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作者:杨爱梅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1年第01期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成为学习中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古诗词的平台,激发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不仅能背而且会学。 一、以读入诗,看图初悟
这里的“读”是让学生初读诗词,整体感知,对古诗词有一个大概了解。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这里,教师可相机范读。加强这一环节,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词都配有中国画,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学会看图结合诗歌说话,初步感悟诗歌讲的大概内容。如第八册课本古诗《乡村四月》中,景物的描写仅寥寥几字,要让学生领会到景物的“翠绿”“有趣”,离不开有色彩的配图。欣赏图画后,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原野一望无际的绿,以及乡村四月人们一片忙碌的情形。 二、创境解题,知人论世
现代的古诗词教学除了可以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去理解诗题外,更要讲究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在二年级教《赠汪伦》时,我给学生讲述汪伦奉邀李白的趣闻:汪伦是唐时泾县人,喜与文人相交……李白与汪伦在桃花潭每日朝夕相伴,饮酒论诗,观赏美景,情谊深长。数日后李白辞行,汪伦特赠名马8匹,官锦10段,亲自将李白送至泾川岸边。李白深感汪伦深情,特作《赠汪伦》诗,从此桃花潭驰名于世。如此一来,学生便易于了解这首诗“友情深厚、不舍送别”的主题。 三、自主学习,明白诗意
小学古诗词往往平实浅显、耳熟能详,如果教师过于注重通过课堂传授讲解古诗词的意思,很可能会因此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养成。小学语文教育专家钱正权先生说的好:“古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词教学讲意思是最没意思的。”所以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词,理解其意。如在四年级语文园地的《小儿垂钓》教学时,就有学生用诗文对答的形式来学习这首古诗。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我适时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并通过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通过熟读、自主质疑解疑,不仅让学生易于把握古诗大意,更能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四、抓住诗眼,吟诵悟情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诗眼,是诗的灵气所在,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往往是指一首诗词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教会学生学会抓诗眼,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关键字词的表达作用,而且能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掌握古诗词的感情,提高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诗眼分两种:显性的和隐性的。由于小学生认知特点及理解能力的特殊性,小学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词浅显易懂,所以诗眼大部分是显性的,有些在题目中就能找到,如《四时田园杂兴》的诗眼,一看题目就知道是“杂兴”;有些在诗句中能找到,比如《渔歌子》的诗眼是“不须归”。
通过诗眼,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诗境,感悟诗情。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1. 找眼:古诗词一般都有一个关键性的最精彩的字词,或表达情感,或意味深长,叫作“眼”。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不须归) 2. 扣眼:想象图画,感受景美。
(1)作者为什么“不须归”?(西塞山前风景好)
(2)风景好在哪里?除了词中所提到的景色外,你觉得还应该有哪些景色? (3)小结:美景当前,不须归。(板书) 3. 抓眼:感悟诗情。
(1)诗中的这些景物在 张志和的笔下显得非常自然,为什么会将这些东西写进来呢?这些景物有什么意象含义(简单意象说明)?(自由、快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生平:赐名“志和”,心志平和之意;隐者,自号“烟波钓徒”,可见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
(3)小结:好自由,怡然自得,不须归。
吟诵,则是古已有之并被历史确证为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宋代理学家朱熹,非常强调熟读、吟咏。他在《训学斋规》中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说的就是吟诵的价值。
其实,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很多古诗词本来就配有乐曲,以供吟唱,还有些古诗词后人为它谱了曲,不仅可以吟,还可以唱。我们吟唱的诗歌有《江南好》《游子吟》《渔歌子》等,吟唱的方式不仅新颖,让学生喜欢,而且通过吟唱,让学生对诗歌印象深刻,进一步领悟诗情。这在华师附小提倡经典诵读的陈琴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得尤其好,陈老师通过吟唱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得整个课堂一直都呈现出“活灵活现”的状态。
五、拓展迁移,相得益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懂得领悟这首诗那首词,更重要是让学生懂得把握诗词的学习方法。迁移无疑是个有效的方法。
比如,《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其中一首做拓展迁移,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及时学习其余的诗。
又如在教《渔歌子》时,张志和写了这首诗后,他的哥哥便回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的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桧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展示这首词,有助于学生明白“不须归”的决心,让学生在对比中拓展、领悟。 责任编辑黄日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