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初探》研究方案
一、 专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
成部分。200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8条第3款里明文规定:“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拼音教学。”2005年9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上指出:“熟练使用汉语拼音是信息时代中国人的必有素养。 二、 研究动因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习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等要求。那就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阶段就要开始学习拼音,但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太难了,他们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与思考不够完善,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和具体的材料,面对拼音字母这样的抽象事物,他们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因此,在学习汉语拼音方面他们是非常吃力的。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为了不让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感,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拼音识字调到八单元《外面的世界》之后,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学习拼音。 三、研究内容
1、发音不准,尤其是二、三声和前、后鼻音。
2、形近字母分不清楚,如:b、p、d、q,容易读错、写错。 3、方言问题,h和f不分。
4、整体认读音节和一般音节不容易区分出来。 5、不能正确书写音节,尤其是三拼音节。
四、 研究方法
该专题围绕农村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初探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网络资源,对拼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以及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专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1
- !
2、案例研究法:由一个老师在备好课后,组上的老师统一进行听课,观察班上孩子的各种表现,作好记录,然后对教师记录专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找出不足和优点,然后进行第二次的教学、记录,这样反复进行研究与改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实际操作水平。该方法适用于专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3、创设情境法:针对孩子们对事物的直观感受,以及他们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在教室周围贴上关于拼音的图片,编写生动活泼的儿歌以及琅琅上口的故事,让他们的头脑中形成音节的美好记忆,帮助他们在课后记住枯燥乏味的音节。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专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五、专题成果形式:
1、文字(论文、调研资料、教案、教研活动记录、总结性报告等)。 2、图片(开展活动的情景图片,教学中的有关图片、可用图片记录的其它相关图片)。
3、课件。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