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河下公社概况
河下公社位于县城西面8公里处。西南与分宜县交界,西北与界水公社相接,南靠九龙山垦殖场和良山公社,东傍珠珊公社。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海拔57米。全年17.8度,1月份气温5.5度。无霜期284天。下辖13个大队,1个林场,143个生产队,126个自然村,3992户,201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5人,均汉族。
以驻地得名。在江口、洋田、潭汾等地曾建立过西路区乡苏维埃政权。解放前夕属洋津区。解放初属城区保平乡。浒溪、划江、白湄属洋津区划江乡。礼珠、礼泉属水口区礼珠乡。龙伏、垱头、江口、洋田属水口区江口乡。1956年礼珠和江口合为江口乡,属沙土公社。1962年分为河下公社、界水公社。1968年河下、界水复并为河下公社。1972年河下、界水再次分开。
境内属半山区半丘陵地,西北高,东南低,山恋连绵,丘陵起伏,西北有王主龙,海拔443米,南有赤谷山主峰,和狗古垅山峰,海拔256米。丘陵相间处有小块平原。袁河环绕于南部边境,与江口水库相连。山涧小溪自北向南注入袁河。山塘水陂遍布。中小水库16变色镜,塘坝16个,蓄水量840000立方米,灌溉面积19000亩,占耕地面积的70%。江口水库建于1958年,灌溉、发电、又养鱼。拦河大坝长450米,宽100米,高40米,蓄水量达6亿5千万吨。耕地面积27067亩,其中水田19664亩,旱地7403亩。此外山林面积82976亩,水产面积25740亩。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1980年粮食亩产963斤,全社平均分值1.05元,社员人平收入116元。
浙赣铁路和清萍公路并行横贯。从县城至江口公路有班车通往。
社办企业有农机厂、基建队、机砖厂、服务厂、搬运队等,职工245人,总产值290多万元。 解放前小学1所,保学3所,教员14人,学生160人。如今中学1所、小学17所,教职员工185人,学生4525人。医院11所,医护人员22人,病床16张,合作医疗站14个,卫生员37人,改变了过去缺医少药的状况。
[河下大队] 紧靠公社驻地。座落平地河下车站东南侧,浙赣铁路、清萍公中横贯于北。北部山峦绵亘。辖18个生产队,20个自然村,418户,2114人。耕地2975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后属城区保平乡。合作化时成立井头高级社。公社化时由井头高级社转为井头大队,属界水公社。1961年划归河下公社,后分井头、河下两个大队,属界水公社,后分进头、河下两个大队,属界水公社。1968年为河下大队属河下公社。大队因袁河而得名。1953年浙赣铁路在此设立车站,取名河下车站。
新 屋 公社、大队驻地。21户,119人。1960年建江口水库,从水口(已废)迁此建村。现有李、严、孙、宋、陈、胡等六姓聚居。
大山里 位于新屋西北1.2公里山坑中,北靠大山水库,南邻浙赣铁路。19户,89人。村居王主龙高峰下。1971年建水库迁离原村址0.5公里处。[涂氏族谱]清乾隆四年,玉生从广东镇平徙居于此。后有黄、胡二姓。
铺 里 别名下店。位于新屋北偏东0.6公里,介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之间。含上店14户、杨家7户共21户,104人。村建于东西走向大路边,昔称古驿道,此地曾开设过酒饭铺,故名。[焦坑温氏族谱]明成化年间,由闽迁此。现有袁、温、杨、范、廖、王、钟、刘、何、陈等姓。
堎 上 位于新屋东面0.5公里,村建山坡上。含相里村共32户,113人。[西岸郭氏族谱]明万历四十三年,由西坑迁居堎上。后有雷、张、肖、刘等姓。
太阳口 位于新屋西偏南1公里山坡上,三面依山,一面山口朝阳,故名。22户,106人。[白塘张氏族谱]清雍正十年由赣州信丰迁此。赖、胡二姓后入。
叶 家 位于新屋东南1公里山坡上,南临小江。45户229人。[南桥钟氏族谱]明泰昌年间,自玉峡(峡江县)迁此。以始居叶姓得名。后有兰、范、袁、潘四姓迁入。
茶山里 座落新屋西偏南1.3公里,西傍油茶山,11户,60人。[汾阳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观巢上汾迁此。李姓于1960年由水口迁入。尚有刘姓、赵姓。
官田湾 位于新屋东南1.5公里山脚下,田坑弯曲,又因此坑原系公田,故名官田湾。11户,55人。
1
兰姓始居,清初由福建迁此。廖姓继居。
井 头 座落新屋南偏东2公里山坡下。32户,147人。[竹、王溪钟氏族谱]明弘治十七年,九磷三兄弟因避乱由赣州会昌迁此。后有刘、李、袁、许、郭、邹迁入。村居水井东头得名。
东 安 位于新屋东南2.5公里山麓,南临小溪。7户,48人。[邹氏族谱]南宋绍兴八年,由新淦县枫木湖迁喻邑白沙社下。绍兴末,由白沙社下迁此。刘氏于解放前夕,由湖南汀乡迁此。村居庵东,故名东庵,后谐音称东安。
喜 坑 位于新屋东南3公里山麓,东邻沙土公社。27户,149人。[王氏族谱]清道光十年,由沙土沙江迁此。以山坑水足田肥,乐于安居,得名。
万 石 位于新屋南偏西1.5公里山脚下。29户,139人。[白塘张氏族谱]清康熙五十年,由信丰迁此。廖、李姓后入。原名湾石,以村建于石头山的弯曲处得名。
白 塘 位于新屋南1.5公里山坑中,村傍大塘,清澈如镜,故名。15户,69人。[张氏族谱]清乾隆十年,由湾石迁此。许姓继居。
乌 石 座落新屋东南2.2公里石山下,石呈黑色,故名。24户,129人。[合湖欧阳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吉水路口分居。[张氏族谱]道光年间,由白塘徙居于此。还有胡、何两姓。
埠 山 处于新屋西南2公里山坡上。以村建山坡小块平地上得名。9户51人。罗姓于清末由闽迁此。兰姓于后。
港 里 座落新屋东南3公里山麓,东北小溪环绕,南靠袁河转弯处。33户,191人。[陈氏族谱]清乾隆间,由闽福清县迁此。后有谢、邹、胡、唐、袁、严、王等姓迁入。村建大田港,故名。
坝 里 位于新屋东南3.6公里,南临袁河转弯处,与珠珊公社隔河相望。东与沙土公社交界。28户,131人。有李、郭、袁、胡、阙、何六姓。李姓始居,由吉水谷村李家迁此。因该处河床峡窄,河道转弯,似有堤坝挡住流水得名。
[岭泉大队] 位于新屋东北4.5公里山坡下,介于浙赣路于清公萍公路之间,四周丘陵起伏。东南与沙土公社分界。西北边境山峦绵亘,大坡龙海拔351米,与界水公社接壤。辖13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217户,1219人。耕地1288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初属城区送桥、保平、沿路乡。合作化时由三合、岭泉、联合三个初级社联成三合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1960年属河下公社。1972年为岭泉大队。以原驻地岭泉得名。
麻石堎 大队驻地。紧靠清萍公路北侧。1户,6人。1961年由樟坑分居。以此处石质料粗(俗称麻石),村居山坡得名。
周 坑 位于麻石堎北偏西2公里山坡上,北靠南门坑水库。18户,115人。有胡、李、林雷等姓。[蔡氏族谱]清顺治年间,由闽诏安县尖山边迁此。周围是山坑,故名。
莲 塘 位于麻石堎北1.8公里,西北傍山,东靠沙土公社。21户,106人。[张氏族谱]清康熙三年,从小路口分居。村边有莲藕塘。胡姓为主。
山仔上 座落麻石堎北1.5公里小山上,浙赣铁路北侧,东与沙土公社交界。3户,17人。原名黄泥坑。1947年迁此,更名山仔上。[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福建福清县迁居港里。清末由港里分居。雷姓于清末由殿下迁此。陈姓后入。
岭 泉 处于麻石堎北偏西1公里,南靠浙赣铁路。含罗家村10户,37人,共30户,167人。[高氏族谱]清雍正年间,自泰冈迁此。还有陈、徐、罗、郭、刘、胡等姓。村建山岭下,山涧泉水长流,故名。 新屋里 位于麻石堎北偏东0.8公里山坡上,浙赣铁路南侧,东与沙土公社交界。包括王坑9户,51人。[林氏族谱]清初由湾里分居。由老屋派生的新村而得名。
湾 里 位于麻石堎东1公里山坡上。含门头里8户,55人。金勾山14户,68人。共35户,199人。[林氏族谱]明宏治年间,由闽漳州府诏安县迁此。以村建小溪转弯处得名。
下 棚 座落麻石堎东1.5公里山坡下,东接沙土公社。31户,145人。[蔡氏族谱]明嘉靖年间,广捷由闽诏安县小山迁此。兴村时建茅棚于山下。蔡兰芳,女,1932年生,曾任宜春地区妇联主任、省民政厅信访处副处长等职。
2
樟 坑 位于麻石堎南0.5公里处,北邻清萍公路。8户39人。[下保何氏族谱]明洪武年间,德元由铜坑(已废)迁珠珊中洲何家。清嘉庆年间,从中洲何家分居。林氏后入。村居樟树林山坑内得名。 虎头山 位于麻石堎东南1.3公里山坡下。山坡形似虎头得名。24哀悼,151人。[胡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沙土盘龙迁此。
小路口 位于麻石堎东南2公里小路出口处。南临清萍公中,东与沙土公社交界。24户,141人。[张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闽诏安县东桥里迁此。
[郑家大队] 位于新屋东北3公里山坑里。南与沙土公社毗连,北和界水公社接壤。浙赣铁路、清萍公路从中部穿过。辖16个生产队,14个自然村。419户,2231人。耕地2895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后属城区宝平乡。合作化时,成立三和高级社。公社化时为三和大队属界水公社。1960年改为郑家大队属河下公社。1968年和岭泉合并为三和大队。1972年分为岭泉和郑家大队。以原驻地郑家而得名。 鲤鱼山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山坡形似鲤鱼。54户,261人。[赖氏族谱]清乾隆年间,敏先偕子章文兄弟五人,由广东梅州镇平县徙此。
殿 下 位于鲤鱼山北1.7公里山坑中。44户,206人。雷姓于清初由丰城滁差迁此,已有17代。村建山坡上,形似殿阶。
徐 家 位于鲤鱼山北偏西1.6公里山脚下。东北靠公路。26户,147人。[皇土墈徐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广东梅州镇迁此。
大坡上 位于鲤鱼山北偏西1.5公里山坡上。村北高山耸峙,山涧溪流汇合向东南注入袁河。10户,61人。[竹、王溪钟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闽汀州徙喻西王家。清嘉庆年间由王家迁此。
庙 场 位于鲤鱼山北0.7公里山坡上,南傍浙赣铁路。35户,184人。[张氏族谱]明末由闽漳浦县云省岭迁此。[柴埠肖氏族谱]明永乐年间,由县城西门大夫第迁此。肖姓始居,后有张、兰、江、袁、林、胡、王、赖、包等姓迁入。村居古庙场地内得名。
宝 山 位于鲤鱼山西偏北1公里山脚下,南邻浙赣铁路。63户,242人。[涂氏族谱]清乾性七年自浏阳转移广东镇平复迁于此。张姓于后。以山中资源富饶之寓意得名。
郑 家 座落鲤鱼山西0.4公里山坡下,北邻清萍公路与浙赣铁路。包括下宝山3户,21人,共42户,237人。以始居郑姓而得名。林、胡姓继居。[西边林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漆家山分居。
苍木坑 处于鲤鱼山西南0.6公里山丘上。25户,127人。[西溪黄氏族谱]清乾隆末从西坑迁此。以此处林木苍翠得名。
桥 头 座落鲤鱼山南偏西0.8公里山麓。29户,156人。[桥头廖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花田迁此。以村居小溪石桥头得名。
东 边 位于鲤鱼山南0.8公里。村建山坡之东,故名。6户,32人。[凤池伍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由本邑王家分居。
王 家 位于鲤鱼山东南1.3公里田畈中央。54户,261人。[钟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闽省汀州迁居王家。[凤池伍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县城凤池分居。以始居王姓得名。继居袁姓。
台仔上 座落鲤鱼山东南1.7公里山麓。东南与沙土公社交界。12户,58人。[西边村林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漆家山迁此。陶姓后入。村处地形高似楼台。
西 坑 位于鲤鱼山南偏西1.5公里山坑之西。14户,71人。[西溪黄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广东镇乎县下黄水瑕头迁此。
[礼泉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3公里山坑平地,介于铁路和公路中间,属丘陵地。西北山峦绵延,与界水公社分界,村舍分布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两侧。辖11个生产队,14个自然村。259户,1225人,耕地2005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初属城区礼珠乡。1952年属水口区礼珠乡。合作化时,由三个初级社组成更上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礼泉大队,属界水公社。1969年属河下大队,1972年为河下公社礼泉大队。
礼 泉 大队驻地。座落在浙赣铁路、清萍公路之间。23户,108人。[陈氏族谱]清康熙壬午年,由吉水马田徙此。[邱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东山迁此。此地为古驿道传递站,名曰醴泉铺,
3
路旁有泉水井,井水甘美,称为醴泉。因谐音演变为礼泉。
七棚下 座落礼泉北0.4公里山坑内,村北高山屏立。9户,39人。刘姓于清光绪年间,从沙土王坑迁此。始居漆姓,搭棚而居得名,谐音演变为七棚下。温姓继居。
温家里 位于礼泉东北0.5公里山丘上。南邻清萍公路与浙赣铁路。17户,64人。[焦坑温氏族谱]清康熙十八年,习魁、习海兄弟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平县砂尾村迁此。后有周、陈、钟、邱、李等姓迁入。
灰山下 位于礼泉东1公里处,北靠浙赣铁路。50户,231人。[袁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大坑迁此。后山是灰色粉石,故名。
上 棚 紧靠礼泉南0.2公里处,北傍浙赣铁路。22户,123人。[竹、王溪钟氏族谱]清光绪年间,从本邑大禾港分居于此。后有蔡、刘、邱、兰、陈、周等姓迁入。兴村时搭棚而居。
陈 家 座落礼泉南0.3公里田垅中。19户,105人。[陈氏族谱]清雍正年间,由吉水马田迁居于此。董、胡二姓后入。
王家岭 处于礼泉东南0.8公里山岭下,以始居王姓得名。13户,55人。现居有周、伍、陈、刘等姓。刘姓较早,于清光绪年间,由畲土王坑迁此。
更 上 位于礼泉西偏南1公里平地田坑中。西北傍浙赣铁路。32户,151人。[沙溪欧阳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本邑湖漏庄边徙此。[赖氏族谱]清同治年间,由鲤鱼山分居。建村于地形较高之处,名埂上,后谐音简称更上。
窑 下 座落礼泉南偏东1公里山坡下。4户,29人。[楠桥钟氏族谱]民国元年由杨柳坑分居。村旁有砖瓦窑,故名。
安仔坑 位于礼泉西南3公里山坡下,南傍浙赣铁路。此处有古庵,取名庵仔坑,后简称安仔坑。19户,51人。[周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八年由县城西门周家迁此。
楠 桥 位于礼泉南1.5公里水溪旁,溪跨楠木桥。21户,115人。[钟氏族谱]清咸丰元年,由杨柳坑分居。后有刘、李、陈、喻、伍等姓迁入。
板 背 位于礼泉西南3公里小溪旁,北面紧靠浙赣铁路。因木板拦水陂得名。22户,114人。张姓于清雍正年间,由良山周塘迁此。刘、邱、李、卢、邓、洪、袁等姓先后迁入。
五亩坑 位于礼泉西南0.8公里山腰。11户,66人。[李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本县小洲迁此。村居小坑内,五亩坑比喻坑小得名。
[龙伏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6公里山坑里。江口至河下公路横穿中部,西南小溪环绕,北部浙赣铁路横贯,全境属丘陵地。辖7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244户,1084人。耕地1267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初各城区礼珠乡。合作化时,由2个初级社组成江口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江口大队。1961年属河下公社龙伏大队。
龙 伏 大队驻地。北面靠山,南面开阔田港。98户,472人。[厚源周姓族谱]明嘉靖年间,由庐陵乌东徙此。周、王两姓始居。李、刘、章、敖、许、胡、袁、郭、黎等姓,因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均由水口迁此。以岗峦起伏,似龙伏地得名。
雷 家 位于龙伏北0.5公里山丘下,四面环山。46户,201人。[赖氏施谱]清乾隆年间,由广东镇平县迁居鲤鱼山。不久从鲤鱼山分居。以始居雷姓命名。赖姓沿袭旧名。还有胡、彭、袁、江等姓。 南 田 紧靠龙伏东0.3公里公路旁。别名南泥窝。79户,321人。陈姓始居,于明朝年间从丰城迁此。村居山之南,山坑有泥窝(陷井),名南泥窝。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时,由上坪(萧家、廖家、严家、张家四个自然村)迁入。新、老居为不忘祖居地,老居者取名“南田”队。新居取名“坪田”队,定村名为“南田”村。后迁入的姓氏有肖、廖、严、张、彭、官、胡、何。
石 洪 位于龙伏西1.2公里山麓。南有漏沙江,每当山洪暴涨,洪流夹沙,顺江而下,故名。21户,100人。[曾氏族谱]清雍正年间,由宝山铺分居,雷姓后入。
[平川大队] 位于新屋南偏东5公里平地沙洲上,袁河围绕于东南边境,西北丘陵边缘南侧有水库。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223户,1210人。耕地2163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后属城区保平
4
乡。合作化时由流清、平川初级社转为平川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井头大队。1964年属河下公社平川大队。
平 川 大队驻地。西北丘陵起伏,东南袁河环绕,中间形成一块一马平川的沙洲。141户,770人。胡姓于清顺治年间,从吉安青山斗塘分居,已在14代。李、廖二姓后入。
长 坑 位于平川偏西2.5公里狭长山坑里。17户,97人。[胡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平川分居。还有赖、李二姓。
新 屋 位于平川北偏西1.5公里山坡下。14户,77人。胡姓于1957年从长坑分居。万姓于后。从老居派生的新村得名。
流 清 位于平川西北1.5公里山麓。19户,110人。[万氏族谱]清乾隆年间,光麓从县城北门万家迁此。彭、周二姓后迁入。村靠袁河流口,原名流津(津:渡口),后演变为流清。
洲 上 处于平川北1.2公里袁河西岸沙洲平地上。32户,115人。[谢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从喻邑台上口分居。李、黄二姓于后。
[垱头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7公里山坑里。西部主龙山海拔227.7米,与界水公社分界。南部边缘与江口水库相连。辖14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331户,1736人。耕地2881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后沿旧。合作化时由垱头、石下、更田三个初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更田大队。1961年改属河下公社,1968年为垱头大队。
垱 头 大队驻地。97户,506人。[垱头胡氏族谱]明弘治十四年,由下张东择居于此。[李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多潭徙此。宋姓于后。村居土坡之上,故名。
石 下 处于垱头西北1公里,王主龙山下,山涧溪水潺潺如琴瑟之声,名琴溪。后以村建石头山下,更名石下。包括晏家12户,72人。共51户,273人。[琴溪邹氏族谱]南宋开禧年间,由银沙(白沙)徙居于琴溪(即今石下)。[晏家胡氏族谱]清康熙四十年,应魁兄弟于大路迁此。后有彭、廖、郑、张等姓迁入。 王 家 位于垱头西1公里山坡上。35户,163人。始居王姓。1958年建江口水库,陈、张两姓从秀潭迁此。
塘 尾 位于垱头西偏南2公里山脚下,西北与界水公社毗邻。42户,220人。[潭口胡氏族谱]宋乾道年间,从潭口迁此。村居塘尾端得名。
犁水坑 座落垱头西南1公里山麓。22户,109人。有张、胡两姓。张姓于清末从界水张家迁此,已有5代。村旁有一小山坡,形似木犁插向一条溪流边,故名。
楼 下 位于垱头南偏西2公里山岭下。以山势倾斜,上下如梯,村建山岭下,故名。29户,170人。[金田胡氏族谱]明正统十二年,从峡江县金滩迁此。以李姓为主,刘、彭二姓后入。
欧阳家 别名芝源。处于垱头西南2公里山坡上,南邻江口水库。含庙前8户,41人。共21户,117人。[沙溪欧阳氏族谱]宋政和年间,自沙溪徙此。刘、何二姓后入。
苟形里 位于垱头南2公里山腰,山形似狗,谐音简称苟形里。南靠江口水库。14户,72人。[金田胡氏族谱]明弘治年间,积顺由峡江县金滩迁此。李、古二姓后入。
[礼珠大队] 位于新屋南偏西5公里山坑平地。南部袁河环绕,东北丘陵起伏。辖12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250户,1357人。耕地2532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初属城区礼珠乡。合作化时由和平、胜利初级社转为礼珠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礼珠大队。1960年为河下公社所辖。
礼 珠 大队驻地。别名洙口洲。178户,929人,包括万家24户,118人。[珠溪杨氏族谱]唐光启年间,由湖北沔阳迁此。解放后礼泉大队和珠溪大队合并,各取一字命名礼珠大队。后又演变为村名。 下万石 位于礼珠北2.5公里山脚下,东临小江。13户,80人。[张氏族谱]清康熙六年,由南乡铁石迁此。后有钟、何、邱、黄、李等姓迁入。处万石村之南,故称下万石。包括竹仔棚13户,74人。 新 桥 处于礼珠北1.8公里山坡下。29户,174人。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水淹水口圩,李、刘、袁、胡、邓、黄、罗、廖、陈等姓迁此。村前新架一桥,故名。
高 坑 位于礼珠北1.5公里,西傍小江,东靠水库。17户,100人。[刘氏族谱]清顺治六年,由喻南江北衙前分居。村建高山下山坑里而得名。
5
[江口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6.5公里,小江与袁河汇合处。县城至江口水电站公路穿边全境。辖8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157户,815人。耕地1003亩,解放前夕属第一区江口乡。解放后沿旧。合作化时,由向明、龙伏初级社并为江口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1964年改属河下公社江口大队。
江 口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田畈中。小江在此出口注入袁河,故名江口。79户,407人。后有李、严、吴、章、钟、廖、肖、黎、胡、林、侯、张、陈、杨、江、兰等16姓,宋姓始居。[宋氏族谱]祖居柘乡,宋乾兴间,由柘乡迁罗坊前山。元末由罗坊前山分居。[张氏族谱]明嘉靖年间,由里元坑卜居江口。 下 埠 处于江口北偏东1.3公里袁河拐弯处。16户,80人。[柴埠肖氏族谱]明治弘年间,由县城西门太夫第分居浒溪火炉坪(已废)。赖、彭、严、廖等姓,于1958年兴修袁惠渠,由水口火炉坪迁此。郑姓于清光绪年间从峡江迁此。村侧有官马大道,水陆交通停歇之地,故名。
河 下 处于江口北0.5公里袁河边畔渡口。23户,130人。包括桐子树下4户,22人。[陈氏族谱]清乾隆二十九年,从丰城陈埠迁此,辛姓后入。村建袁河防洪堤下,地势低洼,故名河下。桐子树下司河相望。
柳浪下 座于江口西1公里田畈中央。包括晏家4户,24人。共11户,45人。[张氏族谱]清同治年间,从观巢观少迁此。黄姓从垱头迁此。还有刘、李两姓。村北溪畔柳树成荫,水浪辉映,雅名柳浪下。 车 下 位于江口南偏西0.6公里山坡上公路旁。东距袁河坝约四十米,曾建有筒车引水灌田,因名。13户,69人。[村泉孙氏族谱]明万历十一年,由村泉迁江口。清乾隆年间,由江口迁此。孙家是近邻,[孙氏族谱]明万历癸未年由村泉徙居江口,清乾隆甲戍年由江口迁此。还有张、杨二姓。12户,61人。 [白湄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6公里袁河转弯处,东西北三面靠袁河。辖3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79户,499人,耕地677亩。主种棉花,水稻次之。解放前夕属洋津区洋津乡。解放初属洋津区划江乡。合作化时由新屋、划江初级社组成新星高级社。公社化时属划江公社。1965年划归河下公社。大队以片村名得名。
黎 家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田畈中。23户,121人。[城北万氏族谱]清嘉订年间,由县城北门万家迁此。黎姓始居,后有刘、彭、曾等姓迁入。
棚 下 紧靠黎家西北0.4公里袁河湾内。42户,218人。[武城曾氏家谱]清顺治六年,由吉水五都观塘迁此。后有李、胡、邱、周等姓迁入。兴居时搭棚而居。
胡 家 紧靠黎家东南0.2公里,居袁河西岸,南靠袁惠渠。32户,161人。胡姓于清康熙年间,由吉水迁此。万姓于清嘉庆年间,由县城北门万家迁此。
[浒溪大队] 位于新屋南偏东6.5公里山坑里,袁河南岸。东北邻珠珊公社,南接良山公社。辖8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257户,1345人。耕地2402亩。解放前夕属洋津区洋津乡。解放初属洋津区划江乡。合作化时,由浒溪、蔡家、丁塘、潭塘四个初级社联合为新丰高级社。公社化社化属珠珊公社。1962年属划江公社。1968年改属河下公社。
浒 溪 大队驻地。座落田坑平地,西靠袁惠渠。78户,398人。[书潭严氏族谱]明弘治年间,由书潭(潭下)分居。李、简、刘等姓迁入。此地山涧溪水遍布,以水得名。
潭 下 位于浒溪北2公里袁河边畔。77户,390人。[严氏族谱]元初由喻南城冈山月桥卜居此地。以此处山清水秀,狮岩耸于右,盘谷峙于左,前有袁河为之环绕,后有鼎山为之枕籍,环境秀丽静幽,原系唐状元庐肇读书之所,故名书潭,现称潭下。段夫瑞,江西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任江西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丁 塘 座落浒溪北1公里山麓,东北边珠珊公社,南靠袁惠渠。新屋场2户,15人并在内。45户,241人。[严氏族谱]明弘治年间,从书潭(潭下)分居至此。村前有丁字形池塘而名之。
荒山里 座落浒溪北0.7公里山坡上。东傍袁惠渠,西临袁河。[严氏族谱]清咸丰年间,从浒溪分居于此。以此处荒山野岭得名。解放后村民迁走,大队创办完小、医疗站、农科所。
蔡 家 处于浒溪东0.7公里山脚下,东界珠珊公社。39户,215。[书谭严氏族谱]明弘年间从潭下分居。始居蔡姓,严姓继居。
大 塘 位于浒溪东1.2公里山坑里,新周铁路西侧。处于三个公社交界处。16户,75人。[罗氏族谱]
6
清嘉庆年间从珠珊斜里迁此。村前有大塘,因而得名。
[划江大队] 位于新屋南偏东6公里平地田畈中,北傍袁河,南与良山公社毗连。辖13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337户,1743人。耕地3168亩。解放前夕属洋津区水口乡。解放初属洋津区划江乡。合作化时,由划江、黄家、罗家初级社并为新星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珠珊公社。1960年隶属划江公社。1968年改属河下公社。
划 江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田畈中。北傍袁河,东有九曲三弯小溪,景色如画,名画江,后演变为划江。131户,672人。[赖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鲤鱼山迁此。黄姓于清道光年间,由白湄黄家(已废)迁此。孙、宋、李等姓后入,赖世平,现任28军副参谋长。
大 路 位于划江西1公里田畈中央,南邻袁惠渠。21户,107人。[喻西大路罗氏族谱]元至正年间,由庐州迁此。村处珠珊通往江口的大路边,故名。包括罗家在内。胡、孙、王、周、李、廖、钟、刘等姓后入。
肖 家 处于划江西0.5公里平地,南邻袁惠渠。24户,114人。包括徐家15户,87人。[柴埠肖氏族谱]明宣德年间,从县城西门太夫第分居。彭、李二姓后入。
赤谷山 座落划江西3公里山坡上,北靠袁河,南临袁惠渠。31户,149人。[赤谷严氏族谱]宋元丰年间,赤圣、谷圣兄弟由通济桥徙此。以基祖命为村名。谢、刘二姓后入。
王 塘 座落划江西2.8公里山脚下,北靠袁惠渠,西南有水库。23户,125人。[柴埠肖氏族谱]明正统年间,从县城西门太夫第分居。许姓因兴修王梅水库迁此。始居王姓。以村前有三口相连的池塘的寓意而得名。
潭 汾 位于划江西偏南1.7公里山坡上,北靠袁惠渠。67户,358人。[潭溪孙氏族谱]宋咸淳年间,从分宜武头迁此。王姓后入。村靠袁河转弯处,水流成潭,名潭汾,“汾”本为“喷”,指水边。 山 溪 处于划江西南3公里,南与良山公社交界。村建山坑溪水旁而得名。4户,23人。[墨庄刘氏族谱]清光绪年间,从水西丁下徙此。李姓后入。
[洋田大队] 位于新屋西南15公里处。东靠江口水库,西南邻分宜,北与界水公社交界。辖8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181户,875人。耕地793亩,山地盛产竹木。解放前夕属洋津区水口乡。合作化时,成立洋田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洋田大队属界水公社。1961年改属河下公社。以地片名称得名。 龙目岭 大队驻地。处于龙形山坡上,两侧山岭对峙似龙眼。43户,201人。[凤池刘氏族谱]明嘉靖年间,由县城凤池迁此。后有罗、许、钱、邱、尹、张等姓迁入。
长坡里 座落龙目岭北偏东1.3公里的狭山坡里。东靠江口水库,北连界水公社。8户,54人。罗、李、袁、彭等姓于1960年由水库内镜赋村(已废)迁此。
荷树下 位于龙目岭北面0.5公里山坑中,西北与分宜毗连。(包括枫树下18户)36户,190人。[桐村袁氏族谱]宋淳化四年由桐村迁中屋,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迁上。后有刘、张、肖、严、叶等姓迁入。村建荷树林下面而得名。
吞 家 位于龙目岭东偏北1公里山脚下,江口水库边畔。18户,92人。始居邓姓,名邓家。后有潘、严等迁入。以迷信寓意气吞山河,改名吞家。[妙山刘氏族谱]明万历十六年由妙山迁樟树下。陈、章二姓于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从樟树下迁此。
同 背 位于龙岭西1.5公里山坡下,东靠江口水库,南西北与分宜县为邻。19户,100人。[丰溪胡氏族谱]明成化年间由丰溪迁镜赋,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遂迁同背。村建于桐背油榨后面得名。后简化成同背。蔡姓后入。
墙 背 座落龙目岭西面0.5公里山脚下。38户,170人。[松关刘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县城松关迁此。后有李、简、张等姓迁入。四面环山,宛若天然墙垣,村背墙而建得名。
新礼坑 处于龙目岭南偏西0.6公里深山坑里,故名深里坑,后谐音演变为新礼坑。14户,80人。[后街伍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油龙田迁岳家洲,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由岳家洲移居于此。
[花园林场] 座落于新屋西南10公里,北靠江口水库,东南部山峦绵亘,官山海拔240米,与九龙山垦殖场分界,东与良山公社毗邻。辖4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45户,247人。耕地328亩。另有畜牧场、
7
林业队,职工29人。农业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西瓜、生姜等。林地一万多亩,已造林500亩,除杉林外,还有梨、柑桔。解放前夕属水口区水口乡。合作化时,由水口、南岭初级社并为水口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界水公社,后属河下公社。1968年改社办花园林场。
花园仔 座落花园林场驻地西北0.4公里山坡下,江口水库三面环抱。7户,29人。[石洲刘氏族谱]明成化十二年,孟山由下骊分居玉浪(今花园仔)。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玉浪水淹,遂迁于此。以此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宛若天然花园,故名。后有廖、黄、杜、陆姓迁入。
南 岭 位于花园林场驻地东北1.8公里山脚下,村南狗古垅海拔225.6米。西北环江口水库。6户,40人。[石洲刘氏族谱]明弘治六年,孟岳由下骊迁此。后有李姓迁入。以村南崇山峻岭得名。
东 依 位于花园林场驻地东北2.3公里山坡上,东南与良山公社交界。17户,101人。[刘氏族谱]刘姓于清道光年间从南岭迁此。李姓于清同治年间由珠珊潭口迁此。后有吴、廖二姓迁入。村建老居南岭之东得名。
新 村 座落花园林场驻地东0.6公里山麓。16户,94人。[石洲胡氏族谱]明成化十三年由下骊卜居玉浪,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迁此,重新建村,取名新村。
白 湄 位于新屋西南5公里袁河转弯南岸,白湄大队境内。包括黎家、胡家、棚下三个自然村,地域约1.2平方公里。主种水稻。江口拦河坝末建前,四面环水,洪水季节,水天一色,以水得名。始居黎姓,清初在此拓基立业,后繁衍四村。
南门坑林场 创办于1973年。位于公社驻地东北5公里山坡上,泉岭大队境内。原南门村于1957年兴建水库迁离。现属大队林场,职工7人,耕地20亩,培植杉林为主,造林近千亩。以废村山坑得名。 河下公社综合场 位于公社驻地西南3公里山坡上,礼泉大队境内。东邻江口至河下公路旁。职工35人,耕地90亩,以水稻为主。养鱼10亩,年繁殖鱼苗40万尾。果园200亩,油茶林350亩。1975年下半年建场,初以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命名为七•三0农校。1981年更名综合场。
河下中学 紧靠河下公社驻地西面。1958年属县办,在姚圩公社,取名姚圩中学。至1962年迁界水铁矿,更名界水中学。1972年界水公社合并于河下公社,三易其名。设有高中,教职工35人,学生574人。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