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策略
如果把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比作树,那么提问是树的主干,幼儿的回应与表现是那上面的树冠,枝繁叶茂的树势必要有挺拔有力的主干支撑。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关键,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就显著。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易受外部作用影响,以无意识记为主,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针对他们的特征,我们开展 了研讨,以《糖怎么不见了》为例,谈小班科学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策略。 一、以神秘的口吻提问。
科学活动知识性比较强,它主要是探寻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人理解掌握。小班孩子观察能力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小班孩子的提问可以神秘的口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为萌发幼儿探究糖在水里现象的兴趣,教师有意压低声音、神秘地说:“糖宝宝悄悄告诉我它喜欢水,想请小朋友送它到水里去,猜糖宝宝到了水里会变、变、变吗?”最后三个字“变、变、变”停顿有力,音量由低到高,“变”让幼儿感觉很神奇,也就愿意猜想“真的会变吗?怎么变?”,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把老师当成魔术师,眼睛紧盯不放,期待着奇迹马上出现。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可以用“聚精会神”四个字来
形容,因为教师神秘的口吻增强了他们观察的目的性,对有关事物的注意程度就高,保持注意的时间也就越长,观察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二、拿直白的语言提问。
小班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力不强,词汇量也少,他们对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与词汇比较敏感,这类词语首先能够在幼儿大脑中引发想象,接着大脑把信息传递给身体其它器官,就有了语言和行为的反馈。因此对小班孩子提问的语言要直白些,能够激起幼儿思维共鸣,明确回答的指向,才会投入到积极思考的行动中。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幼儿动手操作发现了糖在水里的变化后,第一位教师马上引出“溶解”的概念,“溶解”对小班孩子来说比较深奥,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在教师接着抛出“还有什么东西也能溶解”的问题时,幼儿一脸茫然无知的状态,教师只好唱独角戏。第二位教师没有马上总结出概念,而是拿一系列直白的语言进行追问:“糖宝宝变了吗?怎么变得?最后怎样了?”、“那糖宝宝到底藏到哪里去了?你怎么知道的?”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糖宝宝慢慢地变少,最后不见了;”“糖宝宝藏在水里了,水变成了红糖的颜色,叫糖水。”教师在此时提升出概念就顺理成章,一下子被幼儿理解与掌握了。 三、用拟人的手法提问。
皮亚杰认为,学前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主客体互渗的阶段,他们
认识科学带有明显的“泛灵论”的特点。小班孩子在此方面的特征尤为明显,他们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想象成和人一样有思想、能感觉、会交流,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好像童话般美妙多姿,不仅小动物能唱能跳,而且花草树木、星星月亮等也都能说会道,童话世界就像磁铁般强烈吸引着孩子去探究。反之那些缺乏生命力的东西就不会引起孩子多大的兴趣。因此,对小班孩子可用拟人的手法提问,让他们产生喜欢、有趣的感觉,思考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把糖拟人化,赋予宝宝的角色身份,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兴奋点。“请小朋友将碗里的糖宝宝变一变,把它变没?你想怎么变呢?”、“红砂糖宝宝到了水里会藏起来,其它的糖宝宝也会这样吗?”等问题将糖变成和孩子一样的身份,喜爱自己的孩子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同样喜欢“糖宝宝”,对糖宝宝的关心也就能充分表现出来,纷纷参与到思考与发言中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变游戏的方式提问。
小班孩子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于某个对象。因此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效度基本取决于他们对学习任务兴趣度的高低上,如果他们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度高,那么他们接受学习任务的愿意度就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效度也高。反之,如果兴趣度低,那么就会带来接受任务的愿意度及完成任务的效度都低的连锁反应。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
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用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望,这是个很好的启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去玩,教师巧妙地将学习任务渗透其中,要求幼儿玩中发现秘密,趣味性大大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也就较为强烈。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问:“其它的糖宝宝是不是也像红糖宝宝一样会藏起来?请你去玩一玩吧。”幼儿得到去玩的指示,兴趣立马就有了,纷纷玩起各种糖宝宝在水里的游戏来,乐滋滋地加糖、放水、搅拌、观察,边玩边把发现的秘密惊喜地告诉同伴和老师。就这样,幼儿通过玩游戏自主习得糖的可溶性知识,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就高。
五、按情境的思路提问。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模仿力,喜欢模仿现实生活情境并有栩栩如生之感。在组织小班孩子集体教学活动时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一定要遵守,即《纲要》所说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生活经验对于幼儿来说就像鱼儿与水一样亲密,脱离了生活经验的教学让幼儿感觉陌生,不能引起认知与情感冲突。相反,贴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与教学活动之间就会产生心电感应,蕴藏在幼儿大脑里的智慧源泉就会汩汩流出。因此,对小班孩子来说,创设情境是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创
设情境的途径很多,我们认为提问情境非常有必要,因为按情境的思路进行提问能够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让幼儿判断盐、果汁粉、沙子能否和糖一样溶化,为激发幼儿发表言论的积极性,教师将问题情境化:“小朋友看,盐、果汁粉、沙子也来了,它们在争论着,说自己在水里也能溶化,它们说得对吗?”因为问题带着“争论”的情境,幼儿大脑中就会勾勒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判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引发出一场幼儿原有经验之间的争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幼儿理解掌握就较为深刻。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江苏 2156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