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和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5、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地图上比例尺的运用
4、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陆地地形,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1、地球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2、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 3、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器材:地球仪、地图 课时安排:6个课时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9.4 共( 3 )课时 章节 第一章第一节 复备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能力目标: 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 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 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 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120W、30S 10W、87N 160E、45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9.11 共( 1 )课时 章节 第一章第二节 复备内容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能力目标: 1、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2、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感目标: 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重点】 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 ,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7、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一 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9.18 章节 共( 1 )课时 第一章第三节 复备内容 地图的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能力目标: 1、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2、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情感目标: 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难点】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多媒体出示课前测试题。(学生准备测试纸做题,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收起来。) 二、猜谜语: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下:“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打一事物。(学生回答)(谜底:地图)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猜的对,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看来地图真的很奇妙,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的世界吧。 (板书)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活动: 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 “台湾的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自己独立思考“能从两幅图上看到什么?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 学生看书同时,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 (师生活动)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注意评价学生的回答) (小结)卫星影像反映的是一种实物景象,而地图上出现的是一些符号和文字。同学们说哪幅图给我们的信息多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地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点击显示地图概念,学生齐读一遍。) 师:学习阅读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个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地图的“语言”。(教师一边说,一边多媒体出示:地图的语言) 教师:我们首先探讨地图的比例尺。 (板书)1、比例尺 教师:下边我们做个实验,把实物画在纸上。 (多媒体出示以上比例尺概念,学生齐读一遍。) 教师: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比例尺公式)同学们可以看出来,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式。 教师:比例尺是不是只有一种表示形式呢?(请同学们看书16页第一自然段,了解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学生看书后指名说一说。) (多媒体出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 (当堂练习) 教师:不同的地图,运用的比例尺大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图上一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大小是不一样的,那怎样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呢?同学们可以看出来,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式。,所以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换句话说,图上一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反而越小,图上一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小,比例尺反而越大。(点击画面逐个显示) (多媒体出示比例尺大小比较练习) 教师小结:在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方便比较大小。 实际演练: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量算台北到高雄的直线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15页“台湾岛地图”高雄到台北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地距离。 教师启发引导: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那么在地图上应该怎样辨别方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2.方向 教师:同学们可能听到过地图上辨别方向有这么一句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是地图上辨认方向的一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这样就产生了八个方向,有个成语叫“四面八方”,“四面”就是指“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八方”就是指加上“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共八个方向。请同学们看这个方向图,(点击画面演示: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2:动物园图。)。 教师:有的地图标有指示方向的指向标,(多媒体出示带指向标的地图),就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点击画面演示)。 教师:有的地图标有经纬网,该怎样辨别方向呢? (多媒体出示经纬网地图,教师演示讲解) 指导学生看书P16页图,判别一下这几个城市的相对位置。 教师: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要求)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特别强调,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巧练]①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说出相对方向。 [激趣]大家知道,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因此,要利用好地图,必须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3.图例 [启思]请同学们看课本17页图:一些常用的图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多媒体出示地图图例)学生记忆图例。 师生活动: 教师多媒体出示地图图例,学生集体回答其代表的地理事物。 当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当堂练习题,师生集体做题。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阅读地图,以后同学们在看地图的时候,可以从地图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课外作业 :1、熟记地图上一些常见的图例,下节课检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1.比例尺 2.方向 3.图例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9.25 共( 1 )课时 章节 第一章第四节 复备内容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能力目标: 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重点】 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 【难点】 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谁记得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哪几个? 学生:比例尺、图例、方向。 2.这三个基本要素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学生:(预习)要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教师:对!这就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教师:(展示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想要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展示图1.34)思考一下问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是多少?相对高度是多少? 学生: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教师:所以,我们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形成了等高线。看图1.35,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数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是海拔的数值。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相等。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教师:通过等高线的特征,我们就可以识别山峰、山谷、山脊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展示用花泥的自制的山体模型) 学生:指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教师: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后,同学们想不想亲手绘制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 教师:想画图,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展示制作山体模型的要求) 学生活动:5~6人一组,教师发放材料用具。 1、将花泥雕刻成山体模型,要求刻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部位(坡度要明显、结构要清晰)。 2、用手擦拭山体模型表面,使其光滑自然。看哪组雕的部位最完整、最清晰,注意安全!找两组同学结合自制的模型,介绍山体各部位名称。 教师:模型制作完了,接下来做什么? 学生:画等高线。 教师:需要哪些工具定位等高线呢? 学生:用尺、牙签确定等高线后,用刀切,发现不易切割、等高线切歪了,切割面不平整等问题。 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找学生演示)一名同学将模型放入盒盖中按住,另一名同学将细线拉紧,紧贴盒盖边缘,完成对模型的切割,以此类推,每切一次间距都相等。怎样保证每次切割得到的等高线能落到准确的位置上不偏离呢?用什么工具帮助你? 学生:要定位,将一张白纸放在解剖盘中,山体模型至于解剖盘中央,用两只竹签从两个山顶处垂直插入山体模型,要穿透纸张和蜡板,描出等高面的边缘即可,拔出来进行第二次切割,依然用牙签固定在原位,继续画图,以此类推,保留切割的每一部分,切割完毕后,重组山体模型。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学生活动:等高线的定位和切割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展示要求)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在你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标出每条线的海拔。假设第一条等高线海拔为0米,每切割一次海拔增加100米。 2、在图中标出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 3、思考:陡坡和缓坡,等高线疏密有何差异?(陡坡——密集,缓坡——稀疏) 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高线有何特征?(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到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图1.37中,从B、C两点出发爬向山顶A,哪点更容易?(C点,等高线稀疏,坡缓) (三)课堂练习:课件展示图片,辨认各种地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等高线的原理、绘图方法、及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征,也是本节的重点。同学们画的地形图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在你画的地图上,把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得到了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不同,海拔高度也不同。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1、海拔 2、相对高度:海拔差值 3、等高距 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三、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陡密缓稀 2、山峰——从中到周逐渐降低 3、山脊——向低处凸出 4、山谷——向高处凸出 5、陡崖——重叠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计划
一、主题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本章包括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这一章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它既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生特征分析
1、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七大洲、四大洋,但不系统。
2、非智力因素: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课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性很高,热衷参与课堂活动并喜欢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识记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5.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第一阶段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图。 学生活动:读图了解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及分布。 资源使用:课件、实物地图 成果描述:通过课件和地图的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世界海陆分布。 第二阶段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并绘制七大洲的轮廓图,在图上标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资源使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白纸。 成果描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制轮廓图并标注名称,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记忆深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的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及海陆变迁的实例。并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活动: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资源使用: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成果描述:学生通过展示资料,初步认识到了海陆的变迁及原因。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0.10 共( 1 )课时 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及分界线; 能力目标: 通过练习和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课标要求 情感目标: 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 【难点】 在联系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地图及记住所接触过的地理位置名称及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与水球的争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图片展示,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1.观察我们的地球,比较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差异。你感觉谁的面积大?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无论是在东半球还是在西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我们知道经度相差180°的两条经线可以将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请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这是因为古时候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居住在内陆,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古代科技不发达,航海技术落后,根本就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古人给地球起名字不叫水球而叫地球。 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没必要再改为“水球”。这说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三)归纳提升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3.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4.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承转: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那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海洋彼此相连,而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图画图话,理清概念,归纳提升) (一)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下面两幅地图,小组讨论有关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大洲、半岛、海峡、海、大洋。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二)大洲和大洋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下面几幅地图,小组讨论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大小及其相对位置。 1.判断图中各大洲的名称 2.认识四大洋 3.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特别是引导学生掌握大洲的分界线相关知识。 1.图示大洲分界线 2.表格归纳大洲分界线 ■拓展延伸,开拓视野 1.大洲分界线 2.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 3.正在裂开的洋──大西洋 4.热带的洋──印度洋 5.纬度最高的洋──北冰洋 ■练习反馈,实战演练 ■ 课后作业 1.从牛身上你能找到七大洲、四大洋吗? 2.填表:对比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0.20 章节 共( 1 )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 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 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 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用类似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另一个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张裂时,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探寻证据: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透露,红海正在发生分裂,数百万年之后可能将产生一个新的海洋,而非洲大陆也将分成两部分。 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得出结论:当板块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预测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将会怎样变化? 2.猜想几百万年后,地球上海陆分布状况会有怎样的变化? ■知识梳理,实战演练 学生整理,说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计划
一、课标要求:
● 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该术语。 ●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不同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 ● 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天气与气候》是七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
“世界的气候”中,对于“气候”这一概念,教材处理与第一节对“天气”一致,并通过活动1、2两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天气与气候”。世界气候分布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编写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没有分别作分析,而是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计活动从四个方面分别举出实例,由学生自己分析,从而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之,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三、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结构如下: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11.5 章节 共( 1 )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 复备内容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天气的概念 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与人类 卫星云图 常见天气符号 天气预报 风的符号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 灾害性天气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 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章节 共( 2)课时 第三章第二节 复备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气温与生活 1.阅读书P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 (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气温的观测”。 )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 2.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3.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4.大屏幕出示图3.10,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5.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6.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7.大屏幕出示图3.13“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⑵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度数。 ⑶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⑸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8.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章节 共( 2)课时 第三章第二节 复备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难点】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 1、气温的分布 小黑板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 ;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图3、15,思考: 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 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 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 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2.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1)这是一张什么图? (2)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 (3)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3.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4.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5.大屏幕出示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3页。活动2: 三.课堂小结 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两个方面,对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概括。 课堂练习 1、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试分析两句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章节 共( 2)课时 第三章第二节 复备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气温与生活 1.阅读书P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 (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气温的观测”。 )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 2.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3.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4.大屏幕出示图3.10,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5.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6.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7.大屏幕出示图3.13“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⑵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度数。 ⑶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⑸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8.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章节 共( 2)课时 第三章第三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1.什么是降水? 2.降雨的等级划分,能根据生活经验大致判断。 3.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重点】 降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 会读会画降水量变化柱状图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降水与生活 活动1 问题1.当老师提到降水时,你是怎样理解的? 天气多变,降水的形式多样,你发现自然界还有哪些形式的降水? 读书明确: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 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 问题5.饱和空气温度降低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 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 活动2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2.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判断降雨的大小? (三)降水对生活的影响(板书) 活动3 学生完成P54活动1 [承转]没有雨的日子是单调乏味的,多变的雨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绵绵阴雨使人多悉善感,情绪低落;雨过天晴让人精神振奋;久热后的一场暴雨让人倍觉清爽。 问:雨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你能准确描述涪陵的四季降水有什么特点吗?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活动4 判读、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1.完成P55活动1(学生学会如何分析) 2. 完成P55活动2(学生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四个步骤: a.绘横坐标轴,把它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 b.绘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刻度; c.按各月的降水量数据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这种高度; d.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板书设计 一、降水与生活 (一)大气降水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章节 共( 2)课时 第三章第三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并且简单分析影响降水分布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借助情境或图表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降水空间分布的相应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图片并联系生活实例设置问题,让学生感知到我们所学习的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难点】 分析影响降水分布差异的因素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骆驼和大象这两种动物的图片,然后提问:这两种动物的生存环境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学生做出回答后,出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在图上标出ABCD四点,提问:那它们具体会生活在ABCD哪个地方呢?学生不做回答,于此将学生带入探究降水分布的情境氛围之中。 【二】自学自测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课本完成下面自学自测的内容。具体要求是: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独立完成;第二部分能力提升先单独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组长协调好本组成员,拿出统一结论,如果有疑难问题做好记录。学生每人一份学案,教师深入指导,获取信息反馈。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基础知识 A组: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 )。(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通常情况下,用( )图来反映一个地区一年内的季节变化规律;用( )图来反映一个地区多年的年降水量变化情况。 3.世界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一般可分为五种即:( )、( )、( )、( )、( )。 4.我们的家乡湖北省鄂州市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是( )。 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影响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因素有:( )、( )、( )。 (1)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气温低,说明气温受( )因素的影响。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说明气温受( )因素的影响。 6.分层设色地形图是由等高线地形图转化而来的,同一条等高线上点的数值具有的特征是( )。由此可以推知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任意点的数值也是( )的。 B组:运用多媒体展示A组题的答案,并出示五种降水季节变化类型图,判定其类型。 设计意图: 温习上节课的知识,以便实现前后知识的连接并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所启发和领悟。 第二部分:能力提升 1.绘制类似于等高线的简易的等降水量线图,并标注几个点让同伴判断其降水量的多少? 2.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自北向南依次画出5条重要纬线即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 3.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思考以下问题: ①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呢?由此可以概述出赤道地区降水_____ ,两极地区降水______ ,说明降水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在世界年降水分布图上画一条粗的经线,在赤道与极地各画一个圈以作提示。) ②在温带同一纬度地区,有一对双胞胎兄弟都做卖伞的生意,一个选择在亚欧大陆内部的B城市,一个选择沿海地区的A城市,谁的生意会好一些呢?为什么?两地纬度相同,说明降水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出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标注出A和B两城市) 【三】导学导练 1.根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每个小组设计2-3个小问题。 2.屏幕展示:在世界地图中标出4个城市,即新加坡、上海、北京、乌兰巴托,请学生按照降水量大小排序,并说明原因。 3.多媒体展示降水对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影响的画面,学生畅谈降水对人类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审查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畅谈内容的质量, 便可推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其实情借题发挥、拓展、质疑与解析。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述的学习,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教者评价补充.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 2)课时 备课内容 世界的气候 教学设计 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难点】 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气候的地区差异 第2课时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课本P57三位小朋友家乡的自然景象: 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差异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2、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活动1 问题1 谁有勇气来谈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同一纬度带内,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问题2 谁能具体说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问题3(拓展) 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特点,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描述一下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景观。 问题4(拓展) 在赤道地区,根据全球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这里的水热又是怎样的组合呢? 回归P57图3.22,请学生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自然景象,为什么会这样? A 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森林常绿茂密,阴暗潮湿,又称“雨林” B 学生能描述出沙漠、植物稀少就行。原因是这里一年到头很热,却极少下雨。 C 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和两极地区、赤道地区有什么不同?自然景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总结: 由此可见,世界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气候,使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 3、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 活动2 阅读P58“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一方面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同时完成P59表册。 1.多媒体展示课本P58图3.23“世界气候的分布”。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并对照课本最后“世界地形图”,在P59表册中填出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教师要注意化繁为简,注意分类引导: (1)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2)温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寒带气候 (4)高原山地气候 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青藏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然后闪动显示使学生知道其主要分布在世界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活动3 组织学生反馈练习.3分钟识记住各气候类型的名称,知道各气候类型分布的大致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然后当堂考查。 (1)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分别位于北温带亚欧大陆的西岸、内部和东岸,各组说说所在地是什么样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还是分成三组学生,把课本P57A、B、C三图每小组分配一幅,根据各自小朋友对当地气候特点中气温和降水的描述,结合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知识,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讨论三位小朋友各自家乡所在的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并指出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 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 B为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C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的东岸 (3)教师指图,让学集体和个人回答相结合,说出所指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 (4)让学生独立完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各有哪些气候类型,名称填在课本P59表中。 三.课堂小结 评价学生课堂的表现,强调世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和气候 2.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产生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 2)课时 备课内容 世界的气候 教学设计 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气候的反作用。 能力目标: 运用气候资料,简单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 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气候的反作用。 【难点】 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气候特征差异,可以划分出多种气候类型,其中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有哪些呢? 既然存在这么多种气候类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气候差异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来探究这个答案。 1.活动一: 首先,分别由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抽取一个探究问题,然后,各小组分别探究各自的问题,得出统一的答案;10分钟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解答各自的问题。(有六道题目供选择) 由各小组代表对其它小组的解答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对各小组解答进行简要评析,针对各小组解答的情况,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渡: 之前,我们了解了世界气候的类型和分布。刚才又知道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我们学习这些气候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便于人类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以便于人类科学地应对气候的负面影响。 气候对人类活动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竞赛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2.活动二: (1)初赛:每组一道必答题,限时回答,答对加20分。初赛内容:给出七个地区名称作为选项,根据所给出的景观图片,从选项中选出该地区的名称。 (2)决赛:抢答,答对加20,答错扣10分。(抢答题) 名次:依总分排名。 总结: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和生产存在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气候的异常现象会给人类带来一些灾害。因此,在生活和生产方面,我们不能照搬某个地区的模式,而要因地制宜,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同时,要科学应对气候灾害的发生。(如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三.课堂总结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针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应该“因地制宜,防灾减灾”。同时,遵循自然气候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板书设计: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气候 人类活动 其它自然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计划
一.内容分析
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洋和陆地”、“世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人口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本章主要有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二.学生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理,从不懂到入门,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读图能力比较差。 2.个别差异
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掌握的很好,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图能力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上较差。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
本章内容涉及到的时事地理较多,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了解的内容可能有限,所以在学生学习本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单元具体教学目标
第一、二节 世界人口、人种和宗教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四.重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3、城市人口无计划增长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
4、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5、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啊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6、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7、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8、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本章资料。课堂上尽量使学生都参与进来,新教材不仅有正文,还配合正文设计了很多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探究等得出结论,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会学习。为了落实具体目标并且拓展能力目标 ,根据正文、活动内容和其他课外资源,以及学生的心智和知识储备,针对每个框题目标,综合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因为时间的限制,具体操作可以分为课上完成和课下完成。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全员参与,在分组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尽量做到优生带动学困生。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 2)课时 备课内容 人口与人种 教学设计 章节 第四章第一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以及人口密度。 能力目标: 能利用人口密度判断人口分布的疏密 情感目标: 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重点】 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及成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世界人口的增长(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 (1)、请同学们读课本第64页相关文字回答: 至2006年3月,世界人口的数量 。 (2)、读课本第64页图4.1“人口增长曲线图”,思考回答: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曲线比较 ,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 ;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倾斜度越来越 ,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速度 思路点拨:(1) 65亿 (2) 缓慢 大 迅猛 大大加快 (3)、探究活动完成课本第65页第1题, (温馨提示:在总结规律时要注意使用题干中的一些词汇哟) 思路点拨: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10-20亿,100年;20-30亿,30年;30-40亿,15年;40-50亿,12年;50-60亿,12年。 (4)、读课本第64页第三自然段,思考: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与 决定的。 (5)读图4.2说出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方法: 人口自然增长率= — 思路点拨:(4)出生率 死亡率 (5)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完成课本第65页活动第2题 思路点拨: 第2题: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英国 0.12 巴西 0.73 德国 -0.07 尼日利亚 4.01 (1)尼日利亚、巴西、英国、德国 (2)负数 意味着德国人口总数不断减少,劳动力不足。(意思相近即可) 巩固练习 (7)读一读划出和笔记的内容 (8)完成《同步训练》第81页即时巩固1-5题,选做6题 思路点拨:1.C; 2.A ;3.C 4 A 5A 学习活动二:世界人口的分布(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 (9)阅读课本第67页图文,完成:世界人口的分布是 ,人口的疏密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读课本第67页活动1可知:人口密度一般是指 。讨论完成表格 (10)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因为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人口。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11)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给人类生存带来困难 巩固练习 (13)读一读,回顾所学内容 (14)完成《地理课堂作业》同步训练 (15)选做:开放性作业 板书设计: 一、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数量 2速度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不均匀 1、人口密度 2、人口稠密区 3、人口稀疏区 4、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的关系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人口与人种 教学设计 章节 共( 2)课时 第四章第一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种划分及三大人种各自的特征,并简单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情感目标: 说明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 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难点】 人种的划分,特征及分布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人口问题(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 (1)、请同学们读课本第67页人口问题的相关文字和读图4.7, 思考: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 、 、 。应该釆取的措施是 。 (2)、读课本第69页阅读材料,思考回答: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问题,人口应该怎样发展才科学呢? (3)、读课本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和图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思考:乡村人口为什么会向城市迁移?因为: (请把自己概括的内容写在课本上)。 (4)、讨论完成课本第70页第3题 思路点拨:(3)、农村就业困难、城市就业机会多;较好的教育条件;生活条件好。 巩固练习: (5)、请同学们把从课本中划出的问题和写下的结论读一读 (6)、请同学们完成《同步》第84页 即时巩固1、2、3题 思路点拨:1.D; 2. D ;3.(1)农村向城市迁移;(2) 就业机会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学习活动二:不同的人种(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 阅读课本第71页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7)世界人种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8)人类可以分为哪三大人种? (9)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皮肤颜色、头发形状、脸型、体毛等方面) 思路点拨:(7)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8)白种、黄种、黑种三个主要人种;(9) 人种 体质特征 白色人种 肤色很浅,头发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黑色人种 肤色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黄色人种 肤色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阅读课本第72页图4.11思考: (10)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人种分布特点:在世界一既有大范围的 分布区,又有 分布。 (11)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12)除亚洲以外,还有哪几个大洲黄种人较多? (13)完成课本第73页1.(3)表格内容 思路点拨:(10)集中 小范围的零星分布;(11)白色人种;(12)北美洲 南美洲;(13)白种人: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等;黄种人: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等地;黑种人: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 (14)完成课本第73页第2题 (15)阅读课本第72页阅读材料,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 ,没有优劣之分。 板书设计: 一、人口问题:过快、过慢 解决办法 人口迁移问题 二、不同的人种:划分依据 三大人种及其特点 分布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设计 章节 共( 1)课时 第四章第二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 【重点】 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难点】 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课时安排】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世界的语言(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轻松学习从这里开始) (1)请同学们读课本第73页文字,探究: 、 、 、 、 、 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汉语也就成了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因为由于 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3)探究思考 课本第75页活动1.2两题 思路点拨:1.东南亚等地;2. 语言 主要分布区 汉语 中国、东南亚等地 英语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 巩固训练: (4)、读一读划出和笔记的内容 学习活动二:世界的三大宗教 (5)、读教材第76 探究表格内容:(从课本上划出要点即可!) 世界三大宗教 产生地和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的维吾尔族、回族信仰 ,藏族、蒙古族信仰 教 思路点拨:略(相信自己,你的答案完全正确!) (6)读图4.14、宗教服饰特点 (7)读图4.15,完成课本第77页活动1 思路点拨: (8)基督教徒:佩带“十字架”伊斯兰教徒:白色长袍 (9)佛教建筑以塔状建筑为其突出特征;伊斯兰教以穹隆状屋顶为其建筑特色,屋顶上通常有一弯新月;基督教以尖顶建筑为主,屋顶有十字架标志。 巩固练习: (9)读一读划出的内容 板书: 一、世界的语言 世界上的主要语言 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人数最多的语言 二、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发源地及现分布地区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 章节 共( 2)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点】 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 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以及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聚落。 二.自主探究 1、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________。 2、居住在乡村和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________、________等工作。 3、由于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 4、在一些河流______________地区或______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_______、_______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5、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_______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_______状。 三.合作交流 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资料,分析下面两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 西亚的民居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东南亚的民居 四.拓展提高 1.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同时出现 B.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景观都是相同的 C.聚落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D.聚落就是指人们的住宅,有大有小,有分散有集中 2.下列哪些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 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交通闭塞,通讯不畅 D.气候恶劣,荒漠地区 3.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4.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非洲北部 B.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C.北美洲北部 D.南美洲的赤道地区 5.关于我国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多为大型聚落,而且屋顶多为斜顶 B.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C.乡村是交通便利的聚落 D.南方以水田为主 五.小结与交流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预习:第二课时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 章节 共( 2)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 能力目标: 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情感目标: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 知道自己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做些什么。 【难点】 知道自己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做些什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也给人们留下了遗憾,一些传统的聚落遇到了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就成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______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2、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例如,法国___________________、意大利的___________、我国山西省的___________、云南省的___________、安徽省的_________、 _______历史城区等已被列入该名录之中。 三.合作交流 活动: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特色? 师点拨总结: 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城的风貌。 2、 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师点拨总结: 原住民流失,过度商业化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师点拨总结: 注意保护环境,不随便乱扔垃圾。 注意保护古迹,不乱刻乱画。 四.拓展提高 中国民居邮票 风吹草低见牛羊 小桥流水人家 北京四合院 陕北窑洞 傣家竹楼 客家住宅 五.小结与交流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知道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预习:第五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解析
这一章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它们的差异,最终是要寻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章也是为学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础。
本课由国家与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合作三部分组成。 二、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2、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在整个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及轮廓 2、记住世界人口超亿的前十个国家 3、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及经济划分类别
4、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运用地图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6、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7、能用实例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图片和材料,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尝试体验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理解改革开放与发展国际合作的关系。 三、学习重点:
领土的概念;世界主要国家的分布;世界主要国际组织 四、学习难点:
国界线的划定及国界纠纷;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备课日期 发展与合作 教学设计 章节 共( 2)课时 第五章 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国界的划分,意义和领土的含义 2、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3、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4、能用实例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政治地图”,能够在图上查找出世界主要国家。 2、运用数据和实例,分析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3、培养学生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分析国际社会的能力遇到重大的国际问题发生时,能够明辨是非。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国家不分大小,地位应当平等;领土、国界争端等问题,和平谈判是最佳解决方式,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允许别国侵犯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责任,坚决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重点】 1、国家不分大小,地位应当平等;坚持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世界霸权主义。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理分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难点】 1、培养学生初步能够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分辨国际是非的能力 2、领土的概念及边界纠纷 3、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国家和地区 活动1:说说你所知道的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问:你知道目前世界有多少国家和地区?怎样分布? (一)投影展示“世界政治地图”,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上国家和地区的分布。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和地区220多个. 同时让学生打开世界政治地图 活动2:找一找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各大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况 (1)哪些大洲的国家数量较多? ( 亚、欧、非) (2)哪些大洲的国家数量较少? (北美洲、南美洲) (3)哪一个大洲散落在大洋之中? (大洋洲)
(4)哪一个大洲目前没有国家?为什么?( 南极洲 因为没有常住人口)
(5)你能说出各大洲1-2个自己知道的国家吗? (6)你能在地图上找出埃及、土耳其、俄罗斯、所跨的大洲吗?
(问:还有哪些国家地跨两洲?)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希腊、 巴拿马、印度尼西亚、美国 (二)展示P86图5.1
2、指导学生了解和辨别世界上面积前6位的国家 用鼠标依次点击并闪烁,让学生逐个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和所在的大洲,并结合教材P86图5.1,说出各个国家的面积排序和识别轮廓
2
俄罗斯1707(万km) 加拿大997 中国 约996 美国937
巴西 854 澳大利亚769 3、面积较小的国家
摩纳哥 1.8万千米2 梵蒂冈 0.44万千米2 不同国家不仅面积差别大,人口多少也不同。 (三)展示P86图5.2 活动3:
4、指导学生了解和辨别出世界人口越过1亿的11个国家
鼠标依次点出并闪烁,结合教材P86图5.1,说出各个国家的人口数(2003)
中国12.92 印度10.6 美国2.9 印度尼西亚2.14
巴西1.76 巴基斯坦1.48 俄罗斯1.43 孟加拉1.38
日本1.27 尼日利亚1.36 墨西哥1.02 问(1)哪个洲最多? 亚洲 6个 (2)哪个洲没有? 大洋洲 (3)其余的各分布在哪些洲?
活动4:算一算
5、让学生计算6个面积大的国家人口密度
加深对学生对世界上面积大,人口多的一些国家的认
识
国家 面积(km2) 人口(亿) 人口密度(人/千米2) 俄罗斯 1707 1.43 加拿大 997 0.31 中国 960 12.92 美国 937 2.9 巴西 854 1.76 澳大利亚 769 0.19 8.3 3.1 135 31 20.6 2.6 国家间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居民生活差异大 (四)不同国家政治制度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 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展示埃塞俄比亚、印度、德国、美国四个国家在经济、教育、居民生活上的差异,让学生有感情的认识。评价小结 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不同,发展水平高低,地位应当一律平等。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求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五项基本原则——内容 由哪国提出的 让学生在政区图上找出地区,打出国家和地区的概念,引出国界 (五)国界的划分 ----- 人为划分 国界:已定;未定 国界: ——是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主权范围的边界。 问:依据什么来划分?举例说明。完成P87活动2和 P88活动3 山脉 河湖 经纬线 海洋 民族、语言、宗教 印、巴 领土: ——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的总称。领土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与国之间有时会因为领土而引发纠纷,甚至发生流血战争。(让学生据所了解情况讨论,以巴、印度等) 中国主张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领土纠纷。 小结: 一、国家和地区 1.面积大的国家 2.人口多的国家 3.国家间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居民生活差异大 4.国界与领土 第2课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活动1: 想 一想?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及图5.4和图5.5,对比两个不同国家的家庭有何不同?
思考:为什么人们的生活状况不同?(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多媒体展示:
不同国家在经济、教育、居民生活上的差异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标准及地区分布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
(1)把世界各国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你能说出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名称吗?(点名提问)
发达国家:一般包括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里主要
是指1960年成立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4个成员国。
发展中国家:又称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是指政治
上已独立,经济上比较贫穷,工业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
(3)发达国家分布在哪几个大洲?(欧、北美、大洋洲)
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成为“南”,“北”?
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球,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南半球。 “北”——代表发达国家
(4)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洲?(亚、非、拉丁美洲)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 “南”——代表达国家
南北之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经济水平差异的体现:
指导学生阅读对比P89 表 人均国民收入
P89 图 人口和国民总收入比较
图5.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农业、服务业比较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差异并分析原因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及原因 三、国际合作
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它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 活动2谈一谈
展示:以美国的一个汽车制造车间为例,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让学生根据所见所闻进行讨论。
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国际组织发挥了重大作用。
(让写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上重要的国际组织: 总部设在
世界贸易组织 瑞士日内瓦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示奥委会) 瑞士洛桑
欧洲联盟 (欧盟)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奥地利的维也纳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印度尼西的雅加达 非洲联盟(北盟) 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 埃及的开罗 亚大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组织) 秘书处设在新加坡 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基本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持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
安全理事会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 秘书处 国际法院 五个常任理事国:
中、法、俄、英、美
小结: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标准及地区分布特点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及原因 三、国际合作
世界上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