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进入高中后,学生将会见识更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学到更为深刻的物理知识,进一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精神的陶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刚步人中学的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还存在初中阶段已形成的习惯,主要表现为重识记而轻分析综合。开学初,我对自己任课的高一学生进行的“对物理及其学习过程的认识”的测试中,就反应了这一问题。85%的学生认为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一样。10%学生认为高中物理的是把初中的物理的内容抽取出来,然后扩充广度,增加难度的。只有5%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已开始一门严谨的自然的系统学习。一般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学只要象他们在初中学习物理课那样:上课听好老师讲课,抄好笔记,多做练习就行了……学生对于物理学及其学习过程的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不仅说明了学生虽已机跨入高中的门槛但对物理学还缺少进一步的了解,更反映了学生在客观事物时思维水平的层次还比较低。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学期,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并设计了培养过程的程序。我把这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按下列程序进行探索和实践。
第一阶段:思维习惯的诱导。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使学生从不良的学习习惯中解脱出来。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基础知识,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好下列三个环节。首先,教师的讲解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展开,同时注意语句严谨,推理有据,逻辑性强,是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学不是象英语学科那样“记记背背”的过程,它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动手,学会分析,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科学思维应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在历史背景中学习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科学和科学家,感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指导学生分析,并进行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较小知识范围内通过分析,归纳要点,抓住要点。从而掌握知识。再次,在下一堂课新课教学之前。教师将知识转换表达形式,提问学生,检验学生是否在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做法,开始动脑筋分析思考,按照老师的导向在培养思维的习惯。在第一阶段中。结合重点基础知识的教学,经过几次反复,学生就比较自觉地去注意教师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课后也就自觉去观察、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并试着在一定知识范围内进行分析,归纳出知识间的联系。这说明学生已经逐渐摆脱只重记忆的弊病,逐渐养成了思维的习惯。
第二阶段:科学思维的初步形成。第一阶段的完成,学生只是养成了思维的习惯,在较小知识范围内进行归纳小结,这一阶段的思维还不一定科学合理。第二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用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内容较多,知识较广的范围内针对一个个问题加以归纳综合,并注重思维的科学性,即它的实践性、逻辑性、有序性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这一阶段安排在期中考试前复习时施用。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先复习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归纳综合,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通过期中复习期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各
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总有一定的联系。他们自己在复习时就按照教师指导的那样,通过比较分析,将有关内容归纳综合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科学思维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思维能力的深度培养。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学生开始掌握了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的一般方法,但科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待思维能力的深度培养。这一阶段安排在期中考试之后实施。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设立“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导关的新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发掘学生创造思维的潜力。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讲到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然后“怎样使一项新兴冰上运动的冰壶一直运动下去?教师设立这一悬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会想到好多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正确,但这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序性尝试是在一个学期内进行的,这一试验的阶段效果,从学生期末学法总结的材料中获悉,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许多学生归纳了自己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认真实验,积极思考,课后巩固,学会运用……总复习时全面复习,理清脉络,掌握体系。许多学生认为,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物理学学习,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培养过程中也可能有更好的程序,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是物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实践表明,一步到位的做法是要不得的,特别是基础训练阶段,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势必加重学生的心智负担,促进学生过早分化。而当学生的思维在某一水平上得到应有的训练,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