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2.Lambert-Beer定律(名词解释)
答案:是说明物质对单色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和液层厚度间的关系的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紫外—可见光度法定量的基础。
3.蓝移(名词解释)
答案: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吸收带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或位置(l最大)向短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蓝移(或紫移,或“向蓝”)。
4.相关峰(名词解释)
答案:同一种分子的基团或化学键振动,往往会在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同时产生若干个吸收峰。这些相互依存和可以相互佐证的吸收峰称为相关峰。
5.电子跃迁(名词解释)
答案:电子跃迁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中电子的一种能量变化。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粒子的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转移到高能级的过程中会吸收能量;从高能级转移到低能级则会释放能量。能量为两个能级能量之差的绝对值。
6.碳的γ-效应(名词解释)
答案:当取代基处在被观察的碳的γ位,由于电荷相互排斥,被观察的碳周围电子云密度增大,δC向高场移动。
7.助色团(名词解释)
答案:与生色团和烃相连且能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NH2等。
8.分子离子(名词解释)
答案: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9.质荷比(名词解释)
答案:又称比荷。带电粒子的电量与质量之比。
10.麦氏重排(名词解释)
答案:具有γ-氢原子的不饱和化合物,经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γ-氢原子重排转移到带正电荷的杂原子上,伴随有Cα-Cβ键的断裂。
11.某化台物分子式为C6H12O,IR光谱图如下图所示,试推断其可能结构式。
答案:
12.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质谱、1H-NMR和13C-NMR如下所示,试推测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答案:从质谱信息,可以知道分子式C7H10O3,不饱和度为3。从氢谱看就是两个峰,比例为2∶3,且碳谱中含CH3和CH2,可知其分别含有两个CH3和两个CH2。而且碳谱中峰数明显少于碳数,肯定是很对称的一个分子。碳谱中170左右的是C=O,从红外来看1700左右的C=O键伸缩振动峰为两个,很容易想到是酸酐的结构。而且碳谱中C=O只出一个峰,说明也是对称的。
13.化合物A在紫外光区有两个吸收带,用A的乙醇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λ1=256nm,λ2=305nm,用A的己烷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为λ1=248nm,
λ2=323nm,请问这两个吸收带分别是何种电子跃迁所产生,A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答案:λ1属于*跃迁,λ2 属于 n*跃迁,A属于不饱和苯环化合物
14.下述三个化合物红外光谱有何不同?
答案: A有羰基峰(1740,强峰)以及羟基峰2700-3400间产生宽峰,B只有羟基峰(2700-3400间产生宽峰),C没有这两个峰。
15.下列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有何不同?(A)CH3-CH=CH-CH3 (B)CH3-CH=CH2
答案:A、B两化合物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化合物对称性差,而B化合物分子中心完全对称,因此他们的红外光谱上的主要区别在于A物质在
1690~1630cm-1区域有吸收峰而B物质属红外非活性振动而在红外光谱上无此吸收峰。
16.下列化台物中,Ha有几重峰?
答案:有四重峰。
17.下列两个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有何不同?
答案:(A)结构=C-H面外变形振动在~820cm-1附近出现吸收峰;(B)结构=C-H面外变形振动在~990和~910cm-1附近出现二个吸收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