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与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1-23
来源:意榕旅游网
资源与环境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l2期 秸秆还田与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韦成好 (安徽省利辛县种子管理站,安徽利辛236700) 摘要阐述了秸秆还田和秸秆转移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秸秆还田;秸秆转移;秸秆禁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2—0202—01 焚烧秸秆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又危 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维护人 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 府纷纷出台禁烧秸秆的文件,加大宣传、监管、检查和督查 力度,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尽管收到一定的效 果,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难以接受秸秆禁烧。 秸秆还田及转移既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又有 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现针对秸秆还田、转移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1秸秆还田 1.1存在的问题 1.1.1影响下茬作物的安插。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量较 大,其搅拌在土壤中,易蓬土,造成土壤悬空,导致土壤保 温、保墒、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温度、湿 度得不到保障。影响种子正常发芽和出苗。即使发芽出土, 遇到干旱或大风天气,也易表现出苗黄、苗弱,甚至吊死,出 现缺苗断垄的现象。 1.1.2病虫菌害严重。一是带有大量病虫菌的秸秆未经处 理即被埋入地下,致使病虫菌成倍增加,造成蔓延;二是还 田秸秆形成的巢穴中温度、湿度和气体等条件适宜,成为病 虫菌的栖息、繁殖场所.导致病虫菌大量滋生。如不用药,则 会影响下茬农作物正常生长;如果大量用药,则容易造成农 药残留。 1.1.3耗氮严重。秸秆腐化时,大量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氮素 营养,从而导致土壤氮素不足,造成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失衡, 表现为作物苗期根系不发达、苗弱、植株发黄。 1.2对策 1.2.1配备大功率机械。配备的机械功率要达到收、脱、粉、 耕、耙一次完成,分批劳作务必会耗费时间、耗费劳力、增加 成本。秸秆粉碎要达到一定标准 ,茎秆长在5 cm以下,耕 土耙碎后搅拌均匀,不能蓬土,以免影响种子发芽和根系固 定。玉米茬耕深要达到20 cm以上,小麦茬旋深要达到10 cm 以上,耙碎、耙透、耙实,避免秸秆把土壤蓬起而形成空穴。 1.2.2播种时施药。杀灭病菌和害虫。通常采用2种杀虫除 菌方法:一是种子包衣后播种,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屏障, 避免土壤中病虫害的侵袭,同时根系吸收药剂后,可持续发 挥防治病虫害的药性作用:二是使用大田土壤杀虫、杀菌颗 粒剂(如“菌虫上下一遍净”),整个生长季用药1次即可。注 意一定要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施用国家明令 收稿日期2017—04—06 202 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1.2.3耕作时施足底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补施氮肥。在皖 北地区,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小麦、玉米干秸秆产量 为6 000~7 500 kg/hm ,按每100 kg秸秆要增加约3 kg纯氮 计算.平均增施纯氮180~225 kg/hm2,折合成含纯N 46%的 尿素390~495 kg/hm ,以满足微生物分解秸秆消耗的速效 氮。若不补施氮肥,会造成作物生长过程中氮肥不足,从而影 响茎秆生长、籽粒品质及平均产量。 2秸秆转移 2.1存在的问题 2.1.1工作量大,打捆机不足。对连续几年的实地看管禁烧 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实行秸秆打捆的很少,主要原因如下: ①秸秆量大、打捆产生的费用高;②收割、打捆一体化大型 机械少,等待收割耗费时间长;③打捆后的秸秆仍需要转移, 工作量大,无处处置,费工占地。 2.1.2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近年来,小麦、玉米等粮食产品 价格一路走低,丰年销售不畅,储存期间为防止变质、生虫, 还要晒场;遇到灾年,产量降低,则造成亏损。因此,绝大多 数青壮年劳动力不以种田为主,纷纷选择外出务工。 2.1.3秸秆处置不当。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其力量和 能力有限,即使将秸秆移出地块,也是丢弃在地头路边和沟 河坎上。禁烧结束后,秸秆仍被燃烧,不但未解决污染,还造 成树木烧毁死亡;即使不烧,未燃烧的秸秆遇到大雨会冲进 沟河,一段时间后,造成沟河水发臭、水体污染,水生生物难 以存活,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2.2对策 2.2.1增加打捆机数量。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大马力机械生 产厂家的资金投入,创造性开发、扩大生产。其次,国家要加 大对购机消费者的资金补贴投入,刺激需求者,引导消费。 再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农业惠农政策的宣传,简化购机补 贴办理手续,积极推进农民购机热潮。 2.2.2成立互助组。各行政村、村民组在现有劳动力不足的 情况下,成立互帮互助小组,有机械的帮无机械的,有劳动 力的帮无劳动力的,强壮的帮老弱病残的,空闲的帮时间紧 迫的,弘扬互帮互助精神,形成“你帮我、我帮他、他帮你”的 良好氛围。 2.2.3上马消化秸秆企业。一是建立大型焚烧秸秆的发电 厂;二是建立中型的造纸厂;三是建立腐化发酵处理饲料厂; 四是建立秸秆腐化再利用处理场,如腐化后作腐粪肥,腐化 (下转第210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 ∞ 如 加 m O 27 22 17 缸 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2期 [3】吴兑.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fJ1.气象,2005,31 (4):3-7. 】孙芳芳,王荣,王伟红.双鸭山1971--2013年雾、霾气候特征分析[J]. 林业勘查设计,2015,43(1):58—61. 【5刘和平,代佩玲,张青珍,5]等.郑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 染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4):44—46. [6邵振平.郑卅『6]机场能见度变化特征及与雾的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 科学,2014,37(1):75-82. 12 7 怖 , 2 —3 8 13 —[7】周巧兰,束炯,王坚捍.上海地区低能见度特征分析IJ】.气象与环境科 学,2009,32(2):26—29. [8]田成娟,党永秀,祁得兰,等.近34年青海省雾霾天气空间特征分 析fJ].青海气象,2015(2):25—27. 【9]祁栋林,张加昆,李晓东,等.2001m2011年西宁市空气质量特征及 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o14(2):51-59. 【1 o1祁慧,谢丽坤,祁锋,等.延边地区沙尘与雾霾天气的危害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o15(9):262—263. [1ll郎红梅,秦凯,袁丽梅,等.徐州冬季雾一霾天颗粒物粒径及气溶皎 光学特性变化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o16,36(8):2260—2269. 【12】原宏伟,于春艳,马小林,等.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雾霾烟尘天气的时 空分布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o15(15):227—229. 【13]翁国玲,黄志刚,陈宏,等.1961--2OLO年平潭大雾的年际特征及雾 霾环流分析『J].海洋预报,2o15,32(1):79—86. [14】金巍,曲岩,卞韬,等.渤海北部沿海近岸雾的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 境学报,2o12,28(2):40—43. —器誉 景 蒙蔡 荟 萋营誊誊詈甙0 0 N 6 6 0 年份 图5 1961—2Ol4年济南冬季霾日数变化 年数为2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 (2)1961m2014年济南霾日数四季变化均呈现增多的 趋势;济南冬季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2.563 d/lO年。冬 季为霾曰数四季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季节。济南夏季霾日数 变化线性倾向率为1.98 d/lO年。夏季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 最缓慢的季节。 (3)1961-2014年济南春季平均霾日数为13 d,夏季和 秋季平均霾日数均为4 d。在四季平均霾日数中,春季是最 多的季节,冬季次之,夏季和秋季是最少的季节。 [15】王珊,修天阳,孙扬,等.196om2o12年西安地区雾霾日数与气象因 素变化规律分析明.环境科学学报,2o14,34(1):19—26. 【16】叶光营,吴毅伟,刘必桔.福州区域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fJ]. 环境科学与技术,2OlO,33(1O):114—119. 【17]孙或,马振峰,牛涛,等.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 特征fJ1.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3):397—406. [18]黄先成.近43年安阳市雾日和霾日时空特征分析IJ1.河南科学, 2o15,34(3):397—403. [19】袁智生,陈涛,肖兰,等.湖南省近43年雾霾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4)1961--2014年济南春季霾曰数偏少年数为9年,正 常年数为38年,偏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3年。异 常偏多年数为2年;济南夏季霾日数正常年数为48年,偏 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1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o15,17(4):61—66. 【2o]丁一汇,柳燕菊.近5O年我国雾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湿度 的关系田.中国科学,2o14,44(1):37—48. [21】吴兑,吴晓京,李菲,等.1951m2oo5年中国大陆雾霾的时空变化【JJ. 气象学报,2OlO,68(5):680—688. 济南秋季霾日数正常年数为50年,偏多年数为1年,异常 偏多年数为3年;济南冬季霾日数偏少年数为9年,正常年 数为37年,偏多年数为6年,异常偏多年数为2年。 4参考文献 【1】吕相娟,卢振礼,胡峰,等.1981--2014年日照市雾霾气候特征分 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198—201. 【2】盛裴轩,毛节泰,李建国,等.大气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oo3 1 299-322. [22】张立,万文龙,王旭.东营地区雾霾变化特征及其低能见度影响因子 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o16(19):238—242. 【23】张金超,童华君,高习.南安市近3O年雾和霾变化特征分析及防御 措施 .技术与市场,2o15,22(5):293—296. 【24]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候影响评价【M】.北京:气象出版 社.2o14:42—43. (上接第202页) 4参考文献 [1]朱明.浅谈怎样提高“秸秆禁烧”工作成效[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 (3):48-49. 后培殖蚯蚓等 。企业对农民的秸秆进行有偿收购.政府拨 出部分资金对企业进行奖补,使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 3结语 [2】彭建涛.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思考lJJ.合作经济与科技,2o16 (12):26-28.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秸秆还田、秸秆转移处理,使秸秆 变废为宝,让农民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促使秸秆禁烧工作 顺利实施。 (上接第207页) [3]祝金霞.秸秆综合利用在秸秆蘩烧工作中的作用fJ1.农民致富之友, 2o13(22):236. [4]单付齐.秸秆禁烧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o14(16): 241-242. 4参考文献 [1]1郑家骅.浅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关键点[J].气象软科学, 2Ol1(6):89—92. 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对 气候的依赖性较大,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综 合气象观测业务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气象部I、]相关领导 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管理.建 立健全综合气象业务观测网站,做好气象观测业务的交接班 工作,提高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掌握综合气象 【2】车延超.关于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中技术要素探讨【J].农业与技术, 2o15,35(12):186. 【3】金雪,尹武令,赵玲.分析当前综合气象观测中的技术要点lJ1_科技创 新与应用,2o16(5):298. [4买合毕巴.当前综合气象观测中的技术要点探析【4]J1.南方农业,2o16 (9):222. 观测技术,有效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以期为社会 公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气象服务嘲。 210 [5】刁军,赵凤,佟艳,等.对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思考『J1_现代农业 科技,2o16(13):256. [6]陈艳兰.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2o17(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