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要着力创新
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甚础,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情感交流的工具,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素质教育之核心。中学语文教学要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引领,根据其自身规律和特点,着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创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 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在备课时即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角色作用于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获得发展,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教师就应该孕育着这样的心灵,通过语言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由积累基本知识入手,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引领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的、客观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创新教学情境,轻松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创设情境是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有效地沟通和融合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审美经验,创设多种多样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
的直接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审美经验去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道”。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情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好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一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道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三、创新教学激励,启迪思维。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从而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善于通过各种形式,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会跳跃的弹涂,再多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必须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着力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创新之花将会在语文教坛中灿烂盛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