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大学发展之路探析
———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分析
钱佳
()苏州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江苏苏州215009
【摘 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 文化差异,融合的产物,在其后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平衡和融合也始终伴随着中国大学的发展。事实,证明,无论是鼓吹和推崇“全盘西化”还是固守自身办学程式,都是短视、少智的。步入新时代,对外开放和中国特色是中国大学发展之选择,这是历史的经验启示,是现实的大势所趋,是未来的历史需求。【关键词】中国大学;对外开放;中国特色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 G647 【 1003-8418202003-0073-05【】/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cnki.she.2020.03.011jj
【,作者简介】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硕士。 钱佳(1981—)
无论是其各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自的缘起,还是后续社会生活的演进,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以“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本内核的西方文明日趋强势,中西方文化差异越发明显。这些差异必然深刻影响着社会管理理念与范式等,大学治理、运行与变革也必在其中。就大学治理而言,无论是全面否定自身办学传统、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还是全盘否定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固守自身办学传统,都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如何发展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大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
一、中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历程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大学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大学的起源及其办学历史的差异。就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言,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诞生于108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fyo
),这所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大学,迄Bolonag英国的牛津大学和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大学等大多数欧美大学均拥有数百年的办学历史。
近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十二、十三世纪的。就西方大学欧洲中世纪,曾被誉为“黑暗之花”而言,其背后所支撑的是西方文明。我们知道,以欧洲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兴盛绝非仅是地缘因素所致,古希腊之后,经由罗马帝国的兴衰、北方“蛮族”的入侵以及基督教的影响等人类社会活动,也是西方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欧洲这同一片土地上互。相融合与斗争,将欧洲带入了“黑暗的中世纪”辩证地看,被后人誉为“黑暗之花”的中世纪大学,为社会培养和储备了一批杰出人才,加之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为文艺复兴运动的萌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杰出的人才储备。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从充分竞争的混乱中逐渐产生秩序,终于在19世纪初诞生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辉煌成果:一是在精神领域的自由探索;二是在政治生活领域内对任何形式的绝对权力的警惕。这两者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近代乃至于现在西方世界顶礼膜拜的民主、自由、法治以及崇尚科学、理性的核心价值。可以说,这两大辉煌成果所体现的社会管理深层原则“个人主
73
今已有近1000年的办学历史。法国的巴黎大学、
江苏高教 2020年第3期
义”和“理性主义”对中世纪之后的西方大学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分析和研究西方大学历史演进的路径有很多方面,我们仅从“大学理念”视角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中世纪之后的西方大学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一是“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形成和发展阶段;二是“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发展阶段。理性主义大的一批开明士大夫为了寻求强国之道,开启了近“器物”之学的角色逐渐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又使西学合法化而融入了中国“教育体系。在“中体西用”的历史潮流中,中学”不断得以强化,而“西学”则不断深入,两者之间并没有发生太大、太多的冲突。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阶段中国大学的“中学”根基始终没有动摇,其“经学为本、忠君尊孔、学仕一体”的改革理念始终烙代中国教育改革。自洋务运动始,西方文化就以
学理念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红衣主教纽曼(John
HenryN
ewman)和普鲁士教育部长洪堡(Wil-学理念与古希腊哲学具有相同的诉求elmVonHumboldt)。从本质上讲,理性主义大,是对古希腊哲学精神的一种延续与传承。他们认为,对知识和科学等学问的追求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社会的格调、追求真理与人的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学术研究与教育的目标没有直接的、现实的功利“目的。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分别衍生出近现代大学
在这一时期人才培养”和,世界科技中心也从英国转移至德国“科学研究”两大比较清晰的功能。。时至20世纪初,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在美国兴起。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主要倡导大学应该服务于社会,反对“科学本身即为目的”的知识价值观,认为知识应成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大学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后来非常盛行的“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是
美国用主义大学理念的兴起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
”[1
]正是实,世界科技中心便从德国转移至美国。
相比之下,中国近现代大学则“年轻”很多,其办学历史也只有百余年。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逐步建立。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洋务派相继创办了很多新式学堂。几乎在同一时期,教会大学也应运而生,至清末民初,由中西书院演变而成的教会大学已发展至8所。一定意义上说,教会大学的产生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教会大学的发展为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从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
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是晚清时期。以洋务派为代表
74
有深深的封建教育印记。二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近现代意义的大学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同时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及其精神也在悄然回归。此后,经由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抗战时期等社会、文化变迁,中西方文化在相互对抗、相互制衡中逐渐走向了融合。这一时期“有容乃大、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对中国大学的后续发展影响巨大且深远。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大学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十七年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逐渐向平衡的、积极的和学者主导的文化性格
转变[
2]
通过对中国大学起源。、变迁和发展历史的梳
理,一定意义上说,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尤其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就是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对这一历史产物进行了改造,几经摸索,积攒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而今一方面大力提倡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学习和借鉴西方大学先进经验,试图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型。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来看,中西方大学不仅起源不同,而且各自经历了迥异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也决定了中西方大学拥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之积淀,这些积淀使得中西方大学之间文化差异更加明显。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西方大学,还是中国大学,都是人类社会摆脱或推翻封建社会的产物,所不同的是,西方(尤其是欧洲)由此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文化发展视角来看,无论是西方大学,还是中国大学,他们在呈现时代特色和自身
h高教管理
社会背景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烙有各自特有文化传统的深刻印记。就中国大学而言,其特殊的起源、历史发展进程决定了它与西方大学之间的文化联系与差异。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中西方大学最主要或最本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联系。二、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的中国大学发展历程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政治体制以及发展过程等社会变迁因素的不同,中西方定自身办学传统,还是拒斥西方发达国家办学经验、固守自身办学程式,这两种极端观点都是浅薄、功利、短视、少智的,故步自封和妄自菲薄都必将被历史淘汰。因此,我们认为,真正强大的民族和国家,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而且更需要拥有强大的民族心理,这不仅是高度文化自觉的体现,也是民族国家“软实力”的标识。三、开放与特色是中国大学发展之路径选择大学之间必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事实。文化差异性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性质,规定了大学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且衍生出大学自身特色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大学课程体系、校园规划、校园管理风格,甚至还有独特的大学文化、人文风尚和秉性特征。
伴随着中国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有关中西方文化的争论从未断绝,乃至而今,仍在持续。“最为典型的两种极端观点便是:一是鼓吹和推崇
方发达国家办学经验全盘西化”、彻底否定自身办学传统、固守自身办学程式;二是拒斥西。
首先,我们分析第一种观点。自近现代意义的中国大学诞生以来,这种“崇洋媚外”的观点始终存在,乃至而今。我们发现,这种观点往往与民族、国家艰难困苦的时代背景高度相关,甚至一一对应。这一发现或论点可能带有某种偶然性,但作为一种影响因素的存在,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另一种极端观点。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这种观点往往与当时民族、国家欣欣向荣的时代背景高度相关,甚至一一对应。这一观点的持有者总是无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而是片面地、有选择地甚至极端地将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问题、困难、曲折或失误蛮横地归结为道路选择的错误。而且,最有迷惑甚至欺骗色彩的是他们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自居,一味否定和拒斥合理吸收、科学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理念,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正确”。环顾左右,中国大学校园里不乏这样的“愤青”
。显然,无论是鼓吹和推崇“全盘西化”、彻底否正如前文所述,从中国大学萌生与起源看,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就是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从中国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进程看,中国大学的发展也是中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平衡、融合的过程。回眸这不太悠久的中国大学发展史,无论国家遭遇艰难困苦,还是欣欣向荣,中国大学在维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也预示着中国大学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中国特色,以包容的姿态和创新的发展迎接和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开放与特色是历史的经验启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了大学的遗传基因,这正是大学具有“国家性格”和“民族性格”的原因。从中国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史来看,无论是效法欧洲、学习美国,还是照搬苏联,都是在开放的环境条件下学习和借鉴的成果。然而,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之后,中国大学仍孜孜不倦总结历史嬗变的得与失,终究找寻到了带有“中国特色”印记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在邓小平同志指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后,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的教育的对外开放,为百废待兴的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国大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必须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和改革经验,为我所用。自此,中国大学对外开放进程驶上了快车道,其主要标志不仅表现在中西方大学之间的教师、学生的频繁交往和深层交流,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科研体制、课程体系甚至人文秉性养成等诸多方面,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
75
江苏高教 2020年第3期
大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四十年来,中国大学对外开放的体制从封闭走向开放,规模从微小走向庞大,范围从局部走向世界,层次从单一走向多
3]
,元[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保
“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
[8]
”和战略设计。这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交汇
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障。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4
,必由之路[作为国家和社会上层建筑的高等教5]
“,。历史的经验和成就启魂”彰显了民族特性[
背景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下,中国要,从“边缘”走向“中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德国时代”和“美国时代”分别学习借鉴了这些高“育,中国特色”是基因的表达,是中国大学建设之示我们,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从容面向要求。回望“西方中心”时代,中国在“英国时代”未来。
开放与特色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当今世界,一体化经济和全球化社会对世界格局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为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势必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20世一系列举措,经过“划”和“双一流”建2设11工程”“,中国大9学85工程”“逐步形成2分011计类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新格局,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2016年
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作为,能够与美国、英国等高等教育强国平等18个会
员国之一对话,发出中国声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倡议的实施,中央又提出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
作[
6]
下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是中国高校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是中国教育界顺应文化多样和人文沟通的重要选择,彰显出中国教育改革开放从“单向度”向“双向度”乃至“多向度”转变、“不平等”向“平等”转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目前,“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高校建立了17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6所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7]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国际认可度和可接。
受性的体现,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趋势,是中国高等教育担负构建教育共同体的追求。
开放与特色是未来的历史需求。*总书
76
等教育强国的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等。
诚然,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时代的发展落差客观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至今这些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依然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强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了本土的需求,还兼顾了国际的需求。它的可接受度是国际性的,贡献的价值是全球性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下,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担负引领实践“自主发展、合作共赢”发展模式的使命[9]
发展,是不断总结。、实践中国的自主发展即、再总结、再实践的探索过“中国特色”
程,唯有回头看路、低头拉车、抬头看天方能探出和闯出一条自身的“特色”之路。除此之外,还要有主动“牵手”“拉手”的底气和气度,推动“合作共赢”。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必然要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的贡献。贡献具有世界本质特征的“中国标准”和同体中国方案”,做好迎接”,乃至““中国时代中国道路””的准备来实践。“构建教育共面向未来,
中国大学只有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才能拥有世界;面向未来,中国大学只有自主发展,特色发展,才能合作共赢,这是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历史需求。
在新时代,中国大学要继承自身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发现当代价值,贡献具有世界价值的中国文化。在开放的环境中,中国大学要吸收世界的、民族的优秀文化,自主更新、转化文化,取得决定适应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中国大6高教管理
地上,中国大学必须厚植历史根基,立足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世界价值的“特色”大学发展之路。这也彰显了中国大学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沈国经.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M].[]]王建华,贾佳.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缘起、变迁与省思[苏2J.[]]徐小洲.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成就、机遇与战略构想[3J.[]冯俊.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4
///n120181116c40531-30404245.html.():高等教育研究,201951-9.
,():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20-27.1995:515.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6
]():主要成就和未来走向[江苏高教,J.2019111-5.
://////twww.ov.cnhome2016-0429content_5069311.pg[]/(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7EBOL].2019-02-_2t2019021913907.html.htm.
/(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29).ht-
:///////19).httwww.jb.cnrmtzcxwwzxw201902pygy
[]/新华社.*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EBOL]._5content320835.htm.
(://////2018-09-10).httwww.ov.cnxinwen2018-0910pg
[]]李立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新秩序[探9J.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大学文科科()。研管理的历史反思与现实超越”18GLA001
():索与争鸣,2019918-21.
[/(:///EBOL].2018-11-16).htttheor.eole.com.cnpypp
[]李宏刚,司甜园,时胜利.570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
OntheDevelomentofChineseUniversitiesintheNewErafromthep
PersectiveofCulturalDifferencesp
QianJia
:AbstractCulturaldifferenceistheobectiveexistencebeondhumanwill.Theconcetofhihereduca-jypgtioninChinaisgeneratedbheexchaneandinterationofboth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inmod-ytgg,bernandcontemporaristorThecourseofitsdevelontfeaturedbxchane,conflictsalanceyhy.pmeyegandinterationneverstosdurinheensuinundredyearstillnow.Thehistoricalfactsunveilthateithergpgtghholisticwesternizationorstandintillonthetraditionalschoolrunninatternisdeemedtobeshort-gsgpsihtedandunwisepractices.Inviewofhistoricalexerienceandinsiration,trendoftherealitndhis-gppyatoricalneedsofthefuture,ChineseuniversitiesneedstopersistinoeninndsticktoChinesechar-pg-upaacteristicswhenenterinewera.gan
:;KeordsculturaldifferencesChineseuniversitoeninChinesecharacteristicsy;pg-up;yw
(责任编辑 沈广斌 见习编辑 马庆敏)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