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血糖增高情况分析

2022-04-25 来源:意榕旅游网


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血糖增高情况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应激性血糖增高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血糖增高患者的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等,并通过年龄、烧伤面积对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影响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并发应激性高血糖者治愈率低于血糖正常者(p0.05),但与烧伤面积呈正相关关系(p 0.05), bu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urn size (p 0.05,各年龄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年龄的大小与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高血糖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具体数据见表. 2: 2.5 烧伤面积的大小与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关系:在434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我们按照不同烧伤面积进行分组。相应地将105例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按照各个烧伤面积阶段进行分组统计,计算各个烧伤面积阶段的发病率。不同的烧伤面积有着不同的应激性高血糖发病率。由表. 3中可以看到:当烧伤面积增大时,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率也在增高。当烧伤面积为30~40%时,其发病率最低,随着烧伤面积的增大,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烧伤面积≥90%时其发病率最高。使用spss软件包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0

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3.1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内环境的稳定,而烧伤却是对机体的有害刺激。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升高,应激反应是其根本原因。[2]机体对这种刺激所做出的综合反应,即应激反应。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发生变化外,体内其他内分泌腺体、内分泌组织及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也产生相应的改变,以应对由于烧伤而引起的机体损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取决于葡萄糖的生成,机体、器官及组织利用葡萄糖速率。血糖高低的调节主要依赖于激素、细胞因子及糖异生酶等。当机体受到烧伤后,严重烧伤病人在急性期:易出现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增强、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grh、acth、催乳素、trh、tsⅱ、t3、t4、生长激素等均增高,糖原分解、糖异生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胰岛素抵抗,可以出现高葡萄糖血症。而在应激状态时胰岛素的分泌是受到抑制的,尽管在烧伤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含量并不比正常为低,但与增高的血糖值相比,还是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加之组织的利用受到抑制,葡萄糖利用减少,也造成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为了保证主要器官对葡萄糖依赖的组织的能量供应,一些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糖异生作用加强,脂肪动员增加。再者,机体通过不同途径拮抗胰岛素的生物效应,致使血糖增高。烧伤后

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受体最大结合容量降低.一些代谢环节的改变造成受体后缺陷,这些都影响了葡萄糖的代谢。烧伤后输入葡萄糖过多或胰岛素应用过少也可引起高血糖。

3.2 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受烧伤面积与严重程度的影响,与烧伤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烧伤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铀的正常生理调节被打乱,血浆糖皮质激素迅速而大幅度增高,可高达正常水平的3~10倍。烧伤后3~4天,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可上升到最大值,其升高程度与烧伤的严重程度呈一定的平等相关。[3]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多是应激最重要的一个反应,对机体抵抗有害刺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烧伤的程度越重,应激反应越剧烈,即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越强烈。经过有效的抗休克治疗后逐渐下降,但维持在较高水平,直到创面愈合后才恢复正常。[4]病人休克期应激性反应明显, 释放各种酶、因子、激素等, 如不及时控制, 一些释放的物质会有所耗竭。[5]休克期内可以出现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及亲和力下降,造成靶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降低,反馈性刺激了糖皮质激素释放增加,从而加剧了脂肪动员增加、糖原分解等代谢反应。 参考文献

[1] xiangbing wang, cs pitchumoni, khushbu chandrarana,et al.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 in type 2 diabetics with neuropath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 february 7,14(5): 709~712 [2] 梁自乾,韦俊,李德绘.大面积烧伤并应激性糖尿病诊治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4):464~465

[3] 杨宗城,烧伤治疗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94~98

[4] 葛绳德,夏照帆,临床烧伤外科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11,592~597

[5] 吴在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16~224

作者单位:510970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