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析清代的科举落第政策

2023-10-07 来源:意榕旅游网
【历史长廊】析清代的科举落第政策口韩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摘要:清统治者非常重视科举落第政策。本文从重视落第言论、允许阅看落卷、加恩年老落第者、举人大挑等方面对其略作探讨。关键词:清代;科举;落第[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9)11-0099—02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落第的士子如确实被屈抑,违法的考官会被严格办理;由于在形式上标榜“唯才是举”,给人以“朝为田舍郎、夕但若在发榜后,挟私造谣,毫无证据的肆行诋毁考官,刊刻为天子臣”的幻想。然而,由于录取名额有限,“喜的必落卷,在京的御史、在省的按察使则可依法对其进行缉拿,是金榜题名者,愁的则是名落孙山人。”对于名落孙山的士按律治罪。雍正元年(1723年),礼科掌印给事中缪沅奏请子们来说,当他们多年的艰辛付出与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形对闹事举子严加管理。建议如果确系考官舞弊,必按律例严成强烈的反差时,心情是复杂多变的,有的选择卷土重来;加治罪,“若毫无遮摭实,事属捏造,徒以下第不逞之心,有的选择教书育人、经商、参军,有的因承受不了落第的行此乱法凶残之事,以长刁风,以蔑功令,则立将光棍按律打击,选择了投敌,还有的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等等。例严加治罪”。C47道光九年(1829)乙丑科会试,浙江举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声誉,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历代统人顾宗伊落第后,将其试卷刊刻传布,认为考官袁文祥阅卷治者都极为重视科举落第问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对落第草率,并加以任意的讥评,被斥革为举人。后来经“同考官者进行安抚。到了清代,科举落第政策更加完善,既有沿检讨,袁文祥果属草率,查明属实,再交部议处。举此,可袭前朝之举,如明通榜,举人大挑等,又有其独特之处,以见不许应试者妄生怨尤,致长嚣风,倘无弊端,又须维持如允许阅看落卷、赏赐落第士子回乡盘费等。考官衡文之责任也”。(5]一、重视落第言论。严惩违法官员二、允许查阅落卷为了维持科举的声誉,维护社会的稳定,清朝统治者清代,由同考官分房阅卷,将拟选中的试卷推荐给主考与前朝相比,对落第者的言论更加重视,对违法的官员严官,主考官从各房推荐的试卷中选拔最终录取者,未经房考惩不贷。顺治时,浙江嘉善落第考生蒋廷彦、蒋文卓兄弟官推荐的试卷,以及荐而未中的试卷统称为落卷。清初,落刻写揭文张布于市,揭露房官张我朴以权谋私,顺治皇帝卷有的发交各学给领,但多数被任意丢弃。由于考官的不认听闻,加以严惩,张我朴被斩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真,士子们在辗转看到自己的试卷后,往往感叹命运的不乙卯科顺天乡试期间,又传考官贿赂公行,士子们大为恼公,高呼上当,颇感不平。怒,写文章对主考官李蟠、副主考姜宸英纳贿营私、逢迎为了监督各位考官,使之能够公平、公正的批阅试卷,权要进行抨击,并造作歌谣:“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顺治十二年(1653年),礼部尚书胡世安和御史聂杰上书朝甜头。”御史鹿佑也弹劾顺天考试的不公。为了平息众人的廷,建议“阅卷各需精心细阅。遍加批点,即文不中式,要不满情绪,清廷将李蟠、姜宸英逮至刑部,接受审查。(1)抹出不中缘故……,自今科为始,所有不中落卷,即于放榜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乡试榜发,苏郡中式者有十三之后刻期出示”,[6]以便考生查阅。顺治帝采纳了他的建人,此外多为扬州盐商子弟,士论大哗。于是,“下第士议,下令如果考生发现有阅卷不公的情况,可以据实呈礼部子数千人聚集玄妙观,推禀生丁尔戬为首,使人抬五路财题参。康熙年间,这一政策正式确定下来。康熙七年(1668神像入俯学,锁之于明伦堂。争作歌谣讥讽主考官左必藩、年),礼部议准:“……各房落卷,皆令同考官批出不中理赵晋,‘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或以纸糊贡由,开榜后,礼部、顺天府出示,于十日内,令本生领取原院之匾,改贡院二字为卖院”。[2]群情激愤下,清政府严卷阅看,不许藏匿勒索。如同考官妄抹佳文,本生即赴礼部加核实,将违法的赵晋等按律处斩,左必藩也被革职。雍呈验纠参”。[”正十三年(1735年),顺天乡试,工部侍郎顾祖镇任正主清廷允许阅看落卷的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首考,翰林学士戴瀚为副主考。发榜后,传许秉智以通贿赂先,可以使落第者明白自己不中的理由,对落第心服口服。获得解元。落第士子随即作对联讽刺主考官,“顾主司顾还可以通过分析考官的批示,对之进行反思,有助于了解自人情不顾脸面,戴学士戴关节不戴眼睛”,“事闻,革许秉己的实际情况,发现自身的优势,认清自身的不足,查漏补智举人,顾祖镇免官,戴瀚杖徒”。[3]缺,为继续科场之路做好准备。其次,这是对考官能否坚持万方数据o………………………匦巫瑾嗣【历史长廊】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阅卷是一个监督。康熙四十年(1701年)乙酉科顺天乡试,主考官校阅草率,落第卷多不加点,“下第者束草如人至其门戮之。事闻,汪露、姚士蕴均革职”。f83乾隆时期,科顺天乡试中式举人蒲庆阳试卷,朱御史李登瀛上奏,请直隶、山东等近省举人会试三科不中者可拣选知县,一科不中者改就教职。由于等待拣选的举人日益增加,到了乾隆时期,该政策已经成为虚名,不断有大臣进言希望政府采取疏通之法。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政府规定实行举人大挑制,经过会试正科心科者皆可参加,六年一次,重在形貌和应对,所谓“人文并选,身言之试”也。…]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考虑到“近年定例,将近四科举人扣除不挑,是应挑者皆系远科,恐人数过少,难以甄录,若将近科概行与挑,又恐挑取者多系新进,而科分较深者仍致淹滞”。f121因此,在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大挑时,规定,“著将近年乙卯、戊午、庚申三科举人扣除。其甲寅以上各科举人,俱准一律与挑”。[13]此后,举人会试三科后即可参加大挑。举人拣选、大挑使…部分会试不中的举人得以有机会参加到政权中来,满足了他们入仕的渴望,但由于清政府在挑选时往往注重“身”和“言”,以貌取人,而不是以个人的才能来挑选,这样,就容易使士子们丧失独立的精神,成为墨不符共十二处,经查明属实,“誊录、对读官交部察议”,蒲庆阳也被革去举人不准纳赎。C9)此外,落卷也是一凭证,落第者可以据此在返乡后领取赴京考试的路费。乾隆初,政府规定,凡参加考试的举人,由藩司所给公车银两,以落卷为凭,没有落卷的要追还入官。这一规定,既防止了冒领情况的出现,也体现了政府对落第士子的关怀和心理安慰。兰、加恩年老落第者赏给职衔对年老的落第者进行加恩赐始于宋代。为了笼络士人,宋朝采取了一种特恩制度——“特奏名”,即参加会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到达一定的年龄或举数,由礼部特予奏名,直接参加殿试,分别等第,赐予出身或官衔。金、元时期,下第举子五六十年以上者皆给予特恩。到了清代,执着于科场的人越来越多,以至出现了“祖孙同为状元者,如康熙十五年间丙辰科彭定求,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祖孙同为榜探皇权、官僚政治的附庸。此外,举人、贡生年年都在增加,一些考中进士的人都要等上~二十年才能分发到地方去做知县,这样,在正常的科举入仕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更别说落第的举人了。到了晚清时期,知县、学正、教谕等官缺更加有限,落第士子人仕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举人大挑已很难真正的实施,形同虚设。除了上述政策之外,清政府还通过睨通榜、中正榜、宣扬中举是命说等措施对落第的士子进行安抚,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平衡了落第±子的心态,维护了科举的声誉,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严惩违法官员始终没能控制住层出不穷的科场案,恩赐年老的落第:】i=子造成了更多的人埋头于科场等。但无论实际效果如何,这些政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们充分体现了清统治者为解决落第问题所者,雍正二年甲辰科王国安榜眼,嘉庆四年乙未科王引之探花,……;叔侄同为状元者,康熙九年庚戌科蔡以传,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咸丰六年丙辰科翁同稣,同治二年癸亥科翁曾源;父子同为状榜探者,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状元,五十四年乙未科缪日藻探花,乾隆二年丁巳科任端书探花……”。[Io】乾隆元年(1736年),出于对士子的同情抑或出于赞赏他们的执着精神,对之进行人道主义的鼓励和照顾,尚书傅鼐上奏,建议对七八十以上的年老举人酌量加恩,乾隆帝批准了他的奏折。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政府将加恩推及于乡试。规定,乡试放榜后,由札部核准请旨,年届八十之恩、拔、副、岁,优贡生赏给举人,廪、增、附生、例贡、例监年届八十赏给副榜,年届九十赏给举人。后来,会作出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对读书人命运的关心。在科举被废除了一个世纪的今天,我们仍走不出科场,学校考试、留学考试、职称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考试选才以各种形式存在。如何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关心读书人的命运,关注落榜者心灵的出路,仍是我们现在所丽临和应滚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试落第者,也由礼部详查年岁请旨,根据年龄的不同,特赐给不同的职衔,百岁以上的老人赏赐国子监司业衔,九十岁以』二者,赏给督察院都事衔、翰林院检讨衔、大理寺寺承衔、国子监司业衔等,八十岁以上者翰林院检讨衔等,七十岁以j二者国子监学正衔、翰林院典簿衔等。据恍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54铸L部・贡举・恩赐》记载,整个乾隆一朝,对七八十以上参加会试的年老落第者的恩赐就达20次之多,人数达到几百人。这是历朝所没有过的。[1][2][3][5][8][9][10][1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306、309、311,319、309、312,335-336、95i[4]李世愉.科举生活掠影[M].沈阳出版社。2005:244.[6]礼部尚书胡世安陈科场条例题本.历史档案[.『].1987,3:17—18.对年老落第者进行恩赐,表面上打破了科举公平竞争的原则,实际上却增强了科举制的吸引力,政府的恩赐行为慰藉了落第士子们屡受摧残的心灵。对防止他们进行激烈的抗争、反叛朝廷等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四、举人大挑清代,落第的举人除了继续参加会试之外,还可以通过[7]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47).礼部・贡举・内帘阅卷.中华书局。1985.[12][13]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47).礼部・贡举・举人大挑卷.中华书局,1985.拣选、大挑等途径进,M-J:途。清初旧例,举人会试三科,就可以拣选知县,就教职者不拘年份;顺治十五年(1656年)规定,远省的举人参照旧例,直隶等近省举人会试五科才有资格参与拣选,三科方准就教;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作者简介]韩芳(1981一),女,河南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Ill:lllllI《;il:圃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万方数据责任编辑:邱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