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与政治参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化生成视角
2020-09-29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43卷第1期 2017年i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Jiangs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_43.No.1 Jan..2017 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与政治参与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化生成视角 凰少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 100028) [关键词] 现代化道路;民主化进程;政治参与;结构性失衡;制度路径 [摘 要] 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限定了民主化进程,进而限定了政治参与方式。民主化作为现代化的内 在构成,是在现代化进程和架构之下开展的;而政治参与作为民主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标志,也是在民 主化进程中展开和实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的民主化扩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公民争取政治参与权利 的过程。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一直从属和依附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政治参与则伴随民主化进程而渐 次推进,这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但是,由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结构性失衡,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过度代表和代表不足、个体化参与和组织化参与、个案性参与和制度性参与等七对二元并立的矛盾问 题,严重制约和阻碍着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提升和民主化的推进。身处现代化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必须从 政治现代化和政治革新的高度,凭借顶层设计的执政党力量,以组织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法路径,全面推 进和保障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17)0l_O112 12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是政治现 代化的基本标志,它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历史演进 及政治参与进一步提升的制度创新和路径突破。 一大背景中展开和实现,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现代化 进程和民主化生成互动相关。概而言之,国家现 代化方式和特征限定了民主化进程,民主化进程 、现代化道路限定民主化进程 推进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 然宿命,是一个注定要展开和实施的国家性战略。 限定了政治参与方式和特征。反之,政治参与方 式和特征也决定着一个国家民主化进程和特征。 国家现代化,不仅是国际竞争的压力所迫,更是各 国人民的内在追求。所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推 进方式与本国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紧密相关。不 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和 方式。民主化作为现代化的内在构成,则是在现 代化进程和架构之下展开的。因此,不同的现代 化道路也限定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当代中国现代化正处于全方位推进的关键时 期,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发展与社会治理协调共 进。在此现代性转型的重要关头,如何理解中国 公民的政治参与?如何更好地推进政治参与及民 主发展?这不能仅就政治参与谈政治参与,需要 联系更为广阔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及民主化路径。 本文依据现代化、民主化与政治参与依次限 定及互动共进的视角,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 进程和特征加以历史性和制度性解读,并延伸涉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及进程,从根本上决 定和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主化方式和特征。这是 一个历史性因素和制度性力量综合作用的发展过 程,具有以下特征。 [收稿日期]2ol 6-12-30 [作者简介]周少来,男,陕西周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唯一“主题”。民主 化从属于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近代中国遭遇西方 威胁侵略开启的,是“被迫上路”的无奈选择,是在 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中一路艰难前行 的L ,具有国家主导的“后发追赶型”现代化的典 型特征,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发展“主题”具有 压倒一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代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接续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遗产和路 径特征,近3O多年来的“一路狂奔”式发展,更是 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发展“主题”,现代化发展成 为唯一的“硬道理”。加之,中国没有经历全面彻 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化的结构性和制度 性变革也从未成为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和紧要 任务。 因此,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从未成为一个独立 性的变革主题,从近代以来,一直从属和依附于国 家的现代化进程,时刻围绕和服务国家现代化的 需要和任务,当代中国更是进一步强化和固化了 这一路径特征。中国民主发展的战略、步伐和路 径、举措,是必须围绕和紧跟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和 节奏的。 (二)国家现代化具有目的性,国家民主化只 有工具性 当代中国的民主化从属于现代化、服务于现 代化,由此决定了国家现代化是具有目的性的,而 国家民主化只是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手段。民主化 的规范性价值意义,从未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 视和倡扬,与民主的价值意义紧密相连的公民权 利和自由也就一直处于边缘和依附状态,有时甚 至受到“打压”和“蔑视”。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民 主体系无从得到系统性构建,民主化发展所需的 内在权利基础和法治化保障也无从得以全面 落实。 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提倡“发扬民主”,是为了 调动人民投入国家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在经济、社 会领域的自主创新和主动活力,而“调动积极性是 最大的民主”[2]。在地方治理的层面,各地推行 “协商型民主”,也只是为了更顺畅地推进地方发 展和维护社会秩序,是在“民生工程”意义上的“参 与性民主”,这在“以民主促民生”这一地方性发展 口号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国家主导现代化进程。也主导民主化 进程 国家主导(内在的是执政党主导)现代化战略 部署和政策实施,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取得巨大成 就的根本特征,具有巨大的制度性优势,也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执政逻辑和制度惯性,依 附于现代化逻辑的民主化逻辑,也自然是国家主 导下的展开过程。 由国家主导民主化进程,同样具有制度优势 和制度绩效:一是能够掌握民主化步骤和举措,使 其紧密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不致使民主化发展偏 离现代化主题和方向;二是能够掌握民主化的进 程和节奏,不致使民主化过快和突变而影响社会 秩序和政治稳定。在国家强力主导的逻辑下,也 隐藏着自下而上民主化活力不足,民间社会组织 化程度不高,公民社会力量不强,以及社会对国家 监督不力等结构性问题。 (四)国家现代化阶段性依次推进。民主化也 阶段性依次推进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承继近代中国 积贫积弱的历史脉络中,在新中国前30年危机重 重的艰难探索基础上向前推进的。压倒一切的经 济发展任务,决定了新时期现代化展开,是在经济 领域首先重点实施,而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 秩序,社会的稳定与活力也就成为发展的前提和 保障。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的不 断变化,提出了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障的相关任务 和要求。 当然,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建设工程,政治、 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紧密相关、互动共进。然而,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推进,还是有着一个依次展开、 循序深化的变革逻辑。每一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 段,都有一个重点任务和工作重心,这就是社会稳 定和秩序——经济改革和开放——社会建设和社 会保障。在此进程中,依次渐进地推进现代化,政 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建设步骤、民主 发展实施都紧跟于经济社会改革的任务和需要, 政治改革和民主发展是为了给现代化发展提供一 个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政治支持。民主化推进是为 了保证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宗旨,开放民主和 政治参与,是为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同 时吸纳同化经济社会变革中释放的各种政治力 】】3 量,此即“发展导向性参与民主”的基本内涵【。J。 因此,以政治参与为核心的民主化进程,也呈现出 历史性依次展开的阶段性特征,在什么时间放开 政治参与?在哪些领域推进政治参与?什么人进 入政治参与?政治参与需要改革和完善哪些制度 机制?这都以现代化推进中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 社会任务为核心。 二、民主化进程限定政治参与方式 正如国家现代化进程限定国家民主化进程, 国家民主化进程同样限定政治参与进程。国家民 主化事关政治变革和制度革新,涉及党和国家的 关系、党和政府的定位、法治国家的建设、公民权 利的保障、民间社会的自组织程度和自主活力等。 政治参与虽是民主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标 志,但也是在整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架构和民主化 进程中展开和实施的,同样受限于整个民主化的 理念目标、制度体系及发展进程。 (一)中国民主化的目标理念。是政治参与的 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民主,从理念来说,应是在吸收和借 鉴资本主义民主经验基础之上更高形态的民主形 式,理应追求和实现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真实公 正民主。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崇高要求,也受到 中国现行宪法的庄严规定和保障。 这种“高起点”的民主理念,要求人人平等参 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但落到现实就必须有一 系列的制度与机制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和政治参 与。当然,这种制度与机制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 件和公民文化的培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是需要 成本的,“权利有预算成本,也有社会成本”,是必 须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付出一定成本和代价才能 实现的 ]。当代中国民主化建设“高起点、低基 础”的现实条件,以及民主化服务于现代化的内在 逻辑,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参与扩展是一个艰难的 博弈过程,需要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的互动调 适,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扩展民主,在民主扩展中 扩大参与。虽然当前的利益结构和制度体系给有 序的政治参与提出了压力和约束,但人人平等参 与、公民自由参与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依然是政 治参与的终极目的和价值追求。 (二)中国民主化的制度体系,是政治参与的 1 14 制度架构 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政治制度体系,构成中 国公民及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前提和制度 性约束。这是中国根本性的政治制度要求,也即 政治参与只能在既有制度体系下进行参与,这决 定了政治参与的制度空间和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原则,意味着其 是实质性的权力中心和组织中心。共产党组织中 的政治参与状况,决定着共产党党内民主的运行 状况,也影响和示范着人民民主的运行状况,这是 提出“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民主路径的根本 原因 。这里有两个政治意图:一是普通党员的 党内政治参与是为了提升党内民主的活力和执政 党的治国理政能力;二是人民民主的参与状况不 能冲击和威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政治参与的 根本性制度,也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最高形式。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级以上人民代 表的间接选举,以及各级人民代表行使民主权利 的状况,是直接影响和标志中国民主品质的制度 实现形式。因此,公民政治参与的最主要渠道,应 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这也是选 举性政治参与的主渠道。 又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层人民群众实 现政治参与的制度渠道,基层群众要直接参与基 层组织的民主决策和民主治理,也必须符合《村民 组织法》等基层自治的制度规范。 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基层协商型民主,是基层 人民通过协商讨论、协同合作,推进基层治理优化 的民主参与形式,亟需各级政协制度的拓展和创 新,构筑更为完善和制度化协商民主议事平台。 (三)中国民主化的推进方式,决定着政治参 与的推进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执政理念、中国现代 化依次阶段性推进的发展逻辑,决定了中国民主 化推进方式不可能是短期内实现革命性政治变革 的“激进民主化”方式。因此,循序渐进的民主化 推进方式决定着政治参与的循序渐进。 渐进民主化,主要有两种推进方式:一是既有 政治制度民主潜能的挖掘和充分实现,完善充实 现有民主制度,如加强党内民主,充实党内制度的 民主功能;加强人民代表民主职能,充实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的民主作用,使代议民主制度潜能能够 实现。二是创造和试行新的民主实现机制,丰富 和扩展民主实现新形式,如浙江温岭的基层“民主 恳谈”等制度创新。 同时,在试点和推进民主创新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总结提升和制度完善,把新时期创新性 民主实现形式提升为国家层面法治化民主制度。 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经过20多年不断完善后,在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升为国家层面的基本民主政 治制度。 通过挖掘现有制度的民主潜能,同时创新民 主实现形式以促进“增量民主”,这种渐进性民主 化推进方式也是新时期政治参与的两种基本的开 放和实现方式。 (四)中国民主化的实现形式,决定着政治参 与的实现形式 执政党和国家主导的民主化推进方式,同样 决定着民主化实现形式,除了越级上访、围堵交 通、群体性集会等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外,国家 决定着民主化“闸门开闭”主导权,也即国家开放 哪种形式的民主渠道,公民才有参与那种形式的 民主机制的正式制度平台。 例如,国家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生产“大包 干”的现实,决定开放村民自治的民主形式,于是 有了新时期基层民主自治的丰富实践,后又在村 民民主选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政治参与新形式。 而在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基础上,四川、云南 等地在1990年代末创新的“乡镇长直选”民主形 式,因为与党管干部原则、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等制度衔接问题,以及可能带来自下而上的政治 冲击效应,就被上级部门强行“关闭”,从而公民不 再享有直接选举乡镇长的政治参与权利。 又如,开放“民主决策”的民主形式,就有了其 后各地广泛开展的“价格听证会”等决策型政治 参与。 开放“民主监督”的民主形式,就有了其后各 地开展的“民主评议会”“市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等各种政治参与。 再如,开放和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形式,就 有了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的“民主议事会”“财政 预算民主恳谈会”“村务会商”等各种政治参与 形式 J。 三、政治参与的水平决定着民主化的品质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限定民主化进程、民主化 进程限定政治参与方式的“双重限定”下,当代中 国政治参与依然是蓬勃发展、一路向前。这是由 于多元开放社会的结构性发展提出的政治参与的 必然要求,以及随之而起的公民权利意识和民主 参与意识的日益高涨。 同时,公民及其组织的政治参与,也不是完全 被“限定”和“被动”的,“民主恳谈”等基层民主形 式的自发创新,也说明公民政治参与具有强大的 自主性和能动性。 因此,政治参与虽然受到历史条件和制度架 构的约束,但也推动和决定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 主化水平和品质。 (一)政治参与的范围,决定着民主化的范围 政治参与作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 动 ],依据人民主权的正当合法性原则,作为人民 人格化代表的公民个体,理应参与政治事务和公 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但古代雅典式的全体公民 直接参与政治并行使权利的统治形式,在现代民 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中难以为继,不仅由于直接民 主成本高昂及效率低下,还由于发展中国家有着 稳定秩序与发展经济的紧要重任。 现代国家的民主体系,更多地采用“复合共和 制”的治理体制,不仅有宪政设计的顶层架构,有 法治原则的贯通国家与社会,还有民主制度安排 的分层运作 ]。这便是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制 度格局。广大公民以间接民主选举代理人行使重 大政治和公共权利,而在地方或基层则以直接民 主行使自治性公共权利。由于间接民主的间歇性 和代理人存在滥用权利的风险性,要求扩大公民 直接政治参与的“协商性民主”近年风行起来。 但由于主权者的抽象性、虚置化,任何个体公 民无从代表主权者,而统治者的实体性、实权化, 并有庞大国家机器和国家资源的支撑,因此,在现 实政治运作中,主权者与统治者,权利与权力的格 局,实际上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和力量不对称性。 统治者在开放公民政治参与问题上具有“决定性 权力”:在什么问题、什么领域、什么时间开放公民 参与?这依赖于统治者的开明、智慧和勇气,也有 1 1 5 赖于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博弈和抗争合作。从发展 中国家民主化经验和教训来看,政治参与的范围 并非越广越好,但在现代国家的治理形式中,政治 参与的范围有多大,民主化覆盖的范围就有多广。 (二)政治参与的广度,决定着民主化的广度 政治参与范围是指在什么领域和问题上允许 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广度则指在此问题上允许什 么人参与,或什么人有权利可以参与。如果说“民 主广度的实质是社会成员中参与决策的比例”[ , 那么,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决定着民主化的广度。 由于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人民主权原则和宪 制体系具有普遍正当性,公民具有普遍平等的政 治参与权利,成为了各国法治化普遍认同的基础 规制。一人一票、平等竞争的选举性政治参与,成 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制度。现代性的民主化扩 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公民争取政治参与权利的过 程,世界各国都有一个努力消除财产、知识、种族 等不平等限制,而争取普遍政治参与权利的反复 抗争、多次博弈的过程 。但法治化、制度化的 平等参与权利,依然是现代民主的基本标志,虽然 普选的政治权利时常受到政治冷漠、金钱政治的 干扰。 为了抵消形式化一人一票竞争性选举参与的 扭曲和虚化,增加政治参与的广度和实效的协商 性参与民主,在世界各国的地方和基层被广泛运 用。在囊括各个层级的自治性共同体中,可以在 公共事务治理时,灵活广泛地召集利益相关者参 与协商,在平等参与、协商讨论、协同合作中达成 共识。在一切可能的自治性公共事务中,最大限 度地广泛吸纳各方参与协商,在代议制体系不可 能根本改动的架构下,协商性民主的广泛参与实 践,一点一滴地扩增民主化的参与广度。 同样,由于公民与国家权力的不对等,国家及 其各级政府在什么人可以参与选举或协商的决定 中依然具有主导权。如果不愿意开放公共权利, 主导者则以强制力来缩减政治参与的广度,延缓 民主化进程。 (三)政治参与的深度,决定着民主化的深度 如果说政治参与的广度,揭示了有多大比例 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是一个数量标准,那么, 政治参与的深度则指政治参与的深入层级及充分 与否,是一个质量的性质标准。 1 1 6 在一人一票的竞争性选举参与中,形式上人 人平等的决策权,受到了庞大数量的选民的“数量 稀释”,从而一个选民在决定权上的参与深度受到 影响。再加上一个选民的投票行为,受到金钱、权 力和暴力等的威胁和利诱,选民投票的理性选择 更可能被扭曲。还有数量众多的政治冷漠选民的 弃权投票,更加凸显了竞争性选举参与的广度和 深度上的制度性缺陷。 共识性的协商参与,虽然在多样化的共同体 中扩大了参与的广度,但由于协商过程中主导者 的权力存在,在参与的深度上也有不同进深的差 别,由浅人深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咨询性协商”的浅层参与,主导方的方 案已定,只是邀请专家、公民和相关方就已有方案 提出咨询性修改建议,是否最终被吸纳或起作用, 还是由主导方定夺。 二是“商议性协商”的中层参与,主导方可能 只是有初步的议题或想法,被邀请的参与各方就 议题提出各自办法和建议,相互碰撞、互动修正, 最后形成纲领性的政策共识,而最终方案的设计 和制定还是由主导方定夺。 三是“决策型协商”的深层参与,各方参与者 基本处于对话交流、共同决定的平等地位,协商会 议是由中立的第三方主持,参与各方就问题性质、 解决方案进行深入讨论和辩驳,如果能取得共识, 就在此共识基础上作出决策;如果不能取得共识, 各方则通过“一人一票”的票决机制决定方案。 不同于竞争性选举参与的“一人一票”的“刚 性多数规则”,共识性协商参与的“多数共识规则” 往往是弹性的,这就给协商的主导方通过操纵“谁 来参与、在什么问题上参与、在什么层级上参与” 等,留下了暗箱操作的巨大空间。这样,共识性协 商参与也可能形式化。要拓展民主化深度,就要 拓展政治参与在最终决定权的参与深度。 (四)政治参与的功效,决定着民主化的功效 在什么范围参与、什么人参与、在什么层次上 参与,基本描述的是参与过程的概念,但参与只是 手段,参与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 利益。从目的上来判断,参与功效比参与过程更 为重要,是参与目的能否实现的最终标准。 参与的功效,可以分为内在的功效和外在的 功效。内在的功效是参与者自己对影响政治能力 的评价,外在的功效,则是参与各方在公共决策的 协商和决定中实际决定权的大小和实效口 。这 取决于参与主导方、政府或公共组织对参与者意 见的回应程度,也取决于参与方参与权利的巩固 程度和各自实力的大小。 政治参与的功效,依据选举或协商的实际过 程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参与决策或决定的人 数多少与参与的功效大小成反比。参与者人数越 少,每个人参与决定的权重越大,参与者的实际功 效就可能越大[1 。当然,这是在除去独裁、极权 和威权决策,或者假借民主名义而实为独裁决策 的情况下,就一般所谓民主参与的过程来说的。 由于在基层多样化的小共同体中,公民可以直接 广泛参与“共识性协商民主”,这不但可以培养公 民的民主素质和公民美德,还有实实在在的参与 功效,即萨托利所谓的“只有在小团体的范围内, 参与才是有意义的和真正的参与。”_】胡同样,这也 是“小而实”的自治性民主蓬勃推进的原因之一。 政治参与的功效性,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单个 民主活动中体现的,取决于参与过程的公开性、公 正性和刚性程度。无论是选举、听证、咨询、协议、 协商或其他自治性参与,所有民主参与形式的功 效性总和,构成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民主化功效性 的体现。 (五)政治参与的推进过程,也是民主化的深 化过程 民主是各国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引领,但各个 国家走向民主化的道路可谓复杂多样、千折百回。 虽然各国具有不同的民主化路径和制度体 系,也具有各自不同的民主界定,但“民主政治”这 一概念的共同核心,就是这种参与——公民的政 治参与u 。 现代民主的成长史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展史。 在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基础上,经过公民运动的 持续抗争及国家与社会的反复博弈,各种限制性、 歧视性的公民身份和公民参与的制度规定被废 除,政治参与也随之不断地扩大到下等阶层_1引, 直至全体公民平等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然而,在后发民主化国家,由于部落性封闭文 化、薄弱的经济基础、分离性势力集团,加上传统 掌权者的蛮横独裁,民主法治的规则体系和公民 文化并没有深入人心并得到普遍认同。在国际和 国内政治势力的博弈较量中,“一夜之间”的民主 化激变,导致政治体系和参与机制的颠覆性改变, “井喷式爆发”的政治参与,则可能突破政治制度 的吸纳能力,导致权力失控和政治动乱_1引。其 中,不幸陷入民主化陷阱的国家,之所以长期困于 “政治衰败”,根源就是政治制度无法适应现代化 变革——即新社会群体的崛起及其政治参与的 诉求 。 虽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与民主、参与与 稳定、现代化与民主化之间还有漫长艰难的道路 要走,但现代化所蕴含的民主化指向非常明确:政 治参与的制度化、法治化的推进过程,也即民主化 品质提升和深化巩固的过程。 四、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结构性失衡 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是在现代化快速推进 的历史性转型中发生的,是在保证政治稳定和发 展秩序的渐进民主化架构下展开的,是指公民及 其组织试图影响政治活动和公共决策的行为L1引。 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公民政治参与,在保证经 济发展、社会秩序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 的政治输入和民主监督功能,但由于体制性和主 体性原因,加上各个层级的政治参与之间也存在 不同程度的体制性不平衡,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参 与扩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和 阻碍着政治参与的提升和民主化的推进。简言 之,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过度代表和代表不足 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和公民权利人人平等的宪 法规定,在代议制民主下的“代表原则”,应是各个 类别在政治参与中的代表人数与其类别的总人数 成比例,各个类别的代表比例大致相当。 但由于政治参与与各个类别人群的政治地 位、经济资源及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地 位愈高者,具有较高的政治功效感和资源动员能 力,所以相较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具有较高的 参与量及参与比例。这可以作为民主化发展中的 一个通则性规律口 。 代表过度与代表不足的问题,在中国政治参 与的不同层级不同程度地存在,随着参与层次越 高,参与比例失衡性问题也越严重。相对而言,在 基层或小的共同体中,比例失衡问题可能较轻。 1 1 7 如在十二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只有 31位农民工代表,而相应的农民工总数高达2.6 亿人,人数占到城市劳动力的]/3以上。而在十 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仅有3位农民工代表。 其实,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官员和老板 的比例过高,属于代表过度,而工人、农民及农民 工的代表比例过低,存在严重代表不足。这一问 题不仅涉及政权的阶级基础,而且使城市化和农 村发展中一些严重问题得不到及时表达和回应。 (二)个体化参与和组织化参与 个体化参与,是以个人或代表家庭的个人参 与政治和公共事务,反映个人及其家庭的政策建 议或利益诉求。组织化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加入 政治经济性、社会文化性和公益慈善性的组织,以 组织主体或组织代表反映组织的建议和诉求,是 一种“自组织模式”的参与口 。组织化参与,能够 首先在组织内部凝聚和化解成员间意见分歧,把 不同价值偏好和利益诉求集中提炼并明确表达。 组织化参与集中表达诉求,不仅减少了国家直接 面对的利益表达的多元纷乱性,也以组织的中介 性身份减少了国家与社会(公民)的直接对抗性。 因此,社会组织是公民意见的集中器、社会秩序的 稳定器,也是民主进步的推进器。 在日益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公民生活的专 业化、组织化程度愈来愈高。公民组织的数量增 加及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增进了社会发展的 生机和活力,也提升了民主化的公民组织基础。 当前,中国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在各个领域 和各个层级的公共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 但相较于庞大的公民数量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化进 程,国家还应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信任 社会组织,与其合作并协同发展。 由于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的政治参 与还大多以公民个体化参与为主,只是表达一人 一户的个私性利益诉求,公共性和公益性意见表 达还不充分。特别在农民土地权益、房屋权益等 重大利益受到侵犯时,农民多以个体化的抗争或 上访来表达诉求,缺乏农民协会、农地保护协会或 农民物业委员会等组织,加以组织化缓冲和解决。 这也是个体化进京上访多发的体制性原因。 (三)个案性参与和制度性参与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推进中,涉及复杂的社会 1 18 结构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也就出现了各式各样 利益性纠纷的公共事件。特别是在涉及土地征 用、房屋拆迁和库区移民等问题时,利益纠纷更具 冲突性。 但目前的利益性事件中的政治参与,多为一 事一议型的个案性参与,也就是在土地征用、房屋 拆迁等重大利益中发生纠纷,甚至出现群体性抗 争或人员伤亡后,经过网络媒体曝光,形成公共舆 论压力,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才不得不举行公众 参与的协调性会议。 此种由问题及压力引发的协调性公共会议, 多为要求利益相关方参加,由党政部门主持,尽量 满足各方利益要求,尽快平息事态蔓延扩散,甚至 控制或威胁主要闹事的民间领袖。在政府主导会 议议题和议程的情况下,通过利益利诱、威胁诱 导、背后谈话等多种方式,在政府与各方参与者博 弈妥协后,形成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后事态 得以平息和稳定,本次的政治参与也就到此完结。 个案性的一次性参与,由于没有制度赔偿和 补充标准,也没有公共协商规则和会议程序规则, 只是根据事态性质和问题大小。临时性地确定参 与者。同时,为了尽快平息事态,政府也往往尽量 满足闹事者的利益要求。这反而给类似事件的参 与者以“正向激励”:闹得越大,问题解决得就越 快,赔偿就可能越高。这也是个案性解决土地征 用和房屋拆迁等纠纷中,赔偿标准越来越高的体 制性内在逻辑。 个案性参与多是由于没有法律规定和政策标 准,或者实践进程发展太快,无法制定统一的法律 和政策标准。也有可能,虽有法律和政策的一般 性规定,但规定太宽泛不好执行,或太严格无法执 行,或由于利益等考虑而故意不执行。如《劳动合 同法》被虚置和虚化导致全国落实不到位,等出现 罢工问题后才仓促举行劳资协商会议。 为了加强依法治国,必须推进制度性参与。 在全国各地多次出现、反复出现群体性问题和事 件的情况下,应设定法律性或政策性的制度化参 与规定,以期类似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协调、解决。 (四)片段性参与和全过程参与 从民主政治的展开逻辑来看,公民参与应是 在权力的授予、权力的运行、权力运行的绩效评 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等全过程中,都有公民及组 织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从公共事件的发生及解决逻辑来看,公民参 与应就公共事务的性质、政府权力和职责、公共协 商会议的参与主体和参与程序、赔偿和补充的标 准、政府职责的履行监督等各项议题,在各个阶段 的政府会议和公共协商中都能参与其中,提出公 民及组织的建议和诉求,并得到政府主导的法律 和政策的有效回应。 当前的政治参与,大多表现为“片段性参与”。 如在代议体制下,在乡镇、县(区)的人大代表选举 中,公民可以凭借一人一票进行某种程度的政治 参与,而对县、乡人大代表当选后的代表职能,对 代表的权利行使和代表作用,由于体制原因,选民 根本无法行使有效的政治监督参与。各位代表提 出什么提案、反映什么问题、问题提交给什么政府 部门、如何解决和解决得怎样等过程,选民基本处 于事不关己的政治冷漠和政治无力状态。对于县 以上的省市级和全国人大代表,广大选民更是处 于不知情状态,更别提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了。 而在土地征用补偿等公共事务中,涉及利益 纠纷的公民及其家庭,也只是在最后解决问题的 一次性个案协商会议中参与一下,而关于补偿标 准如何制定、补偿出现如克扣等问题如何解决、政 府哪些部门有职责解决、补偿如何全额落实到位、 谁来监督等规则的制定,基本处于不可能参与和 监督的状态。 没有公共权利的全过程参与和对公共事务的 全过程参与,不仅损害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 也损害了公民的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得公共权利 和公共政策无法得到公民衷心认同和支持。这不 仅动摇国家治理的社会民意基础,也使基层政府 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的治理能力受到削弱。全过 程政治参与的实现,需要顶层设计的制度性变革 支持,需要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体系的健全 和执行。 (五)形式化参与和实质性参与 形式化参与,是指公民出于法律义务、政治动 员、利益诱惑等原因,而参与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和 实际功效的公共活动。从公民参与的主观方面来 说,参与者可能没有多少积极性和自主性,或多或 少具有不情愿的因素。从参与的客观效果来看, 参与结果可能在参与前早已决定,或虽参与者表 达了意见但没有得到多少回应,或虽有表面回应 但最终决定还是由主导方来定夺。形式化参与, 类似于象征性参与、符号化参与、礼仪性参与。改 革开放前,群众集体参加的大规模政治游行,是政 治表态性的动员型政治参与,也多是形式化参与。 实质性参与,是指基于公民参与的权利和要 求,参与过程具有实质内容,参与者诉求和意见也 能得到实质回应和考量,参与结果具有实质功效。 当然,从形式化参与到实质性参与也并非截然两 分,而是存在一个从完全形式化到部分实质性再 到充分实质性的连续层级。 参与的基本趋向是,越是基层、越是较小的共 同体,越是利益联系更加紧密的公共事务,参与的 实质性和功效性就越强,反之亦然。农村村民委 员会选举就比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具有更多实质 性,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就比县级及以上人大代表 选举得到更多选民认同。 浙江温岭的“乡镇财政民主恳谈会”,由于产 生于基层实际发展需要,出于公民主动自觉参与, 而且民主恳谈会有否决工程项目和公共事务的权 利,其实质性可能远高于形式化参与。而在一些 政府部门举行价格听证会,举办方操纵“谁来参 与、参与什么、如何参与”,使听证会变成了涨价 会,形式意义可能大于实质意义。 形式化参与的大量存在,反映出传统动员型 参与的历史遗续、公民参与权利的保障不力,折射 出国家主导的参与渠道的制度性约束,以及公民 权利及公民组织的软弱无力。从形式化参与走向 实质性参与,还有大量艰难的制度创新和民主提 升的基础工作。 (六)非制度化参与和制度化参与 制度化参与,是指公民有法律和政策规定的 参与渠道和参与机制,公民意见和诉求可以通过 制度化途径来表达,是国家和政府支持和需要的 参与路径。如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选民参加县 乡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发生利益纠纷公民到法 院提起诉讼、地方政府定期举行政策议事会和公 民对政府绩效的考评等。 非制度化参与,是指公民需要表达意见和利 益诉求时,没有遵循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表达渠道 和表达机制,以个体或群体性抗争的方式表达诉 求,往往处于非法边缘,是国家和政府不支持甚至 1 1 9 加以严控打压的参与形态。 由于处于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各种利益 冲突事件大量发生,不仅数量上逐渐增长,而且冲 突性质时有激化。近年来每年处于10万件左右 高位的群体性事件,急切呼唤政治参与制度体系 的健全和完善。而公民解决此类问题的参与方 式,大多是非制度化参与,公民个体或公民群体往 往以威胁跳楼、点火自焚、冲击政府、围堵交通、 “集体散步”、聚集游行等方式,通过制造公共舆论 向政府施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同时.发生的大量上访事件,往往处于制度化 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的中间地带。按法理来说, 公民有信访权利,国家也有信访条例,就近逐级信 访应为合法的制度化参与。但上访者出于对地方 信访部门及政府的不信任,而且惧怕地方政府的 打击报复,大多采取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的方式, 甚至采取自杀、白焚等极端行为,如果因此引发公 共安全事件和扰乱公共秩序,上访者的行为就可 能滑人非法边缘。 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健全和落实,切实保 障公民各项权利,遏制和减少非制度化参与,拓宽 制度化参与的渠道,提高制度化参与的实效,是迈 向法治社会的民主之路。 (七)压力推动型参与和权利本位型参与 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是典型的压力推动型 参与,如哪些形式的政治参与需要开放、什么时间 开放、在什么层级开放、开放的范围、广度及深度, 基本上由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问题的性质及大小 以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压力大小来决定。所 以,压力推动型参与也称为“问题推动型参 与’’[ 。 压力推动型参与之所以产生,是国家主导的 现代化推进类型和体制逻辑决定的。“问题倒逼 改革”的现代化之路、优先发展经济的中心任务、 由边缘到中心的改革路径、由增量改革到存量改 革的改革策略、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执政逻辑等, 都决定了政治参与的开放和扩展是服务于改革策 略和执政逻辑的。问题产生的压力到了倒逼政治 改革不得不作为时,才顺势推进政治参与。 压力推动型参与,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在地 方和基层,个案性问题的发生产生了极大舆论压 力和民众参与要求,甚至引起中央高层的责令和 1 20 批示,地方政府才不得不举行协商性会议,开放公 众参与渠道。如果问题得以解决,一次性的参与 形式不再延续,压力推动的参与没有形成制度化 的参与渠道。如果类似问题在全国或一些地方重 复性出现,开放公众参与就可能得到制度化总结 和提升。在省级层次上,某种参与形式如果得到 地方性法规或政策的确认和批准,就形成地方性 参与制度;在中央层级加以确认,以法律或条例的 形式法治化,就能形成全国性的制度化参与渠道。 如村民委员会直选的选举参与就是在“大包干”后 农村基层治理的问题和压力推动下,在广西河池 地区自发产生,鉴于问题的普遍性,后在全国逐渐 推开并深化巩固。 当代中国的深化改革和政治参与,已经到了 亟需顶层设计的战略机遇期,压力推动型参与由 于仓促性、临时性及局部性等限制,也必须转型到 权利本位型参与的战略布局和制度设计。 从中国现代化发展内在需要民主化的大局出 发,以公民的权利为本位构筑公民政治参与的制 度体系。这就要基于公民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 和监督权的权利体系,从政治参与的全过程链条, 如公共权利的授予、运行、评估、监督等全过程,设 计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平台,使制度体系内在衔 接、上下一体。同时,在全社会推进法治化水平, 提升公民民主文化素质,巩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 政治参与基础。 以上七对二元并立的类型,并不是截然对立 和界限分明的,各自都存在很多过渡性的中间类 型,各个类型之间也有交叉和重叠,凸显类型的对 比分析,只是为了更好地凸显结构性失衡问题的 分析架构。 五、推进政治参与及民主化发展的制度路径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内涵全面深化 的转型时期。市场化的推进改变着经济发展的运 作体系,法治化的推进改变着社会运转的行为规 则,民主化的推进改变着政治权利的民意基础。 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是中国全面现代化文明 指向的内在构成,也是中国全面现代化水平提升 的根本标志。 在国家主导型的现代化进程中,切实推进民 主化水平,根本的制度路径是扩大和深化政治参 与。这需要在国家与社会合作共进的战略视野 (四)健全政治参与的全过程体系 政治参与是权力运行的整个环节和链条的参 与,从权力赋予、权力职责、权力运作、权力程序到 下,从政治现代化和政治革新的高度,以顶层设计 的执政党力量,制定全面推进政治参与的国家战 略。具体来说,有以下路径选择。 (一)制定政治参与的国家发展规划 权力评估,都有公民对全过程的参与和监督,这不 仅是全面落实公民权利的体现,也是保障公民充 分参与和参与实效的制度保障。 例如对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公民参与,如果 公民只有对腐败分子的检举权,而对官员如何选 任、权力如何运作、政绩如何考评等环节参与甚 少,或者只是形式化、表层化的象征性参与,那么 为了稳步有序推进政治发展,必须制定国家 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发展规划(5—1O年),这 应是政治建设的重大国家工程。 着眼于党和国家、国家与社会、政治参与和民 主化发展的制度环节,从政治现代化顶层设计的 布局出发,对政治参与的权利保障体系、重大制度 体系、地方政府支持系统、组织化发展、制度法治 基础等,作出全国统一的部署和规划,并通过深化 改革,切实加以落实。 (二)提高政治参与的组织化水平 国家、市场与社会协同合作、共同发展,是中 国现代化转型与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必须充分发 挥社会组织对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的集中汇聚作 用。在加强对境内外社会组织管理的同时,充分 相信社会组织的建设性力量,制定全国性的社会 组织发展规划。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扶持社 会组织发展,推广和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中 心。发挥社会组织在政治参与中的组织主渠道功 能,使个体性参与归类集中成组织化参与,提高全 社会政治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和实效。 (三)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度 非制度化参与的突发性、对抗性以及不可管 控性,都亟需加强合法正规的制度化参与。 开放更多的制度化参与平台,使民众有充分 表达意愿的制度机制,保障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 的实现。 健全利益矛盾化解和协调制度体系,如完善 “三方协调机制”,促使政府、资方与劳工协商解决 劳资纠纷,利益矛盾化解于萌芽之时。 加强司法调解和司法仲裁的公信力和权威 性,使民众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 坚决消除政府对司法公正的干扰,保障司法权威 成为保护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最后堡垒。 同时,通过总结概括全国范围、普遍发生的个 案性参与解决利益纠纷的成功案例,提升为制度 化参与的程序机制,尽快推广为地方性和全国性 的政策或法律法规。 公民参与的实效则会大打折扣。同样,如果只有 公民对反腐倡廉的片段性参与,甚至是官员腐败 的事后参与,仅依靠中纪委的“单兵突进”,反腐倡 廉的制度链条就是不完整的,则反腐的制度合力 也难以持久有效。 从碎片化、片段化参与,走向法治化的全过程 参与,需要制度设计的系统考量。把公民知情权、 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在各个制度环节真正落实 到位,则需要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的规划,从政治 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高度作出战略性全面部署。 (五)巩固政治参与的法治化保障 法治化需要民主化推动,民主化则需要法治 化保障。政治参与的主体、路径、过程、程序和实 效都需要法治化的坚强支撑。 政治参与的核心和基础是公民参与的权利, 参与权利的落实则需要宪法权利的实施和法律体 系的完善。 政治参与的开放广度和深度,即开放什么领 域的参与、什么人参与、参与到什么层次,都需要 法律规定作出明确保障。推动一次性、个体性的 个案性参与尽快提升到制度化、法治化的参与 水平。 政治参与过程是否公开、公正,民众参与是否 充分、有效,谁来评估参与的功效,如果政治参与 被形式化、虚置化,公民权利被漠视和践踏,谁来 解决?同样需要一个明确规则体系。政治参与和 民主发展的法治化保障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的基本路径取向。 六、余论 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展 开和推进的,也必将随着现代化革新而进一步深 121 化。这既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政治上层建筑 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 化,这需要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战略性部署, 用健全的法治体系和法治保障,切实推进从个体 不断高涨的强烈愿望,同时还是解读当代中国政 治参与进程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 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开放和扩展,对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结构性挑战,也带来了国 家治理转型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扩大、充实、全 性参与走向组织化参与、从非制度化参与走向制 度化参与、从压力推动型参与走向权利本位型 参与。 政治参与全面有效,是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 化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化有序推进的基础工程,是 保证政治秩序和社会自由的长治之道。 以政治参与为基础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 面、有效的政治参与,将带来国家与社会的平衡合 作,激发社会组织的自由和活力,厚植壮大国家治 理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根基。 未来政治参与如何全面、充实、有效,基础性 政治工程将是政治参与的组织化、制度化和法治 是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双轨巨轮,民主化与法 治化是否到位、有力和平衡,事关全面现代化的平 稳推进,事关全体公民的自由和幸福。 [参 考 文 献] [1]罗荣渠、董正华:《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 [11][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 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9年版,第 15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3]周少来:《发展导向型参与民主:中国民主建构的路径分析》, [12][143[19]郭永秋:《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 《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2期。 版,第73、215、73、lO、73、68页。 [4][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 [13][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 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竟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8页。 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16Ⅱ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 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1页。 [17Ⅱ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一从工业化到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49页。 E6]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 76 188页。 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5年版,第 420页。 [7][15][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一发展中 [18]房宁、史卫民:《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O11)》,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l989年版,第5、 78页。 E2o]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Ol0年版,第200—201页。 [8]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 海三联书店,l999年版,第134—160页。 [21]周庆智:《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意义上的讨 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5年第3期。 [9][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版,第13页。 [22]蔡定剑:《公众参与一一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 2009年版,第15—1 6页。 [1O][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 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1 3页。 Democracy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Moder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ocracy Generation in Modernization Process ZH()U Shao—lai (Institute ofPolitics,ChineseAcademy 0,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028,China) Keywords:the road of modernization;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political participation;structural imbalance;institu— tional path Abstract:Modernization road of a country sets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a country which identifies political participa— tion.Democratiz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ization is realized under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framework.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the core content and the fundamental signs of the democratization,is also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 】22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In this sense,modern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expansion is the process that citizens strive for the righ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t present,China s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subordinate to or de— pendent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country;China'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ccompanied by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democratization,which also helps further deepen and expand the country s democratization process.However,due to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the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seven contradictory problems,such as over—representation and under—representation,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articipation,individual case participation and insti— tutional participation,have been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has impeded the progress of contemporary China'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China,in a critical period of modernization,must promote and safeguar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citizens from the height of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political reform, with the power of the ruling party for the top—level design,taking the path of organization,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rule of 1aw. [责任编辑:李文亚] (上接第1O4页) Marx in Fu Peirongs Eyes JING Lu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Keywords:Fu peirong;Marx;radical philosopher of humanism;humanity;labor alienation;liberating individuals Abstract:Fu Peirong,a famous professor,make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ideology.Ma— rx in Fu peirong's eyes is”a radical philosopher of humanism”.The most attractive point is Marx's conception of human nature.Marx's original starting point is trying to recover the lost dignity.Marx's wish is to let everyone truly become the master and creator of their own lives.”Truly liberating individuals”and”being a complete person”are Marx's socialistic society.Mr.Fu uses modern popular language,examples and quotes some view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phi— losophY recourses to illustrate and summarize Marx's whole thought.Those are quite a limited,but will be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s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of Marx in mainland China today. [责任编辑:李文亚]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