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策略
摘要:“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必须减量提质。本文从树立正确作业设计观入手,明确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的三大原则,并在三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三合”优化策略。
关键词:“双减” 数学作业 优化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被称为“双减”政策。《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学生负担主要体现在作业。以数学作业为例,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定理,提高计算能力,教师常常拿起题海战术这一“核武器”。小学数学作业要满足“双减”政策对作业减量同时提质的要求,必须从优化作业设计入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一、树立正确作业设计观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许多研究者都对这一政策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提出了各自看法。有的研究从“三维度”和“六目标”出发提出作业设计标准框架;有的提出数学教学应具备大作业观、长作业观、协同作业观和文化作业观四种作业观;还有的研究提出对比性、数形结合、变式作业等作业设计策略。总体而言,“双减”政策下,作业中知识的关联度、学情的针对性、难度的层次性、内容的丰富度和形式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要避免盲目的“大作业观”,应该遵循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情的学生认知水平加以调整,提高知识关联度的同时保持难度的层次性。要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水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设计观。第一,正确理解改革意图。教师要
[2]
[3]
[1]
意识到“双减”政策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意义重大,激发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作业设计水平。第二,准确了解学生水平。作业减量提质的目标下,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加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第三,精确把握作业质量。“双减”政策下,数学作业设计数学既要满足巩固学生复习和预习效果的目标,又要适度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在正确的作业设计观指导下,谈谈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1)目标契合,构建总体设计框架
作业目标的整体定位是作业设计的基础,是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析,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作业设计的总体框架,能够从整体把握这一课程的作业设计脉络。
例如设计可能性作业时,学生已经知道可能性有大小,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生活情境利用可能性的语言对事件加以判断。在作业中加入开放的说理题例如: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买彩票能中百万大奖,但是买彩票的人却寥寥无几呢?”“新闻联播结束后一定有天气预报,为什么我们知道天气预报会错,但是仍然天天播放?”学生的表达不再是“可能”、“一定”、“不可能”,而是要结合情境与自身的生活常识加以解释。
又 例如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运用可能性大小可以对生活中的事情起决策作用,可以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来达成目标:“我们知道
中秋节,厦门人会有‘博饼’的习俗,请你利用周末时间和家人一起来进行一次完整的博饼游戏,并在博饼过程中,将博到的奖项记录在表中,观察数据并记录你的感想。”这样设计的可能性作业,丰富了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可能性知识,能够解决常见的博饼问题中状元极少,“四进”比较难博的
[5]
[4]
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既能巩固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掌握,又能了解可能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目标契合策略能够以较少的作业量较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安排,进一步优化后续作业设计。
(2)内容整合,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到的新知识必须通过作业进行消化,并与旧知识产生连结。因此,在有限的作业量中,必须采用内容整合的策略,尽可能地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在设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作业时,从学情出发,学生在开始使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还是比较倾向于用算术的思想解答,往往都需要教师强调用方程思考。当学生遇到“几倍多几或少几”题目:“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算术解容易出错,并与方程解产生混淆。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加入对比练习:“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4万平方米,故宫面积比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故宫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既巩固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可以进行对比辨析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灵活解决问题。通过内容整合策略能够提高作业设计中知识的关联度和内容的丰富度,也有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新旧知识。
(3)能力融合,分层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也应该注重对这些主要素养的培养。不同能力融合于作业设计中,难度的层次性也得以体现。例如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倒数的认识练习,将“
”的作业练习改为“
”,不仅将一道题改成一类题,
[5]
[3]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一题多解涵盖了多种能力。学生想到的数可以是分数,也
可以是小数,整数,并且感受两个数互相制约一个数变大另一个数变小的过程,培养数感,并为后续反比例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通过设计,将课标中提到的能力加以融合。通过能力融合策略逐步提高作业难度,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在作业设计中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庆芳.“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4-8.
[2]刘权华.“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应有的作业观[J].教学与管理,2021(31):64-66.
[3]郭维朱.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9):87-88.
[4]朱爱玲.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三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1(32):70-7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