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布置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实现途径
朱明姝
德惠市第二实验小学 吉林 德惠 130300
摘 要: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评价能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以便及时提出改进教学措施、提升教学效率。随着“减负”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家长和学校也向教师要成绩,为了在不增加课时、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成绩,教师应该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作业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实现途径
引言 长久以来,学生对于数学作业的理解仅局限于常规性的做题运算,教师也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寻找学生在解题训练中所犯的错误上,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找到学生的知识漏洞,并指导学生改正。但是从长远来看,教师的这种作业辅导模式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渐渐被大量的解题训练所磨灭,思维创新能力不仅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反而逐渐被消耗殆尽。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和教师都把作业当成任务来看待,却忽略了作业本质的功用。作业不仅仅是学生解题运算的过程,作业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解题运算,还需要学生将其解题思路展现在作业本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解题步骤仔细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讲题习惯,并据此向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这才是作业有效性的初步体现。 1、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部分教师已经从应试教育的理念下走出来了,但如何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仍然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一大难题。“一刀切”的作业形式仍然是当前数学作业中的主流形式,虽然作业变得有趣了、开放了、灵活了,但是不够个性化、人性化,无法真正全面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一直都是让我们数学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 二是作业设计实践性不足。书面作业是小学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虽然这类型的作业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所不足。数学教材虽然进行了改革,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涉及的生活应用题型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仍然忽略了作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如何让作业更具有实践性也是我们数学教师探讨的有一个话题。 三是课后作业反馈不足,缺乏师生的互动性。通常数学教师在改学生作业时,多是批改对错,画“√”和“×”,这种作业反馈形式缺乏人文性,毫无建设性,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容易降低学生的做作业的积极性。在评价作业时也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问题,或者褒奖和鼓励学生,导致学生也不会去认真理清楚答题思路。久而久之,学生会累积越来越多知识盲点,极不利于学生后续学习。 2、布置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实现途径 2.1布置分层练习任务,引导小组完成团18
幸福生活指南
队任务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的方式,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所谓分层教学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将学生有效地分为若干个小组,不同小组的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学习。另一种形式是将学习的内容分为不同的层次,鼓励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去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分层的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更适合在课后作业中呈现。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练习题目,根据题目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并要求小组学生按照由简单到困难的顺序开展相关的作业练习,以便更方便地引导小组学生开展学习。当教师根据相关内容设计好对应的题目后,就可以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相关的学习。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共同完成相同的题目,再通过“答案—讨论—解题”的方式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对于一些考查学生对于不同形体特性的综合认识的题目来说,教师则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各种图形的方式来更好地完成。也可以通过分任务练习的方式开展相关练习,将不同难度的题目交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来完成,学生完成相对应的题目后,再组织他们开展深入交流,从而确保练习题目的顺利完成及其本身的正确性。在学生开展相关练习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练习过程中的相关表现,及时提醒一些无法全身心投入的学生,让其更深入地开展相关活动。当小组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时,也应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2.2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内容 第一,根据难易程度合理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作业的完成状况,通过小组划分的方式设计作业。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增加
作业难度;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要设置
简单的作业习题;对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
学生则要增加基础性的知识,等等。第二,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合理设计作业内容。教师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分析学生学习特征,
综合数学知识点、知识内容,通过灵活的方
式进行层次划分,进而凸显数学作业的效果
与质量。根据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有针对地设置作业
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分析学
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学习的重点,提升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避免盲目设计等问题,
提升作业针对性,保障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
业。第三,掌握学生实际需求。分析学生的
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以及记忆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合理、分层次地布置作业,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第四,灵活布置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展,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掌握能力,保障教学重点与内容的一致性,进而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在作业设计中要掌握学生的具体变化状况,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学习能力、进步空间等合理地进行作业设计,要凸显作业设计的激励作用,进而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3“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作业形式不能完全脱离书面作业形式,书面作业模式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验,在做书面作业的同时能够锻炼学生沉静平和的心态。将书面作业和信息化软件下的在线作业相结合,才能对作业模式产生优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此外,学生的作业情绪在作业质量上有着重要影响,有些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无法静心,总是被外界事物打扰;有些学生则遇到难题就放弃,挑着简单的题目做;有些学生则对作业产生厌烦
情绪等。因此,学生个人的学习情绪关系着个人作业习惯的培养,随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作业效果。如“班级优化大师”APP,它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学生激励和鞭策,使学生能够自我意识到自身学习情绪对学习造成的影响,并且此款APP还精确分析学生学习的优势劣势,让学生在不走弯路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结语 总言之,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时洞察学生的思维模式,落实作业反馈和评价,从而让作业真正变得有价值,真正课依托作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2):186 [2]陈小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10):82 [3]周娟.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7(12):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