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集中识字教学流程

2021-03-01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关于集中识字教学流程

滨栗盟校的语文群友们:

大家辛苦了!

你们此次参赛的成绩虽然靠后,但我认为你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已有质的飞跃。这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地调整了学生、教师、文本(知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生字;二是始终把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整堂课都在很有兴趣地学习。你们提供的课例(第二册《识字8》)和你们的模式陈述、答辩充分反映了这两点。

从课例展示看,教学流程明显地可分为出示生字、教学生字、巩固生字、运用生字(回到文本中)四个步骤,这与传统的识字教学流程并无区别。这个流程是识字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无论课改怎么改,都不可能改变这个流程。

那么,课改又改什么呢?改识字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集中识字(小集中)课,生字由教师提出、教师讲解、教师领着呼读巩固、教师示范运用,总之是由教师把生字灌进学生脑袋。学生并不是自己直接从课文中学习生字,而是从教师那里学习生字。从学生的角度讲,学习的方式是单一的接受式。新课程的集中识字,生字应当由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来,运用已有的方法、经验,包括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己(独立、合作)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字义,自主进行巩固和运用的练习。从学生的角度讲,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方式。这里,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

11

趣就成了成败的关键。

回到你们展示的课例,如前所述,在总体上是较好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识字课。不足之处是存在的。如:既然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划记了生字,为什么课堂上不是由学生提出而是由老师出示生字?既然已经找出了生字,为什么在出示生字之前还要先出示相关词语?再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多,识字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是不是学会生字之后再来了解主要内容更合理?

模式的提炼和概括是你们相对较弱的地方。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的规律性的提炼和概括,是教学行为框架,有一定的普适性,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表述需要简约、明晰,突出最基本的操作性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你们的模式表述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此次其他盟校提炼概括的模式比你们略胜一筹,可以参考。这里另附上一个小学美术“综合·探索”教学模式,该模式的表述方式也可作参考。

建国以来,我国识字教学的流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随课文识字,一个是集中识字。集中识字全称是集中归类识字,是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1958年创立,后又经北京景山学校发展的一种识字教学法。这里的集中识字不是你们课例所展示的集中识字。它是在教学课文之前,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规律,将几十、上百个生字集中在一起教学,然后再将学过的字在学课文中巩固,具体做法网上可以查到。你们展示的集中识字后来才出现,被称为小集中。随课文识字,顾名思义,是课文学到那里,生字就教到那里,结合课文教生字。两种流派各有

22

长短。现行教材采用的是小集中识字和随课文识字相结合编排的。

以上意见,仅供你们进一步研究参考,决不要当作什么专家意见。我只是一个教研爱好者,平等交流者,决不是权威意见发表者。即使是真正的权威,也不要迷信;对权威意见也要经过自己的思考、验证后再决定是否采纳。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方学波

2012年5月27日星期日 附:

小学美术“综合·探索”教学实践的基本模式 1、 基本模式的教学理念

“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只有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探究发现能力只有在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探究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出发,组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发挥班级、小组集体智慧,遵循科学发现的规律,亲身投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美术实践活动,是以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为宗旨的“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综合·探索”教学基本模式必须贯彻的教学理念。

2、 基本模式的教学原则

33

除了一般性教学原则之外,“综合·探索”教学实践还特别要注重贯彻如下四项原则:

⑴高度自主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中,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述成果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进行,形成探索主题原则上也应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尽可能地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教师在“综合·探索”教学中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激发自主探究动机、指导探究方法、解除探究中遇到的困惑。

⑵广泛综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综合运用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并尽可能拓展综合的内容,帮助学生寻找、发现各种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恰当地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实现探索的目标。在引导学生形成探索主题时,也应尽量拓展主题选择的范围。

⑶融入实践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中,指引学生探索从美术实践活动中开始,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进行,并以解决美术实践中的问题为归宿。把探索融入美术实践活动之中,以开展美术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探索。

⑷全程合作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综合·探索”教学中,着力培养、充分发

44

挥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主题的形成、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到成果的评述,学习中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合作研究解决。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综合·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养成自主合作、善于合作的习惯。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只有以这四项原则为指导,把这四项原则贯彻到教学准备、实施和反思评价的全过程中,才能实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宗旨。

3、基本模式的教学程序

遵循设置“综合·探索”教学领域的宗旨和上述四项教学原则,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我们确定了符合“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功能目标要求的四步教学程序,如下图所示: 教 师

创设情境 → 组织交流 → 巡视观察 → 提供工具 | | | 程 序

形成主题 | → 设计方案 实施方案 → 评述成果 → | | | | 学 生 → → →

⑴形成主题。即发现、选择、确定探索的问题、目标或任务,明确探索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有目的地创设隐含、催生主题的情境,而让学生在情境的感知体验过程中发现和形成探索的主题。

55

进入情境 围绕主题 动手操作 比较赏析

一个班级,一次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主题,但对某一个学生而言,则只能是一个主题。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自己探索的主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也使形成主题过程本身就成为探索过程。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不排除教师直接提出主题。

⑵设计方案。即根据主题要求制定如何探索的计划,以保证完成探索任务,实现探索目标。这一程序中教师主要以示范性操作的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基础去设计个性化的探索方案,提倡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合作完成。

⑶实施方案(完成作品)。即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进行实践探索和尝试,可以在尝试中不断改进完善方案,直到完成本次学习活动的任务,创作满意的作品。这一程序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综合运用美术知识、技能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以及从课外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按实施方案,用美术方式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⑷评述成果。即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综合探索的成果(创作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这一程序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己通过“综合·探索”获得的成果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通过与同学的作品比较鉴别,锻炼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爱美、创美的志趣与水平,增强自觉投入“综合·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尽管教学具体呈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凡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一般都需要经历这么四步程序,

66

遵循这四步程序实施教学是实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宗旨的规律性要求。在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综合、美术学科和现实社会相联系两个层次完全没有例外,只是在美术学科内各学习领域相融合的教学中,有时分不出四个明显的程序,有的程序互相交融(如实施方案(完成作品)与评述成果)在一起。

4、基本模式的操作要领

⑴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主题时,要使学生明白主题(目标、问题)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①具有挑战性,是未知的,必须经过探索来解决的;②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③是必须综合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或生活经验才能解决的(即具有综合性)。

⑵教师在确定引领学生探索某一主题或某一范围的主题时,必须从知识技能、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切实检视学生的已有基础,切忌脱离学生基础盲目地提出学习任务。

⑶教师在进行学习过程与方法指导时,无论是主题形成,方案设计、实施,还是成果评述,都不宜直接灌输,而应采用情境启发、类比引导、演示隐含等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自主领悟,“引而不发,跃如也”。

⑷教师必须周密制定宏观调控的方案,恰当地进行师生互动,不可放任自流。师生互动中,教师动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找准思路,明确方向;初始时创设情境激疑,疑生后引导寻根问底,疑释后引导“自我欣赏”。

77

⑸成果评述应以自评为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述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力求生动有趣。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有利于学生感受创造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力量,懂得合作的重要。

⑹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符合学生综合探索的学习思路,做到以探索的主题为主线,把四步程序紧密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时间分配上,要重点保证二、三两步程序的需要。

⑺四步程序是从各教学阶段要完成的基本任务的角度表述的,反映的是一般规律,设计具体的教案时,完全可以有其他的表述法。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