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研究

2022-12-22 来源:意榕旅游网
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研究

作者:郝亚楠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年第8期

摘要:当前民间借贷活跃,“过桥贷款”在目前企业外部融资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成为企业“还旧借新”持续取得银行贷款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银行信贷部的一项“灰色业务”,对银行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本文深入分析银行员工违规操作“过桥贷款”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引发的主要问题,并探讨防范与化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过桥贷款;信贷风险;风险防范

近年来由银行员工牵头撮合“过桥贷款”,员工充当资金掮客,骗取客户资金后卷款外逃案件频发。银行为何会有“灰色地带”?员工私自办理过桥业务是银行责任还是员工个人责任?员工违规操作“过桥贷”是银行个例还是普遍现象?基于“过桥贷款”视角揭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信贷操作风险,由此折射出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一、“过桥贷款”引发的潜在风险

1.加大企业融资成本。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常常出现资金缺口,不能按时归还银行贷款,企业为了保持资金正常运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民间融资以“过桥贷”方式还款。根据温州民间借贷服务网显示,截止2017 年4 月21 日,民间借贷利率15.83%,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达到16.26%。企业面临资金匮乏和融资约束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门槛低但利息高的民间借贷公司,融资成本可能会高达40%,“过桥贷”的巨额融资成本直接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导致偿债能力下降,企业资金链持续紧张,加剧企业资金风险。

2.诱发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银行客户经理及员工,为完成银行绩效考核目标,将银行不良贷款控制在信贷风险考核指标有效范围,避免银监会的贷款审查,只关注于企业贷款能否按时归还,对于企业还款来源并不知悉。当企业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时,银行高管、员工纵容企业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过桥贷”方式还款。更有甚者,银行高管或员工利用业务往来积攒的人脉资源以及大量的借贷需求信息,在企业和银行“过桥贷”业务中充当资金掮客,为借款提供保证,赚取高额手续费。

3.掩盖企业真实信用。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信用、更高的授信等级以及下阶段银行续贷资金需求,自有资金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企业会采取于“过桥贷款”方式还款。一方面,“过桥贷”借款关系复杂,资金交易较为隐蔽,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银行难以发现企业还款资金来源存在问题,不能充分掌握企业真实资信状况,直接加剧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依赖“过桥贷”方式还款,面临巨大的高额利息负担,直接限制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企业资金流随时面临断裂风险,破产倒闭一瞬之间。

4.加剧银行信贷风险。“过桥贷款”滋生了一系列的灰色产业链,出现了大量以民间融资为主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使实体融资陷入恶性循环。企业采取“过桥贷”手段偿还银行贷款,从现阶段银行账面上看,合理控制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但实际上,“过桥贷款”只是自欺欺人,加倍放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企业偿还贷款是为了获取下一阶段续贷,依赖于高利息的“过桥贷款”,高额融资成本与企业自身经营收益不相匹配,直接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一旦经营不善,只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并破产,使得银行放贷资金难以回笼,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二、“过桥贷款”原因分析

1.银行流程缺陷。银行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银行为规避风险,发放的企业贷款大多为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贷款,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周期严重不匹配,企业在经济下行和资金持续紧张的压力下,导致贷款到期无资金偿还,不得不采用“过桥贷款”周转。同时,银行信贷管理规定“还旧借新”,即企业必须偿还贷款后才能续贷,企业还款能力不足,贷款到期,只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偿还贷款,以取得下阶段续贷款项,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2.银行高管降低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日益加剧。客户经理作为市场化的考核主体,往往承受巨大的考核压力,其业绩水平决定其薪酬福利。不良贷款和高管薪酬的直接挂钩,使得客户经理与企业之间产生高度的利益捆绑。当企业资金状况不佳,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客户经理无法坚持客观理性态度,采取正当不良贷款清收方式,反而倾向于对风险进行掩盖和粉饰,只关心贷款能否收回,对于企业采取“过桥贷款”还款保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纵容了企业“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

3.银行员工觊觎高额“提成”。当前,银行员工成为资金掮客的主力军,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利用银行续贷前的“空白期”,撮合“过桥贷”。员工利用与客户的业务往来,掌握大量的借贷需求信息,在企业迫切续贷期间,为民间借贷双方“牵线搭桥”,从中收取高额手

续费。个别员工为借款提供个人连带责任保证,或直接投放高利贷向借款人提供短期周转资金。

4.供应方追求高额收益。“过桥贷款”的供应方大多为民间借贷公司,对于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来说,“过桥贷”具有利息高、周期短的优势,加上借贷业务多为银行内部员工介绍,员工手中的大量借贷需求较为可靠,有企业资产抵押、企业法人担保和银行贷款承诺等保障,放贷资金基本都能收回,赚取超高收益的同时风险较低。

三、对策及建议

1.科学设定贷款期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产业及市场运行情况、企业资金实际需求、占用和回笼情况,关注产业及市场运行等非财务因素,科学合理制定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相匹配的贷款额度及还款期限。

2.创新企业还款方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转变贷款到期后全额归还本息才能再获得贷款的“一刀切”还款方式,应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营运资金周转期限,创新开发企业还款方式,如分期付款法、期限拉长法、期限年审法和额度循环法等,为企业留足适应期和缓冲期,解决企业还款续贷面临的资金压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稳定资金支持。

3.加强贷后管理工作。银行业应正确认识贷后管理重要性,有机整合客户维度和产品维度的贷后管理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开通客户资金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对客户动态和资金流向的跟踪管理,对档案、台账、抵押物做到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持续监测,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置信贷风险隐患。

4.优化信贷人员管理。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和考核指标,注重信贷业务的质量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性,设定风控目标,避免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适当调整不良贷款率与员工绩效考核和高管薪酬的过度捆绑,减轻员工降低不良贷款指标的压力,从不良贷款清收角度的质量指标衡量员工业绩,重视综合的、多维度的考核,确保信贷员考核的合理性、适用性。

5.建立专业化的审贷模式。各银行业应合理设置审批流程,根据客户信用等级、行业状况及业务品种等制定差异化审贷模式,强化分类管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设置评级、授信、抵押品评估和信贷业务审批一站式打包业务模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企业资金流向、抵押品担保及经营状况实行动态监管,对符合“正常”类标准续贷要求的优质客户,取消“还旧借

新”的续贷审批模式,从根源上避免企业借助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的高成本“过桥贷款”方式维持资金周转。

参考文献:

[1]朱竹箐,许莉.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5(20):110-112.

[2]甘煦,陶绪翔.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J].金融与经济,2014(04):94-96.

[3]于元周.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S3):77-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