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融学重点名词解释

2020-09-28 来源:意榕旅游网
货币购买力: 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劳务的能力。

广义货币: 所谓广义货币,它既包括那些流动性的现金、活期存款,又包括流动性稍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

狭义货币: 狭义货币包括铸币,纸币,所有的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格雷欣法则: 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确定。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商业票据: 所谓商业票据,就是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分为商业期票和商业汇票两种。 银行票据:银行票据是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银行票据有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 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或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的)报酬。 一级市场:一级市场指的是证券、票据、存款凭证的发行市场。 二级市场:二级市场是金融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

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包括短期信贷、银行资金拆借、短期贴现、短期资金回购等交易形式。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主要是指长期资金交易的场所,它包括证券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

回购市场: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市场。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宏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是这样类型的货币需求,当我们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能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微观货币需求:是指我们从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的微观角度考察,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 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一般用Md表示。 真实货币需求:真实货币需求是在扣除价格变动以后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对货币的需求。

名义利率:是指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也即银行挂牌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之后的差数。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意义上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标准是一国消费的价格连续两年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

1货币制度的定义及其内容: 定义: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内容: (1)货币金属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2)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

(3)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货币准备制度是为稳定货币设立的。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各国准备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2信用的特征:

(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它的所有权掌握在信用提供者手中,信用的接受者只具有使用权。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信用资金的借贷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

(3)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信用是以授信人对受信人偿债能力的信心而成立的,借贷双方的相互信任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

(4)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信用关系赖以存在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追求收益(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结果。债权人将闲置资金借出,都是为了获取闲置资金的最大收益,避免资本闲置所造成的浪费;债务人借入所需资金或实物同样为了追求最大收益(效用),避免资金不足所带来的生产中断。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信贷资金总是以产业资金运动和商业资金运动为基础而运动的,它有两重付出和两重回流,表现出的公式是:G—G—W„P„W′—G′—G′

3商业票据的融资特点是什么:

(1)低成本,其发行成本通常低于银行的短期贷款成本 (2)灵活性,根据发行人和交易商的协议,在约定时期内,发行人可不限次数及不定期发行,以满足自身短期资金的需求

(3)有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声誉,商业票据因是无担保的借款,能够成功地在市场上出售商业票据是对公司信用形象的最好证明。

4银行票据贴现与贷款业务优劣比较:

5简述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工具和交易价格。 (1)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资金的供应者、需求者、中介者和管理者。具体讲,他们又可以分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及海外投资者。

(2)交易对象。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或交易载体是货币资金。

(3)交易工具。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指的是金融工具,也称信用工具,它是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它对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约束意义。

(4)交易价格。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对象的价格就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在借贷市场上,借贷资金的价格就是借贷利率。证券市场上,资金的价格较为隐蔽,直接表现出的是有价证券的价格,从这种价格反映出货币资金的价格。外汇市场上,汇率反映了货币的价格。黄金市场上,一般所表现的是黄金的货币价格 6同业拆借市场有什么特点:

(1)进入市场的主体有严格的限制,即必须都是金融机构或指定的某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包括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个人)和非指定的金融机构,均不能进入此市场。 (2)融资期限较短

(3)交易手段比较先进

(4)交易额较大,一般不需要担保或抵押。 (5)利率由供求双方议定。

7金融机构的功能:

(1)金融中介机构的基本功能: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构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业务。 (2)金融机构的经纪和交易功能: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

(3)金融机构的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纪或交易服务,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

(4)金融机构的咨询和信托功能: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8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客观要求: 经济背景: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3)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 客观要求: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2)统一货币发行 (3)集中信用的需要 (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5)统一金融管理

9银行贴现与贷款业务优劣比较: 贴现:

★期限较短,多为3至6个月

★用于贴现的票据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或者是信誉很好的大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期满时付款人自动付款,一般很少违约。 ★票据贴现是先从票据金额中扣除利息 。

★票据贴现则是贴现银行买入票据取得债权,资金所有权则归属贴现申请人。 贷款:

★一般银行贷款的期限则较长。短期贷款为一年以下,中长期贷款则在一年以上。 ★一般银行贷款则常因借款人经营不善而不能及时履约,造成贷款损失的风险较大。

★在放款后的一段时间才能收取。

★只是暂时让渡借贷资金的使用权,资金所有权并未转移。

★对商业银行而言,票据贴现是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由于相对于一般贷款而言,票据贴现的风险较小,这样,可以较好地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同时又为银行增加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开辟了新的渠道。

10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1)资产管理理论强调资产的流动性,强调银行要分层次持有一定数量的准备金,同时十分关注银行资本的充足性。 (2)这在资金来源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对于银行的安全稳定地发展显然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其过多地强调流动性,可能影响银行的盈利性。其次,由于它主张银行被动的负债,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威胁到银行的生存。

(1)该理论的意义:开辟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使被动负债管理发展为主动负债管理。通过调整负债结构和组织负债来源去适应和支持资产,从而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与范围。 (2)该理论的缺陷: ——提高了银行成本 ——增加了经营风险 ——不利于稳健经营

11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及公式:

(1)法定存款准备率(r)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①货币乘数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货币乘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 ②r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

(2)现金比率(h)与现金漏损率(c)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①所谓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现金(C)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存款D之间的比例关系。现金漏损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这种现金漏损对于银行扩张信用的限制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

②h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其他非经济因素(u)。 (3)定期存款比率(t)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①银行对定期存款(Dt)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rt)提留准备金。定期存款Dt同活期存款总额(Dd)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t= Dt / Dd时,则

(rt·Dt)/Dd=rt·t。这部分rt·t或(rt·Dt)/Dd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便可视同为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

②t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定期存款的利率。

(4)超额准备比率(e)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①超额准备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与法定存款碧绿具有同等作用。

② e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持有e的机会成本;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非银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P);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 综上,货币乘数m在量上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m= 1/(r+c+e+ rt·t) 或者 m= 1/[r+e+c+h-(r+e)·(c+h)] (h为财政性存款比率)。

12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3由存款派生引出的供给模型 P296 14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P378

15公开市场操作的原理及优缺点:

原理: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优点: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16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由哪些构成: 17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②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双重效力,它既能起到引导信贷注入特定领域以增加流动性总量的作用,又能对社会信用结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等方面发挥调节作用。 ③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如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款的最低限额等。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

④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贴现利率或放款利率的一种管理措施,如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 (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①直接信用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如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②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和金融检查等办法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18社会总供给与货币均衡关系P315 19货币失衡的原因及调整途径

货币失衡总是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小于或大于货币需要量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 (1)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在纸币流通时代,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因为增加纸币供给量对于货币管理当局来说,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

②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应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2)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在纸币流通时代,出于向赤字政府提供贷款等利益原因,货币管理当局可以轻易增加纸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 (3)货币失衡的深层原因,主要有:

(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着矛盾。

(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财政和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

(3)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交往形成国际收支,它对国内物资供求平衡也会发生影响。如进口的技术设备数量太多和出口消费品过多,可能最终都会导致总需求的扩张,从而造成货币供求失衡。 调整对策。

(1)供应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这包括如下几个层次的措施:

①从中央银行方面来看,一是卖出有价证券;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三是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包括减少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指标,收回已贷出的款项等措施。 ②从商业银行方面来看,一是停止对客户发放新贷款;二是到期的贷款不再展期,坚决收回;三是提前收回部分贷款。

③从财政方面来看,一是减少对有关部门的拨款;二是增发政府债券,直接减少社会各单位和个人手中持有的货币量;

④从税收方面来看,一是增设税种;二是降低征税基数;三是提高税率;四是加强纳税管理。 (2) 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对货币需要量的调节措施更多地在银行之外推行。这包括如下几条措施: ①银行、财政和企业联合力量增加商品供应量(这是增加货币需要量的同义语); ②运扩大进口,以此扩大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

③提高商品价格,通过增加货币需要量来吸收过度的货币供给量。 (3) 混合型调节,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4)逆向型调节,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中央银行不是采取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促成货币供需在新的起点均衡。它的内涵是:如果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同时,存在尚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要素,银行可以提供追加贷款,以促进生产的发展,通过商品供给量的增加来消化过多供给的货币。

20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货币值的稳定往往与一个国家的通胀水平紧密相关。如果要稳定货币值,就要求央行不能实行太过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要求银行稳定利息,控制在外流通的货币量,实行相对适宜的货币政策,控制一个国家的通胀水平,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一个国家实行过于紧缩或过于宽松货币政策时,前者将制约经济增长速速,后者虽然经济速度增加,但同时也加大了经济泡沫,都将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