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成立 1.条件
(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理论基础: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基本政策与总任务。 (3)组织基础: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误区警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社会主义宪法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意义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1954年政协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指出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将继续存在和发展。
(3)新阶段:1956年,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误区警示]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建立
(1)《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到1958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和宁夏先后建立了民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3.意义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2)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点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执政党与参政党相互监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民族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主题一 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项目 背景不同 制定主体不同 内容不同 性质不同 历史作用不同
材料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中提到的宪法,它体现了哪两个原则?它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共同纲领》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图示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
主题二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 (2)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3)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3)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会见参加新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代表时的情景
(1)这幅图片反映了新政协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新政协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说明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民主性。
材料二 1953年北京选民在踊跃投票,选出自己满意的人民代表。
(2)从下图中可以看出,1953年12月进行的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充分发扬了民主,体现出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国家;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图示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思考】
1.(教材P65)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提示 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各种政权相比,新中国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
2.(教材P6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行对中国政治建设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3.(教材P67)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自我测评】
(教材P69)1.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2.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
提示 1949年9月,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重要制度。这三大制度的确立,成为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 【材料阅读与思考】
(教材P69)以下材料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节选内容。阅读后请思考: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力,主要包括: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的权力;选举或决定任命和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项,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
家预算,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和平和战争问题等的权力;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权力,以及应当由全国人大行使的其他权力。这些权力具有全权性和最高权威性,具体体现了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