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 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程编号:
中国XXXX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1 1.1 概述································································································································································ 1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 2 1.3 编制依据及可研报告研究范围 ··············································································································· 6 1.4 主要指导思想和技术原则························································································································ 7 1.5 推荐方案与研究结论································································································································· 7 第二章 项目目标及效果分析 ··················································································································· 12 2.1流域规划及目标 ········································································································································ 12 2.2 效果分析 ····················································································································································· 12 2.3 清洁生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总量控制 ····················································································································································· 15 第三章 工程技术方案································································································································· 16 3.1 废水来源及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处理工艺选择············································································································································· 16 3.3处理效果预测············································································································································· 27 3.4工程设计方案············································································································································· 21 3.5治理前后污染物排放对比 ······················································································································ 29 第四章 原、辅材料供应 ···························································································································· 31 4.1主要原辅材料············································································································································· 31 4.2 动力······························································································································································ 31 第五章 公用、土建工程及配套设施 ······································································································ 32 5.1 总图······························································································································································ 32 5.2 土建工程 ····················································································································································· 33 5.3 电气设计 ····················································································································································· 35 5.4 自控仪表设计 ············································································································································ 37 5.5 配套工程设计 ············································································································································ 38 第六章 厂址条件和厂址位置 ··················································································································· 39 6.1 地理位置 ····················································································································································· 39 6.2自然条件······················································································································································ 39 6.3 厂址选择 ····················································································································································· 41 第七章 环境保护·········································································································································· 42 7.1 建设地点外环境········································································································································ 42 7.2 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42 7.3 三废治理 ····················································································································································· 42 7.4 环境监测 ····················································································································································· 43 7.5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44 第八章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 46 8.1工程概况······················································································································································ 46 8.2 职业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6 8.3 主要防护措施 ············································································································································ 47 第九章 消防 ·················································································································································· 49 9.1 设计依据 ····················································································································································· 49
9.2 防火及消防措施········································································································································ 49 9.3 消防组织 ····················································································································································· 50 第十章 节能 ·················································································································································· 51 10.1 节能产品的选择 ····································································································································· 51 10.2 节能措施··················································································································································· 51 10.3 管理和设备维护 ····································································································································· 51 第十一章 生产组织和劳动定员 ··············································································································· 52 11.1 管理机构··················································································································································· 52 11.2 人员编制及生产班次 ···························································································································· 52 11.3 人员培训··················································································································································· 52 第十二章 施工条件和进度计划 ··············································································································· 54 12.1 施工条件··················································································································································· 54 12.2 进度计划··················································································································································· 54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56 13.1 编制依据··················································································································································· 56 13.2 项目总投资估算 ····································································································································· 57 13.3 资金来源及资金筹措 ···························································································································· 57 13.4 投资计划··················································································································································· 57 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 ····································································································································· 58 14.1 总经营成本费用估算 ···························································································································· 58 14.2 资金来源··················································································································································· 58 14.4 评价结论··················································································································································· 58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59 15.1 结论···························································································································································· 59 15.2 建议···························································································································································· 60
附图、附件:
附图1 厂址区域位置图 附图2 水系图 附图3 工艺流程图 附图4 工艺平面图
第一章 总 论
1.1 概述
1.1.1 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程 承办单位: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 项目法人代表: 建设地址: 承办单位概况:
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系国有改制企业,前身为XX市XX煤矿,始建于1935年,1956年收归国有,1959年升为市属煤矿,2001年成立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286万元。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300kt/a:其中向家寨煤矿一井核定生产能力180kt/a,向家寨煤矿二井核定生产能力120kt/a。公司2008年实现产值1.5亿元,利税1500余万元。
1.1.2 项目建设地点
。
1.1.3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1.1.4 研究工作概况
自我公司与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就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达成共识后,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设备询价、收集资料,对矿井含盐废水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1
和分析,并按《四川省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导则》的要求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研究的问题有: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3.项目建设的经济分析评价及投资估算。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1.2.1 项目的提出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70%以上,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势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无法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据统计我国40%的矿区严重缺水,已制约了煤炭生产的发展。我国矿区多处于山区,水资源更为缺乏,地表水又多为间歇性河流,枯洪水季节流量相当悬殊,常年流量稀释能力差,排入河流的污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处理矿井含盐废水,对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保护地表水环境、实施污染物减排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形式下,企业提出新建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程处理废水、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是十分迫切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成为制约企业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和国家环保
2
局相继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5] 22号文、《国家环保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 [2005] 114号文件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的通知》川办函[2007]85号文,对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严重的行业提出具体要求。
为了节约水资源,推行清洁生产,现污染物减排,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决定对目前的矿井含盐废水进行处理,项目新建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废水处理能力120m3/d。采用“混凝沉淀+三效蒸发”作为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矿井含盐废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于井下降尘,实现矿井含盐废水零排放。
项目总投资412.22万元。 1.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水环境整治的需要
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矿区内无大的河流,主要纳污水体是XX小河,流向由东向西,属季节性小溪,枯水期流量很小,夏季暴雨后河水猛涨,流量较大。XX小河向东汇入仁寿筒车堰小河,流入越溪河,越溪河于宜宾县邓头溪汇入岷江。
岷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乐山等12个县(市、区),在宜宾汇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4万km2。随着经济的发展,岷江流域水质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
3
枯水期河流水量的人为减少,导致流域水环境容量逐年降低。本项目地处岷江流域,提出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实现污染物减排、污染物达标排放,是岷江流域水环境整治的需要。
2、项目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循环经济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它是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可以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为贯彻落实中央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建设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程,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控制污染排放,符合中央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
3、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矿井含盐废水属于富含大量金属盐类的高浓度废水,直接排放进入水体,将造成地表水水质的严重恶化。
本项目为废水治理工程,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2011年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鼓励类 “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15.“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产业。因此,项目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4、项目建设是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XX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矿井含盐高浓废水,如果不加以处理超标排放,会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
4
染。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保护岷江流域生态环境,实现“还岷江清水”、减少污染排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得到持续稳步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项目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该公司诚信、务实、业绩、创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的知名度,展现名牌企业的风彩,促进企业走上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正轨,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国际、国内的市场环境。
5、本项目建设是保护岷江生态屏障的需要
XX市XX煤矿地处岷江流域、生态屏障范围,该区域的水环境的优劣与长江水质紧密相关。如果岷江流域有关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势必造成岷江水体污染,给下游的用水安全造成威胁。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改善也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必须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服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有利于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企业走上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正轨;本项目的建设,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环保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办函【2007】85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的通知》精神具体措施,达到治理污染,保护岷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目标。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5
1.3 编制依据及可研报告研究范围 1.3.1 编制依据
1.川办函[2007]85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5.《国家环保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05]114号;
6.《四川省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导则》; 7.《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9.国家、部门、行业、地方其他现行有关规程、规范及标准; 10.业主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1.3.2 可研报告研究范围
根据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关于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结合矿井含盐废水处理的具体内容,本报告研究范围包括:
1.含盐废水处理技术方案可行性研究; 2.项目目标及效果分析; 3.项目建设条件研究;
4.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5.项目建设进度、劳动安全卫生、节能及消防。
6
1.4 主要指导思想和技术原则 1.4.1 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川办函[2007]85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的通知》精神,按照《国家环保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05]114号)文件规定,为防止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切实有效地削减废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效处理高浓度矿井含盐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努力提高岷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1.4.2技术原则
1.减少废水排放,使处理系统排放水稳定地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以降低水耗、资源利用、节能为重要的设计指标; 3.采用成熟、先进的工艺技术,减少投资风险;
4.工艺和设备的选用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遵循实用、高效、节能的原则;尽可能节省投资,便于管理、便于操作运行。 1.5 推荐方案与研究结论 1.5.1 项目内容与建设规模
本项目新建废水处理工程,内容如下;新建废水处理站,处理能力120m3/d,处理对象为矿井含盐废水。 1.5.2 处理工艺
本报告推荐采用“混凝沉淀+三效蒸发”,作为矿井含盐废水处
7
理工艺技术。(详见工艺流程图) 1.5.3 厂址
本项目场址位于四川省威远县两河镇广阳村一社(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厂区内)。 1.5.4 水、动力、交通
本项目用电利用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现有供电系统,经核实其现有供电能力能满足本项目建设新增需求。
其余公辅设施均利用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原有系统即可满足本项目建设的需求。 1.5.5 环境保护
本项目属于环保项目——矿井含盐废水处理,通过新建污水处理系统,将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后全部回用,实现矿井含盐废水零排放,达到减少企业水污染物排放进入水环境的目的。 1.5.6 劳动定员
废水处理站劳动定员设置7人。 1.5.7 投资估算与效益
本项目总资金共计412.22万元。
工程总投资为土建费+设备费+管道及安装工程费+工程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412.22万元。
建筑工程投资: 29.73万元,占总投资7.21%。 设备购置费:266.44万元,占建设投资64.64%。 安装工程费:32.28万元,占建设投资7.83%。
8
工器具及备品备件费:2.66万元,占建设投资0.65%。 建设工程其他费用共计57.77万元,占总投资14.01%。 本项目基本预备费:23.33万元,占建设投资5.66%。 本项目资金来源,全部由业主自行筹措。 1.5.8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生产期平均年总成本97.31万元。 生产期平均年经营成本59.89万元。
项目建成后,矿井含盐废水经“混凝沉淀+三效蒸发”处理后,污冷凝水回用于煤尘喷水,盐浓缩结晶后进行综合利用,每年可减少向环境排放氯离子4018.8t/a,废水实现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对岷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有较大的贡献。 1.5.9 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项目建设周期预计10个月。 1.5.10 研究结论
本项目建设是岷江水环境整治的需要;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是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岷江生态屏障的需要。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改善也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必须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服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有利于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
9
展,从而促进企业采煤产业走上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本项目的建设,达到治理水污染物、实现污染物减排、保护岷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目标。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本项目财务评价经济效果较好,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项目建设条件良好,建设规模符合企业目前生产的需要,可望带来较佳经济效益和显著环境效益,论证可行,建议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并予以重点支持。 1.5.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1 2 2.1 2.2 2.3 3 3.1 4 5 5.1 5.2 6 6.1 6.2 7 指标名称 处理规模 矿井含盐废水 项目投入总资金 建设投资 工程其它费用 基本预备费 资金来源 企业自筹 投资指标 单位处理量占用建设投资 工作制度 年工作日 日工作时 项目定员总计 生产人员 技术及管理人员 年总成本(100%负荷) m3/d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元/m3 天 小时 人 人 人 万元 单位 120 412.22 331.12 57.77 23.33 412.22 34351.67 340 24 7 4 3 97.31 数量 日处理量计算 备注 10
11
第二章 项目目标及效果分析
2.1流域规划
1999年四川省政府再次主持召开了“岷、沱两江”污染防治工作会议,部署“两江”治污工作,推动省人大常委会“两江决议”的落实。同年,省政府对“两江”流域各市、州政府下达了分年度限期达到水域功能类别的目标计划,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对本辖区内水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责任。在全流域开展了“一控双达标”工作,关闭了一批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流域规划提出“还两江清水”,定义为:岷、沱江干流及其主要的一、二级支流各控制断面主要污染因子稳定达到省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域功能划分所确定的水质目标。 2.2 污染现状及存在的环保问题
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开采的向家寨井田由向家寨煤矿一井和向家寨煤矿二井组成。其中,向家寨煤矿一井的矿井废水含氯离子、钠、钙、镁等无机盐较高。目前,企业矿井废水产生量为500m3/d,其中无机盐含量很低的“清下水”380m3/d,“矿井含盐废水”120m3/d。目前,企业矿井含盐废水未经处理,直接与清下水混排,受纳水体为XX小河,再经越溪河进入岷江。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向家寨煤矿一矿矿井废水清污分流后,矿井含盐废水水质的氯离子含量到达9.85×104mg/l,向家寨煤矿一矿矿井含盐废水水质如下:
12
表2-1 向家寨煤矿一矿矿井含盐废水水质 单位:mg/l
矿井含盐废水水质 《煤炭工业污染技改前矿井含《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物排放标准》盐废水污染物号 指标 浓度 GB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排放量(t/a) GB20426-2006 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铜 铅 锌 镉 铁 锰 镍 钾 钠 钙 镁 银 0.068 0.89 1.32 0.342 3.25 4.25 0.958 852 53200 18300 4590 0.18 0.427 0.016 0.092 508 2.31 56.7 12.8 98500 3 0.5 2.0 0.1 1.5 0.05 0.5 0.5 0.5(一级) 1.0(第一类污染物) 2.0(一级) 0.1(第一类污染物) 2.0(一级) 1.0(第一类污染物) / / / / 0.5(第一类污染物) 1.5(第一类污染物) 0.05(第一类污染物) 0.5(第一类污染物) 0.5(第一类污染物) / / / ≤300 采用《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190-93)一级 0.002774 0.036312 0.053856 0.013954 0.1326 0.1734 0.039086 34.7616 2170.56 746.64 187.272 0.007344 0.017422 0.000653 0.003754 20.7264 0.094248 2.31336 0.52224 4018.8 13 总铬 14 汞 15 16 17 砷 锶 硫 18 硫酸根 19 硝酸根 20 氯离子 备注:水量为120m/d,年计算天数340天。 注:加粗数字为超标指标。
由上表可见,目前,该企业的矿井含盐废水不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排放要求。 2.3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就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包括从原料选取、加工、提炼、产出、使用到报废处置,
13
以及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所产生的污染进行控制。它要求:对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它是与传统单纯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同的新概念,即“污染预防”概念,是已被实践证明需要优先考虑的一种环境战略。
从清洁生产角度:企业虽对外排废水在每年春耕季节抽取老矿井地下淡水进行稀释排放、并对沿河村民农作物进行补偿,但目前该企业尚未对矿井废水进行“浓淡分类”处理,造成矿井含盐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企业未有效利用矿井废水。因此,该企业的煤矿生产尚不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
本项目的建设将提高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将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 2.4 治理效果
本项目新建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程,工艺采用本次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混凝沉淀+三效蒸发”工艺:企业的矿井废水首先进行“浓淡分类”处理,将矿井含盐废水经过混凝沉淀,去除钙镁离子及重金属离子,使其水质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标准要求。同时,由于该矿井含盐废水氯离子浓度很高,因此为了更好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对混凝沉淀处理后的矿井含盐废水采用“三效蒸发”,制取回收盐。制盐后的污冷凝水全部回用于井下降
14
尘。依照该工艺,企业120m3/d的矿井含盐废水将实现零排放,同时可制得18.68t/d回收盐。 2.5 达标排放
本项目实施后,该公司矿井含盐废水将实现零排放,可完全改善目前矿井含盐废水超标排放的现状。
由于该矿井含盐废水的污染物属无机盐类污染物,混凝沉淀采用物化沉淀,整个处理工艺无生化处理常见的厌氧、好氧曝气等,因此无生化污水处理站常见的H2S、甲硫醇等引起的异味污染问题。项目无大气污染物排放。
本项目混凝沉淀所得到的污泥均属一般固体废弃物,经污泥干燥脱水后外运城市垃圾填埋场。
污水处理设备的噪声采用合理布局、基础减振、建筑隔声等措施处理后,可实现厂界噪声达标排放。
综上,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使该公司矿井含盐废水将实现零排放,同时产生的固废、噪声等也均得到了妥善处置,可做到达标排放。 2.6 总量控制
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含盐废水经本项目处理后实现零排放。因此,该公司矿井含盐废水的污染物不设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15
第三章 工程技术方案
3.1工艺方案比选
采煤废水复杂多变,在同一矿井废水中,同时含有铁、锰等重金属,硫、锶、氯等非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和悬浮物,有的矿井废水呈弱酸性,再就是即使是同一矿井,所采层不同,废水性质也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给煤矿废水治理技术的选用带来很大的困难,而通常情况是某一技术只能有效处理某一类污染物,不可能把所有污染物都处理好,这是采煤废水治理在技术上的难点。
因此,处理工艺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必须针对废水的水质特征、水量、污染物种类、污染负荷,在技术经济条件可达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选择。
3.1.1煤矿废水处理工艺简介 1、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的主要工艺单元有:石灰澄清、重碳酸化、絮凝、沉降、过滤和气浮等。根据具体污水排入物质的成分的不同,处理方式有所差异。传统处理工艺存在着工艺复杂、水利用率低的弊病。
针对含氮、磷的煤矿废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但由于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太低,在运转过程中微生物得不到最低限度的营养物质,形不成活性污泥,致使系统运转不起来。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回流活性污泥回流不起来,致使设计的氧化沟系统变成了附加曝气的带状平流沉淀池,常常达不到要求的处理目标。
16
2、连续膜过滤技术(CMC)
中空纤维膜由于比表面积大,膜组件的装填密度大,所以设备紧凑;这种膜因纺制而成,工艺简单,所以生产成本一般低于其它的膜:由于没有支撑层均可以反向清洗,特别是一些耐污染性好,对氧化性清洗剂耐受性好的膜的出现,使得在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中,中空纤维膜的应用有独特的优势。
CMC目前主要用于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海水淡化或大型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地表水地下水净化、饮料澄清除浊等。
3 反渗透技术(RO)
反渗透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技术。该技术是从海水、苦咸水淡化而发展起来的,通常称为“淡化技术”。由于反渗透技术具有无相变,组件化、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占面积小、投资少,耗能低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RO技术已广泛用于海水、苦咸水淡化,纯水、超纯水制备,化工分离、浓缩、提纯,废水资源化等领域。工程遍布电力、电子、化工、轻工、煤炭、环保、医药、食品等行业。
废水资源化具有增加淡水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作用。无机系列废水处理与海水苦咸水淡化采用同类装置,并具有较多共性的工艺技术。RO可使废液中的铜、铅、汞、镍、锑、铍、砷、铬、硒、铵、锌等离子脱除90~99%。
目前,反渗透技术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一些工业废水深度处理
17
方面的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包括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经初级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制取优质淡水。
3.1.2本项目处理工艺推荐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拟处理的矿井含盐废水主要含氯、钠、钙、镁等离子,同时含有少量的铜、铅、锌、隔、铁、锰、镍、锶、钾、、铬、汞、砷等重金属及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等无机盐污染物。
根据上述常用的煤矿废水处理措施,结合本项目废水特性。比选如下:
(1)本项目矿井含盐废水无氮、磷等污染物,可生化性差,因此无法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等生化处理法。
(2)连续膜过滤技术(CMC)先进可靠,但在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中,其独特的优势才能得到体现。本项目废水处理规模小(120m3/d),出水水质也无须达到饮用水级别的要求,而CMC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因此,选用CMC无任何优势。
(3)反渗透技术(RO)适合深度废水处理,本项目矿井含盐废水中氯离子浓度高,采用RO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所含的铜、铅、锌、隔、铁、锰、镍、钾、银、铬、汞、砷等重金属含量过低,采用RO技术,渗透压多无法达到要求,处理效果差。
综上,本次可研针对项目矿井含盐废水水质、水量,推荐采用“混凝沉淀+三效蒸发”的处理方式。
3.1.2推荐处理工艺的介绍
18
3.1.2.1混凝沉淀
根据该矿井含盐废水水质特点(钙、镁离子浓度较高),直接进行蒸发浓缩,易引起蒸发器结垢,影响换热效率;同时结晶后的混合盐固形物中,钙、镁离子及锰、铅等重金属含量高,影响其综合利用。
因此,先采用混凝沉淀去除钙、镁离子及锰、铅等重金属。根据钙、镁离子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氢氧化镁沉淀,以及锰、铅等重金属在碱性条件下生成不溶的碱的原理,项目在预处理阶段加入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絮凝剂(PAM),去除废水中钙、镁、锰、铅等。
Ca2CO32CaCO3
MgMnPb22CO32MgCOMnOHPbOH3 2OH2OH22
23.1.2.2气浮除油
石油类的去除方式主要有气浮、隔油池、斜板(管)隔油池、机械除油机等。其中气浮除油效率最高,对浮油和乳化油均能去除,针对本项目自身特点,为了不影响后续蒸发效率,拟采用气浮除油工艺。
3.1.2.3蒸发浓缩
蒸发浓缩的工艺主要有:自然蒸发、常压加热蒸发、压力蒸发、真空蒸发。
真空蒸发是将含盐水通入蒸发器内,通过真空泵将蒸发器内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状态,降低蒸发温度,使水在较低温度下就能被蒸发。
19
该方法热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现已成为蒸发浓缩的主要方法。同时,单效蒸发蒸汽热利用率低、多效蒸发可提高蒸汽的利用效率。
结合本项目废水处理规模、综合能耗、投资、运行管理等综合考虑,本工艺推荐采用三效真空浓缩蒸发。
蒸发器的选择:根据本项目蒸发工艺要求,蒸发器选择如下:Ⅰ效选用强制循环蒸发器,便于回收盐结晶和结晶盐分离;Ⅱ、Ⅲ效选用自然循环的标准蒸发器,以降低能耗消耗,提高蒸发效率。
蒸发工艺流程:根据本项目蒸发器效数,类比国内制盐生产工艺流程,同时考虑盐浆增稠罐、离心脱水、干燥等因素,蒸发工艺流程采用混流进料、Ⅰ效排盐。
混流进料、Ⅰ效排盐优点是:避免了Ⅲ蒸发器的结垢问题;Ⅱ效转Ⅲ效时利用蒸发器压差,无需增加倒效泵,节约电能;Ⅰ效使用新蒸汽,提高了蒸发器内排盐时溶液的温度,降低了浓缩液在蒸发器内结晶堵塞的几率。
3.1.2.3工艺流程图
项目推荐的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如下:
20
Na2CO3 NaOH
絮凝剂
回收的 工业盐
矿井含盐废水
调节池 混凝沉淀池 气浮池 无阀过滤池 发电系统 废热利用 发电系统 废热利用 蒸汽 废水预热 母液 三效蒸发系统 结晶 离心脱水 闪蒸蒸汽 污冷凝水 返回矿井回用 集水池 包装 干燥机 回收盐 蒸汽 图3-1 矿井含盐废水工艺流程框图
3.2工程设计方案
3.2.1设计依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4.《真空制盐厂设计规范》(QB6008-1995);
5.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2.2设计原则
21
1.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政策、规范及标准; 2.充分考虑矿井含盐废水最大规模的需要,以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
3.选用成熟、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达到能耗低、运行费用小、投资省、占地少、管理方便、运行稳定的目的;
4.设置必要的监测及化验设备,以保证运行稳定、维修方便、操作简便。
3.2.3设计思路
本工程废水采用“混凝沉淀+三效蒸发”作为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艺。
3.2.4主要建构筑物和设备
本工程规模确定为日处理矿井含盐废水120m3/d。为保障处理效率,在构筑物设计尺寸及设备选型时均考虑20%富余能力。
混凝沉淀 调节池
由于矿井是夜间排水,时间为3-4小时,保证后续处理设备的稳定运行,调节停留时间HRT:22h。
调节池设计尺寸:L×B×H=6.5×6.0×4.5m。水深4.0m,有效容积:155m3。钢砼结构,数量1座,地下式。
设备配置:
①污水提升泵: Q:8m3/h、H:12m、P:0.75kw。数量:2台(1用1备)。置于调节池内。
22
②排泥泵: Q:5m3/h、H:10m、P:0.5kw。数量:2台(1用1备)。置于污泥坑内。
③液位传感器,61F-G。
通过液位控制器,控制污水提升泵运行,方式:手动、自动。 沉淀池
目的:去除废水中钙、镁等离子。
HRT:1h,工艺尺寸:L×B×H=2.0×2.0×3.0m。有效容积:10m3,水深2.5m,含泥斗。钢砼,数量1座。
设备配备:
①斜管φ50,斜长1m,数量2㎡。
②斜管托架:(1.5×1.5m),数量1套,材质:钢-防腐。 ③排泥管、阀门共一套。 气浮池
目的:去除废水中的石油类、悬浮物污染物。
处理能力:10m3/h,HRT:15min,有效容积8m3,水深1.5m,工艺尺寸:3.0×2.0×1.8m。钢防腐,数量1台。
设备配备:
①溶气系统一套。包括溶气泵、溶气罐、释放器。 ②刮渣机一套。 ③加药系统1套。
无阀滤池
目的: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为蒸发浓缩提供有利条件。
23
工艺尺寸:1.5×1.5×2.0m。钢防腐,数量2台。 集水池
目的:贮存已预处理的含盐水供蒸发浓缩用。HRT:2h,有效容积20m3,水深2.0m,工艺尺寸:4.0×2.5×2.5m。钢砼结构,地下式,数量1座。
配置设备:
① 提升泵2台, Q:8m3/h、H:10m、P:0.75kw。数量:2台(1用1备)。 ② 液位传感器,61F-G。
通过液位控制器控制污水提升泵运行,方式:手动、自动。 三效连续蒸发结晶器
目的:对含盐水进行蒸发浓缩结晶,处理矿井含盐废水,回收工业盐。
有效蒸发水量:7.5m3/h,总蒸发面积:900㎡,蒸发强度:8~9kg水/㎡.h。数量1套。
三效连续蒸发结晶工艺技术参数见下表:
表3-1. 蒸发结晶工艺技术参数 序号 名 称 单 位 数值 1 d 340 年工作日 2 h 24 日工作时 3 90 废液预热进效温度 ℃ 4 出蒸发器废液浓度 % 28.57 5 114 出蒸发器废液温度 ℃ 6 表面冷凝器出口水温 ℃ ≤45 7 平均蒸发强度 kg/㎡·h 8~9 8 2.28 蒸发效率 Kg水/Kg蒸汽 9 t/d 120 蒸发水量 10 % 返回Ⅱ效母液浓度 >27.43 11 返回Ⅱ效母液温度 ℃ >70 备 注 设备有效运行:16小时 24
注:项目用热利用该企业瓦斯项目尾气余热。
表3-2. 三效连续蒸发器工艺技术参数 序号 项目 单位 Ⅰ效 1 蒸发强度 kg/㎡.h 7.00 2 蒸发强度参数 kg/㎡.h 7~8 ℃ 3 废液温度 118.00 新蒸汽 30.00 进效蒸4 汽压力 二次蒸汽 kPa 新蒸汽 108.00 进效蒸5 汽温度 ℃ 二次蒸汽 ℃ 6 温差损失 1.00 ℃ 7 沸点升高 7.00 ℃ 8 传热温差 18.00 ㎡ 9 蒸发器面积 310.00 10 进效浓度 % 27.66 11 出效浓度 % 28.57 12 末效污冷凝水温度
Ⅱ效 9.00 8~10 95.00 -31.00 91.00 1.00 4.00 12.00 295.00 25.954 26.77 Ⅲ效 9.00 10~10 68.00 -76.00 76.00 1.00 2.00 9.00 295.00 26.77 27.66 60.00 供热设备
项目用热利用该企业瓦斯项目尾气余热,尾气温度为200℃,可为项目提供稳定的热源,做到了节能减排。
干燥设备
将蒸发浓缩的氯化钠结晶体进行干燥,包装。设备干燥能力:大于1000kg/h,数量1台,φ1.5×3.0m;
污泥浓缩池
规格尺寸:L×B×H=2.0×1.5×1.5m。数量1座,钢砼结构。配置:污泥提升泵2台。1用1备。
污泥脱水间
砖混结构:4.0×4.0×3.6m,建筑面积:20.0㎡。
25
设备配置:通风机:T35-2.8,Q:1742m3/h,全压141Pa,P:0.18kw,数量1台。板框压滤机:数量1台。将含水率为97%污泥脱水至60%,便于装运处置。
综合设备间
框架结构:10.0×6.0×9.0m,建筑面积:60㎡。安装沉淀池、气浮池及蒸发浓缩干燥设备。
值班、控制室
砖混结构:4.0×3.0×3.6m,建筑面积:12.0㎡。控制室配置:自动控制系统,2套。GHKA-1型低压抽屉式配电柜:数量3面。
库房
砖混结构:3.6×3.0×3.6m,建筑面积:10.8㎡。 回收盐转运站
砖混结构: 4.0×4.0×3.0m,建筑面积:16㎡。 污泥暂存间
砖混结构: 4.0×3.0×3.0m,建筑面积:12㎡。 3.2.5主要设备一览表
表3-3. 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一 调节池 1 2 3 4 调节池主体 污水提升泵 排泥泵 液位传感器 型 号(规 格) 3数 量 备 注 6.5×6.0×4.5m,有效容积:155m 1座 钢砼结构, 地下式 Q:8m3/h、H:12m、P:0.75kw 2台 1用1备 Q:5m3/h、H:10m、P:0.5kw 61F-G 2.0×2.0×3.0m φ50,斜长1米,60º安装 1.5×1.5m 2台 1用1备 1套 1座 钢-防腐 ] 2m2 聚丙烯 1套 钢-防腐 二 沉淀池 1 2 3 沉淀池主体 斜管 斜管托架 26
4 1 2 3 4 排泥管、阀门 气浮池主体 溶气系统 刮渣机 3.0×2.0×1.8m,有效容积8m3 包括溶气泵、溶气罐、释放器 1套 三 气浮池 1台 钢-防腐 1套 1台 加药系统 四 无阀滤池 1 设备主体 五 集水池 1 集水池主体 2 污水提升泵 3 液位传感器 六 三效蒸发器 七 八 1 九 1 2 十 1 2 干燥设备 污泥脱水 污泥泵 污泥浓缩池 污泥浓缩池主体 污泥提升泵 值班控制室 自动控制 低压配电柜 1套 1.5×1.5×2.0m 2台 1用1备,钢-防腐 4.0×2.5×2.5m,有效容积20m3 1座 钢砼结构, 地下式 3Q:8m/h,H:10m,P:0.75kw 2台 1用1备 61F-G 1套 3三效连续蒸发结晶器,蒸发能力:7.5m/h,蒸发器总面积:900㎡,包括强制循环泵、闪蒸器、真空泵、表面冷凝器等 1000kg/h,φ1.5×3.0 1台 板框式压滤机,20㎡ 1套 螺杆泵,Q:5m3/h,0.6MPa,P:1.2kw 2台 1用1备 2.0×1.5×1.5m 1座 钢砼结构 2台 1用1备 4.0×3.0×3.6m 自动控制系统 2台 GHKA-1型 3面 3.2.6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
表3-4. 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 序号 构(建)筑名称 1 调节池 2 沉淀池 3 气浮池 4 无阀滤池 5 集水池 6 污泥浓缩池 7 污泥脱水间 8 综合设备间 9 控制室、值班室 10 库房 11 回收盐转运站
规格(尺寸) 6.5×6.0×4.5m 2.0×2.0×3.0m 3.0×2.0×1.8m 1.5×1.5×2.0m 4.0×2.5×2.5m 2.0×1.5×1.5m 4.0×4.0×3.6m 10.0×6.0×9.0m 4.0×3.0×3.6m 3.6×3.0×3.6m 4.0×4.0×3.0m 数量 结 构 备 注 1座 钢砼 1座 钢砼 1座 钢砼 1座 钢砼 1座 钢砼 1座 钢砼 1座 砖混 1座 砖混 1座 砖混 1座 砖混 1座 砖混 3.3处理效果预测
3.3.1、混凝沉淀处理效果
混凝沉淀前后废水水质及处理效率见下表:
27
表3-5. 矿井含盐废水混凝沉淀处理前后水质情况 指标 处理前 去除率 处理后 指标 处理前 去除率 处理后 单位 mg/l % mg/l 单位 mg/l % mg/l 铜 0.068 70 0.020 砷 0.092 70 0.028 铅 0.89 65 0.312 锶 508 70 锌 1.32 70 0.396 钙 18300 80 隔 0.342 70 0.103 镁 4590 80 918.00 铁 3.25 80 0.650 银 0.18 50 0.090 锰 4.25 80 0.850 总铬 0.427 50 0.214 镍 0.958 80 0.192 汞 0.016 70 0.005 152.400 3660.00 经混凝沉淀处理后,矿井含盐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可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排放标准,但其中的氯离子浓度无明显变化,不能满足《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190-93)一级标准规定的外排废水氯离子浓度小于300mg/l的要求,须做进一步处理,本可研推荐采用“三效蒸发”制盐,此法既可处理废水,又可“变废为宝”制造回收盐。
混凝沉淀污泥产生量:~2.2吨/日(干基计算),其中各种沉淀物干基重量比率见下表:
表3-6. 污泥干基重量比 成分 钙沉淀物 镁沉淀物 锌沉淀物 镍沉淀物 镉沉淀物 铬沉淀物 汞沉淀物 砷沉淀物 其他 含量(%) 78.39 19.66 0.0049 0.0021 0.0013 0.0011 0.0001 0.0003 1.94
根据污泥组成,镍、镉、铬、汞、砷等有害物质的总含量低于0.0022%,该污泥为一般固废,经压滤机脱水后制成泥饼外运处置。
混凝沉淀处理后的矿井含盐废水通过无阀滤池过滤后,进入三效蒸发工段。
3.3.2、三效蒸发处理效果 (1)冷凝水
28
蒸发冷凝废水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及《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190-93)一级标准要求,既可排放也可利用。从节约水资源,实现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可研推荐该废水全部返回矿井作为降尘水加以利用。
(2)回收盐
本项目产生回收盐18.68t/d,蒸发浓缩结晶盐的成分如下表:
表3-7. 蒸发浓缩结晶盐主要成分 指标 氯化钠 氯化钾 硫酸根离子 钙镁离子 含量(%) 85.32 1.03 0.01 2.94 水分 1.00 其他 9.7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盐标准》(GB/T5462-2003),本项目蒸发浓缩结晶回收盐为氯化钠和氯化钾混合的工业盐,主要成分氯化钠略低于该标准定义的“日晒工业盐”,可被对氯化钠纯度要求不高的企业综合利用。
表3-8. 工业盐质量国家标准 日晒工业盐 精制工业盐 指 标 优级 一级 二级 优级 一级 二级 氯化钠(%) ≥ 96 94.5 92 99.1 98.5 97.5 水分(%) ≤ 3 4.1 6 0.3 0.5 0.8 水不容物(%) ≤ 0.2 0.3 0.4 0.05 0.1 0.2 钙镁离子(%) ≤ 0.3 0.4 0.6 0.25 0.4 0.6 硫酸根离子(%)≤ 0.5 0.7 1 0.3 0.5 0.9
3.4治理前后污染物排放对比
经本项目处理后,矿井含盐废水中的钙、镁等离子形成沉淀,氯、钠、钾等离子经蒸发结晶形成回收盐。蒸发冷凝废水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标准要求,返回矿井
29
作为降尘用水。项目实施后污染物排放对比见下表:
表3-9. 本项目实施后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废水量 单位 钙 镁 钾 钠 硫酸根 硝酸根 氯离子 治理前污染物浓40800 mg/l 18300 4590 852 53200 35.2 2.42 98500 3m/a 度及产生量 t/a 746.57 187.25 27.74 934.23 1.44 0.10 4018.8
治理后 废水回用,不排放。 减少污染物 40800 t/a 746.57 187.25 27.74 934.23 1.44 0.10 4018.8 m3/a 排放量 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标准水质要求,全部返备注 回矿井利用,实现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后零排放。
指标 30
第四章 原、辅材料供应
4.1主要原辅材料
本项目采用“混凝沉淀+三效蒸发”处理,需购买聚丙烯酰胺PAM、Na2CO3、石灰粉等原材料。这些属于普通原材料,市场上都能够买到。
序号 1 2 3
名称 PAM Ca(OH) Na2CO3 (kg/m3废水) 日用量(kg) 年用量(t) 0.01 1.29 2.15 1.3 154.6 257.6 0.44 52.56 87.6 备注 市场购买 市场购买 市场购买 4.2 动力
本次污水处理站装机容量72.8kw,每天用电量为1188.7kwh。由原有厂区供电设施供应,完全有保障。
31
第五章 公用、土建工程及配套设施
5.1 总图
5.1.1 总平面布置原则
1.满足工艺流程需求,力求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工艺流程合理、管线短捷、物流顺畅合理。
2.合理安排厂内各项用地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3.厂区总平面布置以人流、物流通畅、便捷、互不干扰为原则,合理组织物流、人流。
4.满足各种设计规范要求,建构筑间距合理,满足消防和运输要求。
5.1.2 总图平面布置
工程包括:格栅井、调节池、集水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机房、综合设备间、值班控制室、库房、站区道路等。 5.1.3 竖向布置
本工程拟整体采取平坡式竖向布置,从北向南降低,以减少场地平整土方工程量,节约投资,厂区雨水采用有组织方式排出厂外。 5.1.4 绿化、美化
绿地与厂区道路绿地紧密结合,由厂区内部延伸;厂区道路两侧及厂区内零星空地上种植适宜的花草、树木,在各功能分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四周设置绿化隔离带,以美化环境、减少污染。 5.1.5 消防
32
总平面布置满足生产及消防的要求,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按规范确定。厂区道路呈格网状布置,并兼作消防车道。道路路面最小宽度为4m,最小转弯半径为9m,以满足消防车行驶要求。 5.2 土建工程 5.2.1 结构设计 1.设计依据
(1)依据国家现行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2)依据各专业提供的相关设计资料 2.工程地质概况及地震烈度
(1)本项目场地站内建筑场地平坦,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120kPa。工程所在地高程约574~580米,区域内地貌单一,地基土为中硬场地土,无复杂地质构造,宜于建筑。
(2)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划,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场地未发现有滑坡等危及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 3.设计原则及主要建(构)筑物型式
(1)地基处理:拟建建(构)筑物部分置于回填土或上部砂质粘土层上,该部分建(构)筑物的地基须挖至卵石层或漂卵石层,然后采用砂砾石进行分层夯实回填。
(2)构筑物抗浮
根据工艺流程布置,部分构筑物深埋地下,丰水期地下水位较高,
33
为保证构筑物安全使用,拟采用以下抗浮方式:
·采用配重抗浮方式;
·采用与基础相结合的抗浮方式;
·采用限制使用(即枯水期进行放空清洗等措施)抗浮方式。 构筑物抗浮安全系数kω≥1.05。 (3)构造措施
钢筋砼结构的最大裂缝展开宽度: ·对构筑物各构件ωmax≤0.2mm ·对建筑物构件ωmax≤0.3mm ·构筑物砼的抗渗等级0.6MPa
现浇钢筋砼结构构筑物,其伸缩缝最大间距: ·室内或土中,当地基为土基时为30m ·露天构筑物:当地基为土基时为20m
·对于伸缩缝间距超过规范允许值,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加强温度应力钢筋或设置砼后浇带等措施处理。
构筑物砼保护层最小厚度: ·墙板主受力筋:30mm ·梁柱主受力筋:35mm ·基础、底板受力筋:35mm 4.采用材料
(1)混凝土:垫层C10;池体C25防水砼抗渗标号S6。 (2)水泥:配制防水混凝土的水泥标号不低于425号。
34
(3)砂石:配制防水混凝土的砂应采用中、粗砂,石子采用碎石或卵石,砂石级配和材质应符合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普通混凝土结构的砂石应符合规范要求。
(4)钢筋:一般直径φ≤10用Ⅰ级钢,φ≥12用Ⅱ级钢。 (5)砌体:采用页岩砖砌块。
(6)砂浆:地面以下采用M7.5水泥砂浆,地面以上采用M5~M10混合砂浆。
5.结构设计
构筑物全部采用钢砼结构,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1)、钢筋:HPB235,fY:210Mpa;HRB335,fY:300Mpa;HRB400,fY:360Mpa。
(2)、混凝土强度等级:垫层混凝土C15;池壁、顶板和底板混凝土C30、S6,池内构件C25、S6。
(3)、池底板下层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5mm,池壁和底板上层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35mm,其它均为30mm。
(4)、池壁和底板采用混凝土自防水,参用AL型防水剂,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6。 5.3 电气设计
5.3.1 设计范围及设计内容
·本工程设计范围:以污水处理站为界。
·设计内容为电气控制设计、照明设计、线路敷设设计、防雷接
35
地设计。
5.3.2 供电电源及负荷特征
本工程由该公司XX厂区提供电源,其原有供电能力能满足本项目新增需求。用电负荷均属三级负荷。 5.3.3 全厂用电负荷计算
本工程所有用电负荷电压等级均为0.4/0.23kV,负荷计算采用需要系数法。新增装机容量72.8kw,每天用电量为1188.7kwh。 5.3.4 电力计量及功率因数补偿
本工程采用低压侧计量方式,由专用计量柜计量,照明用电则单独计量。功率因数补偿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补偿方式,补偿后功率因数达0.9以上。 5.3.5 继电保护设置
继电保护按照有关电气规范设置,对变配电系统进行监视及保护。低压采用常规保护器件进行保护。 5.3.5 照明
厂房内一般采用金卤灯,泵房采用防水防尘灯,值班室采用高效荧光灯,户外照明灯采用高压钠灯。 1.主要设备及选型
主体构筑物为半地埋式,属潮湿或有腐蚀的环境。其照明设备应按有关规范采用防腐、防潮产品。低压配电屏采用GCD2型交流低压配电柜,电力变压器采用SC9系列低损耗全封闭免维护变压器。电力电缆采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绝缘电线采用铜芯聚氯乙烯电线。
36
2.防雷接地
本工程对电力设施防雷主要采取在10kV进线处装设避雷器以防止雷电波入侵。对于建(构)筑物的防雷按三类措施设防。低压配电系统为TN-C-S保护系统,利用女儿墙内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利用建筑物砼柱子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利用基础钢筋作接地极,并将接地与电源引入线的重复接地及设备的保护接地合并,形成联合接地装置,接地电阻≤4欧,电气设备采用接地保护,所有非正常带电体均应可靠接地。接地形式为TN-S系统,所有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均与PE线连接。由配变电所引至其它建筑物的电源在其入户处对PE线再作重复接地。所有插座用电均设漏电保护装置。 5.4 自控仪表设计 5.4.1 设计范围
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以调节池、集水池、沉淀池、气浮池及无阀滤池为中心的自动控制1#柜,以蒸发浓缩和干燥系统为中心的自动控制2#柜,确保全流程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 5.4.1 控制对象
1、调节池污水通过液位控制器,控制污水提升泵运行,方式:手动、自动。水深0.5m停泵,水深0.5-4.0m运行。
2、沉淀池、气浮池、无阀滤池等成套设备自动运行。
3、集水池水通过液位控制器控制污水提升泵运行,方式:手动、自动。水深0.5m停泵,水深0.5-4.0m泵运行。
37
4、蒸发浓缩设备自动运行。 5、干燥设备自动运行。
所有动力设备应根据上下线的工艺控制实现连锁控制,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5.4.3 仪表的用电要求
仪表供电为220VAC,另自配UPS电源。 5.5 配套工程设计
配套工程包括厂区道路、给水、排水、辅助设施等工程。 5.5.1 厂区道路
为了便于交通运输和设备的安装、维护,通向每个建(构)筑物均设有道路,路面结构采用公路型混凝土路面。厂区内环形道路兼作消防车道,可满足消防需要。 5.5.2 给水
拟从厂区给水管引出污水处理站的供水管,供站内的生活、生产和消防之用。 5.5.3 排水
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水及场地冲洗水采用盖板沟排放,并借重力排厂外。
38
第六章 厂址条件和厂址位置
6.1 地理位置
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四川省XX市威远县两河镇广阳村,与眉山市仁寿县接壤。公司开采XX市向家寨井田,其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4°22′30″~28°15′00″,北纬29°37′30″~104°45′00″。公司现有两对矿井,即向家寨煤矿(一井)和向家寨煤矿二井。两矿井在同一矿区上下开采。矿井交通以公路为主,仁(寿)威(远)公路从工业广场通过,北距连界镇威远钢铁厂11km,经连界镇至归得火车站47km,矿井至资中火车站62km、至威远县城55km,至自贡市75km,交通方便。 6.2自然条件 6.2.1 地形地貌
威远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低山、丘陵约各半。西北属低山区,山岭连绵,沟壑纵横。一般海拔500~800m,相对高差150~300m,山形呈园弧状,起伏不大,但沟谷切割较深,新场镇境内大堡山最高,海拔902m。东南部是浑圆状浅丘,冲沟曲折,流向多变。一般海拔300~400m,最低处在向义镇东南威远河口,海拔277.6m。
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向家寨煤矿井田呈北东至南西,近于东西走向之中山背斜山岭,属浸蚀构造中等切割地形,山脊最高海拨标
39
高+835.1m,最低+488.2m,相对高差346.9m,区内岩层倾角平缓,一般2~3°,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0°,经现场踏勘未见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6.2.2 河流水系
项目区域内无大的河流,主要纳污水体是XX小河,小河流向均由东向西,属季节性小溪,流量很小,夏季暴雨后河水猛涨,流量较大。XX小河发源于矿区小沟及南部关马沟、翁水槽、灯杆坝,并汇集老窑水、生活废水、泉水而成,平均流量4.3L/s,向东汇入仁寿筒车堰小河,流入越溪河。
XX小河在下游4公里左右汇入越溪河。越溪河发源于威远县越溪区。源头海拔约808m。流经威远、仁寿、荣县、犍为、宜宾,于宜宾县邓头溪汇入岷江。河口海拔约272m,流向自北至南。河流全长245km,在县境内长116公里。
岷江:岷江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四川盆地内五大水系之一,源于川西北高原岷山南麓,于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km,流域面积约13.6万km2,河源—都江堰市为上游,都江堰市—乐山为中游,乐山—宜宾为下游。
岷江1994~1998近5年水文参数如下: 瞬时最小流量 42m3/s 月平均最小流量 225m3/s 瞬时最大流量 10900m3/s 月平均最大流量 4110m3/s
40
年平均流量 445m3/s
岷江评价河段枯水期平均水深2.0m,平均河宽225m,流速为0.50m/s。平均比降0.11%。 6.2.3 气候
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8℃,一月均温7.4℃,七月均温27.2℃。极端高温39℃,最低零下5.5℃。活动积温6570℃。无霜期329天,日照119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85.2毫米,多集中于6~9月,常有春旱。
矿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与蒸发量大致相当。年平均降雨量为1022.8mm,最低为826.3mm,最大为1321.4mm,常年平均气温15.5℃~16℃,最低-7℃,最高37℃,降雪量最大积雪厚度10cm~14cm。冬季多雾,夏有雷电冰雹,年相对湿度在78.2%。该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NNE风,频率9.7%;次主导风向为NNW风和N风,频率在7.9~7.6%;静风频率18.8%;多年平均风速1.7m/s。 6.3 厂址选择
本项目拟在该公司现有厂区内建设,拟建场地为缓坡地形,场地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地质构造良好。仁威公路从厂区大门前经过,厂址交通方便。
41
第七章 环境保护
7.1 建设地点外环境
本项目拟在该公司现有厂区内建设,周边为工业广场和缓坡荒山,外界环境无特殊环境敏感点。 7.2 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本项目为废水处理工程,属于环境保护项目,项目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泥、噪声等。污泥来自混凝沉淀和气浮工段;水泵、风机等产生噪声。 7.3 三废治理 7.3.1 固体废弃物处理
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经过脱水后全部外运卫生填埋。 7.3.2 噪声治理
本项目设计采取以下噪声治理措施,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设备选型时选用噪声低的设备;
(2)对噪声较大的风机等加装消声器、加减振台座减振; (3)建筑采用隔离、隔音、吸音等处理措施。 采取上述措施后厂区噪声满足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7.3.4 绿化
全厂建成投产后,按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在周围及道路两侧、全厂空地上种植花草树木,一是起到隔音除尘的作用,二是起到美化环
42
境的作用,使整个厂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7.4 环境监测 7.4.1 地表水环境监测
为了解厂址段XX小河地表水的水质,需定期对XX小河地表水水质进行监测。
监测项目:pH、氯离子、钠、总铬、汞、砷等因子。 监测点位:排口上游500m,下游500m、1000m。 监测频次: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各监测一次。
采样、分析、质控、数据处理方法:按国家标准方法和推荐方法进行。
监测项目可委托当地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 7.4.2 地下水环境监测
为了解厂址处地下水的水质,需定期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 监测项目:pH、氯化物、钠、总铬、汞、砷、总硬度等因子。 监测点位:厂址处。
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一次。每次监测应记录存档。
采样、分析、质控、数据处理方法:按国家标准方法和推荐方法进行。
监测项目可委托当地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
43
7.5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7.5.1 指导思想
为保证企业、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处理,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制订事故应急预案。
7.5.2 指挥机构的职责及分工 1.指挥机构设置
企业成立事故应急 “指挥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有关副总经理及生产、安全、设备、保卫、卫生、环保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发生重大事故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立即成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总经理任总指挥,有关副总经理任副总指挥,负责全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生产调度室。若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不在企业时,由安全部门或其他部门负责人为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领导小组”成员电话必须24小时开机。 2.指挥机构职责
指挥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实施和演练;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部人员分工:
总指挥:组织指挥全厂的应急救援;
安全科长: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44
保卫科长:负责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设备科长: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抢修工作的现场指挥,组织设备维修;
环保科长:在事故出现30分钟内负责向县环保局上报,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监测工作;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45
第八章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8.1工程概况
本项目新建废水处理工程,内容如下;新建废水处理站,处理能力120m3/d,处理对象为矿井含盐废水。
采用“混凝沉淀+三效蒸发“技术工艺。 8.2 职业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8.2.1 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1.泄漏、跑料
(1)由于液位仪表失灵或操作失误造成装置泄漏事故; (2)法兰、阀门材质质量、安装缺陷,设备腐蚀穿孔等原因造成泄漏事故;
(3)大角焊缝腐蚀、开裂,造成泄漏事故;
(4)地质条件引起构筑物基础沉降,可能造成泄漏事故。 2.跌落溺水
污水处理池均为深池,防护措施不够是本工程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引发跌落溺水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
(1)防护栏杆设置不合理。 (2)地面滑湿等; 8.2.2 职业卫生危害性 1.噪声危害
46
本工程的泵等设备运行时会产生噪声。长时间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作业,会使人的听力受损;同时还会使人精神上产生压力,导致情绪烦躁,长期作用还可能引起神经衰弱。 2.机械伤害
本工程机械设备较多,有各种转动设备,如果外露转动设备、安全防护装置不完善或操作人员违章作业或因检修取下而未复位,人体触及有可能发生挤压、碰撞、剪切卷入、绞、割、刺等多种机械伤害的危险。
3.高温烫伤危害
三效蒸发工段所有设备外表必须进行保温、隔热,防止操作人员烫伤等事故。 4.其它危害
操作人员在进行巡检、维修等作业时,如防护不当,有发生高处坠落的危险。
本工程电气设备外露、导电部分未与PE线可靠连接,绝缘老化失效,未设漏电保护器以及人的误操作会导致触电危险。
生产运行时,操作和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生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安全制度不落实、安全教育不到位等人为因素也可引发其它事故。 8.3 主要防护措施 8.3.1 总图及建筑物布局
(1)总图布置上,减少管网长度,并从工艺流程设计上考虑使
47
能源供应更便捷、合理。
(2)设备及处理池布置遵循工艺流程为主,同类型设备相对集中布置。
(3)所有运动机械部件,设置可靠有效的防护罩,防止机械损伤。所有用电设备,均有可靠的绝缘和接地措施,防止触电。低压系统采用接零保护系统。
(4)对泵房、风机房等噪音较大的设备采取集中布置,设隔音墙等,减轻噪音对环境的影响。 8.3.2 职业卫生部分对策措施
(1)选用低噪声设备和机泵,并采用降噪、隔噪措施。 (2)为职工配备劳动保护用品。
(3)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平台、围栏和护栏。 8.3.3 其它对策措施
(1)本工程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程建成投产后,对员工进行安全操作培训,以适应工程安全要求。
(2)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违章作业; (3)定期对已有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48
第九章 消防
9.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9.2 防火及消防措施
本工程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火灾,只有在操作失误、违反规程、管理不当及其它非正常生产或意外事故情况下,才可能由各种因素导致火灾发生。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减少火灾发生造成的损失,根据“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本工程可在设计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9.2.1 道路
厂区内主要道路4.0m,设置转弯半径9.0m。 9.2.2 建筑
本工程建构筑物防火设计均严格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规定进行。 9.2.3 电气
建、构筑物的设计均根据其不同的防雷级别按防雷设计规范设置相应的避雷装置,防止雷击引起火灾。
49
9.2.4 消防给水及消防设施
建立完善的消防给水系统和消防设施,以保证消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消防水源
从厂区给水管网引入DN100的给水管,在污水站内连接成环,消防给水与生活给水合用。 2.室外消防
室外设置由室外消火栓组成的消防系统。最大消防用水量为15L/s。室外沿道路均匀布置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 3.室内消防
室内最大消防用水量为10L/S,同时使用水枪数为2个,在各个建筑物内布置室内消火栓。
4.污水泵房内设置干粉灭火器。 9.3 消防组织
本厂消防考虑为自救,全厂职工应树立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思想,并成立义务消防队,掌握好消防水量,平时不得动用。
50
第十章 节能
10.1 节能产品的选择
(1)按照国家有关节能降耗的规定,主要工艺设备优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制造的结构合理、效率高、能耗低的节能机型。
(2)在电气和仪表设计上,尽量采用节能的电气和仪表设备,如照明采用节能灯具、选用S9型节能变压器等。
(3)污水提升泵、污泥提升泵,选用高效率的机泵,以减少备机数并降低处理投资额。 10.2 节能措施
(1)所有的给排水系统应采用节水器材。
(2)所有供热系统管线应设计合理,并考虑保温隔热措施,以减少管路损失。
(3)供电设施的布置和线路设计应合理,以减少线路损失。 (4)设置用水计量仪表,强化用水管理和节水,进出装置的循环水、新鲜水等设置计量仪表,加强用水管理。 10.3 管理和设备维护
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除了节能设备和设施是必要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从教育和管理入手,把好操作和维护关,才能取得节能效果。因此,本工程投产以后,应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节能降耗工作,并把这项工作落实在生产操作与生产维护的每一个环节。
51
第十一章 生产组织和劳动定员
11.1 管理机构
根据本项目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配置水平及管理要求,设置劳动定员7人。
11.2 人员编制及生产班次
人员编制参照目前国内类似工程的定员情况,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设定人员编制及生产班次。
表11-1 机构设置及劳动定员表
序号 1 2 机构设置 管理人员 工人 合计 岗位 站长 化验人员 操作人员 人员 干部 1 1 工人 2 4 6 运行班次 白班 备注 兼职 倒班 11.3 人员培训
本项目为新建工程,各生产岗位的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发给上岗证书,持证上岗。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如下:
(1)管理人员
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和技术管理,其培训内容包括污水处理的专业技术以及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知识,使生产设施的管理和运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分析化验人员
52
负责化验、计量与物料交接工作。要求掌握常规分析和化验方法的操作,掌握取样和计量操作以及物料交接规程。
(3)操作人员
负责厂区的供配电、工艺设备以及自控系统的维修和维护工作。要求掌握各类设备的性能和工况,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工作。
53
第十二章 施工条件和进度计划
12.1 施工条件
本项目在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厂内建设,施工用水、用电由厂区提供,建筑材料运输便利,具备施工条件。 12.2 进度计划 12.2.1 建设进度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建议工程建设期为10个月。 12.2.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实施进度是在建设资金安排到位的前提下,依据各项工程所需时间编制,项目实施进度以月为单位。
(1)前期工作
拟在1个月内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审批工作,并达到项目实施条件。
(2)实施进度
本项目从施工图设计到厂房建设、试生产,计划安排在9个月内完成。
54
表12-1 建设进度表
项目时间 内容月 前期 工程可行性研究 审批、筹备 详勘、初步设计 审批 2011~2012 11~12 1~2 2~4 4~5 5~7 7~8 8~9 工程实施 施工图设计 土建施工 设备及安装 运行调试 工程验收 投入使用
55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3.1 编制依据
1.本工程估算投资按照建设部1996年5月27日建标[1996]号309号文颁发的《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进行编制,并对主要材料、设备价格及人工工资进行换算调整,以期更符合当地的价格水平。
2.根据四川省现行有关文件的规定,在采用”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不足部分时,选用以下标准:
(1)建设部1996年颁《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2)四川省现行定额; (3)类似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3.其它费用的计算依据及计算标准。
其它工程费用按照建设部1996年“建标[1996]号628号文颁发的《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其中:
(1)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财政部“财建[2002]394号文”颁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执行;
(2)勘察设计费按《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10号文执行;
(3)联合试运转费按第一部分费用的3.5%计算; (4)基本预备费按第一、二部分费用之和的6%计算;
56
13.2 项目总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合计412.2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331.12万元,工程其它费用57.77万元,基本预备费23.33万元。(其它详见投资估算表) 13.3 资金来源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合计: 412.22万元,全部由业主自筹。 13.4 投资计划
本项目总投资合计412.22万元,在项目初期一次性投入。
57
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
14.1 总经营成本费用估算
生产期平均年总成本97.31万元。 生产期平均年经营成本59.89万元。 其它详细见成本计算表。 14.2 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合计:412.22万元,全部由业主自筹。 见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4 评价结论
本项目完成以后环境效益较好,有一定抗风险能力。每年减少排放氯离子4018.8t。对改善小流域水质有一定的贡献,因此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从环境的角度是可行的。
58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15.1 结论
本项目为矿井含盐废水处理工程,处理规模为120 m3/d。本项目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本项目的建设是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是保护岷江生态屏障的需要。
本报告推荐采用“混凝沉淀+三效蒸发”处理工艺,作为本项目废水处理工艺。
本项目场址位于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厂区内。用水、用电由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厂区内统筹解决。
本项目定员共7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技术人员2人,工人4人。 本项目总投资合计: 412.22万元,全部由业主自筹。
生产期平均年总成本97.31万元,生产期平均年经营成本59.89万元。
本项目完成以后环境效益良好,有一定抗风险能力。因此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本项目建设条件良好,建设规模适度,可望带来较佳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论证可行,建议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予以重点支持。
59
15.2 建议
XX市XX煤业有限公司应充分利用本工程实施的机遇,同时进行企业内部自身的挖潜改造工作,使本工程的实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
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