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村旅游综合体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24-05-15 来源:意榕旅游网
【农村发展】农业经济 2019/10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村旅游综合体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朱万春 王朝举

  摘 要:*总书记提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便于更好的适应到“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机遇。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出发点,提出乡村旅游结构优化和综合发现相关建议,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旅游综合体;产业结构优化

一、农村旅游综合体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乡村旅游综合体概念

乡村旅游综合体主要就是在乡村旅游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实现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目前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推动点,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式发展。当乡村旅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向着乡村旅游综合体转变。现阶段,乡村旅游综合体也仅仅是一个概念性产业,相关理论发展并不成熟,不同专家对其具有不同的概念阐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通过乡村具有吸引力的物或景,利用乡村旅游作为载体,并与当地文化为基础,不断优化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进而实现乡村旅游中文化、生态、娱乐、狗恶补等多元化体验的综合性旅游产业。

有概念得知,乡村旅游综合体则是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是一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旅游模式,也是对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更具有发展力和生命力,成为目前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旅游综合体更加注重对乡村资源的整合,更加重视对资源的综合性、循环性、多产业型开发和利用,形成具有多种优势的旅游空间。

(二)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现状

目前,尽管乡村旅游综合体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然而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旅游展业的发展,并将乡村旅游建设作为当地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并制定相应措施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乡村旅游产业正在有单一旅游转向为综合式旅游体系发展,由单一亮点逐渐转向为配套式综合发展,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着综合体推进。目前,乡村旅游综合体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为:温泉小镇、新型农户家乐、农业采摘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开心农场、农业科技园区等,这些发展模式或独立存在,或联合共存,并逐渐形成规模,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旅游体验。

(三)乡村旅游综合体存在问题

第一,没有科学规划。现阶段,乡村旅游合体更多是在探索中建设,建设中探索,并没有进行综合性整体规划。在

我国,针对乡村旅欧综合体专门进行设计和规划机构相对匮乏。此外,在我国,乡村旅游体主要是在当地自然、区域特色、民俗等基础上建设,并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建设周期长,复制性极低,并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只具有参考价值。第二,投入力度不足[1]。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来说,当地政府很难完成其投资。例如,新型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包括建设、宣传等,都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对于已经具有规模的单一性旅游产业,已经具有很好的品牌知名度,只需要对其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加大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旅游综合体的建设。第三,不具有优势。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必须拥有自身的优势资源,也就是必须要能够吸引到更多旅游者,做好市场定位,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村旅游综合体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

不断实施产业优化,能够很好实现协调式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使产业更加合理,提高其产能输出。实现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手段便是实施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市场广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产业在市场中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国家也不断开始实施旅游产业改革和结构优化,尤其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来存进农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农村旅游综合体的假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旅游综合体产业优化原则

第一,做好出题定位。相对于城市旅游来说,两者的不同主要就是生活节奏和方式的不同,乡村旅游更多的是通过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让旅游者身心放松,来体验更好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进而增加旅游者的文化知识和田园生活体验。乡村旅游综合体应该更加重视乡村特色,要充分发挥乡村独有的旅游资源,实现生态旅游、乡村文化、乡村建筑等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尤其是要将当地的民俗活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进而来突出乡村的“野味”和“农味”。第二,要健全设施建设。要想促进乡村旅

- 40 -

【农村发展】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做好水电、通讯和道路等设施建设。详细来说,要建设乡村旅游干线,在所有旅游景点中必须要配备旅游垃圾站、标识牌、厕所和停车场,若条件允许,最好能够实现公交,还要在景点出建设当地文化产业和土特产商店,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农业经济 2019/10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当地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适应当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规划。此外,要重视突出乡村旅游特点和重点,要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充分发掘当地旅游潜力,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要明确其旅游特色和发展重点。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后,还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要改善农村环境和卫生,将现代化配套设施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第三,实现协调式发展。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式发展,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增长点。主要有: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法发展相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文化相协调、游客数量和旅游参观及住宿相协调、旅游主题与综合性旅游产业相协调[2]。

(二)农村旅游综合体产业发展思路

借鉴“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模式,我国旅游局开始推行“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旅游产业的“大旅游”格局。在具体实施理念中,重视四个要素,实现与相关产业的密切融合,加快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进程。四个要素如下,第一实现资源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农村资源定位主要包括乡村自然资源、森林和山水资源、农业观光资源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等,要将这些优质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作为乡村旅游综合体的优势资源。第二,吸引点定位,突出旅游特色。在乡村旅游中要以休闲功能或自然景观作为主导,突出当地的绿色生态和饮食文化,突出体验型采摘和健康运动,实施多元化的旅游体现,建设多种旅游产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休闲功能,来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三,支撑点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首先就是要完成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大旅游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来说,针对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置建设,需要政府加强资金投入来完成;针对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假设,可以按照PPP模式来实现当地融资,逐步实现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建设,进而完善旅游产业中的六要素,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服务功能。第四,赢利点定位,提高经济收入。乡村旅游产业中要实现三个要素:资金流、物流和人流,要针对这三个要素展开各种服务和产品,提高当地盈利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汇中,要加大旅游产业的综合性配置和科学规划,使得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最高效益。例如,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进而实现农产品的大幅度增值,因此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三)农村旅游综合体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要加大对旅游综合体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来实现其产业优化,进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一,要做好乡村旅游产业的综合规划。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时,首选就是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将当地浓厚的历史文化低温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结合旅

农业生态园建设方案、农家乐升级改造方案、乡村尽管建筑建设方案、民俗度假村建设方案、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第二,实现综合产业形态发展。要积极将互联网资源融合到乡村旅游中,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加大乡村旅游的推广和宣传,进而实现线上和线下一体化的旅游产品推广。刘奇针对乡村旅游具有“十有”阐述:有景可记、可以体验、有景可拍、有史可据、有线可连、文化可学、有网可连、有物可购、有路可通、有景可看,完善乡村旅游各个产品体验,提高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竞争力。现阶段,人们更加重视绿色生态,更多是追求健康和休闲的旅游功能,进而可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这一透视,同和当地文化,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将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和绿色食品,进而建设综合性的旅游产业,给消费者更好的旅游体验。

第三,要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宣传。旅游品牌的推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可以通过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关企业出资来进行产品的宣传。在宣传时,要充分利用交通路况、公交站牌、车站等人群流动较大的位置,建设相应的旅游广告牌,进而充分将当地旅游产品宣传到全国各地;政府可以在其门户网站中加大当地旅游产品的宣传,并利用网络将当地旅游产品、路线、餐饮、住宿等详细介绍;针对旅游文化定期举办一些专题活动,比如登山节、农产品商贸展、民俗节日等,提高消费者的体验,加大当地旅游的推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乡村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充分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实现当地旅游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要充分把握国家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机遇,建设农村旅游综合性展业发展模式,创新乡村旅游心得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来响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灿.建设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科技经济导刊,2017(28):161-161.

[2]张军红,徐义萍.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探讨[J].农技服务,2017(15):165,110.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 4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