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2020-04-19 来源:意榕旅游网
姓名:李朝风

班级:农二师10秋一村一农业经济管

理专106510200044037

学号:106510445113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资料,农民收入的增幅近年来连年减小,

,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增幅为

4.3%,1999年为3.8%,2000年增幅为2.1%,说明农业收入也是持续降低。据统计别比上年下降

1998、1999和2000年农业收入分

4.5%、2.3%和4.3%。造成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有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彼多,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

;有国家政事方面的,也有农民自

身素质方面的。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

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纪人们还认为森林是砍伐不尽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是主要的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古代许多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人口,而西方贩卖奴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

19世纪末。从政

治制度来看,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中国和法国曾分别是亚、达的国家。

农业经济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这一经济阶段中,人

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使用的是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工具和马车、木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从事第一生产——

欧大陆上劳动力经济作为发

农业,辅以手工业。在这几千年中,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没有改变。这时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因为从总体来看,人的智力方面的差别不太大。据统计,在低机械程度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智力支出之比是

9:1。

同样,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成为

争夺的对象。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成为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就有了经济发达之后的诸多文明之地:如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就整个世界而言,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资源的占有或通过体地占有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的。

在农业经济阶段

,广大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缺衣

少食比较普遍,不能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危机。教育很不普及,文盲占大多数,人才难以流动和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的农业经济、农村生活环境、

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促

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

,中国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思路不明确,似乎农村经济发展就是给钱给物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思路在一定本文认为推动农村经

济发展首先要确认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形成农民财富创造条件泉的作用。

,并为这个源泉

,农村经济政策需要发挥这个动力源

一、从市场经济的人性假说探寻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于什么是市场经济含义有多种理解

,从最简单的交

,因此,

换角度看,市场经济指生产的产品是用作交换的商品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商品经济经济。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

,以区别于自给自足的自然

,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经济中配

,以区别不过市场经

置资源的手段,所以也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市场机制于通过计划和国家干预来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济更多体现了一种经济制度。

如英国经济学家戴维·W.波尔

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本,1988)解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就是说,经济决策是由该经济的一些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决定的

,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的。”市

,发展到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进而

场经济从单纯的商品交换提升到一种社会制度形态

,在这一过程中也对其中的主体

“人”的假设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性假设为“经济人”,指人的

,上海辞书出

“自利性”而非“自私性”。关于“自利性”版社的《辞海》中对自利做了如下的描述学分析人类行为的逻辑出发点。

,“西方古典经济

指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

足为目标。认为理性的自利动机,在客观上并不危害社会,反

而有益于社会……。”可以说关于人性“自私”的假设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需要指出的是“自利”不同于“自私”。和“自私”不

同,自私有故意损害别人利益的含义

,而自利不是。市场经济

主张尊重和给予人们充分自由选择和发展的权利

,从“自

利”达到“互利”,这就说明,它对于人的“自利”属性是一种尊重和肯定的态度。所以,市场经济认为“经济人”追

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所谓“既定

约束条件”,就是法律、道德、制度、政策等等。其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自觉地遵守这个约束条件否则这个约束条件根本无法执行。所以

,实现市场经济的社

会必然信任人的能力、尊重人的权利、肯定人的价值。

所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经济发展需要

激发个体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是以自利行为主导的,通过

个人努力来满足个体需求,同时也让社会受益。这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财富不谋而合,一个社会只有财富创造才能增进社会福利。从这也不难看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从“自利性”假设前提出发

,最大限度发挥农民的个体积极

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动力

的释放过程

,

1978年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中国农

,20世纪80年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

改革的先导,在这过程中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1978—1984年是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

,改革的重点是推

截至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

99.5%,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国家、集体和农民,原来的“工分制”

到97.8%,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营体制。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变成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快速发展。从

,建立乡政府,这

1982—1987年,改革的重点是实行政社分开是解除农业生产力的上层建筑问题

,为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创

造了空间。从1985—1988年,农村改革的重点是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逐步;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三农综合症”,据有关统计各种涉农收费文件和项目多达并村”使乡镇数量由量由94万多个减少到

,从1993—1999年,全国共清理2.53万个,通过“撤乡并镇、

91 138个减少到43 112个,行政村数74万个,村干部总人数由

455.9万人

减少到259.2万人。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

2004

2 626亿元,是1997年

3 000

,

的3倍还多;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

亿元;从2006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平均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

1 200多亿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

高涨,也预示了中国农村经济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阶段的发展,对农民自利性的激发需要更多的条件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也是农民自

,对政府提出

利性发挥的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实现这种自利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问题慢慢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政府公共服务受同等市场主体地位。

三、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动力的制约因素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镇经济来说后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存在明显的滞

,要求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

,尽管近年国家加大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新思路。但是

,2007年,全年全社会固

相对城市,农村还存在一个弱势地位

定资产投资137 239亿元,分城乡来看,城镇投资117 414亿元,增长为25.8%,占总投资的85.6%,而农村投资19 825亿元,增长了19.2%,但是仅占投资总额的

14.4%,如果按照人均

投资来计算,则差别更大。农村和城镇经济面临着不平等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也产生了不均衡的发展结果。

从长远发展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工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

;农村属于

,城市属于“集中区

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

,最终需要转移到激发农民积极性

,

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自利空间在缩小。

这些约束因素包括农民的土地在被工

业化剥夺,农民拥有的土地已经无法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积极性。(2)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如果农民没有农村空间,那么就必须要向城市空间拓展市并没有给农民提供足够的空间发展

,而向城市拓展中,城,一是户籍制度增加了

农民的就业成本;二是城市中各种机构收费严重束缚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

;三是很多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

,

而农民不可能直接到微软这样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就业为主。

,必须以服务行业、

(3)农村公共保障不足限制了农民积极

,国家对于城市投入了更多

,转移

性发挥。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的投资,而且一度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剪刀差价格农民创造的价值,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使得农村公共物品供

给缺乏,进而导致了农村商品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差距公共物品的不足还体现在对农民培训、等多个方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到制约。

四、推动平等市场主体形成村的根本

当前,应该把农村经济问题放在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考虑,放在同一体制内考虑。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动农民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

,

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

,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

,并给予优惠政策,是建设新农

要让农民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能力得以开发需要实现统一户籍制度

,融入城市文明,

,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不利于

,有权享受

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在国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与所在地居民完全相同的待遇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

,有权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

,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农村经济也才能

得到真正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才能形成。

2.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

,落实农民在经济、社会及文化

2001年2月28日批准的《联

提出了这个基本要求。

,在失业;而教育、

权利上的平等权。人大常委会于

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现在,农民在享受各种资源方面与城市居民不平等救济、享受低保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几乎是空白

医疗、科技文体权利明显地与城市存在差距。要落实农村实

行免费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医疗投入的精神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3.加大农业公共服务建设

,逐步建立健

,给予更多惠农政策。应

,和产业波动

,从,工

依据市场公平原则和农业产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大,不稳定、脆弱的发展特点国外先进国家的农业政策来看业补贴农业是一贯做法。展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

,给予农村更多的优惠政策,农业一直受到政府保护

国家财政已经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大力促进农村交通、通信、电力、

,

灌溉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发展为农民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其积极性提供保障。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

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

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

新农村建

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