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2023-09-21 来源:意榕旅游网


记叙文(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开头作用: 内容:1.概括该段的具体内容;2.开篇点题、主旨;3.设置悬念,引起兴趣;4.奠定情感基调。 结构: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作用: 内容:1.概括内容;2.表达作者情感,点明中心。 结构:1.承上启下;2.照应前文;3.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作用: 内容:1.概括内容;2.深化主题。

结构: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更严谨。

散文阅读

一、整体感知全文。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三、 四、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描写和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在散文和小说阅读中,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侧重。

1.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感或思想;突出主题。 环境描写的答题模式:

(1)描写了……的场景; (2)交代了(时间、地点……); (3)渲染了……的氛围;

(1) (4)衬托、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2) (5)表现出…… (3) (6)表达了……的感情。

2.散文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含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能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从抒情方式看,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略)

五、散文结构手法:线索、铺垫、过渡、照应等。

1.线索。散文线索通常有以下5种: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②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2.铺垫。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衔接自然、结构完整。 4.照应。作用:首尾呼应往往使文章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六、散文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反复、对比、对偶、夸张、设问、引用等。 修辞 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地表现……

七、散文的表现手法。泛指写作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2.咏物类——托物言志

3.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4.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5.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6.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有的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以实、虚实相生)等手法。

八、散文语言(诗歌语言)。

分析散文(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小说阅读

一、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二、小说中人物的刻画: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 三、小说布局谋篇: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四、小说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答题模式:三步答题法(举例) (一)比喻:

1.“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夏洛蒂比作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生动形象地突出她不屈的精神,表现了她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的生命力。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群的洁白,草原广袤无垠、一碧千里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草原和羊群的喜爱之情。

(二)说明文(打比方)

1.“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海洋比作聚宝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海洋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让我们不至于觉得太枯燥、太乏味。

2.说明文(列数字 作比较)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句话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精确地说明了金字塔高大雄伟的特点,直观地强调了金字塔的高,与40楼的高楼大厦差不多高。

3.“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中“几乎”一词能不能删?为什么?

答:不能删。删了“几乎”显得太绝对化。“几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其他地区可能还有麋鹿,只是未被发现。用上”几乎“符合逻辑,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