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 11 学年至 12 学年 第 二 学期
学
院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姓
号 201113201328 名 肖向嫘
任课教师 何洪奇 交稿日期 2012-9-3 成
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
16
我国的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而且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关键字】 科技 发展 相辅相成
一、我国农业现状
(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三)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
(五)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六)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
(七)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 (八)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全国13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为20.33万吨,除少数年份为调剂品种而有进口外,都来自本国农业。1984年水稻产量为224.42万吨,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时,农村和农业生产部门还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为适应市场需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4.6%增至1985年的58.5%;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的比重已由5.1%增至11.7%。在对外贸易的出口商品构成上,1953年农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7%,经营方法也逐渐改变为节约劳力与资金的集约经营,1985年降至17.5%;但轻工业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加工品仍占一定比重,农业仍是中国获得外汇收入的重要手段(表1)。 ,中国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52年的农业产值(461亿元)比重为 45.4%,工业为34.4%,其他(包
17
括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为20.2%;到1985年工业比重已升至59.6%,农业(3619亿元)则降为22.2%,其他为18.2%。如从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构成看,1949年农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之比约为7:3;1985年已颠倒过来,约为3:7。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仍达 60.9%。 这个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农业人口1982年为488万人,而且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四季无霜。如埃及和巴西等。
19世纪以前,年平均温度24℃,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清代乾隆时田赋约占财政收入的80%。民国时期田赋仍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1916年的田赋总额约占财政收入的49%。1949年以后,农业税虽是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但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已显著下降,1952年尚占14.7%,1980年以后连续5年均不过2.5%左右。技术改造 为了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当时,计划用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农业机械化。中国约占40%。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1979年以后,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羊为16622.9万头,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 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一)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的关键阶段。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二)当前,世界各国正从不同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农业。高科技在世界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以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二是走上 \"信息高速公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三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总之,世界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18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四、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
(一)未来的农业肯定是科学化的,土地的有限,又加之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会是多元化得农业;
(二)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价格其实会很高的,之所以维持到现在是因为有国家的控制。未来通货膨胀,人民收入的被增长,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会进入一个食品高消费阶段,这时候对农业也是较大的挑战,也是机遇。 (三)未来的“农民”不是现在的低知识的农民,而是从农学院毕业的“商人”。 (四)中国以后肯定会和朝鲜非洲有交大的合作,尤其是在农业方面。因为那里的人们守着大片土地养活不了自己,这个也是你们未来的用武之地。
最后说一下,好多学美术的,最后去干设计了,就是没有经得起社会和经济的压力,晚年时期又会为自己放弃的“愿望”遗憾。其实人是很矛盾的,尤其是这个缺少“信仰”,金钱至上的社会。从事农业会有前景的,也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但是目前相对其他行业,农业从业者必须是一个有坚强意志和崇高信仰的“苦行僧”。机遇与现状冲突,希望你看的更严。
总而言之,中国农业会走向新格局。据国内外研究农业发展的专家学者预测,未来农业将采用高新技术开辟新领域新途径.走无公害“绿色化”、智能化、集团化的现代集约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将以突出农业、人类、环境与维持生态平衡为主题,以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为主体模式.以与工业并举的“三高”(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现代发达产业为目标的发展趋势. 由“弱质产业”向 “发达产业”发展 凡以农立国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固有的弱点和种种忽视农业的决策失误,使农业底气不足,社会功能低下,综合效益不高,成为一种弱质产业,经不起天灾人祸和市场风险的袭击,有的农业骤降与第二产业剧升并存,出现了生产率低、收入低、投入减少、劳动力过剩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普遍实现现代化之后,农业已成为其发达产业。据统计,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2%~3%,但农业的高速发展成为与工业并重的“三高”现代发达产业。每个农业劳动力可生产粮食2~10万公斤,肉类30。。~4000公斤.农业科技进步对产值的贡献份额已占到60%~80%。因而国内外农业发展史表明,发展经济应以农业为首,农业应成为发达的产业。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19
主要参考书目
[1] 谭明方. 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什么作为“突破口”[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12) [2] 沈贵银,顾焕章. 农业推广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12) [3] 方言.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12) [4] 佟屏亚. 中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正在过大关[J]. 科技导报. 2002(10) [5] 陈会英,周衍平.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08) [6] 高启杰.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08) [7] 王祥瑞. 农业标准化势在必行[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08) [8] 宋圭武. 农户行为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 农业技术经济. 2002(04)
[9] 郭红东. 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浙江省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 2002(05)
[10] 黄少鹏. 农业标准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以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02(05)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