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会计报告系统中公认会计原则的局限性为盈余管理创造了很多机会和空间,而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削弱财务报告所提供的盈余信息的可靠性。有鉴于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理论界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这一问题已成为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本世纪初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的假账事件,使得投资人对股票市场丧失信心,造成股价指数严重下跌,这些例子表明即使是美国的公司治理机制仍有重大的缺失,引起了美国及全世界对公司治理的重新思考。人们希望能迅速做出改革,以健全资本市场,塑造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成为二十一世纪初的国际潮流。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外部治理结构和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所组成的内部治理结构。从外部来看,中国尚未建立起发育完全、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经理市场尚未形成。从内部来看,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公司法》所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也远未发挥作用。中国的公司治理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模式是否适用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负有责任。因此,要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滥,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近年来中国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监管制度的盈余管理方面,从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不论是从公司治理角度还是盈余管理角度,很少见到涉及二者关系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论文以此为选题,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找出影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因素;其次,研究盈余管理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为规范上市公司治理,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协助会计准则制定者和证券市场监管者评估盈余管理的普遍影响和财务报告总体上的真实性提供经验证据。
论文首先对盈余管理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综述,分别用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对盈余管理进行了解释。同时从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公共产品属性、不完备契约、法规制度体系、会计学的属性、外部监督机制等六方面对我国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且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类型和手段进行了归纳总结。实证研究离不开计量模型,盈余管理计量
模型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因此论文在第三章中首先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然后以审计意见为出发点,使用包括新模型在内的5个国内外常用模型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定量计量,证明所有被检验模型是适用于我国<WP=6>会计环境的,而且新模型的效果更好,实证的结果也反映出以往一些研究结果统计检验显著性低的症结。同时通过盈余管理值的分布统计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罗杰斯特回归分析,证明了盈余管理程度的大小与审计意见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对于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各特征变量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的概念框架。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基础上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结构,因此在第四、第五章中给出了全面反映我国董事会、监事会、股权结构特征的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并以此提出了14个假设,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等计量手段对此进行逐一检验,得到影响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变量。
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抑制过度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含量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四章中有关独立董事在盈余管理中作用的实证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和盈余管理正相关,这与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演进的回顾、现有经验研究的归纳和实践教训的总结,从独立董事的背景出发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得到其原因不在于独立董事缺乏财务会计背景和知识,而很可能是由于独立董事制度缺乏独立性的结果的结论。既然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的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股票市场对此是否作出反应,盈余管理是否影响资源的配置,论文在第六章中对此进行了计量分析。采用非正常收益率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两种方法,证明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在较短时窗内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从而得到市场能对警示盈余管理的审计意见作出反应,所以盈余管理在较短时窗内不会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的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