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风汝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08期
[摘 要] 当前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中主要以警务化管理为主,中队成为进行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组成学生集体的基本“细胞”。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警务化管理要求下辅导员工作更是烦琐,但方寸之间显功力,细微之中见真章,学生工作,就要从细微之处着手,最能显现辅导员工作的本质。
[关 键 词] 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务化管理;中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206-02 一、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务化管理的现状
新形势下,“高素质”成为现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标准和特征,由于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警务化管理是由司法警察类院校自身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与普通职业院校相比更是其特色之一,培养学生的警务素养,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迫在眉睫。
从院校类别区分上看,警察类院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培养训练各类警察的重要基地,其方针:从严治警、从严治校。基本原则: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严格制度。与其他普通高职院校区别在一个“更严”上。司法警察类院校多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公安警察类院校,如何建立自身培训目标,设置特色专业课程,整合师资、培养渠道,加强质量管理,培养高质量、能力强,符合司法警察所需人才的社会转型面临严峻的考验。
当前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务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特殊层面的需要,同时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警务化管理过于强调对学生服从意识的培养、塑性,某种程度上将学生视为被动管理的客体和目标,忽视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外,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日常课程的设置与大學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管理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统一轻个性。警察类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实行警务化管理必须与学生对管理的需求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供需”平衡关系。因此,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在警务化管理中不能只强调层级节制的行政管理关系,而应当符合社会对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的变迁,注重学校管理人性化
与柔性化需求的双向或多向选择以及交互作用。这就要求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角色的结合、缺一不可。 二、优化学生警务化管理实施举措
(一)拧紧思想教育总阀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的课题,*总书记多次强调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搞好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工作,首先要摸排大学生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大学的认识,对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就业方向的掌握、对警务化管理的认可程度,让学生快速明确认知警务化管理的迫切性和关键性。同时对自身进行定位,做好学业规划,这也就离不开教师的教导,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思想,并且两手都要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新生快速适应警务化管理,在校师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警务化管理的优势所在,服从学校管理,听从教师安排,遵守规章制度并最终达成良好的管理绩效水平。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亲近的中队长,更是应该走在前列,担负起艰巨的任务。
首先,入学之初是学生思想最不稳定的阶段,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避风港,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非常重大的转变,学生的不适应对中队的集体认识停留表面,集体归属感还未形成,集体荣誉感还未建立,整个中队还处在松散的联合体阶段,集体还无法发挥“缓冲剂”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入学之初这个关键期,坚持不懈,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我们时刻走进宿舍、走进教室,了解学生的衣食起居,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无话不谈。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进入角色,改变习惯,首先从思想上入警。
其次,谈心谈话。开学初期,由于人数众多,短期内不可能完成与每个学生的交谈,因此,先抓关键,从中队的班委、学生会成员以及各宿舍社长入手,尽可能高效地掌握多数学生的近期状况。由于女生宿舍围绕队长宿舍分布,因此可以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走进宿舍与学生聊聊生活、谈谈学习规划。在谈话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多关心学生,无论是生活、学习、工作规划,都要走进学生心中,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从任课教师、班委、舍长、学生会成员全面了解学生,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重要的因素,这也就对警务化管理制度下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沟通的艺术,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
再次,利用班会时间做好学生各项思想动员工作。一方面根据院系规定,召开主题班会;另一方面每月召开不少于四次的普通班会,班委汇报当周中队情况,月底汇总。除此之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处、团委组织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征文比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二)健全制度、收放得当,积极推进中队日常管理工作
抓好经常性管理,强化学生纪律意识,严格执行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坚持“收放得当”。“收”体现在基于司法警校警务化管理基础上的严格要求。首先,严控早操出操人数,确保无一人无故旷课旷操,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组织实施课前列队制度,更好地保持一个警校生该有的作风;再次,周末请销假制度,学生提出申请、队长核实、队长批准、学生返校、销假,完成请销假流程既加强班级管理,又确保学生的安全。从生活起居、着装、课堂纪律、请销假制度等多方面着手,严格落实各项规定,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以后走入任何工作岗位都会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这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放”体现在学生学习及个性的自主发展。基于学生本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主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集体荣誉意识和独立自强精神,使学生在严格的自我要求中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而不是以“条条框框”抹杀学生自主发展的天性。通过严格制度执行,使学生从入学伊始就培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加强团结合作精神。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离不开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前辈的照顾和手把手的指导,使自己得到快速成长,学生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当代大学生已是“95后”新生代,当他们承受的压力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这些压力就会变成危机,很可能造成思想不稳定,使一个好学生变成“最差”学生。因此,学生的教育管理不能单纯片面依靠中队长的管理教育,应注重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着手,家长应有知情权,我们要把学生在校发生的事情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通過电话、微信、QQ等多渠道保持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生的行为动态都在双方的掌握之内。 (三)夯实基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 教育者必先受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关键环节。
一是建立一支名师团队,在司法行政机关诚聘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在所属领域具有相当造诣,并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实的教师队伍对提高学生的单兵素质和团队协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实战经验的司法行政人员,让学生在学生既有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入以实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培训,积极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在职读研、读博,学校应该给予一定支持。例如,一些院校对在职攻读博士、硕士教师给予学费报销,有的帮助教师合理调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的一些后顾之忧。
三是有针对性地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由于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尤其是每年一大批“新鲜血液”的注入,成为学校的后备力量,有的学校委托综合性大学积极参加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尽快适应教师队伍建设,有的学校采取新老教师一对一传帮带制度,让青年教师走进老教师的课堂,跟随检验丰富的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国培、省培也应该针对青年教师开放更多的名额,让其有机会参加各项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除此之外,辅导员的第一要务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其辅导员的直接影响,正所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刻理解高校辅导员个人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对良好团队的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作为司法警察类院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结合各种通信设备及时让学生了解国家相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增强其爱国情怀、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帮助学生完成课上学习任务的同时,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时时走入单位体验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借助多种手段给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场景,从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从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三、结语
司法警察类院校担负着一般高职院校所无法替代的职责,正确警务化管理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科学划分时间和空间,不折不扣执行警务化管理,而在其他时间要给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警院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畅.警察类高职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优化对策探[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2]邵敏.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研究:以WH警察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杜慧明.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原则构建探析[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8(5). [4]杨田.司法体制改革下河北警察院校:警体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5]于其淼.关于警体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07-408. 编辑 赵瑞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