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诗歌阅读

2023-01-04 来源:意榕旅游网
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呈现如下特点:

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均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2.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二、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 1.“读”题目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从形式上看,诗的标题往往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文字;一般来说诗题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件是“闻笛”。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知”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所处环境。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有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

1

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作者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①熟悉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有联系;

②不熟悉且未加注释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没有联系。 3.“看”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 抱负、经历等重要信息。高考卷中的注释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题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4.“泡”正文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主旨。

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显性词语。首先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怀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然后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深秋时不尽的伤感之情。显性词语——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愁”“怨”“恨”“愤”“忧”

2

“凄”“悲” “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多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二是抓隐性词语。隐性词语主要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

“只”“徒” “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2)抓主要意象,推导情感主旨。

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或物的自然属性,来联系它所表达的和此物或景有关联的社会属性(即作者的情或志)。而古典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通过诗中的意象,我们就能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

(3)抓尾句,揣摩情感主旨。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 5.“明”题干

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题选项常设置干扰性的选项,如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主观臆断等。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写”答案

鉴赏文字,一般来说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特色等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而,那些求新求异的改编类、联想类、引申类文章就不符合本题的要求。

【典例】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3

第一步:读题目,知作者,看注释。

曾巩结束隐居,复出任职,这首诗是陈师道的一首唱和之作。 第二步:泡正文,找意象,知大意。

读全诗,了解诗句大致内容。首联写出山之初的曾巩,明净爽利、风骨秀异,展现出一个高士形象。颔联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颈联写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尾联写曾巩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第三步:明题干,看选项,写答案。

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巧妙运用3/4的有效信息,借题解文;读简答题,明确问题和要求,通过读题干,锁定读文的重点,为后面的答题奠定基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C项,原文为第三联“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曾巩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也令人羡慕隐居山中的僧人,一生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颈联: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________(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________(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可以看出,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________(深厚的济世)情怀。

【答案】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4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 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②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 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山,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突出了居庸关怎样的环境特征?

本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是________(冬日傍晚),地点是________(古镇青山口),天气是________(寒风呼啸),这些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________(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暗示了________(诗人仕途的渺茫)。面对时局混乱,良臣进阶无路的现状,诗人十分失望、愤懑,想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动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作者感到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行动。

【答案】描绘了冬日傍晚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突出了居庸关荒寂、凄冷的环境特征,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典例 2 西塍废圃 (宋)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描写景物上有什么特点。

一二两句,写到了蛩吟蜩鸣、玉簪花落、满塘花香。稍加分析,可看出这些景物是从诗人的_____(听)觉、___(视)觉和____(嗅)觉角度来描绘;再从动静的角度来看,第一句是_____(动)景,第二句是____(静)景,两句采用了_____(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指出其表达的效果。

【答案】 ①分别从听觉、视觉与嗅觉描绘景色。听觉:蟋蟀、蝉儿的鸣叫;视觉:玉簪花凋落一地;嗅觉:落花的阵阵香味。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态的鸣蝉、蟋蟀,静态的玉簪花、夕阳。突出表现了废圃的幽静。

5

典例 3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借助诗句及注释可知“________”(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________”(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流露出诗人______(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包含了______(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了________(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 示例: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典例 4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颈联“惊暗鹊”“泣寒虫”,描写出秋天夜晚客舍的______(沉寂与凄凉),实际上寄寓了诗人________(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义深刻,既指使“暗鹊”“惊”,“寒虫”“泣”,也指自己“惊”“泣”,联系尾联所表达的情感,可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________(身世飘泊)之感。

【答案】 示例:通过鸟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典例 5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这首词上阕刻画了桂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

【规范解题】 分析桂花的形象,可以从形、神两个角度考虑。从“形”方面分析,________(桂花色彩金光灿烂,绿叶如碧玉如刀裁,香气浓郁、沁人心脾)。从“神”方面分析,________(桂花的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个性鲜明、节操高尚、超凡脱俗)。

【答案】 示例: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沁人心脾的香气。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般个性鲜明、超凡脱俗、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典例 6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桂花的形象? 运用了______(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写桂花的形象,明贬______(梅的“俗”与丁香的“粗”),实际暗誉_______(桂花之“清”“雅”)。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得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

【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或抑彼扬此)的表现手法写桂花的形象,明贬梅的“俗”与丁香的“粗”,实际暗誉桂花之“清”“雅”。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得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

典例 7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从题目可知,此笋味苦,不适合于口,与历史上以“犯颜直谏”著称的魏征有相似之处。颔联写到苦笋“________”(耿介)的性格和与生俱来的“________”(苦节),与魏征________(方正、刚正不阿等)的人格相似。

【答案】 示例: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7

典例 8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分析诗人的形象既要从人物描写方面,也要从人物所处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如通过“柴门”“狭径”等描写了________(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________(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竹”“雪”“梅”等意象烘托出________(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柴门”“狭径”等描写了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烘托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例9】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酒”是诗歌中重要意象。首先要读懂原诗。全诗的意思是:诗人胸怀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找不到门路,只是空怀一腔豪情。作草书卷如同行军打仗,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写时笔似刀枪,气势如同银河从天倾泻而下。用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笔势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了草书。这时就如同打了一场胜仗,天下太平,万里澄清,端杯把酒,令人酣畅淋漓。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微知点】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8

意境

(1)鉴于意境的复杂性,高考很少直接涉及,大多以考画面、氛围等间接形式出现。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2)意境类型较多,在判定其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相关术语。术语有:

①阔大雄奇类—雄浑开阔、雄浑壮美、恢宏高远、浩瀚辽阔、雄奇瑰丽、博大新奇(用于江海、大漠等);

②凄清悲凉类——深邃奇绝、冷森幽僻、萧瑟凄凉、孤寂冷清、凄清冷落、灰暗阴冷(用于庭院、山林等); ③苍凉悲壮类——雄浑苍凉、苍茫凄凉、辽阔苍凉(用于山原、江湖等); ④空濛渺远类——空灵高远、空濛迷茫、朦胧渺远(用于天空、雨雪等); ⑤清净幽远类——清净悠闲、静谧清幽、深邃幽远(用于山林、庭院等); ⑥宁静恬淡类——恬静优美、优美迷人、清新明丽(用于田园、山水等)。 【例2】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其一)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注】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 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上的景物应该很好找出来:晓山、横雾、远水、平沙。那么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这就要抓住“淡淡”“茫茫”两个词,前两句描绘了晓山横雾淡淡,远水平沙茫茫的景色,淡远迷蒙的意境由此生成。

【答案】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

【微知点】 鉴赏意境的三个步骤

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分析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或表现的寓意,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9

典例 1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释字义。“斗”描写的对象是“两崖”,凸显了江崖________(陡峭、峥嵘)之势,“两崖斗”写出了两岸崖石________(耸峙交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形态;而“攒”描写的对象是“群峰”,刻画了峰峦________(密集、重叠)之态,“群峰攒”写出了________(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的样子。

【答案】 示例:“斗”“攒”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典例 2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蕲:祈求。三折肱:一个人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

这首诗的颔联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鉴赏。

颔联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只是将________(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等六个意象叠加在一起,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利于营造特定的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两句诗,前句的意象特点是________(明丽),表现当年朋友春日相聚、开怀畅饮的愉悦;后句的意象特点是________(凄清),映衬了长期流转、孤灯相伴的痛楚。

【答案】采用了意象叠加的语言形式。诗人将相同性质和色调的名词意象叠加,不用任何动词或关联词,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桃李春风一杯酒”意象明丽,表现当年朋友春日相聚、开怀畅饮的愉悦;“江湖夜雨十年灯”意象凄清,映衬了长期流转、孤灯相伴的痛楚。

10

典例 3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先看手法,“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___(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考场本来是安静的,这里写下笔声,是运用了____(动中见静或以动衬静)的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再表述其作用、效果:这句诗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______(喜悦)之情。

【答案】 示例:①用春蚕食叶的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微知点】 鉴赏关键句子的三个步骤 理解诗句含意―→结合全诗,描述诗句内容

指明特点手法―→指明诗句在构思、炼字、句子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概述作用效果―→点出诗句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产生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风格

晚唐文学家司空图在《诗品》中把诗歌风格归纳为二十四种

(1)雄浑壮阔: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诗境界宏阔、气势雄浑,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2)豪放旷达: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词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这些诗句的特色与李白豪放的性格相一致。苏轼的词也带有明显的豪放旷达的色彩,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感情奔放豪迈,气象恢弘阔大,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11

(3)沉郁顿挫: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果说豪放是奔涌江流,沉郁就是海底潜流。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忧愁是杜诗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都是沉郁顿挫的力作。

(4)慷慨悲壮:大凡诗人,在目击人民灾难,身受命运坎坷,痛惜韶光流逝,悲叹壮志未酬时,往往慷慨悲歌。可见,诗人面对动乱的社会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会咏出悲慨之作。如辛弃疾《水龙吟》,诗人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5)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6)清新雅致: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写诗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之感。“雅丽平整”和清新雅致略有不同,雅丽平整重在风雅华丽,对仗工整。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体现为对仗工整,语言雅丽平整的特点。

(7)含蓄隽永:《诗品》论“含蓄”,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隽永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才华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蕴其中。

(8)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幽默讽刺: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2

典例 4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先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前四句表达了愤懑不平以及悲痛怅惘之情。颈联诗人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这是一首七律,对仗___(工整),颈联用典精当,语言___(雅丽平整)。

《插田歌》以______(民歌俚曲)的形式记叙了农村插秧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对话全用口语,语言_____(通俗浅显、朴素无华等),又_____(清新流畅)。

【答案】 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例5】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首先,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诗眼在句中的意思,“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然后将诗眼延伸,分析整首诗: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诗人设宴为朋友送别;这时江风引来了江雨,带来一阵凉意;友人离开了,这时诗人仿佛看到了友人远远地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稳。由此可以看出,“凉”同时也是全诗凄凉氛围、诗人情感的反映。

【答案】“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 所以“凉”是全诗的诗眼。

典例 1 写 意① 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人间路有潼江②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注】①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十一月,李商隐应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入川赴职,开始了四年的梓州幕府生活。此诗即作于李商隐入蜀三年之后②潼江:流经地多在今四川境内。

13

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本诗前三联借对景象的描写,隐含________(思乡)之情。

首联,“迢迢”“望断”描述长安远隔,音信难通,诗人远离繁华,心情自然难免惆怅。 颔联写蜀地险远,行路艰难,那么,到长安便非常艰难,只能遥望与长叹。 颈联写天色已晚,难望故乡,忧愁不由得蓦然升起。

尾联采用___(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___(思乡)之情,但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__”(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___”(新年恐不禁),这就显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

【答案】 示例: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入蜀三年以来,自己一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羁留下去,到下一个新年,恐怕再也无法禁受了。诗人情不自禁,涌出思乡热泪,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新年恐不禁”,这就显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

典例 2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首联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

颔联写连绵不尽的芳草______(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_______(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这两句采用_______(移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或拟人)的手法,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同样采用了______(移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________(对朋友的依恋难舍)之情。

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答案】 移(寓)情于景或拟人手法。颔联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芳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14

典例 3 示 同 志 刘克庄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说与同袍①二三子②,下山未可太匆匆。 【注】①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②二三子:语出《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借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请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表达技巧。

首联第一句生动地描绘出隐逸的情趣,第二句是说自己虽栖迟深壑而未敢叹息,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情绪。颔联写功名利禄常常动摇人隐居的志向。

颈联运用了________(借古讽今)的手法,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

尾联紧承上文,照应题目,“同袍二三子”,运用____(用典)的手法,情词恳切地劝诫友人未可轻易下山,表达了诗人____(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委婉含蓄。

【答案】颈联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借古人为例说明隐居之难,讽刺了那些“先贤”是假隐士。尾联中的“同袍二三子”,为用典的手法,恳切地劝诫友人不可轻易下山,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委婉含蓄,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典例 4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注】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

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上片由景生情。开头两句运用________(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牛渚山________(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这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然后运用________(比喻)的手法,写东、西梁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突出了青山的________(秀美);又运用________(拟人)的手法,写两弯蛾眉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忧愁与怨恨。由此想到金兵进逼,故土沦陷。“几时极”三字,用时间的无穷不尽,状心事的浩茫广漠。

15

下片融情入景。潮因风急,拍岸惊涛,加上暮色苍茫,更使江潮呈现出雄浑沉郁的景象,为下文抒情渲染了气氛。诗人借酒浇愁之后,听到远处传来的悲凉笛声,更使人感到格外辛酸、痛苦。想到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而自己虽然身任官职,但投降派得势掌权,自己的理想也无法实现。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答案】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

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作者内心的愁苦。

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蛾眉,突出青山的秀美。

典例 5 耒阳溪夜行 戎 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句中的“________”(归)字是本诗的感情基础,飘泊在外的游子,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的树梢上,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静静地流淌。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即使猿________(凄惨)的叫声,在这归家的晚上,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这是运用了________(衬托或反衬或以哀景写乐情)的手法。

【答案】 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景写乐情)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典例 6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6

第一句,“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是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第二句,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以上二句是对________(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________(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

【答案】 示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典例 7 乙亥岁除渔梁村【注】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作者从被贬之地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这首诗。

请对“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一联作简要赏析。

首联用“似觉”点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显示出茫茫身世之感。旧岁将尽,诗人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就,老大无成,兴起了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

颔联先写思亲,到梦境中去寻求,却被爆竹声惊醒了。“爆竹”这一含有特定意义的形象,渲染了节日气氛,起了以景衬情的作用。接着又用“残灯”“永夜”刻画环境的凄凉。

颈联用拟人手法写天气,上句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下句联想到腊尽春来,写出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运用对偶,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在回环对比中,增加了境界之美,也表达了他想以未来欢乐的憧憬消解当前旅愁的愿望。

诗的尾联从________(对方或对面)落笔,运用________(想象或虚写)的手法,将不尽的情思,浓缩在“想得”语之中。说儿女们围坐在地炉边,念叨着自己,这比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倍加生动亲切。

【答案】 示例:尾联对面落笔(或答“展开想象”“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17

典例 8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二句“送君多暮情”点明________(伤别)之情。接下来的十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幽淡惆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______(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________(离别)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了对朋友孤身远去的______(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 示例: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

典例 9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是________(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是________(暮春)之景。这首词中的“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________(整体)描绘,“点”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景物的________(细致)描绘以及对人的________(细节)描写。

【答案】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这些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18

典例10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在篇首有总启下文、作铺垫等作用,在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篇末有总结全篇、深化主旨等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位置和诗歌的内容作答。本题的这两句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解题时考生还需要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怎样承上,怎样启下。上句写__(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___(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___(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____(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 【答案】承上启下。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铺垫。

典例 1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三年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________(农事荒废,民生艰难),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 ________(百姓生活贫穷);由“厨传相仍”可知________(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________(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2)“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________(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其中也委婉地表达希望沈康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即表达了________(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________(此前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______(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答案】 (1)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2)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19

典例 2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了________(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________(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例】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 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法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解析】 上阕点明登临,楼台虽小,视野却开阔,词人登楼眺望,内心酸楚忧愁之感油然而生。为排遣内心忧愁词人反复卷帘。但云迷漫,水迷漫,故国难回。下阕写春天寒气袭人,让人难以安歇,词人被乡愁所困,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词中重复展现敲打栏杆这一细节,一“敲”一“拍”,一遍一遍,突出其愁之浓,其情之切。

【答案】 相同点: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来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 不同点:①思想感情不同。辛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了词人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②辛词愁更浓,蒋词愁略淡。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