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岳”字之探究

2021-07-20 来源:意榕旅游网
“嶽”字之探究

“嶽”字之探究

岳字,在籀文之形貌是一个凹字形下边没有阻口的那一横,两侧是长长的和风的外部笔画相似,中间一个山。它的这两头高中间有凹槽的形,很像泰山南天门之处的地形,也由此知道岳字最初就是专指的泰山,而后岳字的字义广义化了。

岳字还有一个别体字是这样写法“嶽”,它是上山下狱结构,这个体字最早见于晋魏石刻。隋唐碑刻经常用这个写法的字,官府行政公文也广泛使用。

“嶽”字在《爨宝子碑》出现,为东晋义熙元年405年。

“岳”字在《中岳嵩高灵庙碑》出现,为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年。

“嶽”字在《魏孝文帝吊比干碑》出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刻立。(原碑早已不存,宋元佑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

“嶽”字为篆体《金石大词辞》载:“汉嵩嶽泰大室阙字。”;“汉西嶽华山庙望堂字‘篆体’。”从古籍中得知“嶽”嶽字汉代出现最多,秦以前尚末发现篆字“嶽”字这种结体的篆字。

在南北朝时期,还有把“嶽”字写成上为獄,下边为山。《书法字典》载,在古文汉隶中也有山或在獄上;或在獄下的写法。

甲骨文“嶽”字是象形山字上边叠着两个M或者,也表示是山的形状。也有其它几种相类稍异的字形写法,但是,没有类似形貌“嶽”的字体出现。《说文解字·山部》许慎,汉代(56年至147年),出现“嶽”字的字形和注释。

在古文中有两体写法,一种是上边一个凹形大头罩,如几字样子内里有个山字;一种写法就是“嶽”字,大篆就是凹形大头罩这个样字。今天写的岳字就是大凹头罩内里一个山字的古字衍变来的。“嶽”字只是从篆笔画变成了楷笔画,没有脱去原貌和原义。看来“嶽”字的出现也是很古远了,甲骨文没有“嶽”这个字形,它的出现可能是在东周春秋战国和秦代。这个上山下狱的“嶽”字是怎么个来历呢?笔者要从远古着手详细把它剥析出来。

泰山的别称就是“嶽”字,这个“嶽”字形的成熟,也就是泰山格局的成熟。

泰山,为东嶽,为五嶽之首,是历代天子登祭天尊的固定场地。

因为是天子登祭,所以被称作岳,还有五镇山,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只是因为天子登临过就和别的山不同,被称为“镇”山了。

《周礼·郊特胜》曰:“天适四方,先柴。

烧柴祭天。后又写作“祡”。

《尚书·舜典》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柴望秩于山川。”《礼记·大传》载:“柴于上帝。”

《礼记·王制》载:“柴而望祀山川。”

柴,祭天告至也,就是祭天。

何为岳之山呢?其中还包含着帝王登祭封禅才可有此岳的称谓。《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集解》、徐广曰:“还,一作‘班’。”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正义》、《括地志》云:“泰山,一曰岱宗,东岳也,在兗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周礼云兗州镇曰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因为古人发现还有四座大山具有泰山的巍峨峻峭,就把“嶽”字的荣光也沾点在了那四座大山上去了。

《尚书·尧典》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尚书·尧典》记载尧四方巡守的情形: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岳;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

《周礼·夏官司马》曰:“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

《周礼·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守。岁月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五月南巡守,至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史记·封禅书》载:“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幹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其後百有馀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馀王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

在《史记·封禅书》中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上古帝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封禅,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相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汉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

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汉光武帝(56年)、汉章帝(85年)、汉安帝(124年)以后唐宋帝王多有封禅,是以泰山为主。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周礼·大宗伯》和《周礼·大司乐》,至《史记》明确说岱宗(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高(嵩山)这五个大山。

《尔雅》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把黄河南面的华山,西面的吴山(即岳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东面的泰山(即岱宗),北面的恒山,长江南面的衡山,视为五岳。郑玄注《周礼·大司乐》采用此说法。

同是《尔雅》,又有第二种说法: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天柱山,在今安徽潜山市)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郑玄注《周礼·大宗伯》采用此说法。

邵晋涵《尔雅正义》说:冀州之霍山,与泰、衡、华、恒,唐虞之五岳也;华、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泰、衡、华、恒、嵩高,汉初相承之五岳也,泰、华、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金鹗《求古录札记》则认为:岱、衡、华、恒、霍太,唐虞夏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嵩高,殷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吴岳,周之五岳也。

远古各代称指五岳山稍有区别,但是,泰山是不变的,历代都称之为东岳。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每当继嗣的天子承统大宝,都要登上泰山进行祭告于天封禅大典,每五年就要到这四座大山上祭拜一次。国家政权对五岳是非常敬重,在世人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和敬畏。

道教把五岳称为洞天福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_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

《诗经》:“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泰山有两位统辖主管大神尊,一个碧霞元君为女神,俗称泰山奶奶;一位是《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泰山奶奶的名声比黄飞虎大。

黄飞虎死后被姜子牙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负责掌管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神,道教《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称她原是上界天仙,已证太一青玄之位。见众生遭遇沉沦,乃分身化气,陟降泰山,化为玉女之身。后被册封碧霞之号,统领岱岳之神兵,掌管人间之善恶,护国安民,普济群生。

最早见于《太平御览》所引张华《博物志》其卷三百九十七曰:“太公为灌坛令,于时文王梦见一妇人哭于道,因问其故,答曰:‘吾是东岳之女,嫁为西海之妇。吾行往来,必以暴风急雨。今灌坛令当吾道,吾不敢以暴风疾雨过也。’梦觉,遂召太公。”《博物志》有古本和今本之分,古本为四百卷,今本为十卷,原本亡失,还是后人补辑而成。今本皆为:“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太平御览》卷二百零九引古本《博物志》曰:“吾泰山之神,嫁为西海妇。”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载有泰山玉女故事,为泰山神女传说提供了附会的条件。云:“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宋真宗东封先营顿置,泉忽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广,清冷可鉴,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象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视,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

明·王之纲《玉女传》载:“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

按《玉女卷》李谔《瑶池记》载:“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迓西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

《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

据《玉女卷》载“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山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

《蒿庵闲话》卷一引《帝京景物略》云:“按稗史(碧霞)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即泰山神)前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像仆,童泐尽,女沧于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元始天尊说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载:“位证天仙之号,册显碧霞之封,统岳府之神兵,掌人间之善恶,寻声赴感,护国安民。”;《太上老君说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载:“自受敕命,不得有怠。按日巡察,巨山之围,地狱之根。自计酆都,连绪血湖,冤魂受报,日夜无休。”道教对碧霞元君是非常敬重。

黄飞虎任职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负责掌管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泰山原来是中国的一座阴曹地府,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是地狱最高行政长官,(也不知道地藏菩萨夺他的权呢?还是他夺地藏菩萨的权?)看来泰山奶奶碧霞元君才是东岳的最高领导,天齐仁圣大帝是她的属下,碧霞元君还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道教认为泰山是泰山府君治理,随着历代朝廷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府君也变为泰山之帝,道教尊之为东岳大帝,为五岳之首,手下更有七十二司掌管活人和死人的事,在此时泰山信仰不仅是治鬼还能治人。

《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

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也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

《后汉书。乌桓传》:“其俗谓人死,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也。”

《三国志。管辂传》:“辂谓其弟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古乐府中就有:“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

《博物志》记载:“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

东晋干宝《搜神记·泰山府君》云:“班语讫,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此辈数百人。班进拜流涕,问:‘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

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土地神)耳。’班乃依教,叩头陈乞。府君曰:‘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身无所惜。’班苦请,方许之。”

《旧五代史》载,:“唐长兴四年(933年)七月,一个泰山僧人为明宗治病,僧人说曾遇泰山岳神,托为其第三子求个爵位,明宗遂封泰山三郎为威雄大将军。”

《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封神演义》中黄天化被封为泰山正神炳灵公。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见1961年9月14日条下有记:昨夜有一个大发现,非常高兴。看《法苑珠林》是唐朝人写的书,说泰山就是地狱。初时不敢相信,再翻《大藏经》里的《六度集经》,发现里面说到泰山地狱的有好多处。先生说,《六度集经》是三国时代译的,那时民间已有死上泰山的迷信,所以译者就利用这点译泰山地狱、地狱泰山了。胡先生认为,有了这个发现,就可以把“十殿阎王”里的泰山王和泰山府君连起来了。

骆宾王《代父老请封禅文》云:“就木残魂,游岱宗而载跃,”

《喻世明言·史弘肇龙虎君臣会》故事讲史弘肇魂魄被泰山圣帝炳灵公给换上“铜胆铁心”。

《玉历宝钞》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轮回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由此对泰山有了全面的了解,明释了它在古代对政权的作用以及在民众心理的地位和认知。可以返回头来再接着“嶽”进行剥析结论。

岳,籀文(丘,双峰相连的小山)(山,众峰相连的山脉),造字本义:名词,在山脉的群峰中独立、高大的主峰。篆文(山峰)(狱,从二犬,守也!牢同义),比喻山峰交错对峙。俗体隶书误将籀文字形中的“丘”写成形似“北”的。俗体楷书则将隶书字形中的写成“兵字头”。

东:岱、南:靃、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獄聲。

《说文解字》载:“岳,大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嵩山亦:‘泰室’。”帝王巡狩所到的王苑。字形采用“山”作边旁,采用“獄”作声旁。《集韻》嶽古作岳。《說文》嶽,古篆作(上八下山)。《六書正譌》从丘,山,象形。嶽,岳經傳通用。按《字彙》引古文分爲二,今依《正字通》并入後嶽字註。

古“狱”字中间言字两边为犬字,为守禁之意,通牢之义,牢者宝盖下有一牛字,意为是被圈在墙房中的一头牛,是失去自由,被拘困囚之意,狱字是囚禁人之场所。“嶽”字是山下之狱,就表明是此山下处是囚禁之场地。这个字的来历是有意义的,远古苍颉造中国字是釆取象形、意象、声象创造出来的,都有它凝聚内含和表达的一面。这个字它的诞生是和封禅有着绝对的关系,是帝王登高山祭祀天地生出了这个“嶽”字;“嶽”字还

有两种写法不同的字,一个是上部丘下部山合成的岳;一个是凹字去了底下一横,加上一个山字(变体为上八下山字),这两个字都和“嶽”是一个字,同音同义不同体的字。想来古代的“嶽”字应该是凹字头的字,后来又生出了丘下之山的岳字,再后来又诞生出山下狱字“嶽”字。

这个“嶽”字的诞生是和泰山的修建有着直接的关系。攀登泰山的这条道路,要把它修建好,天子才能上去封禅。这条上山的石阶,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修建的。这个工程是非常浩大而漫长,从山底到山顶有四十华里路,红门到岱顶就有6666级台阶,十八盘异常险峭。秦始皇时役用民工修筑长城,劳民积恨,说是长城是尸骨堆建起来的。《水经注·河》篇载:“蒙恬苦役民筑长城,民恨之。”

作为泰山是历代天子封禅祭天的场地,它的修建工程也不会比长城差,首先是远古时期,管仲说有七十二家,有名的有十二人。从黄帝时期,那是一个原始部落联盟时期,没有铁质的工具来帮助人工劳作,可是,那时据传黄帝就开始在泰山封禅了。要想攀到泰山顶峰,就要把攀登的道修的好走一些。所以,这项浩大的工程就开始了。在没有称心可手的强力工具使用下,这项工程是极为艰巨的苦役。使用的劳工多是民夫和奴隶,还有囚犯。有兵卒持械和喂养的狗监工看守着他们,在这严肃的等级分工下,其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冷酷残忍的。兴工期间,死亡的民工无计其数,可以说每天都会有伤亡人数。他们来自于九州各地,四面八方,被强行集聚在此地,生活自由皆被严禁控制,活着就是服从苦役,死了就在泰山之地埋掉。所以,这里集有天下各地无数人的魂魄之地,在人们的心底牢牢记着。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什么年代修的,一直没有正史资料记载。唯有《史记·封禅书》片面的记载:“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玊带上黄帝时明堂图。”这算是汉武帝要在泰山上建筑的名堂图纸,建设经过没有表明。虽然没有资料记载这历代修建泰山的工程,可是,历代天子都在奴役劳工修筑;人们是知道这座神圣的五岳之尊背后的凄惨(当然,还有其它那四座岳,它们

都是一样的。),所以,就诞生了上山下狱结构的“嶽”字。为什么把泰山当作鬼魂归集之处,这里肯定有内在的原因,联系到“嶽”字的形义结体,上山下狱,狱者,二犬夹一言,为看守和受训管之义。

这个“嶽”字就包含了一切,以至于后来道教把泰山作为幽冥地府的十八层地狱,也就是这个原因。十八盘险峭台阶也就化作了十八层地狱,这里边包含多少苦屈、哀怨、凄楚、残酷、悲惨。

声明:版权所有转载引用必究!

东岳雨石公丕刚撰文。敬告读者作者是单姓公,不是复姓!汉武帝时济南人公玊带不是复姓也是单姓公。

二零一九年正月十八日十六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