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他“何时了”呢?(5分)
【答案】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2分)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2分)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所以追问“何时了”。(1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
赏析。(6分)
【答案】此句用春水比喻愁绪,(1分)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
象的愁绪形象化,(1分)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2分)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结构是诗
歌的结尾,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李煜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答案】 “乱”意为纷乱,以雪落之纷纷扬扬明喻梅落之纷繁杂乱,(2分)又以目前梅(雪)落之纷繁杂
1
乱暗指当下心绪之烦乱如麻;(2分)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紧承上一句,具体写“触目”之伤。梅花若雪,本来也是
极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为“别”,使得人心也乱了,不是花乱,是心乱,那拂不去的,也不是花瓣,而是离愁。“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古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可是眼前却是雁归人未归,更添伤感。进而人未归,梦亦不成,怎不叫人伤心呢?这二句似虚似实,轻柔缥缈,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张力。最后以一个精典的譬喻做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词意倾注,流走如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4.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黄词中“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分别运用了怎样
的修辞手法?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春草喻离愁别恨,(1分)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
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深远不尽。(1分)黄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二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体现了词人奇特的想象。(1分)作者把春想象成有生命之物,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1分)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住春的情感。(1分)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沈腰:指腰肢消瘦。潘鬓:指鬓发斑白。
5.词的上阕(前5句话)写了什么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阕写家国一统、河山广阔、楼阁高耸、花草艳美(3分),场面壮观,境界阔大(1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上片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
2
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词的下阕是如何渲染自己“归为臣虏”的哀痛?(4分)
【答案】首先写自己被俘之后形容消瘦、头发斑白,容颜憔悴(2分);再回忆被俘之际,教坊奏起离别之
歌,催人泪下,更加激起词人无限离别之苦。(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上下阙之间在内容上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对比/反衬(1分),词人在上阕极言佳通一统、山河壮阔、花草艳美的太平景象,意在用乐景反衬
哀情,突出他被俘后的凄凉悲苦,从而揭示他绵绵不尽的哀愁。(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
“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的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赏析
永远的“虞美人”
虞美人,光听这个名字都会觉得美丽,而且是一种夜色深处的美丽。总让人想起霸王军帐里的如泣如诉的分离。明明在理智里知道这只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却还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丽的故事。把这么美丽的词牌写得动人,李煜是第一个。
历代讲李煜、谈李煜的,很少有不谈其“虞美人”的。因为这的确是其绝顶之作。说李煜,如果说不到虞美人,总归是一件憾事,说完了心里还盛得满满的,这真是言不尽意了;但如果说了虞美人,又总免不了言不由衷,心里想要说的和口里已经说完了的,总是差了不少。这真让人为难了。
但美好的东西我们总不愿错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3
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在留下来的《南唐二主词》中,李煜写过两首虞美人。这两首都写得非常出色。
总的来说,第一首是富贵的,第二首是悲慨的。第一首写的是现在,感情却围绕着过去;第二首写的是今昔,眼光却寄托于将来。
第二首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情绪既不激昂,也不愤怒,宁静而辽远。读到它的人就会很自然地为之折服,好像没有什么道理。
在《世说新语》文学篇里有这么一件事: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一篇好的作品自然是妙手天成,但也有它天成的道理。这种道理得之于自然,而发挥于人心。你不好说有意如何如何,但也绝非绝对的毫无根据。这首词与第一首不同,感情不同,结构也不同。以言感情,第一首虞美人是富贵的,而这一首是悲慨的;以言结构,第一首明显地可以分为上下两阙,上阕主要写景,下阙转入写人。而后一首结构浑然,不可句摘。南宋大评论家严羽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无迹可求就是不可句摘。妙到自然就是词理意兴。它的好处都是浑然一体的。我向来以为,一个好的欣赏者,既要有囫囵吞枣的情趣,也要有剥笋抽丝的能力。无有前者,不能得到感发;无有后者,不能得以启示。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先是一问。问得荡气回肠,不知所终。读起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浑然意境。这就是李后主的气魄了。这其中很有一点西楚霸王项羽的意思。只是霸王是沙场上征伐的气魄,而李煜是文学里高远的气氛。据史书记载,李煜生得“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重瞳”就是说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合在一起,而一般人只有一个瞳仁,所以这是一副异相。而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人是“重瞳”的。一个是治水的大禹,一个是楚霸王项羽,另一个就是李煜。说起来也非常的巧,他们不仅都是重瞳,还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大禹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娥皇,一个是女英,她们是姐妹,后来双双投水,化成了多情的湘妃。而李煜也有两个妻子,就是大周后和小周后,她们也是姐妹,大周后也叫娥皇。楚汉相争,项羽帐中执手分别的有虞姬,最后虞姬殉情而死;而李煜一死,终日陪伴他的小周后也在同一年郁郁而终,死后同葬一穴。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大禹治水泽被后世,项羽睥睨气盖云天,李煜在政治上当然不能和他们相比,但是他也有心胸,也有自己不同凡响的高处,他的世界在词里。我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有足够的气势,和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读完了让你心胸开张,有海阔天空的自由与历史的辽远。关于这一点叶嘉莹也曾稍微提到过,不过她是从词的感发意兴上来说的,说得非常好。叶嘉莹先生谈诗说词有她独到的一面,她善于体会词的道理又能够感发其中飞扬的意兴,所以不仅能够给人以启示,也能够让人感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这是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哀。就是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春花秋月何时了”,年年有春来,年年有秋到,年
4
年有花开,年年有月圆!“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首词一气呵成,后面连用了三组对比。春花秋月与往事,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雕阑玉砌与人面朱颜,这三组对比就像是一组一组的镜头不停地在你面前切换,让你的心理随着画面也在不同地变幻和比较。然后他突然停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一开始他就发问,最后又是一问,然而他都没有给一个可靠的答案。问而不答,答非所问。他说,你还是到大自然去走走吧,看一看“急雪舞回风”,去看一看“林花谢了春红”。孔子总是在叹“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当然不会说话,但是宇宙并非无言,它有自己的表达,花开花谢,一荣一枯,这都是宇宙表达自己的方式。而人生,也有盛有衰,有得有失,这两者之间就有着一种对应,不好说有谁安排了这一切,但这又何尝不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呢?所以老杜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李商隐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你站在浩浩荡荡的流水处,你的心思也会化成这水,你站在雄壮的高山之巅,你感觉的境界也会比平时随着海拔高了许多。所以有思想的人们总是愿意去登一登高山,看一看大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很有名的结论:“有两种东西占据我的心灵,要是不断地加以思索,就会给我以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在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头顶的星空是宇宙的秘密,内心的法则是心灵的追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让你能体会到让人“赞叹与敬畏”的东西。所以我说,李煜的这首词答非所问,因为他本不需要直接的回答,“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面本来就有一个答案,老子的答案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春花秋月”这首词,如果要说境界,就四个字:天人合一。
叔本华说“我是铁石时代的一副温柔心肠”。战火纷飞的五代,杀戮成性的五代,李煜过于柔弱了。我们在他的词里面尽管会看到泪水,会看到思念,但看不到恐惧,看不到卑微。柔弱而包容,有水性,有水的灵性,所以他写水写得这么好。徐铉说他“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其人深味佛学的内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这是何等的境界。求之于诗心词性,就是严羽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柔弱而赤诚,所以隔着战火硝烟的历史,我们还是能够为李后主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感动,这不仅有生命的感发,还有生命透过历史的领会。这种赤诚而简单的理解,没有什么能够阻隔,人类凭着这个成为宇宙中最简单而可贵的存在。
而且李煜写的这些词读起来兴致特别的饱满。《老子》第55章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意思是说,禀赋深厚、精气丰沛的人就如同赤子那样,终日啼哭而声音永远似乎都不会嘶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尽管李煜恨别吞声,但你听他的哭声何曾嘶哑过?这就是赤子之音,饱满深宏。
所以叶嘉莹说李后主的词内容博大,因为他不是从外延来理解认识世界的,他是从自己内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他坦率地表达出来,毫不遮掩,这是他作品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命运中止的地方。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