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西岗镇东王庄村美丽宜居乡村介绍

2022-01-21 来源:意榕旅游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西岗镇东王庄村美丽宜

居乡村介绍

鲁网枣庄3月1日讯(记者 杜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西岗镇坚持“镇村一体、统筹发展”的思路,围绕缩小镇村差距、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生态、低碳、和谐、宜居为目标,认真做好“美、德、安、乐、富”五篇文章,打造了整洁优美、生态和谐、文明富裕的乡村新面貌,东王庄村被评为山东省美丽宜居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谱写了生态宜居的先进篇章。做好美的文章,重塑乡村之美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根据不同村居的资源和条件,精心设计载体,打造特色风貌。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鲁南地方特色、生态田园村庄、宜居宜业宜游”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对村庄环境、绿地、景观、产业进行一体式规划,力求做到“一村一品、一街一貌、一步一景”。二是强化基础配套。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愿望最强烈的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硬化路户户通、无害化厕所改造、小乡村污水处理、绿化亮化提升等工程建设。将全镇72个村居环卫委托给专业保洁公司,率先实现镇域环卫保洁市场化全覆盖。在道路建设上,连续三年完成硬化路户户通170公里,实现户户通硬化路。在生态保护上,集中清理整治全镇87家畜禽养殖户,建设了13处乡村污水处理系统,完成了1.3万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在绿化美化上,选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本土树种,打造山楂一条街、核桃一条街、樱花一条街等特色街巷。三是打造特色景观。大力挖掘村庄休闲区域,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独特风貌的节点景观。围绕东王庄废弃池塘,引活水入塘建设龙泉池,修建了栈道、湖心亭、亲水平台,建设了景观墙,使美丽乡村更有了灵气。做好德的文章,培育文明新风注重良好道德风尚的引领作用,以文化的力量影响人、塑造人,带动了村风民风,推动了精神认同。一是发掘乡土文化。规划建设了“西岗记忆”民俗馆,陈设了老百姓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老物件,集中展现了西岗人民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的生活历程,原滋原味的还原了

西岗“商业小镇、农耕生产、武术之乡、运河文化”的地域特色。二是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了乡村“孔子学堂”,定期邀请学校老师和乡贤对村民和学生进行授课,传播“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真正让传统文化进村入户。三是引领乡风文明。村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广泛开展移风易俗、道德大讲堂、“最美家庭”创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精心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传统文化、党建法制、德育故事等宣传画,大张旗鼓的为“忠厚传家、四世同堂、诗书继世、勤俭持家”等先进典型户挂牌表彰,让群众在潜移强默化中接受了教育,以文化和道德建设引领了乡风文明。做好安的文章,打造和谐家园把党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行“一大院、一街长、一终端”。一是打造开放式村委大院。拆除围墙、打开心墙,建设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图书阅览、法律服务、老年活动、产业服务、文化展馆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村干部民事代办,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二是推行党员街长服务。以街巷为服务平台,推选有能力、有热情的党员代表担任街长,具体负责街巷的环卫监管、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移风易俗监督等工作。同时,组织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成立了“夕阳红服务队”,形成了“党支部--党员街长—夕阳红服务队”党群联动的长效服务机制。三是推动社会管理网格化。成立了镇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为每个基础网格明确了1名网格管理员,配备“社管E通”手机终端,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做好乐的文章,引领幸福生活以生态宜居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一村“一个文化大院、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公园绿地、一个健身广场、一个广场舞队伍”五个一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了以广场舞为代表的文化体育活动,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农民广场舞大赛,有力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全镇成立广场舞队伍130余支,参与群众1.5万余人。同时,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大力发掘支持栾庄柳琴戏、段庄龙狮表演、清泉寺唢呐等民间文化遗产,在抓好“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的同时,鼓励引导农民文艺团体,精心编排乡土节目,利用农闲时间群演群乐。仅2016年就开展送戏下乡55场,小型演出71场,参与群众3万余人,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良好风尚。做好富的文章,确保产业兴旺围绕“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强,让

农业更优”目标,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全镇4.4万亩耕地流转,发展了116家土地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其中东王庄和市供销社联合开展的“村社共建”模式,实现了农商互补、三方共赢。二是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大力推广以社区信用互助为主体的农民金融合作模式,全镇20个村成立了社区信用互助社,参与群众超过1000人,吸纳资金2000余万元。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为农服务中心”、“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发展了“富原粮食、丰裕种植”两个粮食烘干基地,全镇农机、植保等服务型合作社发展到14家,服务耕地面积3万。截至目前,全镇80%的村庄达到了生态宜居乡村标准,实现了人与自然互促,宜居乡村和强村富民同行,真正让生态宜居成为了自然生态的典范,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