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佤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及成因分析——以森林资源为例

2024-04-17 来源:意榕旅游网
佤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及成因分析 以森林资源为例 袁红辉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根据实地调研以及现有文献资料,文章分析了佤族地森林 资源变化的历史与现状,总的来说,佤族地区的森林资源状况呈总体 改善而局部恶化的状态。佤族森林资源变化状况是与当地的经济社 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同时,人口因素,制度因素也是佤族地区生态环 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677000) 出入但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从三次清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临沧 森林资源校长情况。森林覆盖率由1961年的19.58%提高到1991 年的26.55%,提高率为697%,年均增长1.02%。 表2 1961年至1991年佤族地区森林蓄积面积比变化表 单位:万 ,% 类别 1961年第 1991年第 30年变动 变幅 年均变幅 次清查 三次清查 6568 5879 671 5220 5005 155 .1348 .205 .0.68 .874 .516 .14.9 .05 .76-9 .256 【关键词】佤族地区;生态环境;原因;森林资源 在实地调研与参考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了佤族地区森林 资源变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佤族森林资源的变化与其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也息息 相关。 一一活立木 林分 、佤族地区森林资源状况简析 疏林地 中国佤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云南省。据2010年人口普查 统计,云南省总人口为45966766人,其中佤族人口400814人,占云 南省总人口的0.87%左右,占全国佤族人口的9328%。佤族人口 在云南省主要集中分布在临沧和普洱两市,临沧市佤族人口数为 235165人,普洱市佤族人口数为150164人,两地佤族人口占云南 散生木 17.6 59.1 415 236 7.86 资料来源:引自杨乘时:临沧林业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第96页 根据表2,1961年活立木蓄积为6568万m3,1991年为5220万 IIB,30年间减少了1348万rn8,减幅为20.5%,年均递减0.68%。林 佤族总人口的96.14%,临沧市佤族人口占全省佤族人口的 58.7%。 分蓄积从1961年的5879万r玎8减少到1991年的50O5万lIB,30年 间减少了874,减少幅度为14.9 ̄0,年均变化为2./56%。在同一时 期内,林分面积增加而蓄积面积减少,表面森林质量在下降。 在林分各龄组中,成过熟林的面积、蓄积大幅度下降,面积下 降330万亩,蓄积下降2837万llB,减幅达到65.5%和58A%,这反 映了成过熟林“过伐”的现象。 (二)1961.1991年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 由于临沧佤族人口分布表比较集中,并且数量较多,这里运 用临沧森林的变化数据来代表佤族地区的森林资源状况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 (一)1961.1991年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临沧曾进行过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清查结果如下表1、表2: 表1 1961年至1991年佤族地区林地面积变化表单位:万亩,% 地类 1961年第 1991年第 30年 一次清查 三次清查 变动 变幅 年均变动 面积 幅度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满足各生产建 设部门和广大人民生产生活对木材的需要,在1950.1961年l2 年间,全区采伐大量树木以满足实际需要。其中1950-1957年, 林业用地 有林地 疏林地 2: 1 784.1 1952 19( _7 .2913 .12.9 .9.7 .0-43 9435 84.6 1594 2o3 53 0.86 .110‘6 —56.7 —3.7 .1 消耗的林木量105万立方米,占12年的27%;1958.1960年国民 经济“大跃进”时期,消耗量非常大,241立方米,由于大办食堂、 大炼钢铁、扩大耕地面积等消耗的量占l2年的63%。这一时期 大量的砍伐,森林资源的储量急剧下降。 20世纪70年代,森林资源的消耗在七个方面:民间用材、烧 柴、茶叶烘焙柴、国家计划采伐、山林火灾、自然枯损。其中烧柴 灌木林 无林地 1093 l1724 467.8 3585 328 12 10-9 448.1 .7243 —61.8 .24.1 .2.1 非林业用地 1742-7 森林覆盖率 l958 1583.7 .159.7 .9.1 .53 .03 2655 697 356 占消耗量的63.1%,茶叶烘焙占12.62%。 1990年,临沧森林资源消耗量为268万立方米,人均消耗1.34 立方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在全区森林资源的消耗结构中,烧柴 占到65.9 ̄0。/ 资料来源:引自杨乘时:临沧林业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95 由表1分析,第一次林业清查时林业用地为2261万亩,第三 次清查时为1969.7万亩,减少了2913万亩,减幅12.9%,同时非林 地面积也在减少,减少量159万亩,减幅9.1%,这与常理不符。其 原因是历次清查属于不同的清查体系,调查方法、技术标准存在 差异,但是由于清查都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的,因而清查结果虽有 除了20世纪5o 60年代非正常消耗森林资源外,70年代至 9o年代的森林资源的消耗中,烧柴和火灾以及开荒毁林这种低 价值消耗占到70 ̄0左右,而作为高价值的商品材的消耗比重 /极小。 (三)1991年以后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1991年以后,临沧实行了限额采伐管理,自实施这一管理措 沲以来,森林实际消耗量大幅度下降,1991年消耗活立木210万 立方米,比1990年下降了58万立方米,1992年消耗量为185万立 疗米,1993年为191万立方米,1994年为203万立方米,1995年为 194万立方米。从1991—1995年,森林资源消耗总量未超出限额, 粮食已经够吃了,三户人家中有一户选择开荒解决粮食不足 问题。 对于整个被调查对象来说,土地面积满足不了种植需求、粮 食不足的29人,占整个调查人群的38%。在这29人中,1O人选 旦是从消耗结构来看,木材利用率仍然不高,林业产值偏低。 佤族地区森林资源消耗情况如下:临沧市森林资源的采伐逐 午减少,其中森林资源消耗最大一项是生活薪柴,从绝对消耗量 来看,1997年生活薪柴消耗量为128.42万立方米,2OO5年为84.06 万立方米,从相对消耗量来看,1997年生活薪柴消耗量占森林资 择开荒,占其中34.5%,而其他19人选择用购买的方式解决粮食 不足的问题。 (二)与十年前相比较,山上的林木覆盖面积情况以及上山 砍伐开荒情况 在调查的76户居民中,认为林木覆盖面积增加的有50人, 原消耗总量的54%,20O5年占74%。(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在2OO6 减少的有16人,其中包括永德县怕掌村9户和岩帅镇6户。林木 .2011年的临沧市年鉴中没有列出森林资源的消耗量,此处森林 覆盖率增加的原因涉及政府部门不允许,个人环保意识增强了, 资源的消耗情况只能分析到2OO5年)。其原因一方面是I临沧实 采用沼气作为燃料等;林木覆盖率减少的原因有燃料粮食不足, 行节柴改灶,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村寨改用了沼气。I}缶沧地区, 人口增加对住房生活资料需求增加等等。 气池主要建在“三村”,即在建设村、退耕还林区、生态脆弱区, (三)与十年前相比较居住环境的变化 B年,该地区建沼气池8435口,2OO4年1.22万口,2OO6年2万 5o人认为环境较十年前变好了,山上林木覆盖率增加,砍伐 口,2OO7年2.02万口,2010年1.9万口。沼气工程建设,能有效地 开荒的现象少了,脏乱差的现象基本消除,牲畜关养了。14人认 辞决农户生活的燃料问题,减少了对薪柴的依赖,并减少废弃物 为较十年前环境变差了,1人认为居住的地理位置太差,还有2 徘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改变农村“脏、乱”现象。据估计,一个 人认为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空气质量下降。 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以节柴 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 (四)问卷统计结果 林的年林木蓄积量。沼气池的普及使用有利于当地资源环境的 1、耕地与粮食问题 保护。 被调查的对象为76户佤族农户,其中有29户认为土地不够 佤族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呈不断增加趋势。在临沧地区,森林 种植、粮食不足,占整个调查农户的38%。在这29户人家中,1O 覆盖率由1991年的2655%增加到到2000年的41%,至2011年,森 户即345%选择上山开荒种植解决粮食问题,而其他19户选择 休覆盖率达到6o.65%。总的来看,佤族地区的森林面积是不断 用购买的方式解决粮食不足。 上升的,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政府政策,一是退耕还林政策, 2、与十年前相比较,山上的林木覆盖面积情况以及上山砍伐 其次是政府倡导大力植树造林。 开荒情况 二、部分佤族村寨实地森林资源调研情况统计 在调查的76户农户中,认为林木覆盖面积增加的有50人,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0年7.8月,调查的范围为沧源岩县 林木覆盖面积减少的有16人,其中包括永德县怕掌村9户和沧 帅镇的团结村、建设村、班奈村,勐董镇的芒摆村;永德县勐汞乡 源县岩帅镇6户。林木覆盖率增加的原因是:①9人认为林业局 的大坝村、怕掌村,德党镇的忙见田村;双江县勐勐镇千福村。调 不允许砍伐与开荒或者政府退耕还林的作用;②16人认为环保 查的对象均为以上村的佤族居民,总户数为76户。 意识增强;③14人认为采用烧柴作燃料的少了,用电和沼气的多 (一)各村寨调查基本情况 了;④7人认为山上可开的荒地少了;( 人认为日子好了。林木 1、永德县的部分村寨情况 覆盖率减少的原因是:①2人认为粮食、燃料不够;②7人认为粮 ①永德的大坝村,被的调查对象八户,认为土地不够种的9 食不足;③1人认为燃料不够;④3人认为建房增加;⑤3人认为 户,其中八户土地上生产的粮食不够吃。问及是否因为粮食和土 人口多了。 地不够会去山上开荒种粮,被调查者回答“不会”,原因是山上的 3、结果分析 附多了,没地方可以开地了。②永德忙见田村,被调查对象十户, 从以上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佤族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认为粮食不够种植的1户,粮食不够吃、土地不够种的1户,后者 林地覆盖面积较十年前增加,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满意度提 有上山开荒的意愿,因为缺粮食,前者粮食不足不去开荒,原因是 高,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地区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生态环境 国家不允许。③永德新边田村,被调查对象八户,土地不够种的 的保护不足,使得林地减少,或者由于工业的发展,较少的考虑环 5户,其中两户会因为地不够上山开荒。④永德怕掌村,被调查 境因素导致环境质量变差。 对象十户,粮食不够吃、土地不够种的6户,粮食不够吃的1户,7 三、佤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原因分析 户人家中,5户选择开荒解决来粮食和土地不足问题。 佤族地区出现森林资源总体增加而局部减少的原因是多方 2、沧源县部分村寨情况 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沧源县的23户佤族人家做了调查,其中9户认为粮食不 (一)经济因素 够吃、土地不够种植,对于粮食和土地不足问题,8户没有选择去 第一、土地与粮食问题。土地与粮食问题对于农户来说是最 上山开垦来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买粮食来解决不足,仅有1户会 重要的经济问题,特别地,对于靠种地生活而无其他生活来源的 选择开荒。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之所以不去垦荒是因为环保意识 农户来说更是如此。由于佤族多居住在“山峦起伏,平坝极少” 增强,开荒会导致山体滑坡,带来自然灾害。 的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农田面积少,山地多,土地肥沃程度不 3、双江县千福村情况 高。这一方面导致土地面积不够种植,另一方生产的粮食不足。 对千福村的调查对象为l0户,其中三户认为土地不够,但是 ,(下转第31页) 一27— 表3中各因子得分是由回归法估计得出的,以各因子的方差 贡献率占5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 得出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 表3因子得分与排名表 省份 广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技术创新盈利能力的因子来说,东部地区仍然排名靠前,西部地区 次之,只有四川的盈利能力较差,中部地区整体水平相对较弱;(3) 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研发转化能力的因子来说,东部地区无 论是科技成果的外部转化还是当地转化的效率都较高,而中部地 区和西部地区整体水平相当,中部的黑龙江和西部的贵州科技成 果就地转化能力相对较强,而河南和四川的就地转化能力较差;(4) 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政府资金投入因子来说,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却明显优于东部地区,反映了近年来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政府对于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足够重视,尤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 持,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潜力较大;(5)对于高 技术产业科研能力的因子来说,西部和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仍 F排 排 l 名 F2 名 2138 l 1.7|9 2 0_嘲 4 0删 3 捧 排 排 排 名 F. 名 Fs 名 F 名 0.411 4 l脚 l 311 8 7351 5 l 1.43l 1.I97 0.361 l舢 2 3 4 l 0.217 6 -0.760 ll 0.046 0.350 1,457 5.177 2 m814 4 5 O.281 6 .o313 9 l _0 10 1.028 3 3.1O8 3 安徽 河南 湖北 ..0,436 9 -1.029 10 .仉840 Il -0.795 12 -0.146 7 -2.972 ll -n337 8 一1.狮 12 以l34 8 -0_2ji2 ’ .o肋 6 -2.248 9 -o 6 -0.546 8 _o 9 10 O331 4 0.849 4 -0.989 ' 黑龙江 .1.∞9 I】 -0.673 l-036 2 95 5 -0.804 10 -2.666 10 然占据优势,尤其是西部的陕西、四川科研能力较强,这与这些地 区聚集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科研资金支持有密不可分的 关系。 【参考文献】 [1]易忠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 商界,2012(5) [2]严微巍.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2009 陕西 四川 .O 53 10 0.060 6 llJ 7 n773 3 9 1.2O● 2 1.246 1.,9O 2 _0.啪 6 l _0.6l4 5 .0.066 5 .1.260 l1 -0.340 重庆 贵州 .0 7 n344 5 -“14 12 .0.027 7 -0.899 ll -2.130 e o.SOS 3 -0. Ol 8 _2.0l5 l2 -3删 12 一l_l42 l2 .o.125 7 23结果分析 (1)j时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基础投入能力的因子来说,东部 地区明显占据优势,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相比安徽、黑龙江较强, 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较陕西、贵州相对较强,且西部的贵州企业 基础投入能力最差,说明我国东部地区技术创新人力、经费投入能 力较强,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平相当且较为薄弱;(2埘于高技术产业 (上接第27页) 第二、村寨基础设施发展状况。根据调查,那些建了沼气池的 村寨与经济收入高的村寨,农户用沼气与电作燃料,一般不会去山 上获取燃料;而贫困的村寨因无沼气池而收入又低,他们的燃料来 [3]徐玲,武凤钗碱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11 ) [4]王静.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olo(23) 念、传统文化和行为习惯等,它们对人们行为也会产生的影响。佤 族的神林崇拜观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人15/数量 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如果没有需求外化的途 径,由于需求增加的压力只能通过本地资源来化解,这就是为什么 一源只能来自山上的薪柴。根据前文分析,农村薪柴占到森林资源 消耗的65%以上。由于村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村寨富裕,基 础设施完善,它们对森林资源保护也较好,相反,那些贫困村寨的 森林资源保护较差。 (二)人口素质 些佤族地方的森林面积在减少的重大原因。 总之,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与众多因素有关。经济发展 程度是首要因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人们有更多的资源投 资源于基础设施建设,自然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如临沧地区 80年代的“节柴改灶”活动,如今的建沼气池,这些措施能有效减 少人们对烧柴的需求,从而保护山上的林木不被过伐,但是这些措 施需要资金支持,只有经济发展了,地方政府以及农民自身才有财 力支持这些建设。其次,人口的素质提高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 至关重要。人口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形 成,也有利于国家好环保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再次,政府的作用很 重要。一方面,政府的环保政策能有效约束乱砍滥伐行为,对现有 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生态保护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人口素质的 提高,收入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提高,人们从其他途径获得 收入会比在田间地头种庄稼获得的收入更高得多;另一面,人们更 容易转变观念,对于国家实施的环保政策更能理解和接受,表现在 行为上,更能采取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行为。 (三)环保观念 根据调查,在大部分佤族地区,林地覆盖面积较之1O年前增 加了,探及原因,2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林地覆盖面积增加原因是 农户自身环保意识增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再上山毁林开荒与 非法砍伐。对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关键在于当地农户的自觉 行为,如何将政府政策的强制作用转化为农户个人的自觉行为,使 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持久的良性生态行为,这值得各级政 府与管理者研究与探寻。 (四)制度因素 环境破坏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当地农民自身的力量,但更 需要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资料[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 [1]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编.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15/与就业统计局编.中国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杨乘时.临沧地区林业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2903 退耕还林政策在森林资源保护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制度因 素中,有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因素,它包括农户的意识形态、价值观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