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究
作者:王丹 郑子杉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2期
摘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完善和稳定人格,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关键时期。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担负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探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意义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42-01 一、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探究的意义
我国在校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又能使高校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究及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疏导,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后,辅导员对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疏导,让学生及时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高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难以很快适应新环境
刚步入憧憬的大学校园,学生们会对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陌生感和新鲜感。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宽松自由,学生不受拘束,一时间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样就会容易出现迷惘、苦闷的消极心理状态。
(二)从辅导员来说,辅导员相关知识欠缺
高校思政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中大部分没有或者极少接受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他们工作之初,虽然大部分学校会安排一些短期培训,但仅仅依靠几次的讲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
(三)从高校心理咨询方面来说,高校忽视发展性心理咨询
现代社会,心理咨询的主流是发展性心理咨询,因为它更能帮助来访者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可是我国的心理咨询最早是在精神病领域适用,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在其影响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心理咨询师多注重以矫治功能为主的障碍性心理咨询。另一方面,在心理咨询师培训过程中,测试的题目通常是让其判断来访的学生属于哪种心理问题,需要用哪种方法来治疗、干预心理问题。
(四)从社会方面来说,当代大学生学习与就业压力大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就业市场竞争非常大,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经常发生,这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和悲观情绪,进而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
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与德育辅导的关系 1.学习辅导
关于学习方面的障碍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要向学生们及时介绍大学学习情况,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生活辅导
主要包括对环境的适应教育、人际交往和情感关系的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提高彼此的熟识度;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情感问题,树立健康正确的恋爱观。
(二)辅导员完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素质
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感到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这是由于辅导员不具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专业素质。因此,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可采取定期参加培训、听专家讲座等方式,自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发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早发现,早治疗”,顺利、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高校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包含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调试疏导以及进行发展性或适应性的心理咨询。明确发展性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以及其主流地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提高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让学生们进行心理测评并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根据测评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依据团体的特性开展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团体心理辅导,如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等。如果高校心理咨询师遇到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要进行转介。 (四)高校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与其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其了解挫折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挫折唤起的心理防御机制。高校可以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余活动“寓教于乐”,缓解压力,振奋精神,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还应多进行一些关于模拟社会的文化生活建设,这样能够使大学生们丰富自己的阅历,尽快和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2]洛嘉.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1(14):56-57.
[3]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和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2006(7). 责任编辑: 杨国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