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历来都不缺乏老夫少妻的现象。虽然说,人们对老夫少妻这种夫妻档会有不少争议,然而生活里的的确确又存在着一些“老夫少妻”的组合。
套用一句前人的名言,存在即合理。至于老夫少妻能不能幸福?旁人只能议论,却不能够代替当事人的想法,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再说也不能阻拦当事人。
在诗词中也有不少描写老夫少妻的诗词,闲来阅读,再不必替古人担忧,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文化爱好者。记得关注我,一起来欣赏4首描写老夫少妻的古诗词,别有会心,令人掩嘴而笑。
第1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首诗估计是大家最熟悉的“老夫少妻”诗词。很多人都说,这首诗是苏东坡写的。其实,这是一个广泛流传的错误说法。
老词人张先85岁纳妾,苏东坡的确写了一首诗调侃,却并不是这首诗。从诗句风格来看,这首“一树梨花压海棠”,也不像是苏东坡的风格。所以,这首诗只不过是附会名人来增强传播罢了。
但是,“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句子非常形象,妙趣横生,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人会心一笑。再加上很多人故意冠以“苏东坡作品”的名头,使得这首诗流传很广。
第2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这首诗才是苏东坡调侃张先的正品。大家看看这首诗,再对比前一首诗,就知道真伪区别了。
这首诗用了大量的典故,最巧妙的是,都和姓张的名人有关。“诗人老去莺莺在”用的是唐代诗人元稹《会真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张生,就是元稹的化身。《会真记》的故事后来被改编为
戏曲,就是名传千古的《西厢记》。
“公子归来燕燕忙”用的是汉代赵飞燕的典故。汉代曾经有童谣说:“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而汉成帝曾经和张放一起微服出游,冒称自己也姓张,所以称用张公子来代替汉成帝。
莫欺九尺鬓眉苍,点明张先年纪很大。然后很自然点出“诗人老去”,语意情绪是连贯顺畅的,足见东坡的文采。
“柱下相君犹有齿”,用的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典故。张苍年纪大了之后嘴里没有牙齿,靠着喝奶维持生命。整句话意思是说张先像张苍一样,还是相当有活力的。
“江南刺史已无肠”,化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高髻云鬟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不过,苏东坡这里用的并不是刘禹锡的故事,而是用了唐代诗人张又新的典故。
《本事诗》记载,张又新一生风流自诩,曾经说过“不欲仕宦,惟得美妻,平生足矣。”但是命运弄人,张又新后面娶的老婆非常丑。所以张又新写了一首诗诉说自己的难受心情:“牡丹一朵直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但张又新此人,依旧是“老不死心”。张又新曾经做过广陵从事,和一位歌女有亲密关系,只不过两人聚散匆匆。二十年后,张又新在诗人李绅家喝酒,恰好相逢这个歌女。两人四目相对,泪眼朦胧。
张又新用手指蘸着酒,写了一首词在木盘上。女子便唱了张又新刚写的词:“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李绅一听,就知道两人的心思,于是就把歌女送给张又新。
江南刺史已无肠,这是说张又新年纪老了还有花花肠子,正是用来调侃张先的妙句。而“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用的是汉代丞相张禹的典故。
张禹被封为安昌侯。而彭宣则是张禹的弟子,彭宣为人恭顺,去张禹家的时候,张禹总是和他谈论经义,招待的饭菜也非常简朴。
张禹另一个弟子戴崇去张禹家的时候,张禹把将戴崇带入后堂饮
酒,还让美女相陪。而彭宣从来没有到过后堂。
苏东坡在这里开玩笑说张先一生风流,也该让苏东坡这个“彭宣”去后堂瞅瞅美女呀。整首诗诙谐幽默,都是调侃张先的语气,妙趣横生。而且因为典故的运用,让这首诗变得更符合“读书人的趣味”,让人会心一笑。
第3首: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棠。
古籍《坚瓠集》记载,浙江有位老翁,年已六十三岁,却娶了个十六岁的女子为继室。于是有人作诗嘲笑,“婚姻何故不相当”这一句,可以看出诗人的看法。的确,普通人听到老夫少妻,第一时间感觉还是不匹配的。
第4首:偎他门户傍他墙,年去年来来去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则是将前人名句拿来集句成诗,独有趣味。偎他门户傍他墙,出自唐代诗人李山甫《柳》:“弱带低垂可自由,傍他门户倚他楼。”年去年来来去忙,出自唐代诗人郑谷的《燕》:“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
采得百花成蜜后,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为他人作嫁衣裳,出自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的意思也相当明白,说的是某些年轻女子的不良心思。古代有些年轻女子,故意找一些年纪大的有钱人。这几年嫁给这个有钱老年人,过几年又嫁给那个有钱老年人,频频“琵琶别抱”,这就是“年去年来来去忙。”
而且因为老年人嘛,寿命无多,死后剩下的财产大半都归年轻女子所有,所以说“为他人作嫁衣裳”。显然这首诗在调侃和趣味之外,还有一些警示的味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