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小学教学中,思品与社会学科不被学校、家长重视,有些老师也是占用,拿来上语文或数学,根本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建设。因此,我们的国家,不难发现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我们作为小学思品与社会学科的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反思自己是否教学到位,研究如何上好这门学科,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思品与社会学科质量呢?以我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重视该科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不然谈什么教学方法都是空谈。学校、家长和教师务必从内心深处转变主副学科的传统观念,重视起该学科,认真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并真正按课程表进行实施,完成思品与社会教学大纲要求。 二、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同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三、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
德与社会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同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1、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3、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4、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的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完善自己的想法。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
该百花齐放。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随时关注新闻动态,关注学生实际发生,心里变化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