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的简介到紫砂的物理特制,从紫砂的分类到真假辨别,写了九大块内容,希望这些东西对新入手的朋友有所帮助,也希望高手达人们提出见解和指教……
一、紫砂简介
紫砂矿土产于广东大蒲和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交替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水利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沉积型粘土页岩。大自然的神力为壶艺家配制了直接可用的陶瓷原料。
除江苏宜兴市,紫砂矿产遍布全国各地,据1978年5月至1979年2月,广东省地质局七三三地质大队和梅州市县陶瓷原料厂地质人员,对梅州市瓷土资源进行勘探普查,证实瓷土矿遍布全县各乡镇村庄,且原矿种类多,矿大质优,有害杂质含量极低,是广东省重要陶瓷原料基地之一。同时,还有制陶(紫砂陶)的大量原料。梅州市瓷土矿属酸性岩和经风化的火山岩等六种类型,五个矿带。瓷土矿蕴藏量记有3.5亿万吨,其矿类有:高岭土、长石、石英、黏土。瓷土中伴有稀土族元素、耐火材料和制作紫砂陶的原料。
二、紫砂的物理特质
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名陶紫砂矿土由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统称紫砂泥
- 1 -
并美称五色土、富贵土,“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足见紫砂矿土之珍贵。
紫砂矿土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呈结晶状,而被玻璃相少,具有教高的强度、抗热震性和透气性。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因此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拍、压、塑、镂、刻等多种工艺手法。
紫砂矿土俗称生泥,形似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紫砂矿土大约要开采千吨陶土方能得1吨左右紫砂泥,须经人工精选,剔除矿土中的老块、夹石、废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然后由矿土机械粉碎呈粉末状,并视产品的大小再选用适当的筛孔过筛(筛孔有60目、40目、32目和24目),加水 练成块状,经人工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空气,放臵数月方可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红、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三、紫砂泥的基本分类
紫砂泥: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
- 2 -
工艺条件。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粘土、云母、赤铁矿共生一体。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虽说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有少量的在当地的小煤窑,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80目到14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
- 3 -
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于变形率高,一般工艺师很少做朱泥壶)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20%至3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段砂、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泽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各色原料分开碾细,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蜡膏,即为有用的色浆原料,烧成后永不消褪。
四、紫砂泥的详细分类
紫泥类: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夜咖啡,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度左右. 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
- 4 -
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为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其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于其相似。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他泥类: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络,陶变化。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 5 -
甲泥: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
五、辨别真假
真紫砂与化工泥的区别一:辨质感
原矿紫砂,精光内敛,温润似玉、色相沉稳、老气十足。好的泥料使用起来,不出十天半个月便能看出效果。而低档的化工泥壶,无论怎么养都没多大变化,照样是干巴巴的。固然也能做出所谓的绿豆沙效果(也并不是所有的泥料都有绿豆砂的效果),但因为表面的玻璃相(加入刨花水的原故亦称石英水)太重,茶水吃不进,把玩的油脂也渗不进去,故这样的壶是养不出来的。现在有紫砂研究所已留意这个题目,已出产出表面不带玻璃相的化工泥,这类泥被用来做高档的仿名家壶,非常能欺骗人,没有将原矿泥与化工泥对比熟悉的,极轻易上当。 真紫砂与化工泥的区别二:辨泥色
原矿泥料的颜色大多不会太艳,一是由于早期的紫砂良多是浅表层的,本身就有了一定的原始风化。二是由于紫砂矿从地下被挖掘上来以后,要放臵露天场地日晒雨淋一年半载,天然疏松变成小颗料后,再碾磨成粉,最后再经由锤打陈腐才能使用。经风化陈腐的原矿泥中的金属物质会发生氧化作用,泥色就会发暗、发沉、发旧,不会有新鲜亮丽的感觉。有些泥料会陈腐存放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才使用,故现在还会有少量清代、民国留存下来的老泥,但已弥足贵重稀少了。而化工泥是由高岭土加石英砂、刨花水和致色金属氧化物调制的,现调现用,加上金属氧化物往往超标添加。所以,泥色鲜、泥色艳,做出来的壶鲜亮无比就不希奇了。用这种超标色素的壶泡茶喝,对身体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原矿泥料的紫砂壶,壶体发色都比较沉、比较暗,尤其是使用过的壶尤为显著,有一种老气横秋,饱经岁月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讲的光彩。而化工壶是绝对不会达到这种效果的。
- 6 -
真紫砂与化工泥的区别三:辨工艺
因为现代制作工艺规范、效率极高,所做出来的壶周周正正、乖巧精道,让很多初学者非常喜欢。而手工做的壶没有同一的模具,只凭艺人心灵手巧,凭积累的经验,胸有成竹的按自己的要求喜好而制作。故统一形制、统一规格的壶都会在身筒的外形、壶口直径以及壶嘴、壶把的安装位臵,粗细高低有所不同,不会有完全相同外观、规格的壶泛起。加之原矿紫砂本来就很少、很贵重,根本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泥料大规模的机械化、模具化批量出产。所以,分辨传统工艺仍是现代工艺,这也是判定泥料是否隧道的一个方面。
六、紫砂壶制作常识 一、手工成型
通说,紫砂是江苏宜兴独具的优质陶土,这种独特性就表现在:1、可塑性好,制作时泥料间粘合力强但却不粘工具不粘手;2、生坯强度大但干燥、烧制收缩率小;3、可单独成陶而不需施彩釉,用久自然会发黯然之光。能充分利用、表现紫砂这一特性的成品制作方法也即紫砂器制作的独特方法就是手工成型。自成一体的手工成型技法,因在中外陶瓷史上都具有巨大影响,因此成为紫砂器皿的独特标志。2008年,紫砂壶的国家标准出台,规定只有采用手工、半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才可称为紫砂壶。这就意味着,一些也同样是用紫砂材质做的紫砂壶却不是紫砂壶了。这虽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紫砂业人士的唯我独尊,但对手工成型制作方法的重视和强调可见一斑。
明代万历年间的时大彬,可谓紫砂壶历史上不可不说的人物,时大彬以其独创的手工制作技艺,奠定了在紫砂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标志性的工艺,一直延续至今。
手工成型,包括“打身筒”和“接片法”两种技艺,前者用于圆器制作,后者用于方器成型。
- 7 -
所谓“打身筒”,就是将炼制好的紫砂泥放在木案上,然后用木制的搭子先把泥料拍达成薄厚适度的泥条,再用矩车划出略长于身筒周长的泥片,画出圆形的口盖和壶底泥片,身筒卷成圆柱形,再用拍子慢慢拍打,使上下收敛成壶口和壶底,梢干后再分别装上(用较稀释的紫砂泥粘上)壶把壶嘴壶盖,然后再修整、刮压、削补成坯。所谓的“片接法”,顾名思义,就是先将用搭子拍好的泥片切好,然后再用较稀释的紫砂泥粘接起来,再经过挂压、削补等精细加工成坯。
二、模具成型
模具成型,也叫印模成型或挡坯成型,也就是所谓的半手工制作。现在有些壶艺人为推崇全手工制作,极力贬低使用模具的半手工制作,实在是数典忘祖的行为,因为首先使用模具制作的,正是传说中的金沙寺僧和供春。供春和金沙寺僧的区别仅在于所用模具的材质不同,“供春更斫木为模”(明周荣《宜兴瓷壶记》)。模具主要是用于圆器或其他较为复杂的器形的制作,起到正型、规制的作用。金沙寺僧和供春的这种成型方法也并非是他们独创,只不过他们是将当时当地日用陶的制法用于紫砂壶制作而已。
但是,紫砂行业用石膏模具代替木制模具,只是1958年以后的事。1920年代初,陶瓷生产开始采用石膏粉,1930、40年代,作为技艺创新的手段,顾景舟、王寅春等老艺人就一度试之。1950年代中期石膏模具成型才作为提高生产产量的手段逐步得到推广。1958年,无锡市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翻石膏模的师傅来宜兴紫砂工艺厂传授了这一技艺,从此,紫砂壶制作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模具成型,也只是身筒的成型使用辅助模具,成型后依然需要和全手工制作一样进行刮压整理削补等处理,和全手工制作相比,不是少了一个工序,而是多了一个环节。
三、注浆成型
- 8 -
注浆成型,采用的也是石膏模具,与印模成型所不同的是成型方法。注浆成型,顾名思义,就是将稀释的泥浆注入到石膏模具中,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接近石膏模具壁的泥浆中的水分吸出,使其固化成型,然后再将不靠近石膏模具壁的泥浆倒出(行话叫回浆),去除模具,得到壶身。
紫砂壶的注浆成型工艺,也在1958年随同印模工艺创新的同时研制,但由于紫砂缺乏注浆成型的物理性能而失败。1970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室徐秀堂出课题,再次组织实验用注浆法制作紫砂壶和紫砂雕塑作品,为满足注浆的工艺条件,不得不在稀释的紫砂泥中添加其他原料。
四、拉坯成型
拉坯成型,是圆形瓷器制作的传统方法,就是将软硬适宜的陶土放在转台上,用手由内向外搪出所需要的造型。这种成型技法自古多为其他陶瓷产地采用,宜兴窑场很少采用。1990年代以后,一些非宜兴本地的陶瓷业者时常将这一瓷区的传统技法运用于紫砂壶的生产中,也取得了市场上的认可。拉坯成型,从大的范围看,也算是一种手工制作技艺。 至于说谁是国家工艺美术师什么的,各位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七、如何选购一把好的紫砂壶
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止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紫砂壶既是着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使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不防就这三个重点加以考量。
一:紫砂壶的实用性
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所以,选购时不妨先就其使用的功能加以考量。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端拿,壶嘴流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以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考量壶的容量,壶嘴流水的顺畅,壶把握的舒适等等。因为,
- 9 -
透过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产生情感,愉悦身心,百玩不厌,让人珍爱有加。
二、紫砂壶的工艺性
紫砂壶的工艺性是指制作的技术水准,也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度转折交代清楚与流畅。尚需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泥: 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所以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在于其用泥的品质。虽然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感官的差异,与其使用的功能无关。单就是用的习惯而言,紫砂壶籍著泡茶品茗不断地抚摸,透过手感的舒服,则可达到愉悦心灵的效果。好的紫砂泥因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所以,选购紫砂壶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
形: 即壶的形象,也就是形状样式。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其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完美器形,汇集了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素有“芳菲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至于选择何种形状样式的壶为佳,则因各人心理需求的不同,很难论定。不过,因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组成的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应属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而“古拙素雅”与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多样紫砂壶的造型考量应以表现古拙气氛的为优势。
款: 即壶的款识。紫砂壶的署款,素来非常讲究。它不同于一般作品的自属图章戳记的格局。因壶艺的韵致格调和书法绘画艺术同传,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袋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鉴赏紫砂壶款有两个意义: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携刻的诗词书画及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特点。所以
- 10 -
欣赏一把紫砂壶,除讲究泥料、造型及制作技艺之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给每一位壶艺爱好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功:是指壶艺的功能美,有别于实用功能的诉求点。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谨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
三、紫砂壶的艺术性
紫砂壶艺术石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有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抒发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有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诚如已故大师顾景舟所说“总之,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更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个人感觉,现时选壶,首先看料子,其次看壶型,再次看实用,最后看作家
八、如何开始使用新壶
儒雅文人有雅兴,好不容易买了只紫砂茶壶或紫砂茶杯,但就不知道新买的紫砂茶壶如何开壶?好,我就教你几招。不过,这开壶还真有的复杂,要有的水平。
1.热身:首先将刚买回来的紫砂茶壶,用沸水内外冲洗一次,将表面尘埃除去,然后将茶壶放进没有油渍的煲,加3倍高度的水煮两小时,这样茶壶的泥土味及火气都会去掉。
2.降火:将豆腐放进茶壶内,放一倍水煮1小时。豆腐所含的石膏有降火的功效,而且可以将茶壶残余的物质分解。
3.滋润:将买回来的甘蔗切开后,放在煲内。没有甘蔗,可以放些糖,然后再煮1小时。甘蔗的天然糖分,能够让茶壶得到前所未有的滋润。
- 11 -
4.重生:最后便是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茶叶,放人茶壶内煮1小时。最好是龙井茶叶。这样茶壶便不再是“了无生气”的死物,脱胎换骨后,吸收了茶叶精华,第一泡茶已经能够令茶人齿颊留香。
复杂是复杂了点,但好的紫砂壶就得这样用的。
其实,最实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好茶+好壶+净水 – 烧一小时
在开壶的时候,切忌壶盖要和壶身分离,避免受热情况下出现小的瑕疵~~~
九、紫砂壶的保养
关于养壶,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壶,人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人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澜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每见好事家藏列颇多名制,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虑拭去,曰: “ 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否耶?以注真茶,是藐姑射人之神人,安臵当瘴地面矣。岂不桀哉?”
养一把壶,光润感理应由内慢慢沁润壶表,如白玉之润,如水坑印石之透,如一个人的学知识经验修养从内而外感染身边的人,令人感觉舒心,故有之所谓“壶,人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
方法为先涤后拭,每次用壶后洗涤,壶表是不应该有茶渍的,之后用干布或湿布拭抹,壶表便不会生水垢,细部位臵如壶桥底壶把边便不会藏污纳垢了。
和尚光的观念,是相对于上述养壶法,即是不细涤拭而引至,故有“腻滓烂斑,油光烁烁'”的表相。即是茶渍斑斑,油光满面的壶表。之所以油光在壶表之上,是由壶表上的茶渍摩擦出来,而不是由茶油经紫砂特有之双气孔构做由壶内慢慢沁出,令壶表平均滋润。
每见好事家藏列颇多名制,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虑拭去,曰: “ 吾以宝其旧色尔。\"
- 12 -
玩壶者每每不忍拭去茶垢,还怕所谓壶表包浆实为茶垢的茶渍抹去,反而沾沾自喜,以壶表之旧茶渍为荣。\"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否耶? 以注真茶,是藐姑射人之神人,安臵当瘴地面矣。岂不桀哉?\"
一把美壶,尤如西子蒙不洁,用来冲茶品茗,是浪费了把好壶,更和卫生有冲突。
古代知识分子,以茶垢包浆隐寓为一个人的名声地位钱财等身外物,普通人又怎舍得抛弃?故,紫砂文化,是少有能以简胜繁,以素胜精,以拙胜巧,以少胜多的特别例子。贯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中心思想。
养壶方法:
(一).泡茶之前先冲淋热水,泡茶之前,宜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可兼具去霉、消毒与暖壶三种功效。
(二).趁热擦拭壶身泡茶时,因水温极高,茶壶本身的毛细孔会略微扩张,水气会呈现在茶壶表面。此时,可用一条干净的细棉巾,分别在第一泡、第二泡……的浸泡时间内,分几次把整个壶身拭遍,即可利用热水的温度,使壶身变得更加亮润。
(三).泡茶时,勿将茶壶浸水中,有些人在泡茶时,习惯在茶船内倒入沸水,以达保温的功效,然而这对养壶则无正面的功效,反而会在壶身留下不均匀的色泽。
(四).泡完茶后,倒掉茶渣,每次泡完茶后,应倒掉茶渣,用热水冲去残留在壶身的茶汤,以保持壶里壶外的清洁。
(五).壶内勿浸臵茶汤,泡完茶后,务必把茶渣和茶汤都倒掉,用热水冲淋壶里壶外,然后倒掉水分。应保持壶内干爽,绝对不可积存湿气,如此养出来的陶壶,才能发出自然的光泽。
(六).阴干时应打开壶盖,把茶壶冲淋干净后,应打开壶盖,放在通风易干之处,等到完全阴干后再妥善收存。
(七).避免放在灰尘多之处,存放茶壶时,避免放在油烟、灰尘过多的
- 13 -
地方,以免影响壶面的润泽感。
(八).避免用化学洗洁剂清洗,绝对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学洗洁剂刷洗陶壶,不仅会将壶内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会刷掉茶壶外表的光泽,所以应绝对避免。
其实养壶各有各说,本人在此也想发表个拙见:
1.不光;2.不脏;3.无尘;4.无垢;5.不刻意;6.把、流、等处留“人迹”;
同时不要因为养壶而忽略了美味的茶叶,更不要因为专心养壶,忽略了健康。茶垢有毒,但往往有人疏忽。据有关研究人员指出,茶具内壁长出的一层茶垢,含有镉、铅、铁、砷、汞等多种金属物质。它们在饮茶时被带入身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化合,生成难溶的沉淀,阻碍营养的吸收。同时,这些氧化物进入身体还会引起神经、消化、泌尿及造血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尤其是砷、镉可致癌,引起胎儿畸形,危害健康,故凡有饮茶习惯者,应经常及时清洗茶具内壁的茶垢,以免危害健康。
- 1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