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June2017(A)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与演变
刘亭亭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曲阜27316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7.06.025
摘
要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
争。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完成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变。连绵不断的战争,显示了武力的重要,有武才能执政,统分量极小,并不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治者十分重视军队的训练,从而形成了尚武的风气。
走了不少弯路。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体育课程的渗入,随着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在原始社会混为一体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逐渐步入正规化和的社会生产劳动,分化出了军事、教育、宗教等不同的事业,现代化。
这时的体育活动又与军事、教育、宗教、礼仪等相结合,从原关键词体育课程传统体育现代化
始社会的萌芽状态,演进到具有明显社会职能的初级形态。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SchoolPhysicalEdu原这一时期体育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多,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cationCurriculuminChina//LiuTingting
展,医学知识的积累,养生思想的出现,为体育的继续演进AbstractSchool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hasalonghisto-提供了前提条件。
ryofdevelopmentinChina,butinfluencedbythesocialatmo-夏商时期,物质生产水平有了一定发展,社会有了进一sphereofputtingintellectualpursuitsabovephysicaleducation,步的分工,开始有人专门从事教育和接受教育。商代奴隶主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playsaminorroleinschooledu-政权中的官员有三类:一是臣正,管理行政事务;二是武官,cation,sothedevelopment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hastaken掌管军事;三是吏官,掌管宗教、教育。商代的学校有“序”aroundaboutroutemanytimesinChina.UntilthelateQingDy-“庠”“学”“瞽宗”等,教育的对象是奴隶主的子弟,是为奴隶nasty,withtheinfiltrationofWesternphysicaleducationcurricu-主培养统治人才,他们通过宗教和军事来巩固奴隶制政权,lum,China'sschool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hasunder-这就成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学习祭祀、礼乐和军goneamajorchange,graduallybecomingregularizedandmod-事(射御)以及文字、典册等知识。“序”与“庠”是习射的地ernized.
方。《孟子》中说:“序者,射也”。而“庠”是养老的地方,老人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traditionalphysical也做一些教育下一代的事,以后成了学校,也习射。《礼记·education;modernization
王制》中说:“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瞽宗”是专门学礼、乐的地方,包括舞蹈,也有体育的因素。
我国早期漫长的体育实践促成了学校体育的萌芽。但从夏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上看,有文有武,是文武结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独尊儒术”与“重文轻武”思合,而武与体育密切相关,说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想的流行,使得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直到清之一,这是夏商体育的主要存在形式。西周时期,统治阶级朝末年,随着西方现代体育课程的渗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提出“敬德”、“尊礼”、文武并重的主张。“德”是让人们安分在中西体育长期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步入现代化的发守己,“礼”是遵守等级名分的制度。周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展。
时,对他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1春秋之前,文武兼修,我国传统体育课程初具成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说苑·君道)西周的这些思想对体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称霸列国混战的时代,是我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发展,氏族首领为了扩大本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繁氏族的生存环境,扩大自己的物质财富和奴隶,不断发起战
荣,给体育的演进提供了条件。文化科学、医学的进步、思想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2014年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百年变迁研究(1912-2012)”(14YJC880036)阶段性研究
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刘亭亭(1979—),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讲师,上海师范大学201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53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改教法
领域里“诸子百家”的体育思想,给体育发展指明了道路。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体育发展的时期,不少项目为后世体育的雏形,在古代体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秦汉之后,文武分途,我国官学体育课程衰微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体育课程的萌芽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发展与完善,反而走向萎缩。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激烈,养士成风,出现了“文武分途”,并逐渐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特别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官学教育正式以儒家“六经”为主要教材,实际上取消了有关体育的课程内容。在官学教育体系中衰弱的体育课程开始转向在私学教育体系中生存和发展。
唐代体育在我国体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唐代体育繁荣的物质基础;政治清明,思想开放,兼容并蓄是唐代体育繁荣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时期,体育项目多,规模大,各个阶层在体育活动中参与度高。特别是在当时“文武分途”的大背景下,唐朝创立武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的适合地位,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两宋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转折。由于宋朝统治者“兴文教、抑武事,文武分离,重文轻武”,所以在两宋时期习武者骤然减少。元代统治者也是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习武,严重阻碍了体育运动的发展,但人们群众却通过自己喜闻乐见的体育方式既保留了自己民族原有的尚武气质,又吸收了中原地区竞技的成分。
到了明朝前期,由于政治需要,明朝统治者实行“文武兼备”的政策积极复兴体育,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武举制和武学制。明朝的武举制从洪武年间到万历之末始终未断,制度逐渐完善,坚持了策略和弓马、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原则。为了培养军事武艺人才,明朝统治者设置了武学或是在儒学校中开设武艺课程,设专人教习武艺。因此学校体育在明朝迎来了繁荣景象,尤其是武术,不管是在官学还是在民间,都有所发展。清代的武举制和武学制沿袭明制,但更为简要明确。“有清学校,向沿明制”(《清史稿·选举制》)。清朝前期,清政府大力提倡“国俗”体育,如骑射、冰嬉、狩猎、摔跤等都有所发展。乾隆之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学校体育课程也走上了下坡路。
从原始社会时期传统体育的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国传统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课程虽几经挫折,依然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如以武术、气功和其他民间体育活动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官学和私学的教育体系中艰难发展,逐步延续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近代和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铸就了坚实的内在基础。如果没有古代体育课程的基础,我国不可能那么顺理成章地接受西方体育思想,实现我国体育课程的现代化转
54
轨的。
3清朝末年,学堂兴起,西方体育课程渐入
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在官学和私塾中有体育教学内容,但分量很小,时间很短,不占主导地位。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攻入中国,动摇了清王朝固有的学校制度,各种新式学堂相继而立,西方体育课程也随之进入中国的学校阵地,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西方体育课程首先在洋务派办的新军、军事学堂中引进,在教会系统办的学校里以及基督教青年会中传播和推广,而后向地方一般学校及社会传播。当时引进的西方体育课程主要包括体操、田径、游泳以及各种球类运动。
清朝末年,清政府被迫实施“新政”。废科举、兴学堂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积极促进了西方体育课程在我国学校的发展和演进。各地新式学堂的迸发以及“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加速了旧教育的崩溃和解体,使西方现代体育课程在中国学校的实施有了实践的基础和法律的支撑,从而在中国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在学校教育系统和体制中正式确立下来。可以说,我国近代学校体育课程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4民国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实现现代化转轨
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动摇了以军国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德、日体育体制;191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带动以自然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英、美体育体制的流行。新旧思想的碰撞,引发“新旧体育”之争、“兵操缓存”之争。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为了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复古尊孔”、保留“国粹”的反动政策来抵制新兴的西方现代体育课程。于1918年将马良、蒋维乔等人所倡导的“新武术”列为中等以上学校体操课的内容,接着在1919年,北洋政府国会将“新武术”定为全国学界必学之“中国式体操”。这些支持传统体育的思想对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被一些复古主义者利用,成为政治争斗的牺牲品,遭到了鲁迅、毛泽东等新文化代表的猛烈抨击。这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表文章和演说,以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和提倡西方现代体育课程,深刻地剖析了利用新武术”和“静坐”贩卖“国粹”的政治本质。
继五四时期新旧体育思想争鸣之后,中国体育界在20世纪30年代又爆发了一次大的争论———“土洋之争”。“土体育”(中国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和“洋体育”(西方体育项目)争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对体育目的、价值和实施途径等的理解。倡导本土体育的人士认为土体育所用器材较为便宜,且土体育能却病延年、锻炼筋骨,为政治(卫国)和经济治产)服务,适合救国的时势需要。因此,土体育比洋体育更有价值,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而倡导西洋体育的人士则认为却病延年、锻炼筋骨只是体育价值的一部分,体育的根本
渊下转第61页冤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17总第年3886月(期上)Total.388
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June2017(A)
和数学建模竞赛不同,高职院校举行校内数学知识竞赛和和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活数学建模竞赛较少。参与调查的院校只有40%每年举行一动和竞赛中来。
次校内数学知识竞赛;20%的院校每年举行一次校内数学建(5)每年开展校内数学知识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提高模竞赛;40%的院校校内数学知识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均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积极性。
有举行。
(6)组织有经验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3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和竞赛的对策
学生的数学建模讲义和教材;开发数学建模网络平台,使更结合我院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和竞赛的实践,借鉴其它多学生有机会通过微课和网上实验室学习到更多的数学建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要进一步促进数学建模活模方法,研读到更多优秀建模论文,并获得更多上机实训机动和竞赛在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会。
着手:
(7)开展学生间的校际交流,组织省内或一定区域内高(1)加大数学建模活动和竞赛在学院和用人单位的宣传职高专院校间的数学建模竞赛,共同提高高职院校数学建力度,完善奖励和激励制度。比如,在评先和就业推荐时优模活动和竞赛的水平。先考虑获得国家级竞赛奖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建立合作激励机制,允许获得国家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的同学免试升入参考文献
本科学习。
[1]吕良军,赫振莉.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大(2)争取学院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学数学,2007(3).
选拔数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加[2]黄进利.高职高专院校数学建模教育的现状与教学探讨[J].高教强数学软件应用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培训。
视野,2010(20).
(3)选派中年青教师参加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培[3]朱新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训,改善中青年教师的知能结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013(6).
(4)大力开展数学建模社团活动,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4]韩中庚.数学建模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参与到数学建模选修课和社团指导中,扩大数学建模活动
编辑张效瑞
渊上接第54页冤意义在于“增进人类幸福,提高工作的效率,使人格高尚,趣校,而代表着欧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田径、球类、游戏等味浓厚,并养成适应于文化社会的生活。”所以,洋体育的优
近代体育项目逐渐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1929年,点非常明显:“一是兴趣浓厚,……二是多具有奋斗精神。我国民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实施方针八条》中规定:“各级学孱弱之民族,实需要此刺激剂,……三是团结合作之精神最校及社会教育,应一体注重发展国民之体育。……发展体育为显著,所谓土体育之缺点即在此,国民最需要者亦在此。”之目的,固在增进民族之体力,尤须以锻炼强健之精神,养针对中西体育课程之间的争论,国民政府通过制定和颁布成规律之习惯为主要任务。”为贯彻这一基本精神,当时的各种相关法令和制度来进行调和。一方面,逐步加强中国传教育行政当局陆续制定了许多学校体育法令,对场地设备、统体育课程在学校的比重,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西方现代体课程设置、教学行政组织等方面做了整体的规划。随着各种育课程在中小学的实施。
体育思想的统一和学校体育课程实践的调整以及各种学校1929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体育法规的施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逐步趋于稳定和完善,准》“,在体育课程内容方面,30年代中期将小学体育课程中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转轨的进程。的舞蹈改成了韵律活动,同时将太极操正式列入了体操之中,划船、滑冰也被列为小学中、高年级体育课程的内容;中参考文献
学体育课程中的国术比重也有所增加。”1932年10月教育[1]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部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规定“收集民间旧有之体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19.
育活动,改良之,推广之。”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民训部制定的[2]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4.每年12个体育节活动中,举办国术、踢毽等比赛和以民间[3]谢似颜.评大公报七日社论[N].体育周报,1932-08-27.游戏为主的“民族运动会”也是主要的内容。此后,在教育部[4]体育何分洋土[N].体育周报,1932-08-13.
等机构有关社会体育的历次法令中,也都有关传统体育活[5]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动的规定,为传统体育课程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319,193.的时空和政策环境。
[6]毁学果竟成为风气耶[J].东方杂志,1904(11).1922年的“壬戌学制”和1923年的中小学《课程纲要草[7]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1934:16.
案》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兵操体育正式退出学
编辑张效瑞
61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