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管理基础 讲义

2020-04-02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1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管理基础 讲义

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收益与损失

1.风险的定义:风险是指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1)未来收益或损失可以被事先确定,则不存在风险;否则存在风险 (2)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

2.风险与损失的关系:注意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 (1)风险:明确的事前概念,损失发生前的状态; 损失:事后概念,风险发生后造成的实际结果。

(2)风险和损失是不能同时并存的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3.损失类型及其解决办法

(1)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提取准备金、冲减利润; (2)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资本金;

(3)灾难性损失(Stress Loss,SL)——保险、事前严格限制高风险业务 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1.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2.我国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3.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

(1)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从粗放经营模式转向精细化管理模式; 从定性分析为主转向定量分析为主; 从分散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集中管理。

(3)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 (4)健全的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5)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决定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两个因素:资本规模、风险管理水平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前,偏重于资产业务,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为扩大资金来源,避开金融监管限制,变被动负债为积极性的主动负债

华尔街的第一次数学革命:

1952年,哈瑞·马科维茨的现代(证券资产)投资组合理论——单期投资问题:投资者在某个时间(期初)用一笔自有资金购买一组证券并持有一段时期(持有期),在持有期结束

第 1 页 共 6 页

时(期末),投资者出售他在期初购买的证券并将收入用于消费和再投资。(计算机不普及,使用存在难度)

1964年,马科威茨的学生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

20世纪70年代,重点强调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华尔街第二次数学革命:1973年,费雪·布莱克、麦龙·舒尔斯、罗伯特·默顿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到期日才能行权) 4.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标志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5.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体现的理念和方法: (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国别、地域 (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业务、业务单位 (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业务的每个环节 (4)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增多,方法增多 (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每一个员工、部门

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

第二节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及诱发风险的原因,把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为以下八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1.定义: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1)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然而,由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能发生在实际违约之前,当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即信用质量发生变化时,也会存在潜在的损失。

对大多数商业银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信用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中,还存在于衍生产品交易中。

(2)信用风险对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影响不同。账面价值、名义价值 (3)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 违约风险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企业。

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1974年德国赫斯塔特银行的破产促成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

2.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 二、市场风险

1.定义:市场风险是指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表内头寸、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第 2 页 共 6 页

(1)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

(2)市场风险具有数据优势和易于计量的特点,并且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 2.由于市场风险来源于所属的经济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投资于多国金融市场。 三、操作风险

1.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1)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2)操作风险可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 (3)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分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2.操作风险具有非营利性,它并不能为银行带来盈利,但是操作风险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2.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是一种多维风险。

产生原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流动性不足。

流动性风险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 五、国家风险

1.定义: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三类。

政治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多个方面。 经济风险是指境外商业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造成特定国家的社会环境不稳定,从而使贷款商业银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2.国家风险管理归于信用风险管理范畴 六、声誉风险

1.定义:声誉是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通过持续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宝贵的无形资产。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银行声誉。

2.声誉风险也是一种多维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公司治理,并预先做好应对声誉危机的准备;确保其他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优先排序,

第 3 页 共 6 页

并得到有效管理。 七、法律风险

1.定义: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2.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3.法律风险通常归属于操作风险管理范畴 八、战略风险

1.定义: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因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 2.战略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是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

(2)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 (3)是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 (4)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3.战略风险也是一种多维风险

第三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

此五种策略是银行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的策略性选择,而非岗位/流程设置、经济资本配置等具体风险控制机制。 一、风险分散

1.定义: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

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认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 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国家的借债人。

2.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的相互独立的投资形式。同时,风险分散策略是有成本的。 二、风险对冲

1.定义: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2.风险对冲是管理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办法。可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 三、风险转移

1.定义: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

2.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第 4 页 共 6 页

四、风险规避

1.定义: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2.风险规避主要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 五、风险补偿

1.定义: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更显溢价,即通过加价来索取风险回报。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风险合理定价。

第四节 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

一、资本的概念和作用

1.通常所说的资本是指会计资本,也就是账面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信托赔偿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等。 2.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

(2)吸收和消化损失。免遭风险损失的缓冲器。

(3)限制商业银行业务过度扩张和风险承担,增强银行系统稳定性。 (4)维持市场信心。

(5)为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 二、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性要求

1.定义: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商业银行应持有的同其所承担的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的。

由于其必须在非预期损失出现时随时可用,因此其强调的是抵御风险、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能力,并不要求其所有权归属。

2.《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标准。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此处的资本即监管资本。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监管资本的范围作出了界定,监管资本被区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1)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股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和公开储备;

(2)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贷款储备以及混合性债务工具等;

(3)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还规定了三级资本。 新协议对三大风险加权资产规定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4.新协议规定国际活跃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三、经济资本及其应用

第 5 页 共 6 页

1.定义:经济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

2.经济资本配置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有助于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

长期以来,股本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两项指标被广泛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这两项指标无法全面、深入的揭示商业银行在盈利的同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

采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RAPM)来综合考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已经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最佳管理实践。

目前被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是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指经预期损失和以经济资本计量的非预期损失调整后的收益率。 RAROC=(NI —EL) / UL

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着重强调商业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而获得的收益是有代价的。

RAROC等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已经在国际先进银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其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单笔业务、资产组合业务、银行总体层面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