊壅寒,心脉痹阻。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脉不通。总之,心脾肾亏损,气血阴阳不足,是冠心病的内在病因;阴寒、痰浊、气滞、瘀血等病邪痹阻心脉,胸阳失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是冠心病的外在表现。所以,冠心病是本虚标实的病证。 【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病变、冠状动脉栓塞或心肌病等疾病的证据。
2.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病人,休息时心电图有明
显心肌缺血表现,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3.40岁以上病人有心脏增大,或心力衰竭,或乳头肌功能失调,伴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缺血表现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其中两项者。
4.必要时借助心动超声波、心肌酶谱测定、放射性核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 【辩证分型】 1.寒凝心脉症状:心痛彻背,每因受寒诱发,伴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舌黯淡,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阴寒内侵,胸阳被遏,心脉痹阻,故胸痛彻背;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胸闷,心悸气短;阳气不足,寒凝血脉,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黯淡,苔白,脉弦紧,均为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之候。
2,气滞血瘀症状:心胸窒门而痛,神情抑郁或郁怒。偏气滞者,胸胁窜痛,牵引肩背;偏血瘀者,心胸刺痛,夜晚为甚,心悸不宁。舌黯,见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故见神情抑郁或郁怒,心胸窒闷而痛;肝气横逆,则胸胁窜痛,牵引肩背;气滞血瘀,则心胸刺痛,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黯带瘀,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3.痰浊壅塞症状:胸闷痛,气短,形体肥胖,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痰盛,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故胸闷痛,气短;脾主肌肉,主升清,痰浊困脾,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故形肥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盛之象。
4.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或伴头晕乏力,盗汗或自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苔薄或少,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虚,心失所养,心脉涩滞,故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气虚无以行血,则头晕乏力;气虚失摄则自汗;阴虚内热则盗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脉细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5.脾肾阳虚症状: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或心悸肢肿,重则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胸阳不振,心血不利,可见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阳虚水气凌心测见心悸肢肿;肾阳衰惫,阳气欲脱,心脉痹涩,故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均为脾肾阳衰或阳气欲脱之象。 【分型治疗】
1.寒凝心脉治则:散寒通阳,活血宣痹。 方药:瓜萎薤白汤加减。
瓜萎皮12克薤白6克附片9克桂枝9克檀香6克丹参15克红花6克细辛3克随症加减:胸痛剧烈无休止,喘息不得平卧,属阴寒极盛之重证者,以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乌头、附子、干姜等)合苏合香丸,以温散通痹止痛。
2.气滞血瘀治则:理气解郁,活血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柴胡9克赤芍12克枳壳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地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川牛膝9克桔梗3克延胡索9克甘草3克随症加减:胸胁窜痛者,加香附9克、郁金9克,以加强理气解郁;心胸刺痛者,选三七粉2~3克,或乳香、没药各6~9克,以活血定痛;心悸不宁,早搏时发者,加丹参15克、龙齿30克,以宁心定惊。 3.痰浊壅塞治则:化痰泄浊,宣痹通阳。 方药: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
全瓜萎15克薤白6克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砂仁3克.随症加减:苔腻,纳呆者,加苍术9克,以运牌化湿;痰浊郁久化热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连3克、竹茹9克,以清热化痰;倦怠欲寐者,选黄芪15~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菖蒲9
克,以益气健脾,化痰醒神;血脂高者,选蒲黄20克(包煎)、红花6~9克、山植15~30克,以活血降脂。 4.气阴两虚治则:益气滋阴,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加味。
黄芪30克党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玉竹9克当归9克川芎9克丹参15克炙甘草9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心悸不眠者,加酸枣仁12克、获神12克,以宁心安神;自汗者,加糯稻根12克、浮小麦15克,以补虚敛汗;盗汗者,加知母12克,以清热止汗;胸痛渐剧者,选延胡索9克、川??子9克,以理气活血止痛。 5.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活血通脉。 方药:金匮肾气丸、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 附片9克桂枝9克熟地9克山药12克山茱萸9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丹参15克檀香6克随症加减:胸痛彻背者,加制乌头9克、高良姜6克、香附9克,以温经行气止痛;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者,以参附汤(人参6~12克、附片9~30克)参予抢救。 【中成药】
1.复方丹参滴丸 每次10粒,每日3次。 2.麝香保心丸 每次1~2粒,发作时舌下含。 3.冠心苏合香丸 每次1粒,胸痛剧烈,汗出胶冷时化服。 【简便方】
1.黄芪30克、丹参IS克、红花6克、延胡索12克,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冠心病患者常服。 2.三七粉装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适用于心绞痛反复发作者。 【其它疗法】
膏药穴位敷贴法:以代温灸膏或香桂活血膏,敷心俞、厥阴俞或膻中等穴位。
足浴法:以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鸡血藤、乳香、没药、苏木、桂枝等煎水,每晚浸足约30分钟。 食疗法:山植、荷叶、薏苡仁、粳米各30克,煮粥,经常食用。适于冠心病患者降脂减肥。 【注意事项】 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起病急,尤其后者,危险性大,救治不当,常危及生命。急性发病时,应停上活动,及时服用急救药,并立即就医。
2.避免冠心病急性发作的各种诱因,如受寒、过劳、情绪过激、暴饮暴食等。
3.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坚持适当的运动,选择低胆固醇饮食,避免吸烟及喝浓茶。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概述】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又称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风湿热引起的慢性心瓣膜损害,造成瓣膜口的
狭窄和/或关闭不全,进而导致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发展为心功能代偿不全,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浮肿等症状及特殊性体成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50%~70%患者有明确的风湿热史。瓣膜受累最常见者为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风湿热反复发作,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者,以及罹患感染性心内膜炎者,预后不良。风心病属中医的“心痹”、“咯血”、“喘证”、“心悸”、“水肿”等范畴。 【病因病理】
风心病的病因为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侵入人体,合而为痹,由经络入脏腑,痹阻心脉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邪痹心脉,心血瘀阻,而致心悸、胸闷、胸痛。心主血,其华在面,心脉瘀阻,则面部两颧紫红,口唇青紫。心肺同居上焦,心血瘀阻,则肺气不利,痰阻血瘀,血不循常道,故气急、咳嗽、咳痰、咯血。心血瘀阻,心气虚弱,心阳不振,病延日久,心肾阳衰,寒水不化,上则凌心射肺,下则膀胱开阖不利,而见心悸如脱,气短喘息,四肢厥冷,小便不利。阳气衰败,阴液欲脱,瘀血痹阻心肺,可出现心胸憋闷,气短难续,咯吐血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危重证候。 【诊断要点】 1.临床主要表现 逐渐发展加重的左右心衰症状,如动则心悸气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或端坐呼吸,咳嗽
咯血及浮肿等。二尖瓣狭窄者可见两颧及口唇紫绀,形成“二尖瓣面容”。心脏听诊各瓣膜区有相应的特殊性杂音,如二尖瓣区舒张期吹风样杂音,收缩期喷射样杂音等。 2.实验室检查 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等多有特征性改变,可明确诊断。 【辩证分型】
1.心血瘀阻症状:两颧紫红,唇甲青紫,心悸胸闷,甚则胸痛,咳嗽,咳痰,或伴咯血,头晕乏力。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本型最常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者。
证候分析:心主血,其华在面,心血瘀阻则两颧紫红,唇甲青紫;心血瘀阻,致心阳不振,心脉不通,则心悸胸闷,甚则胸痛;心肺同居上焦,心血瘀阻,肺气不利,痰阻血瘀,血不循常道,故咳嗽、咳痰、咯血; 血行不利,无以充养,则头晕乏力;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结代,均为心血瘀阻之征。
2.气血两亏症状:心悸胸闷,气短,汗多,动则尤甚,面色苍白。舌质淡胖齿痕,脉细或儒弱。本型多见于风心病的相对稳定期。
证候分析:邪伤正气,气虚则心血瘀阻,而见心悸胸闷,气短汗多,动则尤甚。血虚不能上荣侧面色苍白,头晕;舌质淡胖有齿痕,脉细或儒弱,均为气血两亏之征。
3.心肾阳虚症状:面色晦黯,心悸浮肿,咳嗽喘急,甚则不能平卧,手足不温。舌黯淡,苔薄白或白滑,脉结代或脉沉细。本型为风心病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类型。 证候分析:心肾阳虚,下焦寒水无制,上凌心肺,则心悸、咳嗽喘急,甚则不能平卧;下则气化不利冰饮不化,腿足浮肿;阳虚不能温煦布散,寒凝血脉坝u面色晦黯,手足不温;舌黯淡,苔薄白或白滑,脉结代或沉细,均为心肾阳虚,寒凝血脉之征。
4.阳衰阴脱症状:气促憋闷,端坐呼吸,或咯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或咯血,烦躁不安,极度焦虑,四肢厥冷,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大汗出,皮肤湿冷,心悸如脱。舌紫,脉细数欲脱。本型是风心病的危急重症,常见于风心病高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者,或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感染,或妊娠分娩等诱发异位性心动过速者。
证候分析:阳气衰败,瘀血阻痹心肺,则见气促憋闷、端坐呼吸、或咯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或咯血; 阴寒弥漫坝u四肢厥冷,面色灰白,口唇紫绀;阴阳相互依存,阳衰阴脱,故大汗出,皮肤湿冷;心神失潜,则烦躁不安,极度焦虑,心悸如脱;舌紫,脉细数欲脱,为阳气虚脱,阴液衰败,瘀血痹阻之征。 【分型治疗】
1.心血瘀阻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饮加减。
桂枝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12克当归9克丹参15克威灵仙15克延胡索12克炙甘草9克随症加减:咳喘甚且有黏痰者,加苏子9克、杏仁9克、半夏9克,以宣肺化痰平喘;咯血者,加生侧柏叶15克、参三七粉2克(兑服),以清肺散瘀止血。 2.气血两亏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2克黄芪15克当归9克酸枣仁12克丹参12克桂圆肉9克桂枝6克淮小麦15克炙甘草9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瘀象明显者,加桃仁9克、红花6克、延胡索9克,以加强理气活血;心悸甚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以潜心宁神;发热、咽痛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2克、玄参9克,以清热解毒,养阴利咽。 3.心肾阳虚治则: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片15克桂枝10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葶苈子15克(包煎)防己12克生姜皮5克随症加减:胸闷,口唇青紫者,加丹参15克、红花9克、檀香6克,以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喘息不得卧,自汗出者,加生晒参6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以补心气,敛心阴。
4.阳衰阴脱治则: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
红参6克附片15克干姜6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山茱萸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随症加减:本型以西医药急救为主,中药治疗为辅。情况紧急时用独参汤:红参9克,急煎吞服;
症情有所缓解时,还可于上方加丹参15克、桃仁9克、红花9克,以加强活血通痹;汗多口干者,加玉竹15克、生地15克,以养心肾之阴。 【中成药】 1.麝香保心丸 每次1粒,每日3次。
2.金匮肾气丸 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生晒参6克、红花6克,水煎服,每日3次,饮服。适用于风心病心悸、胸闷、动则气急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针刺两侧内关穴,平补平泻,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食疗法:鸭肉500克、瘦猪肉250克、淡菜25克、黄花菜25克、虾米25克。黄花菜、淡菜、虾米泡软,鸭肉、猪肉切了,与适量上汤及姜酒调料,共入压力锅中炖煮,食肉喝汤。适用于风心病心衰严重者。 【注意事项】
1.风心病是一因反复的风湿活动而引发的心脏瓣膜病变,最终常导致进行性加剧的心功能不全,故应积极治疗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咽峡炎、猩红热、丹毒等,以避免急性风湿热活动。
2.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久居潮湿场所,以预防感染。 保待精神愉快,加强营养,忌油腻、辛辣、生冷及过威之品,忌烟酒,劳逸适度,积极锻炼,以增强体质。
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因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症性改变所导致的一种心脏疾病。以急性病毒性感染后出现或发病,同时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气急等心脏症状,以及心电图异常改变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病6个月以内为急性期,6个月至卫年为恢复期,1年以上为慢性期。心肌炎患者大多可痊愈,部分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心脏异常改变的体征和心电图,但病情历久不变,多为心肌炎急性期后的心肌瘢痕所致,称为心肌炎后遗症。极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心肌炎属中医的“心悸”、“胸痹”、“水肿”、“怔忡”、“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
心肌炎的病因虽有外邪入侵,饮食不洁,疲劳过度,情志不遂等,但主要为外感邪毒,内舍心包所致。 病理变化为温热毒邪,袭于肺卫,正邪交争,正虚邪进,内舍心包,侵入心脉,致心血瘀滞,而见胸闷胸痛、心悸气急、脉结代等症。或寒毒之邪,凝滞心脉,阻痹心血运行,而致胸闷、脉迟;邪伤心阳,阳虚水泛,水气凌心测见心悸气喘,肢肿等症。或本痰湿为患,复热毒侵心,与疾相结,瘀阻心脉而见日腻口苦,心胸憋痛。邪稽日久,其势已缓,气阴两虚,心神失养,则神疲,心悸怔仲,五心烦热,脉结代等;气阳两虚,脉失鼓动测胸闷,头晕,脉迟。 【诊断要点】
1.临床主要表现 发病前1~3周内有急性病毒性感冒史,或感冒同时出现胸闷、心悸、气急、乏力等,严重者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痛,浮肿、昏厥,甚至摔死。心脏听诊显示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音低钝等。
2.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显示ST-T段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以及各种传导阻滞等。抗心肌抗体检测阳性。 【辩证分型】
1.邪毒侵心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身楚,鼻塞咽痛,或伴咳嗽,心悸气促,胸闷胸痛。舌红,苔薄,脉结代或促。
证候分析:温热邪毒,袭于肌表,正邪交争,而发热恶寒;肺卫失宣测头痛身楚,鼻塞咽痛,或伴咳嗽;邪盛正虚,邪毒入侵,内舍于心,损伤心脉,遏阻气血,则心悸气促,胸闷胸痛;舌红,苔薄,脉结代或促,均为邪毒侵心之征。
2.寒毒凝心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骨节酸楚,胸闷或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迟或迟紧,或结代。
证候分析:风寒外袭,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 邪束肌表,经气不利,则无汗,头身疼痛,骨节酸痛;
寒毒内侵,凝滞心脉,心血失运测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迟或迟紧,或结代均为寒毒凝滞之征。
3.水气凌心症状: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四肢不温,口唇青紫,腹胀肢肿。舌质紫,舌苔白腻,脉沉细。 证候分析:邪伤心阳,阳虚水泛,水气凌心,痹阻心脉,则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口唇青紫;水气内停,则腹胀肢肿;阳气虚弱,则四肢不温;舌质紫,舌苔白腻,脉沉细,均为阳虚血瘀之征。
4.痰热互结症状:胸闷心悸,心前区憋痛,口苦口腻,或口干便秘;舌红胖,苔腻浊或腻黄,脉滑数或促。
证候分析:本痰湿为患,热毒侵心,与痰互结,瘀阻心脉,故见胸闷心悸,心前区憋痛;痰热内盛而日苦口腻;热伤阴津测口干便秘;舌红胖,苔腻浊或腻黄,脉滑数或促,均为痰热内盛,瘀于心脉之征。 以上四型,见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发作期。
5.气阴两虚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身倦乏力,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舌红少津,苔薄,脉细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邪毒侵心日久,灼伤心阴,损及心气,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气不运血,心血迟滞,则胸闷气短;气阴两虚,虚热内迫,则身倦乏力,五心烦热泪汗盗汗;舌红少津,苔薄,脉细弱或结代,均为心之气阴两虚之征。
6.气阳两虚症状: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头晕,面色白,肢冷畏寒,便溏。舌淡胖,脉沉细而迟。
证候分析:邪伤气阳,胸阳不足,心血失运,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血不上荣则头晕;阳虚失于温运,则面色白,肢冷畏寒,便塘;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而迟,均为气阳两虚之征。
以上两型,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 【分型治疗】
1.邪毒侵心治则:清热解毒,疏邪清心。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麦冬15克板蓝根15克牛蒡子12克赤芍15克桅子9克黄连3克竹叶9克甘草5克随症加减:热重者,加石膏30克(先煎),以大清里热;咽喉热痛者,加生地15克、玄参15克、马勃6克,以养阴清热利咽;腹痛腹泻者,加白头翁30克、秦皮12克,以清肠解毒。
2.寒毒凝心治则:祛寒逐邪,温养心脉。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9克附片9克细辛5克桂枝9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9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咳嗽,白痰者,加杏仁9克、前胡9克、款冬花9克、紫菀9克,以宣肺化痰止咳。
3.水气凌心治则:温阳益气,利水活血。 方药: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黄芪30克党参15克附片12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麦冬12克随症加减:胸闷痰多者,加瓜萎15克、薤白6克、半夏12克,以化痰宽胸。 4.痰热互结治则:清化热痰,活血化瘀。 方药:小陷胸汤合丹参饮加味。
黄连5克半夏12克瓜萎20克权实10克丹参15克州书12克桃仁9克郁金15克随症加减:口干便秘者,加玄参15克、生大黄6克(后下),以养阴通便。
5 气阴两虚治则: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
黄芪24克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玉竹12克当归9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远志5克炙甘草9克随症加减:胸部隐痛者,加郁金10克、丹参15克、降香5克,以理气活血;自汗或盗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先煎)、浮小麦15克,以镇心敛汗。 6.气阳两虚治则:补益心气,温振心阳。 方药:炙甘草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党参15克炙甘草9克附片9克桂枝9克干姜5克麦冬9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9克丹参15克红花6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长期服药、有化热之象者,应酌减附子、干姜等温燥之品。 【中成药】 1.宁心宝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2.生脉饮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简便方】
西洋参6克、麦冬12克、五味子5克冰煎服,每日多次代茶饮。适用于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服。 【其它疗法】
注射法:生脉注射液20毫升加入5%葡萄糖20~4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慢性期属气阴两虚者。
针灸疗法:选心俞、厥阴俞、内关、阳陵泉、三阴交,单侧取穴,交替使用,平补平泻,每日1次,l周为1个疗程。
食疗法:童子鸡l只、龙眼肉IO克、麦冬15克,与盐、酒、姜等调料一起放汽锅内蒸煮后食用。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恢复期或慢性期常食。 【注意事项】 1.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发作期应积极就医,并卧床休息,6个月内尽量减少活动,以利于病情好转痊愈。 2.病毒性感冒或腹泻,应及时治疗。 3.劳逸适度,慎防情绪刺激。 心肌病 【概述】
心肌病是一种病因复杂,基本病变发生于心肌,导致心肌不能正常收缩的心脏疾病。以心脏扩大,劳累后气急,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下肢浮肿,或心悸、胸闷、心绞痛等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两种类型,按病理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三种类型,其中扩张性心肌病较为多见,限制性心肌病国内少见。心肌病起病缓慢,但病程快慢不一。凡心脏扩大明显,心力衰竭持久,或心律失常顽固者,预后不佳。心肌病属中医的“心
悸”、“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 【病因病理】 心肌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心气不足,或心肾阳虚;外因为外邪侵袭、过度劳累,病久失调等。一般而言,本病早期主要病变在心肺,病久累及脾肾,导致心血瘀阻,水饮泛溢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心肺气虚,心血瘀阻,致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虚阴亏,阴不化血,血不养心坎帕悸怔忡。血行迟滞,机体失养,则神疲乏力。病延日久,正气大衰,心肾阳虚,胸阳虚衰,心脉痹塞,则胸闷、胸痛加剧;阳不化气,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则喘急气短,夜晚尤甚,不能平卧;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 【诊断要点】 1.临床主要表现 逐渐发展的心功能不全,如劳累后气急,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症状,及食欲减退,腹胀、水肿等右心衰症状。心绞痛发作时,服硝酸甘油无效。体检可发现心脏明显增大,可触及双重心尖搏动,闻及奔马律,胸骨左缘第五胁间有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脏二尖瓣区及/或三尖瓣区有全收缩期杂音。此外,可见心衰的各种体征:如肺底湿??音,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浮肿等。
2.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示各房室肥大劳损,心肌损害,病理性Q波,各种心律失常。X线显示心脏扩大和肺郁血。超声心动图显示各心脏内径增大等特征性改变。
3.心肌病应与心包积液、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克山病等相鉴别。 【辩证分型】
1.心气虚弱症状:胸闷或痛,心悸气急,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早期。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脉瘀阻测胸闷或痛;心失所养,则心悸气急,动则加剧;气虚日久,累及心阳,耗伤心血,血行迟缓,则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均为心气不足,瘀血内阻之征。
2.气阴两虚症状: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呜。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或细数。本型见于心肌病的相对稳定期。
证候分析:气阴两亏,心气不足,鼓脉无力,心血瘀阻测胸闷气短;血行迟缓,则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尤感症情加剧;
卜阴衰少,神失潜藏,则小心悸怔忡;虚人扰神,则眠少多梦;阴虚血瘀,则口干少饮;
肝肾精亏,清窍失充测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均为气阴两虚,心脉瘀滞之征;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3.气阳两虚症状:胸闷憋气,或有胸痛,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加剧,胸腹胀满,纳谷不下,小便短少,腿足浮肿,畏寒肢冷,面色晦滞,口唇青紫。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心衰严重期。 证候分析:心肺气虚,胸阳不振,心血失运,心脉痹阻,故见胸闷憋气,或胸痛,面色晦滞,口唇青紫;心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上凌心肺测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阳微,故气喘加剧;水饮中阻,脾虚失健,则胸腹胀满,纳谷不下;水饮滞下,则小便短少,腿足浮肿;阳气衰微,失于温煦测畏寒肢冷;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均为气阳两虚,血瘀饮停之征。 【分型治疗】
1.心气虚弱治则: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熟地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芍9克桂枝9克黄芪5克丹参15克郁金9克炙甘草9克随症加减:胸闷痛,舌苔白者,加瓜篓皮15克。 白6克,以理气化痰宽胸;舌见瘀斑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以加强化瘀上痛。
2.气阴两虚治则:益气滋阴,活血养心。 方药:生脉饮合四物汤加减。
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于6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
地12克赤芍12克酸枣仁12克丹参15克黄芪20克炙甘草9克随症加减:惊悸多梦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以镇心安神;心烦畏热者,加黄连3克、知母9克,以清心除热;便秘者加火麻仁9克、柏子仁9克,以滋阴通便。 3.气阳两虚治则: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
人参6克黄芪30克附片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桂枝12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葶苈子15克(包煎)麦冬12克五味子6克随症加减:胸闷、胸痛,口唇青紫者,加当归9克、川芎9克、红花 9克、延胡索 12克,以加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尿少肿甚者,加泽泻15克、大腹皮9克,以加强利尿消肿。 【中成药】 1.生脉饮口服液 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2.金匾肾气丸 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生晒参6克、黄芪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丹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心肌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期常服。 【其它疗法】
耳针疗法:选心、交感、小肠、皮质下、内分泌、脾、肾上腺、肺等穴,耳针治疗,每次3个穴,轻者每日1次,重者1日2次。每次15分钟*周1疗程。
食疗法:
(1)西洋参10克、百合30克、银耳30克、冰糖适量,加水共炖熟吃,每日1次,连服5天。适用于心肌病心悸、烦热、动则气急者。
(2)当归 10克、茯苓 15克、羊肉 250克、生姜 5片、大枣15枚,共炖汤,食肉喝汤,经常服食。适用于心肌病心衰浮肿、畏冷者。 【注意事项】 1.卜肌病是一治疗较为棘手的心脏病,以渐进发展的心功能不全为临床特点。病情较轻者,可以中医辨证治疗;较重者,必须及时加用西药治疗,直到病情稳定。 2.针对心肌病的主要原始病因,如病毒感染进行防治,平素注意衣着冷暖,起居有序,防止外邪侵袭。避免长期劳累过度及不良情绪刺激。妊娠高血压症要及时治疗等。 3.心肌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并宜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低盐饮食,忌生冷辛辣、油腻及烟酒等物。
心律失常 【概述】
心律失常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心脏冲动形成和/或传导异常。以心悸、心跳停歇感、胸闷、乏力、眩晕,甚则昏厥,心电图提示各种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各类过
早搏动、阵发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均为心律失常的临床常见类型。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但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高心病、心功能衰竭等等,以及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包括心肌本身的变化、电解质紊乱、缺氧、情绪激动、吸烟、喝浓茶等。心律失常的预后因病因不同而差别较大,功能性心律失常预后良好,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致猝死。心律失常属中医的“惊悸”、“怔忡”、“昏厥”、“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
心律失常的病因为心虚胆怯之人,突受惊恐,或素蕴痰热,复加郁怒伤肝;或大病久病,累及心脾肾,损及气血阴阳,均致心失安养,心神扰动,或心脉瘀阻而发心悸。
病理变化为心虚胆怯之人,突受惊恐,或情绪暴怒,大恐伤肾,大怒伤肝,恐则精却,怒则气逆,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则动撼心神而发心凉。素蕴痰热,复加郁怒,胃失和降,痰火互结,上扰心神,亦发心悸。
久病大病,损伤心脾肾,伤及气血阴阳。心脾两虚,气血两亏,心失所养,心神被扰;或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扰动心神;或心肾阳虚,心失温养,且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均致心悸。气滞或气虚,常酿心血瘀
阻,心失所养,亦发心悸。 【诊断要点】
1.多有心律失常的病史,及/或有心脏病的诊断病史。初发病者须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2.临床主要表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心跳停歇感、胸闷、乏力、眩晕,甚则昏厥。心脏听诊可闻及心率或心律异常,或数或缓或迟,或有早搏,或有歇业。脉搏常呈结、代、促、疾、迟、数、沉、涩等。
3.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均可显示心律紊乱的异常指征。 【辩证分型】
1.心虚胆怯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脉动数或虚弦,或促。
证候分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心悸;心不藏神,心中惕惕,故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脉动数或虚弦,或促,均为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征。
2.痰热扰心症状:心悸而烦,痰多胸闷,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或促。
证候分析:痰热扰心,心神失宁,故心悸而烦; 痰热中阻,胃失和降,故痰多胸闷,食少泛恶;青苔黄腻,脉滑数或促,均为痰热内盛之征。
3.心脾两虚症状:心悸头晕,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或细缓,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血不养心,故发心悸;血运无力,不能上荣,故致头晕、面色无华; 血亏气虚,则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或细缓,或结代,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征。
4.阴虚火旺症状: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苦或无苔,脉细数或细促。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扰动心神,故心悸而烦,不得安寐;阴亏于下,则见腰酸;阳扰于上测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细促,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5.心肾阳虚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眈白,形寒肢冷,或心悸伴眩晕,泛恶,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或结代。
证候分析:久病体虚,心肾阳衰。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阳失旷,心血失运,则胸闷气短;阳虚不能达于四肢,充于体表坎u形寒肢冷,面色白;水为阴邪,赖肾阳蒸化,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眩晕;浊阴不降,则泛恶;气机不利例胸脘痞满;气不行水,则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
迟,或结代,均为心肾阳虚之征。
6 心血瘀阻症状:心悸胸闷,或伴气短乏力,心痛时作,或见情志抑郁,胸胁刺痛,唇甲青紫。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或弦结。
证候分析:气虚或气郁致胸阳被遏,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胸闷;气虚血瘀,心络挛急,则气短乏力,心痛时作;肝郁气滞,血瘀肝经,则情绪抑郁,胸胁刺痛;唇甲青紫,舌紫黯或有瘀斑,为心血瘀阻之征;脉细涩或结代见于气虚血瘀者;脉弦结见于气滞血瘀者。 【分型治疗】
1.心虚胆怯治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甘麦大枣汤。
党参15克茯神15克菖蒲9克远志6志龙骨30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9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少寐多梦者,加酸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以助养心宁神;善惊易恐者,加磁石30克(先煎)、唬用粉1.5克(兑服),以助定惊宁神。
2.痰热扰心治则: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黄连5克枳壳12克竹茹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远志6克酸枣仁12克甘草5克随症加减:痰多、便秘、烦躁者,加青礞石30克,以重坠泻热,化痰定惊。
3.心脾两虚治则: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丸加减。
党参15克黄民18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当归9克龙眼肉9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随症加减:心动悸,脉结代者,以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热病后期,损及气阴,心阴耗散而心悸者,以生脉散益气养阴。
4.阴虚火旺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12克玄参9克麦冬12克当归9克丹参12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酸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桔梗3克随症加减:口苦心烦,加黄连5克、焦山桅9克,以清心泻火;手足心热,梦遗腰酸者,加黄柏9克、知母9克,以滋肾泻火。
5.心肾阳虚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2克炙甘草9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附片9克干姜3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随症加减:水饮内停,心悸伴眩晕,脘痞恶心,溲少肢肿,渴不欲饮者,加白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半夏10克,以助温阳利水化饮;心悸、胸闷如窒,经常昏厥,脉迟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9克、附子12克、细
辛3克、人参9克、当归9克,以温通心阳,补益心气。 6 心血瘀阻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脉。 方药:桃仁红花煎。
桃仁 9克红花 9克丹参 15克 川芎9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当归9克延胡索9克香附9克青皮6克随症加减:气短、乏力、心悸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9克,以补益心气,温通胸脉;伴情志抑郁,胸胁刺痛者,加柴胡9克、郁金9克,以助疏肝解郁。 【中成药】
1.珍合灵 每次4片,每日3次。
2.天王补心丹 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1.淮小麦30克、炙甘草9克、大枣15枚,水煎服,每日I剂。适用于心胆气虚,常因惊恐劳作而发心悸早搏者。 2.麻黄10克、附片10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病态窦房综合征属心率缓慢者。 【其它疗法】 针灸法:
体针;针刺内关、神门、心俞穴,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合三阴交、脾俞、血海等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耳针:选穴心、皮质下、神门,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合交感穴,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均用中等刺激或留
针法。
食疗法:童子鸡l只、龙眼10只,再加盐、酒、姜等调料一起放在汽锅里煎煮后食用。适用于心血不足的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者。 【注意事项】
1.心律失常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严重的心律失常,应中西药结合治疗。
2.保持心情愉快,勿激动、紧张,少饮浓茶、咖啡及酒。
3.勿过劳、过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