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总体性构想
马大刚
(云南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 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均体现这一思想主题。其中,《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处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即为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未来中的新社会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其本质特征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个体”。基于此,本文从人的总体性存在、全面解放、全面发展、“完整的人”的各方面探讨纳克斯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总体性构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总体性思辨;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马大刚(1983-),男,汉族,重庆万州人,云南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一级教师,西南大学本科毕业。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3-0064-03
引言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原点,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以来,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学界深切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无论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何种诠释,观照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理论的解释力的关键,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面发展理论无疑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总体性思辨提供理论的探源。
一、人的总体性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从而把人的存在从“抽象人”的泥沼中拔出,使“现实人”成为考察人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历史前提。作为“现实人”,马克思将其存在方式确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摆脱了单向度的人的存在方式,为人的全面完整发展构筑了总体性的存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种总体性存在,第一,人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首先把“现实的人”的存在视为是自然的存在,认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
①
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②,从而确证了人的自然存在性。第二,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③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成为具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第三,人是社会存在物。实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分工则把人与人紧密联系起来,使“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④从而使人成为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为了社会的存在物。第四,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最终存在方式,人通过实践与动物相揖别,又通过实践与人相结合,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并构建起社会的存在方式。
二、人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是层次性的。第一,宗教解放。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的解放首先需要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认为的,“对宗教的批判应该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清晰地认识到宗教不过是被颠倒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和产物,要实现宗教的解放就必须消灭人间的压迫,认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首先需要实现宗教的解放。第二,政治解放。在宗教解
64《党史博采》│ 2020第03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放后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政治解放在人的解放中的地位,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⑤,政治解放的实质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消灭封建制度,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第三,人的解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并不能构成人的真正解放,人的解放还将涉及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解放。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解放,最终都归结于一个绝对的目的:“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⑥使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复归,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三、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旨归。他把人的全面发展界定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种“全面的本质”的发展才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一,需要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需要是与人的本性和本质紧密联系的,“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⑧,在任何情况下,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基于这样的前提,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划分为不同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
⑨住以及其他东西”,从而,需要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⑦
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⑮人的这种社会关系越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体现的就越充分,也就越能促进人的发展。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越紧密、越广泛,他就越可能发展得全面。
第五,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⑰只有达到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阶段,人的发展才是真正自由全面的发展。
四、“完整的人”
在马克思理论视阈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人发展的终点,人实现全面发展只是发展的样态,是发展的模式,即全面发展模式。人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完整的人”。这种“完整的人”的造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之上的:作为总体性存在的人占有着自己的本质——通过多重途径实现自我解放——在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身育人功能的思量上如何进行总体性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总体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解释。
结语
由此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与个人能力除基本劳动能力、从事艺术、科学与思想能力外,还包括公共事务的从事能力,即参与社会与国家管理的能力。从事社会和国家公共事务能力是人最终摆脱一定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关键,同时也是突破这种束缚的力量,实现人主体性目标的前提保障。并且,人的全面发展能力需要以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背景,人们满足生产生活的最低保障,具有自由的时间和相对充足的物质条件才能充分获得与运用能力。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发展主要由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两部分辩证统一的组成。人的自由处于核心地位,是人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内涵着自由发展,是自由实现的基本条件,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这是不可抗争的事实。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需要也就是生存的需要。接着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⑩,这些新的需要包括理论的需要、精神的需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享受需要。
第二,劳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劳动的“异化”出发探讨了人的发展的另一个问题,即认为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需要,而且是人的最根本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包含劳动的全面发展。因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⑪更不用说获得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克服异化劳动、促进人的劳动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生产劳动,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⑫
第三,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⑬“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⑭这些能力包括了生存的能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促进自我与意识相谐和的能力等,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四,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作为社会的存在必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社会关系是伴随人的需要、满足需要的自觉活动而形成与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关系再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
2020第03期 │《党史博采》65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⑬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上接44页)
指标体系的方向性、实用性、有效性。
(四)优化党建工作责任制三级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将指标考核结果与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组织参与评价督察员研讨会、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研讨会和考核工作人员研讨会等方式,分析应用指标体系进行考核的实际效果,通过集体讨论、分组修改和党委牵头审核修改等方式对党建工作责任制三级考核指标体系改进,出台修订后的考核指标体系。
四、公办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责任制三级考核指标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以用党的建设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效果为指标体系方向性的检验标准。以“党建+”思想为引领,以促进“党建+”工作机制完善为目的,以建设“党建+”考核制度为建设目标,在考核指标设计过程中,在评价标准和检查依据的确定和设计中突出党委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坚强领导,发挥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党委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原则,以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学校中心工作为指标体系建设的根本落脚点,确保党建工作责任制三级考核指标体系建设为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服务。
(二)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为指标体系实用性的检验标准。在考核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及对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考核
[注释]
①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2018-07-19.
②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中共中央组织部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8/06/30/ARTI1530340432898663.shtml.2018-06-30.■第77页.
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页.
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毕淑芝,唐其慈,王义高.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爱国,林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牟文谦,路聪.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逻辑理路[J].湖北社会科学,2010(7).■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和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于指导基层党组织的实践,必须要符合基层党组织工作实际。评价标准的设计要以基层党组织实际建设任务为考核点,检查依据要以基层党组织实际工作内容为考核对象,佐证材料要以基层党组织实际工作过程为考核检查要求。在考核指标的设计、实践检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讨论研究,听取基层意见,确保考核指标体系真正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指挥棒”和“试金石”。
(三)以指标体系考核结果的应用为指标体系有效性的检验标准。为提高各级基层党组织应用考核指标体系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考核指标体系的权威性,应该将根据考核指标体系开展考核形成的考核结果的应用作为党建工作责任制三级考核指标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年度考核的分数,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66《党史博采》│ 2020第0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