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媒介拟态环境建构及影响
2021-12-03
来源:意榕旅游网
学市探讨 颓 硼衮 浅析大数据媒介拟态环境建构及影响 郑 雷 (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摘要:近几年来,大数据媒介已经成为媒介形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数据生产组构而成的有别于真实环境的 “拟态环境”,正成为引导人们社会认知的新“镜像”。本文试图解读大数据拟态环境建构和影响,既有益于对目前的大 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清醒的认识,努力实现大数据拟态环境对客观现实环境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生产;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美国学者李普曼在他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最早提出拟 态环境的概念。李普曼所言之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现实环境 的“镜中之影”,而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客观事件或信息进行选 择、加工、重新阐释之后向受众展示的环境。相对于拟态环境 而言的是现实环境,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客观世界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数 据媒介就是通过对人们网络活动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选择、 加工和解读来进行数据生产,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区别于真实 环境的拟态环境。 一、大数据拟态环境的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尽管其生成的拟态环境和 现实环境存在较大区别,但受众还是会依据大数据生产的信 息来了解环境和采取行动,大数据生产者创造的拟态环境正 取代客观环境成为人们的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判断依 据。大数据构建起了与传统媒介完全不同的拟态环境。 (一)环境监测功能去权力化 传统媒介时代,在固定的“传者一受者”关系格局中,受 众将监控、反映社会环境变化的任务托付给了传播媒介。传 统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时都会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观实际 情况,像一面(略带折射的)镜子,形成一种最接近事实的拟 态环境,以帮助受众能够尽可能清楚地了解客观现实,受众通 过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环境监测功能。而在数据生产的“传者—受 众”关系格局中,大数据生产更像是激光,光线照到哪里,人们 对客观世界的关注就集中于哪里。数据生产建构的拟态环境 更强调表现客观化过程。数据生产之光照往何处,由数据生产 者的主观认识决定,而数据生产者往往又代表着在某方面有 着特殊关照的群体,或取决于其自身的某些生产惯例。在大数 据拟态环境下,大数据生产的信息源不断扩大化;大数据传播 的信息流、方向和频率变得更加容易控制;大数据媒介按照生 产者的需求向受众输入环境变动信息。当通过大数据媒介感 知环境成为受众习惯,同一需求的受众群体画地为牢,仅限于 在熟悉的范围内活动,很难形成Web2.0时代那样多样化的公 共信息平台。大数据拟态环境变为由单一方或少数方影响的 数据空间,由此导致受众自身环境监测权力的弱化。 (二)“宏内容”向“微内容”转向 传统媒介时代,能够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内容为媒介统 一生产,并受到严格的监督管理,以建立起宏大叙事的话语权 优势,这种内容被称为“宏内容”。“微内容”是相对于“宏内 容”而言的。互联网用户利用网络将需要传播的信息分解成 数量庞大、内容多样的细小单位,其上传到网上的任何数据, 例如微博中的一个动态,网络购物的记录,乃至每一次网页点 击,都可以归为“微内容”。大数据生产通过数据筛选技术将 见解相同但分散的“微内容”汇聚到同一个关键概念下,从 而创造出崭新的信息环境的同时,通过分析受众的关注率和 认可度将信息产品在传播前进行重组结构和重新排序。大数 据媒介正是通过这两种数据生产方式实现了对拟态环境的建 108 文章编号:1674—8883(2017)15—0108一()1 构。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用户创造内容的理念逐渐形 成,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拥有的绝对掌控权逐步瓦解。大数 据所形成的拟态环境与传统媒介所固有之拟态环境在内容形 成和传播模式上已不可等而观之。 (三)数据生产的泛在传播 传统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技术已然发达,人们可以通过各 种媒介感知远超出身体范围之外的其他环境,人们的生存空 间得到了极大拓宽。传统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时,依然强调还 原客观环境的本来面貌。大数据生产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和分 析,为人们提供除客观信息之外,还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深 刻的内容以满足受众需要。它已不再只是一种负载信息的形 式或工具,也“并非只是在某一种或几种传统视频平台上所进 行的信息传递载体的扩张和合并,而是呈现出极其开放和统 一的动态的巨系统”,¨ 传播信息的复合性与延展性使得大 数据媒介构建拟态环境的影响力与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大数据拟态环境与社会失谐 显然,大数据拟态环境绝不是现实的真实反映,只是通过 特定目的建构的幸福生活镜像。大数据拟态环境逐渐脱离普 通民众认识的脉络,生产着符合数据生产者认知的特定社会 知识。随之而来的是数据生产中信息的告知功能衰退,不能解 答任何实际问题的信息数量增加。现实环境亦呈现断裂的样 貌,一边是被特意遴选出来成为代表性数据的精英群体,一边 是未受重视但仍积极参与的普通群体。大数据拟态环境逐渐 成为假象,社会失谐由此生发。 (一)数据生产标准:特定知识的生产 在大数据拟态环境当中,包含着特定意义的数据得到了 广泛的传播。拟态环境所建构的数据空间,正是特定知识得到 生产的场域。大数据拟态环境当中,以知识面貌出现的各类数 据为受众感知社会现实提供了认知框架,它影响着人们对社 会现实的观察角度和思路及判断,最终影响人们作出某项决 策和采取某种行动。大数据拟态环境当中,数据信息的告知功 能衰退,基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有效数据甚少,大数据媒介 更多的是打着时尚的旗号,向人们展示它所定义的健康生活 方式,当然一定是数据化以后的。 大数据媒介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大多数受众置于数据筛 选和分析的边缘地带,很少关注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脱离普 通受众的数据信息与受众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它们缺乏赖以 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许多受众来说,属于无效信息。大 数据生产越来越热衷于不断收集新的数据,发掘新的数据价 值让人去遐想、去膜拜。 (二)数据生产后果:断裂的现实,受诱惑与受抑制的群体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环境认知的主要渠道是大众媒 介,即根据媒介拟态环境来认识现实世界。拟态环境是否全 面、真实、可靠,直接决定人们对现实环境的把握程度。而大 数据媒介所展现的拟态环境并不是所有人的天堂,其建构的 数据空间只不过是对一部分特定现实的反映,(下转第138页) 广电视角 了包括历史、文化、语言和文字的课,它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 更在于突破了大众习以为常的朗读的误区,体现了艺术的真 实性,这个节目包含有声语言层次、文字语言层次,文化力量、 历史力量、价值观的力量,体现了社会效益,关乎下一代人的 语言素养。 节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内容 上,提升信件魅力要着手提升信件质量。 通过拓宽信件获取渠道,增加更多可供选择的信件。重点 放在收集名人及各领域杰出人士的信件上,或是重大历史节 点的信件收集上。一方面,受众对于名人信件拥有足够的好奇 心;另一方面,名人及杰出人士的信件更有利于精神文明的传 播。重大历史节点时期的信件带人感更强,文化价值更高。 根据信件内容和信件主人公形象邀请嘉宾,才能使信件 得到更贴切的展现,才能提升信件的还原度。例如,节目中不 开口就一身正气的张涵予老师,演绎正派领导角色非常合适, 朗读信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仿佛就是那个战乱年代为了老 百姓绝不妥协的“百姓官”。 (二)完善嘉宾点评环节 嘉宾点评环节,应该注重理性与感性的分配,不只是带给 观众感官上的享受,更要引发观众思考,我们需要人文与认知 同飞。从文化层面来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祖 先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唐诗 宋词,从幽深小径里的青砖白瓦到深冢古墓里的白纸黑字,从 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江南的晨钟暮鼓,随便撷取吉光 片羽,我们就能感受到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我们从来都不缺 耘 院氧 节目如何持续有效地调动观众情绪,保持关注度和热度, 这两点对于信件朗读式节目非常重要。纯美型的节目不意味 着一成不变、毫无创新,节目还是需要有一些设计和变化带给 观众持续的新鲜感。 近年来,“文艺”一词更多地被贬义化,特别是在网络流 行语充斥日常生活的今天,文艺相关的词被污名化为一种假 清高、矫情、做作的代名词。但《见字如面》这档节目重新为 人们找回了文艺气息:演员入场时、结束离开时,观众自发地 鼓掌;朗诵到精彩动情处时,观众给予的数分钟掌声都为节目 平添了一丝形式感。这种形式感是对写信人、对朗诵者、对信 念的一种尊重,这在如今的综艺节目中是极难看到的。然而, 任何节目都有生命周期,观众也都会经历从新鲜感到审美疲 劳的过程。因此,如何保持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成了每个节 目必须思考的问题。 节目还可以尝试创新节目形式,围绕中国许多重要节点 开展互动,演绎主题信件。例如,收集各个时代、各种身份的主 人公关于孩子起名的信件,读信嘉宾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 主题信件,营造穿越围炉讨论的氛围。一方面,为观众带来新 鲜感,创新节目播出形式;另一方面,也将中国起名文化展现 在观众面前,掀起起名文化热潮,以此来应对现在出现的“支 付宝…‘叶良辰”等此类出于猎奇心理的起名现象,将文化与 内涵注入现代社会现象中,解决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舒婕.《见字如面》: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段历史[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2—14(005). [2]陈璐.探究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电视节目体系中的必要性与 生存之道[J].科技传播,2014(16):42+19. 乏文化,我们缺的是把文化转变为人文精神,把个人审美转变 为人类自我关怀的能力。 (三)节目发展创意策略 (上接第108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面单面镜,非重点人群的真 实生存状态不会成为数据收集的重心。大数据媒介在进行数 据生产时对普通民众的漠视进一步加剧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 境之间的错位,这又成为人们通过大数据拟态环境所认识的 现实是断裂的原因。 大数据的“数据空间”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合目的性的 空间建构,但大数据媒介从本质上讲是需要面对公众进行开 路传播的,冲突即产生于此,这就造成了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 之间严重冲突的源泉。大数据媒介的主流目标受众长期浸染 在这种环境中,其涵化效果引致对现实环境进行大数据媒介 意志的偏好性解读,以此代替自身理性、客观的思考。对于一 般受众来说,大数据拟态环境的数据空间已是他们现实生活 的一部分,而这种拟态环境却始终只是一种符号真实和主观 真实,难以转化为客观现实,长此以往,必将形成巨大的心理 反差。 三、结语 大数据拟态环境通过数据生产特定的社会知识,改变了 活的渗透,将社会表达局限在了个体世俗的日常生活领域,表 现在大数据信息传播即是数据空间的建构与传播。另一方面, 当前媒介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症状。数据空间反映的 只是部分经过筛选的特定人群生活,它使一小部分受众的意 志得到了表达,这严重忽略了媒介作为一种公共表达平台的 责任,弱化了媒介的环境监测者功能。 在探讨大数据拟态环境时,应考虑如同大数据技术有其 两面性一样,大数据拟态环境也具有两面性,保持一种理性的 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杜俊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32. [2]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3:98. [3]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 受众的生活空间,影响着受众对于现实环境的认知和行动。与 传统媒介相比,大数据媒介的数据生产为拟态环境的实现提 供了极大的支持,其价值不限于大数据生产者构建拟态环境 的方法的提升,还在于受众获得了多元化的了解信息的渠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受众在解读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 效提升,并通过数据生产的过程参与了新的拟态环境的构建, 这是传统媒介的受众极难实现的。然而,由于对数据技术的迷 信,忽略了弱势群体欲望的表达,大数据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 与现实环境的差距被人为地拉大,由此而产生了拟态环境化 及其他诸多社会问题。一方面,大数据媒介拟态环境对日常生 138 [4]赵建国.哲学与传播学的双重观照[M].开封:河南大学出 版社,2006:125. [5]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6. [6]藤竹晓.电视的冲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 64. [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9. [8]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