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2022-04-12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作者:张戎茸

来源:《求知导刊》2014年第10期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融合了语言和文化两种要素,并且这两种要素缺一不可。本文将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分为了知识文化教学和交际文化教学两个部分来探讨,试图展示和剖析目前文化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理论成果。知识文化教学几乎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各个阶段都得到了较多重视,而交际文化教学目前却没有受到同等程度的认可,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交际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文化教学;交际文化教学

2014年9月27日成为了首个“孔子学院日”,在这一天,海外123个国家的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的师生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共同庆祝了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孔子学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也希望外国人在学好汉语的同时,了解当代中国、理解中国文化。毋庸置疑,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向外国人介绍哪些中国文化?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这些问题困扰着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的师生,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回答也莫衷一是。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文化教学一般包括两种课型,一是在语言课之外另设专门的文化课,以讲解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内容涉及汉语词汇文化、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文化技艺等方面;二是语言课中融入文化教学,适当导入知识文化的内容,但是以交际文化为教学核心,目的在于帮助外国人成功地与中国人的交往,涉及问候、寒暄、请客、做客、寻求帮助、咨询意见、商贸洽谈等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两种不同的课型设置,基于对文化的不同分类和定义。第一种课型中,文化被看做是文明的象征,由一系列文化产品构成[1];而第二种课型,则关注作为“交际”的文化,文化长久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1984年张占一先生首次提出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划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个部分[2]。为方便论述,笔者也采用这一观点。 一、知识文化教学

首先,我们来讨论知识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笔者赞同从初级汉语水平阶段开始,就进行知识文化教学,并且独立于语言课程,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专门开设技艺课程,例如,舞蹈、武术、剪纸、书法、围棋、古典乐器、烹饪等培训课程,不过在这样的课堂上往往需要大量使用英语或者外国学生的母语辅助教学,对于教师的外语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一年的汉语学习,零基础的外国学生大多可以系统掌握汉语的基础语法,并且拥有满足日常交流的词汇量。因此,中级班的语言课堂上,教师们可以通过讲解成语谚语故事、历史典故、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方式来充实知识文化教学的内容。此外,汉语词汇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能成为课堂上讲解知识文化的切入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但是,语言课程的任务是训练外国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课堂上涉及文化知识的时间往往相当有限。就中级班学生的汉语水平而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会让他们非常困扰。在初中级阶段,多姿多彩的技艺课程可以迎合外国学生的好奇心,符合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最初印象。但是,如果过度强调技艺课程,反而可能让外国学生将中国文化看得浅薄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道仅仅是各色美食、琴棋书画、中国功夫?对于高级班的外国学生而言,这些中国文化产品,可能只是业余兴趣爱好,他们大多数已经在中国生活多年,或者在国外就有长时间学习汉语的经历,甚至在国外大学就读的就是中文专业。因此,他们也许更希望了解那些长久影响着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传统文化思想。笔者认为,高级汉语水平班级的教师都最好是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高级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常常令老师们也十分惊喜,例如孔孟老庄、唐宋文言文、明清白话小说、当代散文等都是学生们理解能力范围内的学习内容。

目前,虽然国内外院校为外国学生开设的文化课程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是知识文化教学几乎在学习汉语的各个阶段都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交际文化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同程度的认可。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交际文化教学是否与文化知识教学同等重要?有关交际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这里举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3]。一家经营长江游轮业务的美国公司的总经理讲述了他们一次令人沮丧的招聘经历一名在北京和美国学习了四年汉语的美国人凭借流利的汉语和出色的幽默感,成功通过了纽约总部公司的面试,成为了这家游轮公司的驻船代表。但结果是,这位美国驻船代表的笑话,不仅没能打动中国同事和游客,而且还常常被误解为侮辱。更可悲的是,他近乎完美的汉语发音和语法将这些无意的侮辱传达地准确无误。外国学生可以流利而正确地说出中文,却在和中国人的实际交往中遭受极大的挫折,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正因如此,以社交礼仪和规则为核心的交际文化教学才显得不可或缺。 二、交际文化教学

接下来,本文将重点讨论交际文化教学的相关问题。什么是交际文化?这里笔者提供两种定义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是张占一教授的意见:“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4]第二种是郭锦桴教授的观点:“交际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要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文化行为模式以及思维偏向特点。”[5]

那么如何进行交际文化教学?这里我想推荐吴伟克(Galal Walker)教授的“体演文化教学法(The Pedagogy of Performing Another Culture)”作为交际文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在《体演文化教学法》这本中英文论文集的序言中吴伟克教授解释了“体演文化(Performed Culture)”这个术语[6]。这里“体演”一词包含了体会、体验、表演和演出多重含义。在他看来,我们在说一门外语时,类似于在表演一种外国文化。通过理解和再现某种外国文化中的行为方式,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学习这门外语和这种外国文化。在讨论文化与外语学习的关系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吴伟克教授提醒我们,传统的教学法往往对待文化如同“死尸”。文化不仅是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的文物或者图书馆的书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文化也鲜活地存在着。笔者认为交际文化,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存在形式。有关文化和语言的联系,吴伟克教授指出外语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反复灌输和训练异国语言和社会中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以便学生形成符合目标文化期待的行为模式。因此,设计一门语言课程,其主要任务就是选择、分析和展现那些可以由学生体演,由教师评判的文化事件。

至于如何运用体演文化教学法设计课程,吴伟克教授提出了几点基本设想。首先,学习用某种外语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在外国文化中相互了解彼此意图的能力。其次,文化是意义的来源,因此使用某种特定语言进行交际受制于这种文化框架。作为个体,如果想要在外国文化中,理解外国人的意图,并且也使自己的意愿为外国人所接受,那么必须意识到个人在一种文化中的行为受到这种文化约束,甚至有时他只能成为那种文化所允许的人。此外,学习体演一种文化,必须构建对那种文化的记忆,而创造教学情景是构建文化记忆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笔者认为,从学习汉语的最初阶段,汉语教师们就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交际文化教学。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教授外国学生汉语,教师们都应该经常向学生们演示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特别是可能引起他们不解的场景,然后指导学生们探讨在这些场景下如何理解和应对。

比如说,在欧美国家,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会保持亲切的态度。如果在路上遇到了迎面而来的陌生人,美国人会微笑着打个招呼;在英国,司机在会车时,即使根本不认识对方司机,也会互相挥挥手表示礼貌;法国人可能跟刚认识的朋友热情地吻面告别。欧美学生来到中国后,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他们发现原来只有认识的人之间才会保持这样的礼仪,和陌生人应当保持适度的距离。如果对一个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微笑着打招呼,可能会引起别人的疑虑。如果对刚认识不久的朋友太过热情,可能会引起反感。

因此,在课堂上,汉语教师需要创造相应的真实场景,并且加以演练,最大程度上缓解外国学生在中国生活时可能产生的疏离感,降低误解和冲突发生的几率。

同时,我们必须提醒外国学生,学习一门外语,融入和接受它的本土文化,主动放弃自己的母语文化是前提条件,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怀疑和排斥的态度,并且试图以自己的文化视角去审视评判他国文化,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困境。以这样的学习态度,即使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依然如同身在汪洋中的孤岛,读不懂中国文化,也看不懂中国社会,更加不可能和中国人愉快地相处。正如吴伟克教授的告诫:我们在体演外国文化时,如同身处别人的文化游戏里,极有可能引起精神上的不安感。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尽可能放弃母语文化中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免目标文化被迫休眠。

总而言之,知识文化教学和交际文化教学一脉相承,并没有泾渭分明之说。如果没有对于中国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知识文化的积累,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和中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的,因为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文化。 参考文献:

[1](美)莫 兰.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9:46. [2]李晓琪主编.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1.

[3][6][7]吴伟克主编.体演文化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4]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03):22. [5]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7.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