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和解放前的记者节
小编特别推荐
记者节感言 | 记者节由来 | 记者节是哪一天
解放前的记者节
记者,纯属外来词。在此之前,国内报纸从事新闻采写的人员称谓多极了:访员、访友、访事、探员、探事等等。据有关专家考察,最早使用记者称谓的是梁启超,那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1899年。直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记者才被报业界广泛接受,成为比较流行的名词。
解放前旧中国的记者节是9月1日。1933年1月,江苏《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被以宣传共产的罪名杀害。上海《申报》披载了其被害的消息,新闻界提出开放舆论,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9月1日,被迫颁布了《保护新闻从业人员及保护舆论机关的通令》。这个《通令》,成为争取新闻自由的工具。1934年8月,杭州市记者公会通电全国新闻界,倡议公定9月1日为中国记者节。江苏、湖北、河南、广东等省和北平(今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市的记者公会先后通电赞同。这年的9月1日,北平、太原、长沙、南昌、厦门、青岛等大中城市的新闻界举行庆祝活动,要求南京国民党政府实行1933年通令,切实保障新闻记者的安全,维护言论自由。这是开展九一记者节纪念活动的开始。
.页脚
.页眉.
此后,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每年9月1日都要开展纪念活动,后来扩及海外华侨新闻界。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延安的新闻工作者每年都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1943年9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为纪念记者节发表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为纪念记者节,陆定一同志这一天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闻工作者同劳动人民一起纪念五一劳动节,9月1日不再举行活动。台湾的新闻界仍以9月1日作为记者的节日。
新中国的记者节
新中国记者节定于11月8日。早在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在颁布我国第一个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就曾提出设立记者节,但没有确定具体日期。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国务院第270号令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在第五条中提出设立记者节。2000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同意将每年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的具体日期。至此,中国新闻工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但与众不同的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记者节之所以确定在11月8日,是因为这一天为现在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的日子。中国记协国内部同向荣处长曾就此做过专门介绍。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第270号令公布了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提到记者节是不放假的全国节日。到底哪天定为记者节?中国记协也没有明确答案。同向荣说:记协领导让我们查资料。后来记协党组认真研究,并经主席办公会讨论同意,认为记者
.页脚
.页眉.
节的具体日期定在11月8日比较适宜。11月8日是中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成立日。1999年11月,中国记协就上述研究决定给各省(市、区)记协和中央各主要单位发函征求意见,新闻界反馈的消息都是同意。中国记协随后把建议确定11月8日为记者节的意见报到了中宣部。中宣部建议报国务院。国务院于今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上海代表党中央领导南方党的工作的周恩来同志,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为广泛地团结广大爱国的新闻工作者,确定在新闻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上海,成立一个新闻工作者统一战线组织。当年11月8日晚7时,中国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在上海南京饭店宣布成立。1938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在汉口举行了第一届代表大会。此后,在延安、香港等地设立了25个分会。1957年2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文革期间,中国记协被迫停止活动,直至1980年8月恢复活动。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记协组织,在业务上接受中国记协的指导。
63年前的11月8日,范长江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旨在团结全国人民抗日救国;新中国建立以后,这个学会历经周折,发展成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为团结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纽带;今天这个记者之家诞辰的日子被定为中国记者的节日。回首世纪沧桑,这是中国记者几代人的光荣与骄傲!今天的中国记者,足迹已遍布全球。仅我们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就在世界五大洲设立了101个总分社、分社和支社,海外新闻用户1729家,卫星通讯等高科技手段为主干的通讯网络覆盖了整个地球。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非常风光的职业,他们闯荡世界,出入各种场所。然而,
.页脚
.页眉.
这只是一面。有资料统计,在非军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其次就是记者。
回首昨日,有多少中国记者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仅新华社近70年的历史中,就有150多名记者为党的新闻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著名记者钱毅,1947年在敌占区采访时被还乡团抓捕,当敌人知道他的身份时,先是诱惑,后是酷刑,但他只有一句话:宁可枪毙,绝不自首!最后被敌人杀害,年仅23岁。沈建图等7位记者,在1955年赴万隆参加亚非会议报道的途中,因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遭国民党特务爆炸而魂断云天。1999年5月8日,在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野蛮轰炸下,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同时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代又一代为党的新闻事业甘愿献出生命的中国记者,才给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新闻杰作,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人民。
从50年代过来的人,很少没有读过从朝鲜战场上发回来的那一篇篇带着战火硝烟的战地新闻的:《复仇的火焰》、《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依依惜别的深情》、《开城前线停火即景》,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更是令千千万万的读者潸然泪落。这篇通讯喊出了全中国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魏巍回忆当时的采写过程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深情的句子,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从胸中跳出来的。当近半个世纪过去之后,我们在新一代中国记者身上看到了同样的英雄风采。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烈士在隆隆的北约炮火中发回的战地报道,永远成为和平年代里最令人心痛的文字。在这场战火中幸存的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把我大使馆被炸的事实真相发回国内,并在其后做了连续不断的报道,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第一记录者。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不怕万一发生的伤亡,就怕可能性很大的感冒写不了稿。
.页脚
.页眉.
战火中的记者经受了生死考验,和平中的记者也经受了同样的抉择。
著名记者、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当年为报道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不畏艰险,随同登山主力一直到达海拔6600米素有珠峰大门之称的北坳冰墙下,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而且在世界新闻史上创造了奇迹。他克服风雪、严寒、缺氧、冻伤等种种困难,写下了《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成为共和国新闻史上的名篇。《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在80年代,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战胜重重困难,用369天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写下300多篇新闻稿件。近几年来,在长江截流、九八抗洪、港澳回归、五十大庆、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各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中国记者都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页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