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大发展,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是资本形成和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1978年以来我国信贷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持续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次贷危机爆发后,政府推动了超常的、“救急式”的财政与货币扩张政策,使我国的银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扩张的时期。
大量的信贷投放,使得我国经济先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复苏。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凸显。然而,2010年第3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与经济增速放缓不同的是,我国每年的信贷增量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这令我们非常的困惑,为什么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在这一特定时期内出现不一致的情形了呢?信贷这一对我国微观运行和宏观调控都非常重要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究竟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详细研究我国信贷投放的特征,分析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求信贷发挥对经济促进作用的途径,对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挥信贷的功能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回顾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信贷运行的经济环境;其次,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信贷投放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再次,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思路,从总量上研究了信贷投放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继而分别研究了不同期限的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信贷投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入投资变量后发现,信贷投放缓解了我国企业的融资约束,但政府干预、信贷配给、预算软约束等非市场化机制也对信贷和投资之间的
关系产生影响,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又共同影响着经济增长。实证检验发现:信贷变化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中长期内作用力减弱。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信贷对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效果不同。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信贷增长促进了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只是阶段性地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源于政府的政策调控。政府以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提供隐形担保的方式实行全民储蓄动员,将全社会的货币信贷资源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手中,同时通过利率管制压低存贷款利率,然后通过国有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向企业输入大量廉价资金,促进企业投资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正经历一段非常重要的结构转型期,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增长的动力面临着调整与衰弱。这一时期,信贷增长并没有有效地促进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出现明显递减。
2009年信贷投放大量扩张导致的信贷资源错配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短期信贷在短期内就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弱。中长期贷款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中长期才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期限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信贷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东部地区,信贷不是驱动投资的主要因素,但信贷的增加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说明了东部地区的投融资机制更为灵活,信贷使用效率较高。在中部地区,信贷投入对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西部地区,投资依赖信贷增长,但是信贷的增长并没有同步地引起经济增长,信贷增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能力还不高,说明了西部地区投资的低效性,反映出西部地区具有政策优势,使得经济体对银行信贷过于依赖,但信贷使用效率却不高,这可能与信贷的非市场配置有
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对信贷的投放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信贷适应性平稳增长;(2)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改善信贷运行环境;(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增强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4)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