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论文)

2021-08-20 来源:意榕旅游网
国有企业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人注目而且形势非常严峻。本文就是针对失业这一问题,从其概念、成因、特征、作用等方面一一展开探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问题,并通过开展再就业工程来解决这一跨世纪的问题。

笔者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正确看待并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问题,努力实施再就业工程,那么,国有企业的困难一定能够解决,国民经济将一定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失业的概述

1.1、 失业的概念

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未从事工作或失去工作的情况。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和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是谓\"显性失业\"或\"公开失业\",也就是劳动者完全处于闲置状态,即劳动者零工时零收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只是表面上的结合而没有效率上结合,是谓\"隐性失业\"或\"非公开失业\"。隐性失业也叫在职失业,是指相对多余的那部分劳动力表面上看虽然就业,但并未实现与生产要素的充分结合,从而造成劳动力半闲置的不完全失业状态。

1.2 、对失业问题的重新认识

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力总量有限,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量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城市就业带来冲击和压力,结果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不可避免。另外,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低,社会需求的不同结构的劳动力(特别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相矛盾,所以失业便发生了。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与社会制度无关,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已。

1.3失业的社会经济后果分析

1.3.1、积极作用

一定程度上的失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失业的适度存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积极、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形成 (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失业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的就业制度不合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用工自主权,就业由国家统一调配,并且职工一到单位,企业就一包到底,甚至还要负责子女就业。通常有\"五人干三人活,三人饭五人吃\"的说法,因而,造成一些人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是\"在岗闲人\";表面上看起来就业,实际上是\"在职失业\"。这种\"隐性失业\"虽然对社会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发展生产来说却带来许多弊端,造成企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人浮于事。

2.2、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致使闲置劳动力滞留在企业中,形成隐性失业。

2.3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活劳动需求相对减少

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决定了同量产生所吸纳的资本份额呈上升趋势,而所吸纳的劳动份额呈下降趋势,同量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趋于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时期内不仅会使现有的生产岗位不能再吸收新的劳动力,而且还会使原来的劳动力富余出来。

2.4 、城镇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据统计,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加的劳动力约800万人。同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商品化的发展,必然推动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统计,农村每年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超过1000万人,而我国现有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决不能一下子容纳这么多的劳动力,最终结果必然会使失业问题更趋严重。

2.5、 国有企业经营不景

众所周知,我国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得不付出巨额财政补贴,靠\"输血\"来维持局面,保护现有的经济格局,保持这些不景气企业的生存。

2.6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我国近20年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逐渐赶上了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脚步。一方面,新兴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大解放,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转变,从而引起劳动力结构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者自我实现的意识不断增强,求职欲望从单纯为了生活向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并获得较多的收入转化,这样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从而会使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的状态。

3、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失业的特征

3.1 、失业的严重性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着八大失业来源:⑴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形成失业源。一⑵破产企业形成失业源。⑶濒临破产企业精减裁员形成失业源。⑷按国家规定被解散的企业形成失业源。⑸企业兼并后一些人员被解雇形成失业源。⑹企业停产整顿人员形成失业源。⑺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形成失业源。⑻隐性失业人员显性化所形成的失业源。

3.2 、失业的潜在性

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构成中,显性失业占少量的,大量的是隐性失业,也就是在职失业或下岗。

当大量隐性失业人员变为显性失业人员的时候,意味着我国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问题将由潜在性变为更具严重性。

3.3 、失业的结构性

首先,从失业分布的区域结构来看,由于改革的深化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失业状况的地区。其次,从失业的行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失业比新兴工业失业严重;军用工业失业比民用工业失业严重;城市国有企业比农村国有企业失业严重。再次,从失业的人员结构来看,在年龄结构上,中年职工的失业问题较为严重。

四、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与再就业的矛盾分析

4.1 、劳动力增长过快与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

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而且大多看好国有企业,造成国有企业拥有大量的现有或未来的劳动力资源。而从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国有企业却呈相对减少的态势。这便引起劳动力供给过快与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使得国有企业职工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并进而引起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这是一个两难问题。

4.2 、进城农村劳动力与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矛盾

在我国城镇有些行业,主要是脏、累、苦的行业,严重存在着进城农村劳动力与国有企业失业职工之间的竞争。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

镇的基础上,一些国有企业比较喜欢雇用农民工,而不愿吸收全民失业工,这便形成了一方面大量农民工顶岗上班,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在家待岗的现象。

4.3 、企业改革与职工再就业的矛盾

首先,是宏观与微观的矛盾。政府为了社会稳定总会制定一些降低国有企业失业率的政策,但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用工上也采取与政府就业政策相违背的企业对策。其次,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要实现公平就要保证国有企业原来职工充分就业,而要提高效率就要精简机构,大量裁员。

4.4、劳动体制改革与劳动市场培育缓慢之间的矛盾

劳动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通过劳动市场的配置实现企业用工自主,劳动者择业自主,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然而,我国的劳动市场培育却比较缓慢。

4.5 、失业职工流入社会同社会保障滞后之间的矛盾

我国现有国有企业职工的福利保障一般还是依赖企业来解决的,职工一旦失业,职工就等于失去了福利保障。国有企业失业职工流入社会,其福利保障理应由社会来承担,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却十分滞后,由于这一矛盾就使国有企业失业职工一方面生活困难,另一方面难于再就业。

5、我国国有企业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障碍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再就业的障碍既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职工自身的因素,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思索。具体地说,

主要存在着如下障碍:

5.1 、政策制度障碍

在政策上,我国现行政策对失业职工再就业来讲,有的合理不合法,有的合法不合理。例如有些地区或部门的就业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失业职工的跨地区或跨部门就业。在制度上,现行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福利制度也使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劳动力就业的客观分割,这不利于在宏观上调剂劳动力余缺。

5.2 、资金障碍

由于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国有企业职工一般没有过多的积蓄,特别 是现在许多亏损或破产企业只发给失业职工很低工资或生活补助金,从而使失业职工再就业面临资金不足的困扰。因为,第一,失业职工到新的单位就业需要筹集一定量的资金,用以交纳各种费用;第二,失业职工自谋个体经营也需要经营资金。

5.3 、文化、技术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用工单位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要求不断地提高。在我国一些特大城市或特区城市对就业者要求文化程度在研究生以上,一些大中城市对就业者要求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上,而且对就业者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其他技术水平,而国有企业中的一些失业职工一般文化技术水平比较低,便造成就业愈来愈难。

5.4 、年龄障碍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大都要求就业者的年龄比较轻,一般在30岁以下,或者在30~35岁之间,很少超过35岁。然而,我国国有企业的失业职工却多数在35岁以上,这便造成了就业者的年龄障碍。

5.5 、性别障碍

除了个别的行业,如纺织、医护等,一般的行业招工都有两点性别上的限制:一是只招或多招男工;二是不招已婚或带孩子的女工。这都是由于传统的思想影响的\"男的总比女的能干\"。而在当今国有企业失业职工中,女性多于男性,因而女性职工,特别是已婚或有孩子的女性职工,她们的就业更加困难。

5.6、 求职心理障碍

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在求职再就业过程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再就业得以实现。主要有以下心理障碍:⑴求洋心理。由于特区企业、三资企业工资高,很多失业职工只愿到那里工作,而不愿去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工作。⑵求城心理。大城市的失业职工不愿到中城市就业,中城市失业职工不愿到小城市或乡镇企业工作。⑶求稳心理。很多失业职工只愿找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而不愿当临时工等。⑷求名心理。一些失业职工希望能够到效益好的、知名度高的单位工作,而不愿到收 入水平一般的单位就业。⑸求全心理。失业职工希望到工资高、福利好的企业,而不到低工资、无福利的企业去工作。⑹求逸心理。大多数的失业职工都希望到工作条件好、卫生、舒适的企业工作,而又脏、又苦、又累的工作谁都不喜欢。

6 、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探讨 6.1、 再就业工程的概述

正如希望工程是为了帮助失学的儿童再入学一样,再就业工程是政府推出的一项旨在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措施,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的手段,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重点帮助下岗失业6个月以上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

6.2 、对解决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下岗失业是车有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要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与再就业问题,实施再就业工程,就必须依赖政府、企业、劳动者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6.2.1、充分发挥政府在再就业工程中的宏观决策者职能

⑴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劳动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政府应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扶持再就业工程。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和完善以职业介绍和转业培训为中心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5)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和向小城镇转移,缓解流动人口给就业带来的压力。

(6)建立和完善失业预警监测系统,把失业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宏观监控。

6.2.2、企业应继续推行优化资本结构的改革,通过资产重组,技术改进、新产品开发与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

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吸收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反而加剧失业,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劳动力资源将会在以后的良性经济增长中得到逐步吸收。相反,若以牺牲企业的劳动生产来换取暂时的就业稳定,对今后的企业发展更得不偿失,而且还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劳动就业紧张问题。同时,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完全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拓宽或发展辅助性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依靠这些部门可以大量吸收劳动力,从而扩大了就业途径。

6.2.3、失业职工个人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认清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严峻形势,改变就业观念,投身市场竞争。实现再就业不是要退回到政府统包统配的旧就业体制,而是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就业。劳动者应该确立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以贡献求地位,以能力求生存,以素质求发展的观念,实现再就业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更新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2.4、全社会也应该多方面关心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和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吸纳下岗失业职工,负责管理,提供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各方面素质,帮助职工实现再就业。此外,针对社会舆论和一些用人单位对失业职工的偏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消除社会对失业职工的各种偏见和岐视,将失业职工作为宝贵的劳动力资源给予珍惜和保护,并加以利用,为全社会的再就业工程创造条件。

毋庸讳言,失业问题能否较好解决,关系到改革能否深化,经济能否发展,社会能否稳定,要解决失业这个跨世纪的难题,必须实施再就业工程。再就业工程是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次战略任务,放眼全国,着眼于未来,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再就业工程定将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