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景观设计对人群行为的影响分析

2022-06-08 来源:意榕旅游网
CH l NESE HORT I CULTURE ABSTRACTS 景观设计对人群行为的影响分析 梁珍珍 (四川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重庆400053) 摘要:人与景观环境是互为作用、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与人之间 的交流需要作为设计核心。文章从人文环境角度、自然环境角度、空间、形体材质、色彩等角度分析景观设计对 人群行为的影响;从人的行为尺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人群的交流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人群行为对景观 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群行为;影响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对景观设计学的定义: “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筑 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景观设计 可定义为通过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的安排,来 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 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存的地球和谐相处,是为人创造安全、 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设计活动作为人 类物质文化的审美创造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因此 设计活动自始自终都必须从主体的人出发。景观设计同样 要以人为本,处理好人、社会、环境之间和谐、持续发展 的关系。 l景观设计对人群行为的影响 1.1从人文环境角度分析 景观实际是按照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方式,根据一 定的功能关系进行组织,由各种环境设施所构成,以满足 人们某种行为功能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建设行为,是满 足当代人们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公共设施。 任何一个景观环境都应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满足一定 的功能要求。景观设施都具备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和审美 需求功能。景观设施在满足这3点的同时,有着各自的侧 重点。譬如一些城市观赏景观,则是侧重于其审美功能。 而景观中在路边、公园等的公共服务性设施则偏重于使用 功能。还有一些以宣传历史文化的景观,则偏重于其精神 功能。 人们对景观的精神需求,是一种对历史文化、民族文 化,地域文化的要求,这种需求程度往往与一个人的文化 层次紧密相关,其反应了一个地域的社会文化状态。景观 还有一些其他手段来发挥景观联想、实现景观创新,如对 环境的感知效应,在心理学中把“景观一审美”的关系看作 是“刺激一反应”的关系,了解群体的普遍感知效应: 眼睛——视觉——光环境——光效应 鼻子——嗅觉——空气环境——空气效应 耳朵——听觉——声音环境——声音效应 作者简介:梁珍珍(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 设计与规划。 一1 32一 皮肤——肤觉——热环境——热效 从而分析景观环境给人的各种感觉体验形成的感知效应。 (1)从嗅觉效应出发,结合视觉效应,谈论其对景观环 境的感知效应。嗅觉作为人的原始感觉之一,是可以利用 在人文景观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这一点在我国古代的 传统园林中就特别重视气味对人所起的作用。如苏州的拙 政园有“远香堂”,源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 句意,而“雪香云蔚”则以欣赏梅花盛开如堆雪积云、幽 香袭人为主。“雪香云蔚”、 “香远益清”分别由此而得 名,欣赏梅花的幽香和荷花的清香,借助嗅觉和视觉途径 传达给人们,令人回味。 (2)听觉效应的利用。我们总是说要关注人性,进行无 障碍设计,这一点的利用会给后天失明的人声音触感上有 很大的帮助。Et本景观环境中的声音游戏广场,可以将不 同高度的桶埋在地下,桶有一部分伸出地面,人们敲击桶 时就可以感受到奇妙的音乐,给人贴近自然的感受。 (3)我们在处理的热效应中,要注意热岛现象,利用各 种绿化途径增加空气湿度,避免热岛的产生。例如在法国 的拉维莱公园的镜园中很好地利用环境的热效应,把28块 镜子放在黑色石座凳的入射角上,这样利用黑色的充分吸 热与镜面对日光的反射热给石凳留住温暖。如此,在冰冷 的夜间人们坐于石凳上也感受到温暖。 1.2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 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因素,还要包括一切外部 条件的关联框架,包含地形 气候环境、植被、周边环境 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对景观的格局、内涵、文化和构建方 式影响极大。如热带和亚热带的景观布局与气候环境寒冷 地方的布局就有明显的差别。植被的选用必须考虑地质、 土壤及气候环境条件,应从改善城市环境、整个区域生活 环境及生态环境着眼,对景观环境和周边环境内的绿化作 整体规划,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例如:美国加 利福尼亚州的城堡,250株棕榈被界定在白色的混凝土圆形 中,再配以灰色和红色的混凝土铺成的格子状地面,很好 地解决了平地景观的单调视觉效果;植栽调节气候,增强 空气流动,可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设计中大量的绿 化种植、水景设置,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健 康、舒适、安全、具有长久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 的生活环境。 立足科学,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利用土地、人文和 自然资源,并尊重自然、生态、文化、历史等科学的原则, 使人与环境彼此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1.3从空间、形体材质、色彩等角度分析 任何景观的创造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 设计中选择何种形式来反映主题,我们必须尊重形式美的 规律。景观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空间、 大小、色彩、质感,在设计中,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而 是以一定的形状、空间、大小、色彩、质感几个要素的综 合运用表现景观环境。几个要素的综合运用构成景观整体 的多样化。社会在进步,城镇在崛起,城市景观中的广场 景观对人们起着聚散、沟通交流作用。在广场中设计师运 用空间、形体材质、色彩的不同来划分休憩区与车行道二 者间的不同作用,规范引导着人流、车流,同时也保证人 群的安全。在一些公园娱乐设施中,可使孩子们在戏耍中 学知识,寓教于乐。例如,加州蓝鸟公园的“拉宫那乌 龟”,由彩色玻璃镶嵌乌龟身躯,不同区域由不同色彩分 隔,触摸的手感也不同。 2人群行为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设计师根据人们的日常行为,合理组织交往空间,设 计良好的景观环境,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人们的社会交往, 引导、指示、标注人群行为。人与环境互为作用、紧密结 合,美好的环境可以调节人的情感与行为,幽雅、充满生机 的环境使人愉悦、欣慰、满足,充满生气的合理空间尺度、完 善的设施环境让人更加贴近生活、缩短心理距离。人们的活动 遍布于我们的生活环境,由于人们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和信息 情报迅速快捷,同时随着建筑环境类型的差异,景观的空间 形态、空间特征以及功能要求也在随时发生变化。 2.1 人的行为尺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能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 度”。例如,人们通常不用尺子而用人的周围事物来度量古 树名木树干的尺寸。生活中有很多构件或者要素与人有着 密切的关系,如栏杆、窗台、扶手、踏步、板凳及桌子 等,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它们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尺寸。园 林景观构图的尺度是以人的身高和使用活动所需要的空间 为视觉感知的量度标准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及与环 境的互动资料,景观设计师应通过观察收集,将其运用到设 计中去,可以有效地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从而进一步规 范、引导、指示人们的日常行为。适合的道路宽度可以规范 人们的行为轨迹,例如在大面积的草地上规划适合的小径, 这样既可规范人们的行道轨迹,又能很好地保护草地。 2.2人群的交流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人是群居动物,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 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第5期 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有时也爱玩火,喜欢采摘和 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 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需要安全,同时 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 穿障碍、过桥梁;需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等。 人们需要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需要 沟通。在城市中设置绿化景观、水景等景观构造,给生活 于城市中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的场所,让生活在喧闹城市 中的人们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在乡村设置科普等教育景 观,让生活于乡村的人们,立足科学,把乡村城镇化,提 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根据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 村间的沟通需求,设置合理的景观环境,满足人们多元化 的生活需求。 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环境的媒体加以激励、强化的。 环境对人的激励即调动人的内驱力,发挥人的创造潜能, 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同时环境也能给人以启迪,通过环 境的改善,利用好的城市景观来促进人们的参与感。例如, 露天博物馆及博物苑、新闻、广告、纪念、科普知识设施 等的景观设计促进人们学习知识、引导着人们了解历史等。 好的景观设计促进人群间的交流与了解,影响着人们创造 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景观环境,教育激励人群,并且在一 定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动尺度。 分析人们的行为学,抓住大众的心理状态,站在使 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完成优良的景观设计,可以使杂 乱无章的生活环境变得井井有条、舒适宜人,给人以美好 的精神审美享受,提供人们休闲娱乐、交流接触的开敞 空间。合理的空间尺度、完善的环境设施、喜闻乐见的 景观形式,让人更加贴近生活、缩短心灵距离。 参考文献: [1]舒湘鄂.景观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高翅.试论中国园林景观意境的创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4):50. [4]王茂林,秦丽萍,罗友.景观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5]魏婷.城市微观环境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舒湘鄂.景观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7]胡延利,陈宙颖.境外景观设计公司作品集萃[蝴.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8. [8]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h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王长俊.景观美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1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