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的三个作用(了解一下就行)
1、向企业外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决策
2、向经济责任考核工作提供会计信息
3、向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e.g.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要提供给银行(企业外部的债权人)、董事会(经济责任考核部门)和总经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 二、四个会计前提(也是了解内容,可能性几乎没有) 1、会计主体:
明确会计主体的目的:A、划定经济业务空间范围。B、选择会计处理立场。C、区分会计主体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关系:
①、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任何一个法人都要按规定开展会计核算;
②、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 2、持续经营:历史成本、折旧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不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3、会计分期: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4、货币计量
我国一般企业均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也可以采用某一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报表应折算为人民币。 三、十三条会计原则:(一定会有客观题出现,要非常熟练掌握)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强调合法性)。客观性是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原则。其余12项原则的运用,不能违背客观性原则 ②、可比性原则:(掌握)
要求会计核算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间指标口径一致,横向相互可比。
******可比性原则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可比性而忽略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区别在于:可比性原则强调横向可比,一贯性原则强调纵向可比。 ③、一贯性原则:(掌握)
要求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必要时可以适当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因坚持一贯性原则而违背客观性原则。变更条件:A、法律、法规要求;B、更恰当反映
④、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决策相关,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⑤、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确认和披露,就是为了贯彻及时性原则
⑥、明晰性原则:是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①、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当的期收入或费用。
e.g.设臵应收、应付、待摊、预提账户的设臵,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非经营业务)
②、配比原则:指收入和对应的成本费用应相互配比,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
包含两层含义: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e.g.收入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之一,要求相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也体现了配比性原则。
③、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资产帐面余额。
******资产发生减值的,可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辩证的否定
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掌握)
凡只使本年度受益的,作为收益性支出;使几个年度受益的,作为资本性支出。注意区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改良与修理的会计处理差异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①、谨慎原则:(掌握):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存在“不确定因素”为前提
e.g.A、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计提8项减值准备,但不得设臵密秘准备!
B、债务重组中对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的处理原则。 C、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披露的相关规定。 D、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八项准备列支科目: 坏账准备——管理费用
存货跌价准备——管理费用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投资收益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收益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投资收益 ②、重要性原则:(掌握)
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区别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
e.g.A、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次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B、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中,较多地运用了重要性原则,如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的,可以不披露;类型相同的非重大交易可以合并披露等 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掌握)
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能仅根据法律形式核算和反映。
e.g.A、售后回购:不确认收益。
B、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应满足4个确认条件。
C、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将承包人和被承包企业之间,视同控制关系。
D、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承租方对于租入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确认。
E、当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在建工程应结转固定资产。
F、判断关联方关系:将拥有共同关键管理人员的两个企业,作为关联方。
三、六大会计要素 1、 资产
①、三个特征,缺一不可(掌握)
A、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利益。E.g.以前“待处理财产损溢”: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 B、企业所拥有、或企业所控制(控制就是不能完全拥有)的 C、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②、资产的确认标准:A、符合资产定义,B、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即使符合资产的定义,满足三个特征,也不能确认为资产
③、资产和或有资产的联系和区别:
A、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资源,一旦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该资源,就会带来经济利益。
B、区别:a、资产是企业已经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或有资产只是企业潜在的资源,企业尚未拥有或控制。b、资产是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资产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 2、负债
①、两个特征:A、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B、过去形成 ②、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联系和区别
A、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义务,一旦履行该义务,就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B、区别:负债是现时义务,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负债是潜在义务或特定的现时义务,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所谓特定的现时义务,是指不完全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现时义务,不能确认的原因在于该项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项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予以计量
3、所有者权益=股东投入+经营盈余 4、收入(掌握)
①、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只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收入)
******偶发的事件或交易中产生的:是利得,如“营业外收入” 则不能计入范畴
②、三种来源:A、销售商品、提供劳务;B、让渡资金使用权;C、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不在列的如出售无形资产计入“营业外收入”
③、投资收益问题:是否属于收入,不能简单一刀切,应分具
体情况
A、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下的股利收入、权益法核算下的占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份额、长期债权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含折溢价摊销):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因而归属于收入要素 B、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臵所得、长期债权投资的转让处臵所得、营业外收入和补贴收入:不属于收入要素,是“利得” 5、费用:要与当期收入相配比。 偶发事件产生的属于损失,不属于费用,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或投资收益)。
6、利润:分清几个概念: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处臵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不属于“收入”要素,属于“利得”
******营业外支出、处臵投资产生的投资损失不属于“费用”要素,属于“损失”
第二章 货币资金及应收项目
一、现金(了解即可,一般不会考到这么基础的问题) 1、使用范围
总原则:不能或不便使用银行支付的情况下使用,如:支付给个人的各种款项、零星支出等。 2、现金长款的处理 发现长款时: 借:现金
贷: 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查明原因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贷:其它应付款一应付现金溢余 (应收支付给有关人员和单位的)
营业外收入一现金溢余 (无法查明的部分,经批准后核消)
3、现金短款的处理 发现短款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贷:现金 查明原因
借:其它应收款一应收现金短缺款 (应收责任人赔偿的部分)
其它应收款一应保险赔款 (应收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 管理费用一现金短缺 (无法查明的部分,经批准后核消)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现金短缺:大多数是因企业管理不善而形成,所以列入“管理费用”开支;
******现金溢余: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无关,纯粹偶然“利得”,所以计入“营业外收入”。 4、备用金的两种核算方法
①、在 “其它应收款”科目核算 ②、专设 “备用金”科目 拔款时:
借:备用金 贷:现金
日常支出时,不再通过“备用金”科目: 借:管理费用等 贷:现金 收回时: 借:现金
贷:备用金 二、银行存款(一般性了解)
1、银行汇票:适用:先收款、后发货或钱货两清的商品交易。付款期限:1个月。
2、银行本票:见票即付。付款期限2个月。
3、商业汇票(期限:同交易双方商定,最长不超过6个月),可贴现。
①、商业承兑汇票:非银行付款人承兑:这年头,谁敢收商业承兑汇票啊
②、银行承兑汇票:开户人签发,银行承兑,手续费万分之五。 4、支票:同城结算,付款期限:10天 5、信用卡
6、汇兑:异地结算,分信汇、电汇两种。
7、委托收款:适用收取电费、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款项
8、异地托收承付:(必须是商品交易)托收起点:1万元,新华书店系统起点为1000元。 拒付理由:
①、未达成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协议的 ②、提前或逾期交货的。 ③、到货地址未按合同。 ④、代销、寄销、赊销。
⑤、验单付款,货物与合同不符,或验货单与货物不符。 ⑥、验货付款,货物与合同或发货单不符的。 ⑦、货款已经支付或计算错误的款项。
9、信用证:国际结算方式,仅限于商品交易。
10、货币资金的控制:职责分工、交易分开、内部稽核、定期轮岗。
11、存放银行的存款,如果因银行破产发生损失,应将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三、其它货币资金(注意一下就行,没什么好看的)
指:已经指定了特定用途的银行存款,改个科目名称而已,本质上还是银行存着的款。
1、外埠存款:外地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开立存款专户的款项。
汇出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 贷:银行存款 采购时:
借:商品采购等
贷: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 将多余的资金转回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货币资金 2、银行汇票存款
使用会计科目: “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3、银行本票存款
4、信用卡存款“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5、信用证保证金存款 6、存出投资款
在“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而不是在“其它应收款”反映。
四、应收票据(本章第二大要点,掌握)
1、概念:仅限于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2、计价
①、不带息的应收票据:按面值 ②、带息的应收票据:(中期和年末才计价)面值+计提的利息 ③、到期不能收回的:按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不再计息 ④、不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税法今年按会计制度执行了,以前年会计与税法坏帐准备的计提基数不一样,还得分别记,今年好了,一样了)
******到期收不回时,转入应收账款,就可以计入提坏账准备的基数了,当然了,这时就不再是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的问题了。 3、核算
①、收到时:
借:应收票据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100 ②、期末计息时:(“期”并非专指一个月,它是指中期,可以是月、季、半年、年)
借:应收票据 2 贷:财务费用 2 ③、到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等 104 贷:应收票据 102 财务费用 2 ④、到期收不回时:
借:应收账款 104 贷:应收票据 102 财务费用 2
⑤、尚未到期,但是可以确认到期收不回时:不再补计利息,以前提了多少就算多少,目前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应收帐款(这是不是谨慎原则的运用啊)
借:应收账款 102 贷:应收票据 102 4、应收票据的转让
借:物资采购 104 (到期票面+利息)
贷:应收票据 102 (目前账面价值) 财务费用 2 (提足到期利息) 5、贴现: 贴现息=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 ①、贴现时:
借:银行存款 96(贴现所得款) 财务费用 8(贴现息)
贷:应收票据 102(目前账面价值) 财务费用 2(提足到期利息) ②、到期承兑人未支付时: 借:应收账款 104 贷:银行存款 104
③、到期承兑人未支付、本单位账面余额不足时: 借:应收账款 104 贷:短期借款 104 五、应收账款
1、商业折扣:应收账款应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实际售价确认 2、现金折扣:(要求按总价法处理) ①、购销业务发生时: 借:应收账款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100 ②、实际发生现金折扣时: 借:银行存款 98 财务费用 2
贷:应收账款 100 ******原则:以发票价为准 3、账务处理:
借:应收账款 12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 17 银行存款 3(代垫运费等) 六、坏账(本章最重要的要点,熟练掌握) 1、坏账损失的确认
有确凿证据表明(如:撤消、破产、资不抵债、现流严重不足等)应收款项确实无法收回时,经股东大会等类似权力机构批准,作为坏账损失。
2、计提坏账准备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除有确凿证据表明(如:撤消、破产、资不抵债、现流严重不足、严重自然灾害、3年以上的等)应收款项不能或收回可能性不大外,以下情况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A、当年发生的 B、计划债务重组的
C、与关联方发生的(可以提,但不能全提) D、其它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 ②、预付账款转来“其它应收款”的,提
③、应收票据在未转入“应收账款”之前的,不能提 ④、《会计》与《税法》坏帐准备计提基数的区别:
A、会计:“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科目余额,不论是否购销活动形成
B、税法:“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科目余额,仅限于购销活动形成的
3、坏账损失的核算:
①、坏账损失核算有两种方法: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必须使用备抵法(金融保险业例外)
②、对本年应提坏账准备金额的理解(以百分比法为例):不管现在“坏账准备”科目余额是多少,在期末必须把余额调整为:“期末应收款项余额×比例”。
比如年初“坏账准备”科目余额是300,本年末应收款项余额为100,000,那么本年应这样做: 借:管理费用 200
贷:坏账准备 200(补足500) ③、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A、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期末应收款项余额×比例-坏账准备贷方余额
B、账龄分析法
a. 收到偿还部分债务后剩余的应收账款,不应改变其账龄。
b. 存在多笔应收账款,且各自账龄不同时,应逐笔认定
c. 无法逐笔认定的,按先发生先收回原则确定 C、赊销百分比法:=本年赊销总额×相应比例
注意,这种方法的坏帐准备是累加计算的,与余额百分比法的多退少补是不一样的。 D、个别认定法:
a. 不是对每一项应收账款逐一进行个别认定,而是在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方法计提坏账准备时,可以视具体情况对某项应收账款采用个别认定法。
b. 运用个别认定法的应收账款应从用其他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中剔除
4、在会计核算上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A、已确认并已转销的坏账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及时借记和贷记该项应收账款科目,而不应直接从银行存款科目转入坏账准备科目。
B、收回的已作为坏账核销的应收账款,应贷记“坏帐准备”科目,而不直接冲减“管理费用”。 5、坏账准备的核算要注意:
①、如果坏账的核算方法由直接转销法改为为备抵法,应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如果在备抵法下,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由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改为账龄分析法等,应按会计估计变更进行会计处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②、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到期未收回,转入应收账款后可计提坏账准备;预付账款不符合其性质,转入其他应收款后,可计提坏账准备;
③、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余额百分比法使用较多,账龄分析法较准确。37页例9说明了坏账准备如何计提,如何冲销,如何补提,一定要搞透;其他七大准备一个道理,比照着做,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七、预付账款 1、一般应专设“预付账款”科目核算,对于预付账款不多的企业,可记入“应付账款”科目,但编表时必须将“预付账款”单独列示。 2、不计提坏账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已经不符合预付性质,或无望收到货物时,应转入 “其它应收款—预付账款转入”科目。计提坏账准备 八、其它应收款
核算范围 其他应收款是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应收和暂付的款项
第三章 存 货
一、核算范围:根据用途分两类(很基础的,一定要掌握)
1、为销售而储存的有形资产,如商品、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等。
2、为耗用而储存的有形资产,如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备品备件等。
二、存货的确认条件
1、首要条件:符合资产定义。
回顾一下吧:资产定义:A、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利益;B、企业所拥有、或企业所控制;C、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2、其次要同时符合存货的两个确认条件: ①、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3、几个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①、工程物资、特种储备物资、专项储备资产不是企业的存货。
②、购货约定:不符合存货的确认条件,不算。
③、受托代销商品:也不是企业的存货。属于“在库不作为存货”。但是,委托方、受托方都作入存货账,作存货管理。 ★★★补充(了解)郑庆华:受托方的处理 借:受托代销商品 贷:代销商品款
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受托代销商品作为存货的增项,代销商品款作为存货的减项,同时增减相同金额,对存货金额的影响为零。这是很特殊的处理方法。
再如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但尚未发出的商品也不属于企业的存货。
④、受托加工物资:不是企业的存货
⑥、在途商品问题:主要看所有权的转移,属于“不在库作为存货”。
因尚未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发出商品也属于企业的存货。 三、取得存货:(按实际成本核算) 适用:规模小、品种少、采购少。 1、购入(以原材料为例):
注意几点:a.不管什么现金折扣、商业折扣等乱七八糟的,简单一点:按开票价
b. 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挑选整理费:要区分:工业企业可以计入存货成本,商业企业不行。做题时记得运费要扣掉抵扣的进项税金。
c. 税金:有消费税、资源税、关税,小规模纳税人还有进项税
d.损耗的会计处理:区分正常损耗与非正常损耗,分别处理。正常损耗的,计入存货成本;非正常损耗的,除不计入存货成本外,还有一个进项税不能抵扣的问题 按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 ①、发票与材料同时到: 借:原材料 100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 17 贷:银行存款 117 ②、发票先到,
借:在途物资 100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 17 贷:银行存款 117 ******如果有运费:对于工业企业,入库前发生的费用应计入购货成本;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入库前发生的费用不计入购货成本,应计入当期损益
借:在途物资 9.3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 0.7 贷:银行存款 10 材料后到
借:原材料 109.3 贷:在途物资 109.3
③、材料先到、发票后到:先不入账,待发票到时再正式入账;如果月末发票还没有到,需暂估处理,下月初红字冲回。 借:原材料(暂估价)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2、自制(入账价值=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借:原材料
贷:生产成本
******外购货物中发生损耗的处理
①、合理损耗是无法避免且可以提前预计到的损失,计入存货的成本。
②、非合理损耗是企业管理不善的表现,应将其计入管理费用。
******如果制造费用科目期末出现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存货”项目 3、委托加工物资:按实际耗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本以及加工费、运杂费、保险费、和按规定计入成本的税金入账 ①、拔付加工物资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1000 贷:原材料 1000 ②、支付加工费、增值税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800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 136 贷:银行存款 936 ③、支付消费税(看清计算方法,消费税与增值税计算基础相同): A、收回委托加工物资后直接用于销售的: 借:委托加工物资 200(=(1000+800)/(1-消费税率)×税率)
贷:银行存款 200
B、收回委托加工物资后用于再生产的: 借: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消费税的计算是个难点,一定要理解。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越来越强,这也是为了增强CPA们的执业水平,避免纸上谈兵。(可到去http:///去下载我整理的《从厚变薄CPA考试教材2004纪念版-税法》,第三章是消费税,有详细讲解) ④、收回时:
借:库存商品(或:原材料)
贷:委托加工物资 (转平)
4、投资者投入:具体由投资各方认可,开发票后才可抵扣项税。 借:原材料 100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 17
贷:股本(非股份企业为“实收资本”) 117
5、接受捐赠(2004新变化:捐赠问题全书涉及多个知识点,重点关注一下)
确认价值优先顺序:A、有关凭据上标明的金额+相关税费 B、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相关税费;
C、或者该存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终值,不是现值)
受赠时: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相关税费) 待转资产价值 年底:
借:待转资产价值
贷:资本公积-接受非货币性性资产捐赠准备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接受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方式取得或以应收款项换入的存货:
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可抵扣的进项税+相关税费。涉及补价的,按以下规定:
①、收到补价的:=债权的账面价值-可抵扣的进项税+相关税费-补价
②、支付补价的:=债权的账面价值-可抵扣的进项税+相关税费+补价
7、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存货:
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可抵扣的进项税+相关税费。涉及补价的,按以下规定:
①、收到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可抵进项税+相关税费+应确认的收益-补价 ②、支付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可抵进项税+相关税费+补价 8、盘盈的存货:按相同或同类存货的市场价格作为实际成本 ①、发现时:
借: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②、经有关部门批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四、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个别计价法:成本比较合理、准确,实务操作工作量大,适用于贵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物价上涨时,会高估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反之……
3、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结存金额+∑(本月各批收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收货的数量)]÷(月初结存数量+本月各批收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4、移动平均法:购进一次存货,计算一次加权平均成本 存货加权单价=(原有存货成本+本批收货的实际成本)÷(原有的存货数量+本次收货数量)
本批发货成本=本批发货数量×存货加权成本
5、后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会计实务中实行稳健原则的方法之一
五、发出存货的核算(实际成本法) 1、领用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原材料
******如果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等项目,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要转出
借: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等)
贷: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 2、出售原材料:计入“其它业务收入” 3、发出包装物的核算
①、生产领用:同原材料处理 借:生产成本 贷:包装物 ②、随同产品出售
借:营业费用 (不单独计价时) 其它业务支出 (单独计价时) 贷:包装物 ③、出租、出借
A、第一次领用新包装物时,一次性摊销完毕,退回、再出租出借时,不作处理。出租、出借金额较大时可分期摊销 借:其它业务支出 (出租时) 营业费用 (出借时) 贷:包装物
B、收到租金,计入 “其它业务收入”
C、收到出租、出借押金,记入 “其它应付款” D、逾期末退包装物,没收押金, 借:其它应付款
贷:其它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
******如果要交消费税(视所包装的产品而定,例如:烟、酒)
借:其它业务支出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消费税 E、报废时, 借:原材料
贷:其它业务支出 (出租时) 营业费用 (出借时) 4、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
①、一次摊销法:领用时计入期间费用
②、五五摊销法:领用时先摊一半,报废时再摊一半 ③、分次摊销法:按使用次数分摊 六、存货的简化核算方法一计划成本法
1、规定存货的分类和计划成本。计划成本一般年内不作调整。 2、平时采购时:
借:物资采购 100(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17 贷:银行存款等 117
3、收入存货以计划成本入账、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
借:原材料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 (差额)
贷: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
4、平时领用、发生按计划成本计算, 借: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贷:原材料
5、月底计算分摊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成本差异+本月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注意:由于当期暂估入帐的材料并不存在成本差异, “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帐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借: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蓝或红数) 贷:材料成本差异(蓝或红数)
******郑庆华:计划成本法的关键是材料成本差异,要记住两句话:
发生时(购入时)超支额记在材料成本差异的借方,节约额记在贷方;
转出时(发出时)一律从贷方转出,转出超支额用蓝字,转出节约额用红字。
七、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存货的方法
1、毛利率法(主要适用于商业批发企业)
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 销售净额=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扣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入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注意该法在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应按照其它计价方法(如:最后进价法),先计算月末存货成本,然后倒挤该季度的销售成本, 再计算第三个月结转的销售成本。
2、零售价法 (商业零售企业广泛采用):平进购进、储存、销售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核算
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购货售价)
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售价总额×成本率
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八、存货数量的盘存
1、实地盘存制:主要优点是简化存货的日常核算工作 2、永续盘存制:优点是有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3、存货盘盈盘亏的处理
①、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核算,注意,此科目在结帐前必须转平。两种情况:
A、如果已经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批准,转入损益等,不用披露;
B、如果未经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批准,会计应先自行处理,转入损益等,同时在附注中披露;如果次年批准的结果与自行处理不一致,则要调整次年的年初数。 ②、存货盘盈
借:原材料(包装物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盘盈的存货,通常是由收发计量或计算上的差错所造成的,可冲减管理费用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③、对于购进的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引起盘亏存货应负担的增值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净损失经批准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九、存货的期末计价-本章难点,重点 1、基本公式
可变现净值=存货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发生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金
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项目来计提,
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2、可变现净值中估计售价的确定:
①、为执行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以合同价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
②、如果持有存货多于销售合同定购数量,超出部分应按一般售价作为计量的基础。
③、没有合同约定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以一般销售价或原材料的市场价作为计量基础
3、材料存货的期末计量:******重要出题点!!
首先判断存货持有的目的,待售还是待耗,再分情况计算可变现净值
①、如果是以备消耗的存货(如原材料)
A、首先判断其生产的商品或产成品是否发生减值。如果未发生减值,则说明该存货(材料)也不存在减值,无论该存货(材料)市价是多少,高于成本还是低于成本,都不需要确定其可变现净值,该存货(材料)期末按成本计价。
可见,以备消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和材料的市价无关
B、如果其生产的商品或产成品发生减值,则按如下公式计算: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完工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②、如果是以备出售的存货(如商品或产成品,特殊情况下需出售的材料)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4、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条件:期末如果发现了以下情况之一 ①、市价持续下跌,回升无望;
②、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③、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的库存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价值;
④、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⑤、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5、计提方法: ①、单项法 ②、分类法
③、系列合并法
******不可以对存货整体计提跌价准备 6、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
每一会计期末,比较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算出来的应计提的准备然后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进行比较,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应予以补提;反之,应冲销部分已提数。 7、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
①、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不作账务处理。
②、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必须在当期确认存货跌价损失 提取和补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时: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存货跌价准备
冲回或转销存货跌价损失,作相反会计分录。处理方法与坏账准备类似
③、已售存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同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不是冲销“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而是通过冲销“管理费用”科目来实现。
④、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转出的存货,应同时存货结转跌价准备,但不冲减当期管理费用,按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原则处理。
第四章 投 资
本章是全书重中之重,自己本身就是难点,考点,再加上后半本书大部分都与它有关的综合性问题,是必考点,所以一定要烂熟悉于胸。
一、短期投资
1、范围:主要包括各种证券投资,如股票、债券、基金 2、特征:与划分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依据不同 ①、随时变现;
②、不准备长期持有。 3、初始投资成本
①、构成: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买价、交易税金、手续费等。 ②、两项要排除在初始投资成本外: A、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B、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
******未到期的利息或股利,包含在初始投资成本中。 4、收到股利和利息
①、收到上述AB两项的,冲减已记录的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 借:现金
贷: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②、其它情况下不确认投资收益,只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处臵时才确认收益。 借:现金
贷:短期投资 5、期末计价:
①、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三种方法: A、按投资总体计提; B、按投资类别计提;
C、按单项投资计提 ②、如果某项短期投资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则必须单项计提跌价准备。
③、当期应提的短投跌价准备
与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处理原则相同,八大准备,全类似:当期应提的短投跌价准备=当期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已提数,计入当期损益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6、处臵:现在才体现短投在整个持有期间的总收益 借:现金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单项计提时) 贷:短期投资 投资收益
******总体计提或按类别计提的跌价准备,现在不用管,月底再一起调整。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类型(一定搞明白,这是多个知识点的基础)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形成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其它情形采用成本法核算。 1、控制
①、拥有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
②、拥有50%以下表决权资本但拥有实质控制权,符合下列情况的
A、与其他投资者协议,拥有另一方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
B、根据章程和协议,有权控制另一方财务和经营政策 C、有权任命董事长等类似权力机构多数成员
D、在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2、共同控制:按合约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 3、重大影响
①、拥有20%或20%以上至50%表决权资本。 ②、拥有20%以下表决权资本但符合下列情况的 A、在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派有代表 B、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C、派出管理人员
D、依赖投资企业技术资料 E、其他能证明有重大影响情形 4、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 ①、拥有20%以下表决权资本
②、拥有20%以上表决权资本,但实质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
三、长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总原则:按支付净额确定。但不包括:评估、审计、咨询费,也不包括已宣告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1、以现金购入的:
初始成本=价款+税+费用-已宣告未领取的股利
2、抵债方式:初始投资成本=债权-坏帐准备+税+费用±收到/支付的补价
3、非货币性交易:
支付补价的:初始投资成本=换出资产帐面价值+税+费用+补价
收到补价的:初投成本=换出资产帐面价值+税+费用-补价±应确认损失/收益
4、由于追加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核算的
初投成本=追溯调整后的账面价值(不包括股权投资差额)+追加投资成本 四、新投资成本
是指投资成本在持有期间发生变动时,叫“新的投资成本” 1、收到分配的投资前累积盈余:
新投资成本=初始成本-收到的现金股利 2、权益法下,
新投资成本=初始成本±股权投资差额 3、减少股份,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 新投资成本=被投资企业权益份额
五、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难点和重点,一定要会!) 1、适用
①、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时。(一般来说,<20%;如果虽≥20%,但不具有重大影响时,也采用成本法: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②、被投资单位在严格限制条件下经营,转移资金能力受到限制
2、入账价值:以取得时的初投资成本入账。
记住:使用科目“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成本法下是没有三级科目的!!
3、投资当年现金股利的处理
①、如果用来分配股利的净利润是投资前产生的,冲减投资成本。 ②、如果用来分配股利的净利润是投资后产生的,确认收益。 ③、不易分清的:
借:应收股利 (当年现金股利) 借或贷: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 (差额)
贷:投资收益 (应享有净利润比例)
注意一点:如果“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计算结果为负数,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最低为0,将分来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全部确认投资收益
4、投资年度以后的现金股利的处理
以后每年有现金股利分配时,都要重新计算一遍,麻烦一点。但我们应该耐下心来去做完它,最终我们能够做对答案、能够得分,回头看看自己稍稍的努力而换来丰硕的成果,有成就感吧,使劲高兴去吧(这是一种战胜自我退缩的方法,不只在做题时,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许多情况下都适用的“阿Q”法则……,,扯远了:)) ①、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累计发放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底累计净损益)×持股比例-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公式中:括号内计算结果如为负数,按0看待,即原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全部转回)
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当年获得的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借:应收股利 (实际现金股利)
借或贷: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 (差额=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贷:投资收益 (应确认收益)
重点注意:若被投资单位当期未分派股利,即使“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为负数,也不确认当期投资权益和恢复初始投资成本。
******教材例题要注意的4点,都仔细看一看,然后再做找几道题做,一定要吃透了;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温故而知新嘛。 六、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1、适用范围:对照成本法来看 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时(一般来说,>20%;如果虽≤20%,但实质上具有重大影响时,采用权益法) 2、账务处理
①、科目设臵:与成本法不同了,按投资对象进行明细核算,设臵4个明细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 “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损益调整)”
“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准备)” ②、按确定初始投资成本,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投资成本) (=“买价+相关税费”)
贷:银行存款
③、待获知被投资企业权益状况时,计算股权投资差额,调整投资成本,确定新的投资成本
股权投资差额=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 借方差额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投资成本)
股权投资差额计算结果为负数,即贷方差额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投资成本)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④、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合同约定投资期限的,在期限内摊销;无规定的,10年以内摊销。
借: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投资成本) (被投企业权益份额)
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投资差额) (差额) 贷:银行存款 (初始投资成本) 借:投资收益—股权差额摊销
贷: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投资差额)
******注意特殊情况的处理:在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而使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时,当期不再摊销股权投资差额,直到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至投资成本后再予摊销。
累积计算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时,不包括暂停摊销期间。但按合同规定期限摊销的,应在恢复摊销以后的剩余期限内进行摊销。
为加深理解,看一下这段讨论吧,假设:2003年12.31对100%控股的乙单位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余额如下: 乙单位帐面净资产为-500
借方:长期股权投资——乙单位(投资成本) 360
股权投资差额 40 损益调整 -400
2004年,乙单位盈利500万元,帐面净资产为0。甲单位应如何调整长期股股权投资帐? A、不处理
B、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单位(损益调整) 40 贷:投资收益 40
如果选B的话,2004年乙单位盈利490万元时,应如何处理? C、不处理
D、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单位(损益调整) 30 贷:投资收益 30
如果2004年乙单位盈利860万元时,应如何处理?
怎么样,经过上述讨论,有点判断能力了吗?正确处理是不是应该这样:只有当乙单位净资产大于360时再做D的分录,在乙单位净资产小于和等于360时,不做任何处理。 ⑤、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处理
不管被投企业盈亏,当年分得利润都在 “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损益调整)”科目
被投单位实现净损益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损益调整) (当年净利润比例) 贷:投资收益 (当年净利润比例) 宣布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应得金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损益调整) (应得金额) 当年所持股份有变化时,两种计算方法:
投资收益=原持股比例×原持股期间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追加持股比例×追加持股期间被投资单位净损益
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全年净损益×(原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追加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确认净亏损时,以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
******账面价值=投资成本±投资差额±损益调整—跌价准备
B、净损益只通过“长期股权投资—企业(损益调整)”科目 C、亏损时,使账面价值降至初始投资成本以下时,暂停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
D、计算净损益份额时,以取得股权后的发生数为基础。 E、应扣除不能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如职工福利基金等。
F、如果年度内投资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变化前后都是权益法核算),应该分段计算应享有的份额 ⑥、非净损益原因权益变动的处理 A、被投单位受赠的 a.受赠现金:
借: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股权投资准备) 增加的权益份额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b.受赠资产:2004新变化:内外资企业统一了。 借: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股权投资准备)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只有在该长期股权投资变现时,再按余额转入“其它资本公积”
B、由于被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形成的资本溢价、外币资本折算差价、拔款、关联交易价差:
借:长期股权投资—X企业(股权投资准备)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3、几个问题:
①、中止权益法核算时,对中止前实现的净损益,仍按权益法调整账面价值,确认投资收益
②、重大会计差错,应追溯调整
③、因追加投资,由成本改为权益法的,对于新旧股权投资差额应分别计算、分别摊销
④、被投单位因变更、更正等调整留存收益的,也按相应期间投资比例计算调整。如果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发生在投资前,并将累积影响数调整投资前的留存收益的,投资企业应相应调整股权投资差额。
七、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全书重点,这这掌握不了,考场就不要进去了)
1、权益转成本:按账面价值作为新的投资成本。如果分配转换前的利润,冲减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乙公司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乙(成本) 一乙(损益) 一乙(差额)
******如果存在“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当权益法转为成本法核算时,不视为股权的处臵,无需结转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真正股权处臵时再结转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2、成本转权益:按追溯调整后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不含股权投资差额)加上追加投资成本等作为初始成本。 重点掌握:必考!!!步骤要点: ①、对原投资的追溯调整
A、计算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 B、计算应分摊的股权投资差额 C、应确认的收益
D、对以前年度损益的累积影响数(=累计收益份额-累计 摊销的差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乙(成本) 权益份额
一乙(损益) 期间收益一期间差额分摊 一乙(差额) 未分摊的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乙公司 成本法下 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累积影响数
******括号里的三级科目不能像这样简写的,这里仅仅是为了排版方便。考试时这样写是不能得分的。 ②、追加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乙(成本) 新增权益份额 一乙(差额) 新增差额
贷:银行存款 实际支付额 ③、新、旧股权投资差额分别计算:
A、原来:按原摊销计划,在剩余摊销年限内摊销
B、新增:新订摊销计划,在会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内摊销 ******2004教材88页例19,非常典型,绝对要吃透 八、股票股利:
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只是内部项目之间的变动。不能确认为收益
九、长期股权投资的处臵
1、股权转让条件(股权转让日的确定) 总原则:
①、对于购买企业,应比照资产的确认原则,即以被购买企业的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为标志; ②、对于被购买企业,应比照收入的确认原则,即以其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并且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为标志。 具体包括:
①、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
②、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
③、已支付购买价款(以货币资金支付的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
④、购买企业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
******处臵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于期末调整
部分处臵时,按比例确认。 2、股权处臵的计量
①、全部处臵:处臵收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处臵收入-账面价值—应收股利
其中: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减值准备
权益法下账面余额=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
******权益法核算下,还有一步:由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而形成的“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结转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②、部分处臵:
按比例结转减值准备,按比例转销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按比例转销应收股利。还要按比例结转被投资单位非损益原因造成的“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十、长期债权投资 1、初始投资成本
①、初始投资成本=买价+税金、手续费-已到付息期未领的利息
②、如果税金、手续费金额较小,可直接冲当期投资收益,不记入初始投资成本 买入时
借: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 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溢价)
投资收益(或长期债权投资—债券费用) 贷:银行存款 计提利息时: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债券利息收入 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溢价) 2、溢折价的确定和摊销
①、溢价或折价=全部价款—相关税费—应计利息—债券面值 ②、直线法摊销:每期摊销额相等 ③、实际利率法摊销:
溢价购入:债券账面价值逐期减少,摊销额逐期增加 折价购入:债券账面价值逐期增加,摊销额逐期增加。 3、利息的处理
①、一次还本付息的:
借:长期债权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 ②、分次付息的:(注意:使用的科目是不同的!)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4、处臵:记得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十一、可转换公司债券 1、购买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面值)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溢价)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债券费用) 贷:银行存款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折价) 2、计提利息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折价) 贷:投资收益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溢价)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债券费用)
3、转换股份:计提转换日尚未计提的利息后,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折价)
贷: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债券面值)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溢价)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债券费用)
十二、委托贷款
1、科目设臵:“委托贷款”一级科目,下设“本金”、“利息”、“减值准备”二级科目 2、核算:
①、按期计提利息
借:委托贷款——利息
贷:投资收益——委托贷款利息收入
②、应收利息到期未收回的,将已确认的利息收入予以冲回,并在备查簿中登记
借:投资收益——委托贷款利息收入 贷:委托贷款——利息
③、期末检查委托贷款本金可收回性,如可收回金额低于本金,应计提减值准备。
借:投资收益——委托贷款减值 贷: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3、披露:资产负债表中,按其性质加以区分:
①、如属于短期性质,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中列示
②、如属于长期性质,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债权投资”项目中列示
十三、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 ①、有市价的
A、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
B、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一年以上 C、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 D、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
E、被投资单位清理、清算或有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②、无市价的
A、因政策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被投单位出现巨额亏损。 B、被投资单位产品不适应市场变化,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
C、被投单位因市场竞争,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发生严重恶化,如清理、清算 2、核算:(与坏账准备的核算差不多:八大准备都一样嘛) ①、跌价准备分投资项目计提
②、当期应提的跌价准备(=当期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已提数),计入当期损益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③、已确认的损失的价值又得以恢复的,在已确认损失的范围内转回
④、处理时,涉及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的,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五章 固定资产
本章虽然不算是难点,但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与其他章节(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借款费用资本化、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和合并会计报表等)有着较多的关联,本章学不好,后边的就无从谈起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标准有所放宽) 1、为生产经营而持有 2、使用年限超过1年
3、单位价值较高(不规定具体金额了,由企业依各自管理需要而定!!如,过去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现在不讲了)
*****特例:关于土地的会计核算
①、土地归国家所有,任何企业和个人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作为“无形资产”入账。 ②、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土地使用权,一旦土地对象化了以后,就应转为固定资产核算,计入附着物成本。
例如土地上盖了房屋,房屋不能离开土地,应在房屋破土动工时,将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全部转入相关建筑工程,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最终,土地使用权和房屋的建筑成本一起构成了房屋的总成本并计入了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
还有类似的:购买电脑软件一般作为无形资产入账,但是如果企业在购买该软件的时候,该软件是附着于某种电脑硬件或者和电脑硬件一起购买,也就是对象化了以后,该电脑软件就和该电脑硬件一起构成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取得:(熟练掌握)
总原则:包括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和“必要的”支出。比如,为建造固定资产发生的罚息支出,并不是合理的、必要的支出,不能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购入:入账价值=买价+相关税金+直接归属支出(包装、运输费、安装成本等) A、不需安装的 借:固定资产 贷:现金等
******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标价的固定资产,每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按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B、需要安装的: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通过在建工程核算,然后转入固定资产。 错: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借:在建工程
原材料(工程物资)
应交税金一增值税(进项转出) 应付工资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2、自建:(分为自营工程和出包工程两种)
①、自营工程:主要通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两个科目
A、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试运行收支净额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B、报废或损毁时,净损失计入在建工程成本;非正常原因造成的,计营业外支出 C、如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待竣工决算,再作调整。 会计处理: a、进料
借:工程物资—专用材料 贷:现金
b、购进大型设备预付款时
借:工程物资—预付大型设备款 贷:现金 收到大型设备时
借:工程物资—专用设备
贷:工程物资—预付大型设备款
c、领用各种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XX工程
贷:工程物资—专用材料、专用设备 应付工资、福利费
原材料、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d、交付使用;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②、出包工程:在建工程各科目实际上成为与承包单位的往来结算科目。
A、企业按规定预付承包单位的工程价款时 借:在建工程--××工程 贷:银行存款
B、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按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工程
3、投资投资者投入的: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如果投资者投入旧的固定资产,不在账面反映折旧,以净值作为入账价值。 借:固定资产 (投资各方确认价值)
贷:实收资本 (确定的出资额) 资本公积 (差额) 4、租入的固定资产
①、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更不用提折旧
②、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第十五章讲的够细的了) 5、改建、扩建:原帐面价值+改造支出-变价收入 6、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方式取得的:(看十六章) 7、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看十七章) 8、受赠的:
①、捐赠方提供凭据的,按凭据标明金额+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②、捐赠方没有提供凭据的
A、存在活跃市场的,市场价格估计+相关税费
B、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③、受赠旧固定资产的:按照上述方法确认的价值-按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
④、会计处理(同样,不确认累计折旧)
借:固定资产 确认价值+各项税费
贷:待转资产价值-待转受赠非现价值 确认价值
银行存款 各项税费
******与所有受赠处理方法相同,年底时再结转 借:待转资产价值-待转受赠非现价值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资本公积-受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9、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0、无偿调入的: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必要附带费用 借:固定资产 贷:资本公积 三、折旧
1、影响折旧的因素
①、折旧基数;②、净残值;③、年限;④、折旧方法 2、不提折旧的两种情况(折旧的范围扩大了),其它情况都要提!! ①、己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②、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①、年限平均法 ②、工作量法
③、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数总和
******注意:在一个折旧年度内(不是会计年度,区分),每个月的折旧额是相等的,=年折旧额/12个月
④、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因此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应当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注意: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报表附注中说明。 4、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 (管理部门) 制造费用 (生产车间) 其它业务支出 (出租业务) 贷:累计折旧
5、应当按月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补提折旧。
6、对于折旧方法改变,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
年限改变,要区分两种情况:首次执行会计制度,应采用追溯调整法;其它期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核算。(2004新修订) 如果该固定资产是生产设备,由于折旧金额通过制造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其是否影响当期净利润应区分:生产出的产品是否实现对外销售
7、企业因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照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企业为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时,处于更新改造过程而停止使用的资产,因已转入在建工程,因此不计提折旧
8、重申:企业对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计入当期管理费用(不含更新改造和因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
******取得旧的固定资产,不再确认累计折旧,按确认的入账价值直接借记固定资产原值,并在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对比以前:条件真苛刻!) 1、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如果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不可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发生时就费用化(不计入长期等摊费用了!!) 固定资产大修理:因为属于费用化的后续支出,所以不再在两次大修理间隔期内,采取预提或待摊的办法。 借: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 贷:银行存款 2、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①、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②、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实质性??怎么界定?没法掌握,不考)
③、使生产成本实质性降低
如果可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增计金额不应起过固定资产价值的可收回金额。(不一定是全额计入了!!)
******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不再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而是单设 “1503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科目,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限内,采用合理方法单独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装修费用:也参照上述方法处理。 分录需要做三步: 借:在建工程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改扩建支出)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五、固定资产处臵(绝对掌握) 1、变卖:(对外销售) ①、先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②、支付相关税费、清理费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金 现金
③、收到销售价款: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④、收到保险公司赔偿
⑤、结转清理损益到本期(营业外收支) 借或贷:营业外支出 贷或借:固定资产清理 2、对外投资:(也走清理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应交税金等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固定资产清理
3、对外捐赠:同对外销售处理方法,净扣益计入营业外支出。 4、非现金资产抵债,(见第15章有详述) 5、非货币性交易换出的固定资产,(见第16章有详述) 6、无偿调出的,先转入清理,然后
借:资本公积一无偿调出固定资产 贷:固定资产清理 7、盘亏的:(现在只剩下盘亏这一种情况,不通过“固定资产清理”核算了:以上6种减少方式,会计处理全部都要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8、报废或者毁损等原因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先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然后根据净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或支出。 六、期末计价
1、固定资产期末应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项目计提。
2、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和计提折旧的顺序是:先计提折旧,再计提减值准备。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3、对存在下列请况之一的,应当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己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①、长期闲臵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②、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己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③、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④、已遭毁损,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⑤、其他实质上己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3、会计处理 提取时: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重复: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若已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提的减值准备范围内转回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4年新修订内容:又加了一个限制条件:转回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原在不考虑减值情况下,按原方法折旧至今的账面价值。比较绕口,做一道例题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4、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在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和恢复,引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发生变化之后,每次都要重新计算折旧率和折旧额,并对已经提取的折旧不作追溯调整。
第六章 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
一、无形资产的特征
1、不具备实物形态:这是主要标志 2、是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3、持有的目的是自用,而不是销售 4、获利能力不确定 5、有偿取得 二、分类
1、可辨认的:如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特许权、非专利技术
2、不可辨认的:如商誉(只有外购时才入账) 三、账务处理
1、购入: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成本。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与电脑捆绑购入的软件,金额相对较小时,一并计入固定资产;较大时,单独列作无形资产。如果购入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就应计入存货了。
2、投入: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
******首次发行股票方式接受的,以投资方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入账。
3、接受债务人非现金资产抵债:(看16章) 4、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看17章) 5、受赠:(捐赠问题:2004新变化)
①、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凭据上标明的金额+相关税费 借:无形资产 100+X 贷:待转资产价值 100 应交税金等 X ②、未提供有关凭据的
A、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市场价估计的金额+相关税费 B、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入账 6、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的,注册费、律师费入账。研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7、购入的土地使用权,先作无形资产核算,该土地实际开发时再计入在建工程
******房地产企业:转入房地产开发成本 8、后续支出:计入当期费用
四、摊销:自取得当月起开始(与固定资产不同),平均摊销
1、合同规定受益年限,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
2、合同没有规定,但法律有规定的,摊销期≤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
3、合同和法律同时有规定的,摊销期≤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 4、都没有规定的,摊销期≤10年 ******尊循谨慎性原则。
借:管理费用一无形资产摊销 贷:无形资产
应交税金一应交营业税 五、处臵
1、出售:将所得价款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 借: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营业外支出(或贷:营业外收入) (差额) 贷:无形资产
2、出租:租金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相关费用支出,计入其他业务支出。 六、期末计价
1、账面价值全部转销(转入当期损益)的情况 ①、有新技术替代,并且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 ②、已过法律保护期限,且不能再带来经济利益
③、其他足以证明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情形 2、计提减值准备:(八大准备全类似:比照坏账准备的处理方法)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如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作相反分录,不增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折旧的区别:要追加确认累计折旧。 4、在存在减值的情况下,在摊销期满时,“无形资产”账户肯定会有一个余额,而这个数字与对应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是相等的。这时对冲一下,全部平账就行了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七、长期等摊费用(苛刻,不满足条件的,一律进损益)
1、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的相关税费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的,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
2、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3、不能使以后受益的,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4、注意: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已经不存在了,
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不再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应单设“1503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科目核算,并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
八、其它资产(没啥好看的,掌握为多选题) 1、国家批准储备的特种物资 2、银行冻结存款 3、临时设备
4、涉及诉讼中的财产
第七章 负 债
一、应付账款
1、按应付金额入账,而不是到期应付金额的现值 2、现金折扣
两种处理方法:总价法和净价法。规定:按总价法核算。 3、无法支付、无须支付的(划出应收账款),直接转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 贷:资本公积
按所得税法,应计交所得税,是一项永久性差异,期末时: 借:资本公积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二、应付票据
具体处理原则同应收票据。
******对于带息应付票据,应计提应付利息,并增加应付票据的账面价值。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票据
三、应交税金(本章的第三重点) 1、增值税(放在第四个问题详述) 2、消费税
使用科目: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交纳的消费税;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多交或待抵扣的消费税 ①、销售应税消费品:通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科目 借:银行存款 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 17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 10 (100*10%)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10
②、用应税消费品对外投资或用于在建工程、非生产机构等其他方面
借:长期股权投资(或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③、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具体处理请参见第三章存货 ④、进出口产品的会计处理
A、生产企业直接出口或通过外贸企业出口的应税消费品,按规定直接免税的,就不用再计算了
B、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应税消费品生产企业,先交 借:应收账款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消费税 收到外贸企业退回的税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⑤、收到先征后返的消费税,冲减实际收到当期“主营业务税金极附加” 3、营业税
①、其它业务收入的相关的营业税,计入其它业务支出 借:其它业务支出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营业税 ②、销售不动产按规定应交的营业税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房屋不动产所交纳的营业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③、出售无形资产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4、应交资源税:应税矿产品和盐 ①、销售产品或自产自用产品的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销售的) 生产成本 (自产自用的) 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②、收购未税矿产品的,计入原材料成本 借:原材料等
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③、外购液体盐加工固体盐资源税处理:(可抵扣,类似增值税处理)
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贷:银行存款
加工成固体盐对外销售时: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5、土地增值税
范围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它业务支出 在建工程
贷: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 6、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 借:管理费用
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 7、印花税(不通过“应交税金”,只有这一个)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8、城建税
①、计算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时,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②、实际交纳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贷:银行存款
9、所得税:详见第11章“所得税”,按规定先征后返的,冲减收到当期所得税费用。
10、耕地占用税(不通过“应交税金”)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四、应交增值税(本章第一重点) 1、准予抵扣的进项税 ①、增值税专用发票
②、(进口物资)海关完税凭证
③、购进免税农产品或收购废旧物资金额的13%的扣除率计算 ④、运费7%(免税货物运费不能抵)
2、不抵扣的:未按规定取得增值税发票的。购进固定资产;用于非应税项目的;用于免税项目的;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非正常损失的;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 3、科目设臵: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本科目期末余额为借方,反映留抵数)
-进项税额 -已交税金
-转出未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销项税额 -出口退税
-进项税额转出 -转出多交增值税
-未交增值税: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多交数,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欠交数 4、账务处理
①、一般购销业务
国内采购、进口物资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销售、提供劳务、分配给股东 借:应收账款(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这里有几个特殊税率,实际中经常用到,最好熟悉记。
A、购进免税产品,买价*13% B、废旧物资:收购金额*10%
C、购货物运费普通发票,[按运费+建设基金(不含各种杂费)]*7%
②、接受投资(同时收到增值税发票的)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股本 资本公积 ③、接受应税劳务 借:管理费用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④、购入免税农产品(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税额是计算出来的) 借:原材料 8.7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贷:银行存款 10 ⑤、视同销售:
委托代销、代销、用于非应税项目、投资、分配给股东、福利、无偿赠送
借:长期股权投资等 (成本价+计税价格*17%) 在建工程 应付福利费 营业外支出
贷:原材料 (按成本价转出)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按计税价格*17%)
⑥、出售包装物(类似于视同销售) 借:现金
贷:其它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⑦、非正常损失,除转销材料损失外,同时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⑧、月末结转与交纳
A、当月交纳当月的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B、当月交纳以前各期的未交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C、“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下增设“转出多交增值税”和“转出未交增值税” 5、小规模纳税企业
①、购入物资:支付的增值税额不计入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计入购货成本。 ②、小规模纳税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按公式“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还原为不含税销售额计算。 借:应收账款 106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6 (注意:不用分专栏) 5、出口退税
①、实行“免、抵、退”办法,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性企业 A、免: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确认收入时不计销项税。 B、抵:按规定计算的当期应予抵扣的税额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C、退:因应抵扣的税额大于应纳税额而未全部抵扣,按规定应予退回的税款:
借: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在实务中,还存在一种税务局玩“赖”的做法:不退还税款而是留作抵减内销产品交纳的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②、未实行“免、抵、退”办法的企业 借:应收账款
应收补贴款 (应收出口退税)
主营业务成本 (按规定不予退回的税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企业收到先征后返的增值税,应予实际收到时,记入当期的“补贴收入”科目 五、其它流动负债
1、短期借款:利息费用按月计提,一般通过“预提费用”科目 2、短期债券:(≤1年) 借:现金
贷:应付短期债券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短期债券 借:应付短期债券 贷:银行存款 3、预收账款:预收业务发生少的企业,可不设“预收账款”科目,直接记在“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但:作报表时还要分开。 4、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
借: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等)
贷: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应付的医务、福利人员的工资时: 借:应付福利费 贷:应付工资
******外商投资企业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借:利润分配—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贷:应付福利费 5、应付股利
企业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确定并宣告股利分配方案时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应付股利 6、其它应交款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教育附加) 其它业务支出 (矿产资源补偿费) 管理费用 (住房公积金) 贷:其它应交款
六、长期债券(本章第二重点) 1、科目设臵
应付债券—债券面值 —债券溢价 —债券折价 —应计利息
2、发行费用>发行期间冻结资金产生的利息时,计入当期损益或资本化
发行费用<发行期间冻结资金产生的利息时,视同溢价收入,分期摊销
3、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应付债券—债券折价
借或贷: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贷:应付债券—债券面值
4、折价的摊销(摊销方法:可用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 借: 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 贷:应付债券—债券折价 5、溢价的摊销:做相反分录。 6、计息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
贷:应付利息 (分次付息、到期还本时)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时) 7、偿还
借:应付债券—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应付利息 (分次付息时、最后一期利息) 贷:银行存款 七、可转换公司债券
1、使用会计科目: “应付债券一可转换公司债券” 2、在转换为股份之前,按应付债券核算
3、在将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股份时,按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转入股本和资本公积
借:应付债券一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一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贷:股本
资本公积一股本溢价 八、长期借款
1、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益分情况处理:
①、为购建固定资产地而发生的,在固定资产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②、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开始经营当月一次性计入损益。
③、其它情况,计入当期损益。
借:长期借款(注意:与短期借款的处理不太一致) 贷:财务费用等 2、划转出去或无须偿还时 借:长期借款 贷:资本公积 九、长期应付款
补偿贸易:从国外引进设备,再用该设备生产的产品偿还设备款 1、引进时:
借:在建工程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款 2、交付验收时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3、还款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款 贷: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等
第八章 所有者权益
一、国有独资公司的投入资本
特点:全部为实收资本,没有资本公积。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投入资本
1、初建:投入资本全部记入“实收资本”,实收资本等于注册资本。 2、增资扩股:新股东的出资额大于约定注册资本比例份额部分,记为资本公积。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投入资本
1、发起式设立:筹资风险小,筹资费低。筹资费用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2、募集式设立:筹资风险大,筹资费高。 溢价发行的,筹资费用从溢价收入中支付;
面值发行的,筹资费用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两年内分摊计入管理费用。
四、独资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虽然有所变动,但不是重点) 1、改建的三种形式:整体改建、分立式改建、合并式改建 2、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程序 ①、开展资产清查 ②、进行资产评估
③、按评估后净资产折股
3、独资企业改组成股份制企业的会计核算
①、资产评估:所有资产以评估价值重新入账、差额扣除递延税款后,计入资本公积。
借:有关资产科目 (调增项目)
贷:有关资产科目 (调减项目) 递延税款 (未来应交所得税)(33%) 资本公积 (资产评估净增值的税后净额)(67%)
②、原有企业净资产折股:净资产折股和确认的公司股本之间如有差额,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处理上有两种方法:
A、沿用旧账:注销原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同时将净资产换取的股份总额和股票面值(一般为1元/股)的乘积作为股本入账;
在会计处理时要注意:将累计折旧冲销固定资产原值,不再确认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以后在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
B、结束旧账,开设新账。首先注销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然后,开设股份制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
五、实收资本增减变动的核算 1、变动条件:
①、符合资本化条件并报批 ②、按法定程序报批减资
2、增加实收资本的三种基本途径: ①、资本公积转增:
借: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贷:实收资本 ②、盈余公积转增: 借:盈余公积 贷:实收资本 ③、所有者投入: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资产等) 贷: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④、发放股票股利的
借:利润分配—转作普通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贷:股本
3、实收资本减少的核算原因: ①、资本过剩:
A、回购价格高于回购股份所对应的股本 借:股本(回购股份的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超面值部分) 盈余公积(超面值部分)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超面值部分) 贷:银行存款(回购价款) B、回购价格低于回购股份所对应的股本 借:股本(回购股份的面值) 贷:银行存款(回购价款)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C、发还股款的,对于超面值部分,按以下原则处理: a.收购溢价发行的股票的: 借:股本
资本公积 (首先减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减完资本公积后再减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 (还不够减时才减本年利润) 贷:银行存款 b.面值发行的: 借:股本
盈余公积 (直接减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 (还不够减时才减本年利润) 贷:银行存款 ②、发生重大亏损: 借:股本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六、资本公积
******区别:形成来源不同:A、资本公积:投资者投入 B、留存收益:利润转来 1、股本溢价
形成:投入资金超过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形成。 借:现金
贷:股本 (股份公司)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股份公司) 借:资本公积 (非股份公司)
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非股份公司)
******发行费用大于股票冻结期间利息收入部分,先减溢价,剩余作长期待摊费用 2、股权投资准备 三种形成原因
①、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企业受赠
②、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企业增资扩股 ③、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企业权益份额的差额(股权投资差额为负数)
借:长期股权投资—X(股权投资准备)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出售或转让股权时确认,转入其它资本公积,之后才可用于转增资本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贷: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3、受赠现金:交税后可用于转增资本(2004新变化,重要考点) 借:现金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期末,计提所得税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1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 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67 4、接受非现金资产损赠(2004新变化,内外资统一,重要考点) 借:资产类科目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期末,计提所得税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赠货币性资产价值 1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计税价格*33%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差额(与现金不同) 处臵时: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贷: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5、拔款转入:当拔款项目完成时, 借:专项应付款
贷:资本公积—拔款转入 6、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借:银行存款 外币*现行汇率
借或贷:资本公积—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差额
贷:实收资本 外币*约定汇率或现行汇率 7、关联交易价差:因关联交易显失公允而视为对本公司的捐赠。这部分资本公积不能用于增资,也不能用于补亏,待上市公司清算时再处理
8、其它资本公积
以上情况以外的,各准备项目转入金额,包含豁免的债务。 借:有关科目
资本公积—以上各项准备 应付账款
贷: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在资本公积中有三个明细项目不能直接用来转增资本,即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股权投资准备和关联交易差价。其中,关联交易价差永远不能转增资本 七、盈余公积
1、盈余公积的组成
①、法定盈余公积:按本年净利润的10%提取 ②、任意盈余公积:由股东大会决定
③、法定公益金:按本年净利润的5—10%提取 2、提取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任意、公益金)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3、盈余公积的用途
①、补亏:不必作专门账务处理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其他转入 ②、增资:转增资本后剩余部分不得少于转增后注册资本的25% 借:盈余公积 (派送新股)
贷:股本 (股票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差额,不论正负) ③、发放现金股利 借:盈余公积 贷:应付股利
4、公益金的用途:集体福利设施、宿舍、托儿所、理发室等。账务处理:按照规定以法定公益金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为了反映剩余的可使用公益金数额,以实际使用数额 借: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贷: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福利设施等固定资产在处臵时,原分录冲回 借: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八、未分配利润
1、科目设臵:“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方反映未分配利润,借方余额为未弥补亏损
2、利润分配的程序依次是:
①、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法定公益金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法定公益金
—任意盈余公积
②、外商投资企业提取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 借:利润分配—提取储备基金 —提取企业发展基金 贷:盈余公积—储备基金 —企业发展基金
③、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利润归还投资 借:已归还投资 贷:银行存款
借: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 贷:盈余公积—利润归还投资
④、外商投资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借:利润分配—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贷:应付福利费 ⑤、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利润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 —应付普通股股利 贷:应付股利
*****现金股利分配方案待批准后再进行账务处理 ⑥、分配股票股利(转增资本)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贷:股本
*****股票股利和股票股利的分配方案在董事会决议时,不进行账务处理,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待批准并办妥增资手续后再进行账务处理 ⑦、年度结转:亏损,作相反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年末,应将“利润分配”科目下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该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应无余额。 九、弥补亏损 三条渠道:
1、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不需进行专门的账务处理
2、用以后年度税后利润弥补:在发生亏损以后的五年内可以以税前利润弥补亏损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 贷:本年利润 100 3、以盈余公积弥补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其他转入 十、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对以前年度会计差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1、不调以前年度账,只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归集所有调整事项,并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2、不调以前年度报表,只调整本年度报表的年初数
第九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收入的分类
1、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2、按经营业务的主次分: 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大) 其它业务收入:(比重小)主要包括转让技术、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收入等。
3、区别收入与利得的关系(第一章已说述,再复习一下)
①、收入:日常活动中所形成: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收入和相关成本应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反映。
②、利得:从偶发的经济业务中取得,如企业接受捐赠或政府补助取得的资产、因其他企业违约收取的罚款、处理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形成的净收益、流动资产价值的变动等。在会计报表中通常以净额反映。
不难理解,营业外收入不属于收入的范筹吧
******关于投资收益是否属于“收入”问题:不能简单一刀切,应分具体情况
A、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下的股利收入、权益法核算下的占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份额、长期债权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含折溢价摊销):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因而归属于收入要素 B、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臵所得、长期债权投资的转让处臵所得、营业外收入和补贴收入:不属于收入要素,是\"利得\" 二、商品销售收入(本章学习重点) 1、确认条件(必须同时全部满足)
①、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
A、实物交付,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例如大多数零售交易)
B、实物交付,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的情况: a、发出商品与合同不符,又未根据条款弥补 b、代销的,取决于受托方的收入是否取得 c、尚未完成安装或检验
d、合同中规定了退货条款,又不能确定退货的可能性 C、仅保留次要风险的,如满足以下②③④条,应确认收入。 ②、既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账务处理
①、商品已发出,发票已开,暂不确认收入 借: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交税时:
借:应收账款—应收销项税额 17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确认收入时:
借:应收账款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②、有现金折扣的情况:先以总价法确认收入 借:应收账款 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收到货款时,差额计入财务费用 借:银行存款 115 财务费用 2
贷:应收账款 117
③、代收款项的处理:直接计入负债科目,不计入收入, 3、特殊销售业务
①、需要安装检查的销售:安检完后确认收入;如果安检较简单时,发出进就确认
②、附销售退回条件的:
能够合理估计的部分,确认收入;可能退货部分,不作收入,仅做发出处理
不能合理估计的部分,期满确认 ③、代销:
A、视同买断方式:跟据代销清单,确认收入
B、收取手续费:按委托方价格出售,只收取手续费;受托方按劳务收入对待 ④、分期收款
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⑤、售后回购:不确认收入。要点:“待转库存商品差价”科目最后应等于“购销”差价。 发出时:
借:银行存款 117 贷:库存商品 8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待转库存商品差价 20
回购价大于原价的利息分摊(可看作是一种融资费用) 借:财务费用 10
贷:待转库存商品差价 10 回购时:
借:物资采购 11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8.7 贷:银行存款 128.7 借:待转库存商品差价 30 贷:物资采购 30 ⑥、售后租回
A、如果售后租回形成融资租赁,售价与账面价值差额,记入“递延收益”,按折旧进度分摊,作为折旧费用的调整。
B、形成经营租赁的,“递延收益”按租金支付进度比例分摊。
⑦、房地产销售
******有建造合同的,按建造合同原则处理
法定所有权转移的,风险和报酬未转移的情况:
A、合同规定,仍有责任实施重大行动,行动之后再确认 B、有重大不确定因素存在,待消失时再确认收入
C、售后,仍有某种程度的继续涉入,涉入期间不确认收入 ⑧、以旧换新:销售的新商品,按销售处理;换回的旧商品,按购进处理
⑨、现金折扣:按总价法核算,实际发生时再计入财务费用 ⑩、销售退回
A、未确认收入的退回: 借:库存商品 贷:发出商品
B、已确认收入的退回:冲当月收入、冲成本
a.本年度销售,年度终了前退回的,冲退回月份收入
b.以前年度销售,年度终了前(非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退回的,冲退回月份收入
c.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按日后事项原则处理,调整报告年度的收入。(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d.销售退回包含折扣时,应相应冲减 三、提供劳务收入
1、不跨年度的,按完成合同法确认: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金额为合同或协议总金额 2、跨年度的
①、期末劳务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的,包括: A、总收入、总成本能够可靠计 B、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 C、完工程度能够可靠确定
本期应确认的=全部*目前完工程度—已确认的 ②、期末,完工程度不能可靠估计的:又分三种情况
A、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得到补偿的,收入=成本,不确认利润
B、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只能部分得到补偿的,收入=预计可收回金额;成本=本年已发生成本,差额就是本期损失
C、不能得到补偿的,不确认收入,成本=本年已发生成本 ③、账务处理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劳务成本 4、特殊交易劳务
①、安装费收入:与商品分开的,按完工百分比法确定;或与商品销售同时确认。
②、广告费收入:媒介拥金发布时确认,制作拥金在制作完成时确认
③、入场费收入:活动发生时确认 四、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1、让渡资金使用权收入一利息收入 借:中长期贷款 贷:活期存款 借:应收利息 贷:利息收入
2、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的使用费收入
①、一次付清,不再提供后续服务的,收到时一次性计入收入 ②、一次付清,提供后续服务的,分期确认收入 分期收款、分期确认收入
五、建造合同收入(本章学习重点之二)
1、建造合同的四个特征:了解一下,能做选择题就行了 2、类型:固定造价合同、成本加成合同 3、合同分立与合同合并
一组合同,符合合同分立条件的,必须分开处理;符合合同合并条件的,必须合并处理
①、合同分立,同时需满足:A、B、C、掌握标准:能做选择就行
②、合同合并
4、合同收入组成内容: ①、初始收入
②、变更、索赔、奖劢形成的收入
5、合同成本组成内容: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6、确认和计量(类似提供劳务收入)注意与劳务收入区别记忆 ①、不跨年度的:完成时确认收入
②、期末劳务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的,用完工百分比法 ③、期末,完工程度不能可靠估计的:
A、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得到补偿的,收入=成本,不确认利润
B、不能得到补偿的,费用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不确认收入 ④、预计总成本超过总收入的,预计损失,确认在当期。 ******需要做些题才能掌握,只靠背是行不通的。 六、期间费用(非重点:随便看看就行)
1、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费用
******商品流通企业可不设“管理费用”科目,并入营业费用核算。
2、营业费用: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发生的费用
3、财务费用: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手续费 七、利润
1、利润的组成: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让-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2、营业外收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 ①、营业外收入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臵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罚没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等 受赠、债务重组、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这些计入的是资本公积。
②、营业外支出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臵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非常损失、罚款支出、债务重组损失、捐赠支出、提取的各项减值准备。
******有时间自己总结一下:八大准备都是计入哪个科目的? 3、投资收益 4、补贴收入
①、增值税退税:在实际收到退回的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补贴收入
②、国家规定,财政扶持的: 期末计提:
借:应收补贴款 贷:补贴收入 实际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补贴款
5、所得税(具体处理在11章讲)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一、资产负债表(非重点)
1、概念:特定日期、财务状况
包括“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3张附表 2、编制方法
①、根据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列。如“应收票据”、“短期借款”等。
②、根据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存货”等
③、根据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如“应收账款”项目=应收账款的借方余额+预收账款的借方余额、类似的还有“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项目
④、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长期借款”,要把一年内到期的分出来
⑤、根据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项目后的净额填列。
如计提八项减值准备的大部分项目,用余额减去准备后的净额填列:
A、“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目按科目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余额的净额填列;
B、“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其科目余额减去“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余额的净额填列;
C、“存货”项目按照其科目余额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准备”科目余额的净额填列;
E、“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项目按照其科目余额减去“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余额的净额填列;
F、“无形资产”项目按照其科目余额减去“无形减值准备”科目余额的净额填列;
G、“在建工程”项目按照其科目余额减去“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余额的净额填列;
H、“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子目余额,作为“委托贷款”一级科目余额的减项,按长短期性质分别在“短期投资”或“长期债券投资”项目反映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除“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作为“委托贷款”的子目核算外,其余均作为一级科目核算。
在资产负债表中,只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单列一个项目反映 3、特殊问题:(补充、了解)
①、“受托代销商品”科目余额列入“存货”项目; “代销商品款”科目余额作为“存货”项目的减项。
②、“待转库存商品差价”科目余额列入“存货”项目。 ③、“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余额作为“长期应付款”项目的减项
④、融资租赁出租方“递延收益”科目的余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项目的减项,其他情况下产生的“递延收益”科目余额作为一项负债处理
⑤、实收资本减去已归还投资等于实收资本净额,是外商投资企业比较特殊的做法。其中已归还投资,反映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合同规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者的利润。 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及明细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利润表还应包括“利润分配表”、“分部报表(业务分部)”、“分部报表(地区分部)”等附表 三、现金流量表(本章重点) 没考过大题,都是些额观题。 1、概述
①、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报表。
②、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
现金等价物,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短期投资,主要指购买日至到期日小于3个月的短期债券投资。 2、现金流量的分类
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除投资和筹资活动以外的现金流量,归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涉及到各项投资业务以及非流动资产的增减变动业务的现金流量,一般归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涉及到各项借款业务、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业务的现金流量,一般归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编制原则
①、总额反映现金流入流出信息:一般情况下应以总额反映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但下列情况可用净额反映:
A、周转快、金额大、期限短(通常为3个月或更短时间)的项目
B、金额不大的项目,如处臵固定资产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相关支出
******注意:“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反映企业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取得的出售收入或保险赔款,减去为处臵这些资产而支付的有关费用的净额。当支付的有关费用大于所取得的现金时,不能在“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以负数列示,而是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以正数反映。
C、不反映企业自身交易或事项的现金流量项目,如代收代付款
②、合理划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A、债券利息收入、股利收入属投资活动,而债券利息支出、股利支出则属筹资活动。
B、财务费用,应视其形成原因,分别反映。
票据贴现息:作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的减项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列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购买固定资产产生的汇兑损益:列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列入“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C、有些支出具有多类现金流量特征,如缴纳所得税、自然灾害保险索赔款等,如不能分清,通常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反映。
③、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在补充资料中适当反映
4、工作底稿法的编制程序
①、将资产负债表期初数和期末数过入工作底稿期初数栏和期末数栏,将损益表本年发生数过入工作底稿本期数栏 ②、对当期业务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 ③、将调整分录过入工作底稿相应部分 ④、核对调整分录。借贷合计应当相等。资产负债表期初数加减调整分录中的借贷金额以后,应当等于期末数;损益表项目中调整分录借贷金额应当等于本期数
⑤、根据工作底稿中的现金流量表项目编制正式的现金流量表 5、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计算—直接法(正表中使用的方法)
直接法是直接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来计算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方法。直接法下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各项目的确定,有两种方法:
①、根据企业的会计记录直接取数计算;
②、根据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调整计算 A、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当期收回前期核销的坏账-当期核销的坏账-票据贴现的利息
写出调分录,有助于理解:更有助于做题:) 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差额 应收账款 增加额 应收票据 增加额
财务费用 贴现+现金折扣 坏帐准备 本期核消的
贷: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本年发生额 销项税金 收入*17% 预收账款 本年增加额 坏帐准备 本期收回前期核消的 B、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应交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存货的期末余额—存货的期初余额)+在建工程领用的存货+盘亏的存货-盘盈的存货+非正常损失的存货+(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票据期初余额)
搞清是谁减谁,理解为主,避免死记硬背。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 发生额 其它业务支出 发生额 应交税金-增值税 进项税 存货 本期增加额
在建工程 工程领用的
管理费用 盘亏的材料
营业外支出 非正常损失
预付账款 本期增加额
贷:应付账款、票据 本年发生额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这也是个差额
C、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中提取的工资、福利费、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应付工资期末余额-应付工资期初余额)-(应付福利费期末余额-应付福利费期初余额)+(其他应收款中代垫房租、代垫家属医药费等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其他应收款中代垫房租、代垫家属医药费等明细科目期初余额)
借:存货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提取的工资及福利费)
营业费用 (工资及福利费)
管理费用 (工资及福利费、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
其他应收款(代垫房租、家属医药费等明细科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贷:应付工资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付福利费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差额,计算数) D、支付的各项税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计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存货的税费+交纳的增值税-(除增值税外的应交税金期末余额-除增值税外的应交税金期初余额)-其它应交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本期发生额)
其他业务支出 (计提的税费)
管理费用 (印花税、车船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营业外支出 (计提的税费)
货等资产 (计提的税费,如资源税)
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借方支付税款数)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借方发生额)
贷:应交税金 (VAT以外的应交税金“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其他应交款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的各项税费 (计算数)
E、补充一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中补价问题:一个基本原则:看补价的对方科目而定。如:
收到补价方,如果对应的是“应收账款”科目,计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支付补价方,对应“存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计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对应的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应计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如果是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抵偿债权,在现金流量表中应计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对于支付的相关税费,也比照补价的处理方法。 4、间接法(仅仅在补充资料中使用此方法)
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以间接法编制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间接法是以净利润为出发点,通过对相关项目的调整,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其调整方式: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损益项目±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损益项目±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项目的变动额。 有关项目内容说明如下:
①、“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项目:该项目不包括从财务费用中预提的费用(如预提的借款利息),只填列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中预提的各种费用(如预提的修理费、报刊费)。从财务费用中预提的费用,由于已在“财务费用”项目中作为筹资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所以不能在本项目里重复反映。
②、“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减:增加)”项目: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即经营性应收项目期末余额小于经营性应收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收回的现金大于利润表中所确认的收入,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即经营性应收项目期末余额大于经营性应收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利润表所确认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没有收回现金,但在计算净利润时这部分收入已经包括在内,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经营性应收项目应根据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等内容分析填列。
③、“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减:减少)”项目: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即经营性应付项目期末余额大于经营性应付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发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计提税费、分配工资福利费等行为时,有一部分没有支付现金,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却通过成本费用包括在内,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经营性应付项目减少,即经营性应收项目期末余额小于经营性应收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支付的现金大于利润表所确认的成本费用,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经营性应付项目应根据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内容分析填列。
④、“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项目:递延税款贷项或借项,在一般情况下会对当期所得税费用产生影响。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是由于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大于当期应交所得税而产生的,通过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贷:递延税款,应交税金”,不难看出所得税费用大于应交税金的差额(递延税款贷项)并不会发生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除,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是由于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小于当期应交所得税而产生的,通过会计分录“借:所得税,递延税款,贷:应交税金”,不难看出所得税费用小于应交税金的差额(递延税款借项)已经发生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没有包括在内,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四、报表附注(仔细看一下,掌握为客观题,不要从这里丢分) 1、不符合基本会计假设的事项的说明 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
①、应披露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收入的确认、存货期末计价、投资期末计价、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无形资产期末计价、所得税的核算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等。
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需披露会计估计的程序及方法,如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计提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等
3、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结合18章《变更》,理解为主)
①、重要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②、重要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
③、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④、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⑤、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
⑥、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⑦、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
⑧、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
4、或有事项的说明(结合14章《或有事项》,理解为主) ①、或有负债的类型及其影响,包括
A、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 B、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
C、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 D、其他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
E、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 F、或有负债获得补偿的可能性
②、如果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则应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计其产生的财务影响。
5、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详见19章《日后事项》,理解为主)
①、非调整事项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包括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对一个企业的巨额投资、自然灾害导致的资产损失、外汇汇率发生较大变动等)
②、如无法作出估计,应说明其原因
6、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详见20章《关联方》,理解为主) ①、存在控制关系,关联方如为企业,不论有无交易,应披露:
A、企业性质或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
B、企业的主营业务
C、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
②、发生交易,应说明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交易要素包括:
A、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
B、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
C、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 ③、关联方交易应分别关联方及其交易类型予以说明,类型相同的关联方交易,在不影响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情况下可以合并说明。
④、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确定如果高于或低于一般交易价格的,应说明其价格的公允性
7、重要资产的转让或出售的说明,如企业本期转让子公司情况,以及转让价款、所得收益等 8、企业合并、分立
9、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包括应收款项及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存货项目、投资项目、固定资产项目4类 10、收入
说明当期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利息、使用费、分期收款等各项收入的金额。
11、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的事项
第十一章 所得税会计
一、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
1、永久性差异: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以后不能转回。
①、会计上作为收益,计算应税所得时不计入收入。E.g.国债利息收入
②、会计上不作为收益,计算应税所得时作为收入。E.g.将自产品用于工程或投资
③、会计上作为费用或损失,计算应税所得时不予扣除。 E.g.各种赞助支出;超过税法规定允许扣除标准的公益性、救济性捐赠;各种税收的滞纳金和罚金;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损失。
******区分两种赔、罚款:
A、各种经营性赔款、罚款:可以税前扣除,如违反合
同违约金、银行罚息
B、违法和行政罚款:税前不能扣除,比如工商罚款、税收滞纳金
④、会计上不确认费用或损失,而计算应税所得时准予扣除
E.g. 税法规定购买国产设备,可按设备投资额的40%,在当年比上年新增的所得税范围内抵减当年应税所得
2、时间性差异:确认时间不同而产生。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以后能够转回。
①、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法比会计少计费用、多做收益,致使应税所得大于会计利润
理解:现在按你会计的算法是不交所得税的吧,但按我税法的要求,你必须得交税,这样吧,你先交,可也不能白交,你可以先在某个临时科目上先挂一下,在以后你认为应该交的时候再把它冲回来,少交税。这一部分挂账,就可以看成是“现在交税,在未来可抵减税额”时间性差异,简称“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这个临时性科目就是“递延税款”科目,形成递延税款借项。
E.g.当期计提的产品销售的保修费用:会计上允许销售当期计提列入费用,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
E.g.没收逾期未退回的包装物押金:税法规定逾期一年即应计入应税所得,会计核算上于实际没收时才确认收入
②、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法比会计多计费用、少做收益,致使应税所得小于会计利润
理解: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在未来才纳税,现在先不交,但是现在必须确认为一项未来应纳税的负债,形成递延税款贷项。 E.g.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重要出题点!!)
A、会计上要求:期末确认投资损益,并计入税前会计利润。
B、税法规定
a. 只有分得的现金股利时,才征收企业所得税 b. 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时,分得的现金股利不交所得税;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时,需要根据两企业税率差补交所得税(应交所得税 = 分得的现金股利÷(1-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C、归结一下:同时两种差异:
a. 低于被投资企业税率部分:不用补税,形成永久性差异。
b. 高于被投资企业税率部分:需要补税,形成时间性差异。
形成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E.g.税法允许的加速折旧法、而会计上采用直线法 二、应付税款法
要点: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
借:所得税 (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税率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任何情况下都是: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税率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永远都反映本年实际要交给税务局的金额
下一句,是自然而然就是得出的结论:应付税款法下,不单独核算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同永久性差异按同一原则处理。 三、纳税影响会计法
时间性差异在所得税处理时,类似于待摊费用或预提费用的核算。 1、“递延税款”科目:
简单一点说,就是由于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的一个过渡性科目:时间性差异产生时,这个科目随之产生;时间性差异兑现时,这个科目也就跟着平账了。
下面这两点结论,看着罗嗦,其实想想会计分录,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或着说就是废话:不过,记一下结论,对提高做题速度是大有脾益的。 ①、“递延税款”科目借方核算内容:
A、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即“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 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B、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即“前期确认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前期确认递延税款时的所得税税率”。
C、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税款借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税款贷项(递延所得税负债) ②、“递延税款”科目贷方核算内容:
A、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即“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B、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即“前期确认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前期确认递延税款时的所得税税率”
C、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税款贷项(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调减的递延税款借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2、所得税率不变情况下的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税率 与本期利润相配比
借或贷:递延税款 (时间性差异)*税率 可视为待摊或预提费用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任何情况下都是: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税率
同样不难得出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相同与不同点:
相同点:对于永久性差异,处理方法相同 不同点:对于时间性差异,有所区别
3、所得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于递延税款的处理,又可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
递延法和债务法的区别:(其实全是废话:最好把结论记一下,为的是做题快嘛)
①、抵销方法不同。在本期转回以前各期时间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时,递延法按原已确认的金额抵销,即用原有税率计算。债务法按现已确认的金额抵销,即用现行税率计算。
②、资产负债表反映状况不同。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递延法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债务法则作未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
③、所得税费用包含内容不同。采用递延法时,所得税费用包含本期应交所得税以及本期发生或转回的递延税款贷项或借项;采用债务法时,除此两项外,还包括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或借项的调整数 四、递延法
1、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不调整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
2、以前发生在本期转回的,用当初发生时的税率计算。 3、递延税款的余额不代表实际意义的资产和负债。 ******采用债务法时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包括: ①、本期应交所得税; ②、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有这两条原则指路,教材244页的那么长的公式也就迎刃而解了。
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
借或贷:递延税款=当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转回的前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原有所得税税率
贷: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 五、债务法
1、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 2、在税率变动的当年,要把递延税款调整成为用现行税率计算的余额。
3、以前发生在本期转回的,用现行税率计算。 4、递延税款的余额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和负债。
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未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
******采用债务法时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包括: ①、本期应交所得税;
②、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③、由于税率变更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税款”科目账面余额按新税率的调整数
******从每一笔业务整个核算过程来看,其“递延税款”科目借、贷方一定相等。在做帐务处理时始终抱有这么一个思路的话,就不会出错了。
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
借或贷:递延税款=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变更当期期初累计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原有所得税税率) 贷: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
******极力推荐:网友“轻轻松松”(Q:45941794)总结的所得税的计算顺序
无论课本的例1~4的计算,还是例5~例6的画表计算,不外乎是以下的八个步骤: 会计利润 ±永久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
应税所得 税率
应交税金—所得税 递延税款 所得税
以上步骤要记也不难,只要多看几眼就可记住了,后三步不正是组成一个分录吗。
计算以上两个差异还有一个小技巧: 你养成一个习惯,永远都是用会计费用-税法费用,结果就有正负号,带符号填上以上的计算过程,这样你永远也不会算错。它还有一个好处:根据时间性差异的计算结果,是正数就在借方、负数就放在贷方。这样是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影响、还是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影响,也可作出判断了。
六、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的特殊点 1、债务法时,如已知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今后转回时的税率,可按照预计税率计算,而递延法不行。
递延法时,明知今后的转回税率,也得按现行税率计算。 2、对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只有在预计未来(一般为3年)转回期内能有足够的应税所得予以抵减,才可确定。否则,应作为永久性差异处理
3、对于经营性亏损,可用以后5年的税前利润进行补亏,在理论上属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但是我国目前不确认为递延税项借项 4、从时间性差异产生至全部转回的整个期间看,无论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所计量的所得税费用总额是相同的,差异只在于两种方法下对各期所得税费用的计量不同。
5、只有影响当期利润总额的时间性差异才会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此时可抵减或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额才能确认为递延税款的借项或贷项;而不影响当期利润总额的时间性差异不确认递延税款的借项或贷项
七、资产减值涉及的所得税会计问题
其实没什么的,只是把一个具体的时间性差异拿出来作为专题讲一下而已
1、提取减值准备当期的处理 产生原因
会计制度:应该提取八项准备
税法:除坏账准备按5‰以下部分可扣除外,5‰以上部分及其它七项准备均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只能根据实际损失据实扣除。
借: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借 借或贷:递延税款=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贷: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
2、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差异的处理
会计制度: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当按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或尚可使用年限(含预计净残值等的变更,下同)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折旧额或摊销额。
税法:按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额或摊销额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重新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小于税法允许抵扣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的差额,应作为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重新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大于税法允许抵扣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的差额,应作为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借项=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贷项=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 3、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恢复的处理
会计制度: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因资产价值恢复而转回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增加企业的利润总额。
税法:不理会会计处理的乱七八糟这一套,仍我行我素,按原不提减值准备时处理。
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
递延税款贷项=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贷项 4、处臵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的处理
会计制度:企业处臵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的处臵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税法:我行我素,不视减值准备的存在,按原不提减值准备时处理。
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因处臵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产生的纳税调整金额+(或-)处臵当期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等影响当期利润总额的金额与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等的差额)×现行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借项=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贷项=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
第十二章 外币业务
一、账户设臵及会计处理程序 1、账务处理的两种方法:
分帐制:日常核算以外币原币记帐,分别币种核算损益和编制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日折算为记帐本位币会计报表。只有银行等少数金融企业采用。
统帐制:在发生外币业务时,即折算为记帐本位币入帐。大多数企业采用。
2、需设臵的外币账户主要有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以及用外币结算的债权债务(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短借、长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工资、预收账款)
3、发生外币业务将外币金额折算成记账本位币金额时,可采用发生时的市场汇率,也可采用当期期初的市场汇率。一旦选择后,前后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期末,各外币账户按期末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并将外币账户期末余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的金额与相对应的记账本位币账户的期末余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汇兑损益。 二、主要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 1、外币兑换业务
借:银行存款一人民币户 (发生时的交易汇率) 财务费用 (永远在借方)
贷:银行存款一美元户 (发生时的市场汇率) 2、外币购销业务: 借:资产类科目
贷:应付帐款 (发生时的市场汇率) 借:应收帐款 (发生时的市场汇率)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3、外币借款业务:
借:银行存款一美元户 (发生时市场汇率) 贷:短期借款等 (发生时市场汇率) 4、接受外币资本投资: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 (发生时市场汇率) 借或贷:资本公积 (差额)
贷:实收资本 (合同约定汇率)
***若公司没有约定汇率,应按发生时市场汇率折算。 三、期末汇兑损益的处理
1、汇兑损益产生的两种情况
①、外币兑换:由于银行总是低价购入,高价卖出,企业总是产生汇兑损失;
②、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汇率变动产生:在月末计算汇兑损益时,应对外币帐户的期末余额以期末汇率进行折算,折算金额与帐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即为汇兑损益。
外币货币性资产:汇率上升时,产生汇兑收益;汇率下降时,产生汇兑损失
外币货币性负债:汇率上升时,产生汇兑损失;汇率下降时,产生汇兑收益 2、处理方法:
①、对于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②、筹建期间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计入损益
②、其它情况,均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借:银行存款(调整为期末外币余额*汇率) 应收账款 在建工程
贷:长期借款 应付账款 财务费用
******一定把书上的例题都看会了,再多做几道题,应付考试才没问题。
四、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方法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三种处理方法
A、递延处理,在所有者权益中单列项目反映:目前我国采用这种方法
B、计入当期损益
C、折算差额借方计入当期损益,作为折算损失;折算差额贷方作递延处理 1、现行汇率法
①、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采用历史汇率,未分配利润按利润分配表数额列示。 ②、其他项目采用现行汇率。
③、损益类项目也可采用平均汇率。
④、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或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单列。
2、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
①、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采用现行汇率。
②、长期资产、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采用历史汇率,未分配利润按利润分配表数额列示。 ③、损益表项目中,折旧费和摊销费用采用历史汇率,其余采用当期平均汇率。
④、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在所有者权益中单列。 3、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
①、货币性资产项目(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和货币性负债项目(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采用现行汇率。 ②、非货币性项目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采用历史汇率,未分配利润采用平衡数。
③、损益类项目中,折旧费、摊销费用采用历史汇率,销售成本项目按\"期初存货(历史汇率)+本期购货(平均汇率)-期末存货(历史汇率)\"不同的汇率折算后计算,其余采用平均汇率。 ④、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在所有者权益中单列。 4、时态法
①、货币资金、应收项目和应付项目采用现行汇率。
②、现行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市价计价的存货、投资等)采用现行汇率,其余非货币性资产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采用历史汇率,未分配利润采用平衡数。 ③、损益类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折旧费和摊销费用采用历史汇率,销售成本项目按\"期初存货(历史汇率)+本期购货(平均汇率)-期末存货(历史汇率或现行汇率)\"不同的汇率折算后计算。
④、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在所有者权益中单列。 ******与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区别:现行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和销售成本采用的是现行汇率。 五、我国外币会计报表折算
我国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单一汇率法,即现行汇率法。
1、资产负债表的折算
①、资产、负债类项目按决算日市场汇率折算。(按现行汇率)
②、所有者权益项目中除 “未分配利润”外,以历史汇率折算。
③、“未分配利润”抄利润分配表中数据。
④、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递延处理:在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下单列“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并逐年累计下去。
⑤、年初数按上年折算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金额列示。 2、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折算
①、利润表所有项目和利润分配表有关反映发生额的项目按当期平均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按平均汇率或现行汇率)
②、利润分配表“净利润”按折算后利润表该项目金额填列。
③、利润分配表“年初未分配利润”按上期折算后利润分配表“未分配利润”项目期末数填列。
④、利润分配表“未分配利润”根据折算后利润分配表其他各项目金额计算填列。
⑤、上年实际数按上年折算后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有关数字填列
第十三章 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内容 包括因借款发生的:
①、利息:包括银行借款利息、债券利息、带息债务承担的利息
②、折价或溢价的摊销
③、辅助费用:包括手续费、佣金、印刷费等
④、外币借款汇兑差额:包括本金汇兑差额、利息汇兑差额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 1、资产范围:
仅限于固定资产。必须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发生,并且是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借款费用,才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 2、借款费用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必须是专门借款(标明用途的借款合同) 3、具体确认原则:
①、利息、溢折价的摊销、外币借款汇兑差额的确认 A、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本化
资本化条件:a、必须在允许资本化期间发生。 b、支出必须与购建固定资产相挂钩。
******外币借款汇兑差额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在发生时就可全额资本化,不必挂钩。
B、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期间费用。
******与专门借款有关的利息收入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②、辅助费用的确认
A、因安排专门借款、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发生时就资本化。全部资本化,不要求与资产支出挂钩 B、之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
C、金额较小的,可不资本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D、专门借款之外的辅助费用,在发生当时就计入当期损益。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同时满足): 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三种形式: ①、支付现金:
②、转移非现金资产。其中:
耗用的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其资产支出=产品成本+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已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视同销售已交纳的增值税
③、承担带息债务
出包的,向承包方第一次付款时,确认为资产支出发生。 2、借款费用己经发生
3、必要的购建活动己经开始 四、资本化金额的计量:
利息资本化金额(包括溢折价的摊销)=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资本化率
1、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每笔支出×每笔支出占用天数)÷会计期天数
******发生笔数较多、较均衡时,可按月计算
累计加权平均数=月初累计支出+当月支出总额÷2 ******如果按季计算
累计加权平均数=∑(月初累计支出+当月支出总额÷2)÷会计期月数
2、资本化率的确定:
①、只有一笔专门借款时,资本化率=借款利率 ②、一笔以上时,资本化率=加权平均利率
加权平均利率=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利息和÷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
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本金×每笔占用天数)÷会计期天数
3、利息资本化金额的限制
当期利息资本化金额不能超过当期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和折溢价的摊销额
产生原因:按简化方法计算 五、会计处理
1、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借:在建工程
贷:长期借款等 2、正常生产经营期间不能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计入发生当月损益。 3、筹建期间发生的不能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发生时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损益。 4、清算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清算损益。
5、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开发房地产而借入的资金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产品完工前,计入开发产品成本。 六、暂停资本化
1、中断的原因是非正常中断
2、中断时间较长(标准:≥3个月)
******如果中断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程序,则仍应资本化。
七、停止资本化
1、正常情况下:就是达到了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具体来说满足以下三者之一:
①、固定资产实体建造已经完成(或实质上已完成) ②、与设计或合同要求基本相符 ③、继续发生的支出很少
2、******提醒注意:固定资产实体各部分不同时分别完工的: A、如果各部分可以单独使用,各自分别资本化。
B、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等全部完工后才可使用的,全部完工后再资本化。 八、披露
1、当期资本化的金额 2、资本化率
如果同时有两项或以上资本化的固定资产,且资本化率各不相同,应分别披露;如果资本化率相同,合并披露。
第十四章 或有事项
一、或有事项的特征 1、过去形成 2、不确定性:
①、结果是否发生不确定 ②、时间或金额不确定。 3、结果由未来事件确定
4、影响结果的不确定性因素不受本企业控制。 二、常见或有事项举例
1、未决诉讼;未决仲裁;
2、企业对售后商品提供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保证) 3、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不作为或有事项) 4、企业为其他单位债务提供担保
5、污染环境而可能发生的治污费用或可能支付的罚金 6、税收争议时,有可能补交税款或获得税款返还等
7、固定资产折旧、八项准备不是或有事项――它们的结果都是确定的。
三、或有负债
1、或有负债定义:包括两类:
①、潜在义务,其结果要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②、特殊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1、负债与或有负债的区别
①、负债是现时义务,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
②、或有负债是潜在义务或特定的现时义务,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
四、或有资产
1、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就形成企业的或有资产,披露。
2、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不披露 3、或有资产,不确认。 五、或有事项的判断
1、或有事项的确认(≡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确认为负债),三个必要条件:
①、现时义务
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可能性”的四个量化指标(一定要熟记) A、基本确定:95%<X<100% B、很可能: 50%<X≤95% C、可能: 5%<X≤50% D、极小可能: 0<X≤5% ③、金额能可靠计量。
2、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披露:主要遵循谨慎性原则 ①、确认预计负债而预期获得的补偿: A、基本确定时:确认为资产,披露
B、可能性≤95%时,为或有资产,不用确认,无须披露
②、潜在资产:
A、可能性>50%,为或有资产,不用确认,但是得披露
B、可能性≤50%,不用确认,无须披露 ③、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现时义务 A、可能性>50%,满足确认为预计负债的条件,确认,披露
B、可能性5%<P≤50%,不用确认,要披露
C、可能性<5%,这是极小可能,不用确认,不披露 D、(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应披露)
④、金额不能够可靠计量现时义务
A、可能性>5%,不用确认,但要披露 B、可能性<5%,不用确认,不要披露
⑤、潜在义务:不论可能性有多大,均不用确认,需披露。 六、或有事项的计量
或有事项的计量≡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确认为负债时的入账金额 1、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①、如果存在一个金额范围:最佳估计数取该范围的上、下限的平均数。
②、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
A、涉及单个项目时,按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定;
B、涉及多个项目时,按各种可能发生的金额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确定。
2、预期补偿金额的确定:不应超过相关负债的金额。 ******同时拥有反诉或向第三方索赔时,对于补偿金额,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作为资产单独确认,并相应地确认一项收益,但不能作为负债的扣除项目。 七、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诉讼费 营业外支出——罚息支出 营业费用——产品质量保证
贷:预计负债——未决诉讼(或产品质量保证等) 八、因或有事项确认的负债的披露
1、因或有事项确认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反映,在附注中披露形成原因、金额
2、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在利润表中与其它项目反映,无需单列。 如果基本确定能够获偿,在利润表中反映的因或有事项确认的支出,将这些补偿预先抵减。 九、或有负债的披露
******或有负债不需确认。
1、披露原则:极小可能的,一般不披露;经常发生或有较大影响的,即使可能性小,也要披露。
2、常见应披露的:票据贴现、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 3、披露内容:①、形成原因
②、预计财务影响(无法估计时说明理由) ③、获偿的可能性
4、例外情况:涉及未决诉讼时,如披露,可能对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无需披露,但要披露诉讼的形成原因。 十、或有资产的披露
1、一般不确认,也不披露,只有很可能(50% 第十五章 租 赁 一、有关概念 1、资产余值、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 ①、资产余值:租赁开始日估计的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有可能对租赁资产的余值进行担保的有三个方面: A、承租人 B、与承租人有关的第三方 C、与任何一方均无关的第三方 ②、担保余值 A、对承租人而言,=自己担保的资产余值+有关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B、对出租人而言,=上述两项+无关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③、未担保余值=资产余值-担保余值 2、最低租赁付款额 ①、有留购权时:=每期租金+期满留购款 ②、无留购权时:=每期租金+期满担保资产余值+期满未能续租而造成支付的款项 *****最低租赁付款额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 3、最低租赁收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无关第三方担保资产余值 二、租赁的分类 1、分类原则:重经济实质、轻法律形式。 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全部转移。(不是说所有权的转移) 2、分类时间:租赁开始日 3、原则上,承租方和出租方对同一项租赁应确认为同一种类型。但是:由于无关第三方担保,可能导致双方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三、融资租赁的认定条件(满足其中一条或数条即可): 1、期满所有权转移 2、预计留购价远低于到期时的公允价值(≤5%) 3、租期占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75%,旧资产不适用) 4、现值≈原账面价值(≥90%,旧资产不适用) ******旧资产的界定标准:租赁日资产已使用年限>全新使用年限的75%。 5、资产具有专用性 四、承租人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如果有优惠措施,按从租金总额中扣除各项优惠措施后的净额重新分摊计算各期租金。 E.g.交12个月费,送2个月费,就应该按14个月进行摊销。 年租金15万,代付饭费3万元,每月租金=(15-3)÷12=1万元。 A、支付租金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B、分期摊销租金时 借:期间费用 贷:长期待摊费用 2、初始直接费用、或有租金在实际发生时直接确认在当期。 3、承租人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 ①、在以后3个会计年度内,每年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额 ②、以后年度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总额 五、承租人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1、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①、租入资产>租入前总资产的30%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95(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原账面价值较小者) 未确认融资费用 5(差额)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00(最低租赁付款额) ②、租入资产≤总资产的30%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100(最低租赁付款额)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00(最低租赁付款额) *****计算现值的利率:(优先级别) 内含利率>合同规定利率>同期贷款利率 *****如果购入设备需要安装,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 2、初始直接费用:在发生时就确认为当期费用 3、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三种分摊方法 ①、实际利率法 A、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按其折现率作为分摊率 B、以原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重算折现率,使用现值等于原账面价值的折现率 a.如果担保余值和优惠购买选择权都不存在,租赁期满时,“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转平。 b.如果只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租赁期满时,“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应减少至优惠购买金额 c. 如果只存在担保余值,期满时,“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应减少至担保余值。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②、直线法 ③、年数总和法 4、折旧 ①、折旧政策: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提折旧。 A、存在担保余值的 折旧总额=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担保余值+预计清理费用 B、不存在担保余值的 折旧总额=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 ②、折旧期间: A、留购时:以尚可使用年限为折旧期间 B、不能确定是否留购:以尚可使用年限与租期较短者为折旧期间 5、履约成本: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6、或有租金:实际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①、按营业额或销售量计算的,计入营业费用 ②、以物价指数为依据的,计入财务费用 7、期满:三种选择权 ①、返还资产 A、存在担保余值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5 累计折旧 95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100 B、不存在担保余值 借:累计折旧 95 营业外支出(存在清理损益时) 5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100 ②、优惠续租:不作专门处理 ③、留购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5 贷:银行存款 5 借:固定资产-自有固定资产 1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100 书上的例题一定要熟悉,另外,还要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才能真正掌握、 8、披露 ①、每类租入固定资产的原值、折旧、净值 ②、在以后3个会计年度内,每年将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及以后年度将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总额 ③、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额 ④、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采用的方法 六、出租人对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专营租赁企业: 借:应收经营租赁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经营租赁收入 2、非专营租赁企业 借:其它应收款-租金收入 贷:其它业务收入 3、如果有优惠,按从租金总额中扣除各项优惠措施后的净额重新分摊计算各期租金。 4、初始直接费用、或有租金在实际发生时直接确认在当期。 5、披露:每类租出资产在表日的账面价值。 七、出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1、债权的确认(折现率为内含报酬率) 借:应收融资租赁款 95(最低租赁收款额) 未担保余值 5 贷:融资租赁资产 80(现值=原账面价值) 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 20(差额) 2、初始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融资收入,当结果无重大差异时,也可采用直线法或年数总和法。 分配收益时: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租赁收益 贷:主营业务收入-融资收入 收到租金时: 借:银存 贷:应收融资租赁款 4、租金逾期未能收回 出租人超过一期未收到租金,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冲回当期未收到租金的融资收入 5、计提坏账准备 只对本金部分(=应收融资租赁款-未实现融资收益)计提坏账准备 6、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少 ①、已证实减少时,应重算内含利率,重算以后各期融资收入,对前期已确认融资收入不作追溯调整。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未担保余值 借:营业外支出 贷: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 ②、确认未担保余值恢复时, 借:未担保余值 贷: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 营业外支出 7、或有租金: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融资收入 8、届满 ①、期满收回 A、存在担保余值,不存在未担保余值 ***收回资产时: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应收融资租赁款 ***当收回资产价值低于担保余值时: 借:其它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B、存在担保余值,同时存在未担保余值 ***收回资产时: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应收融资租赁款 未担保余值 ***当收回资产价值低于担保余值时,对于有担保部分: 借:其它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C、存在未担保余值,不存在担保余值,收回资产时: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未担保余值 D、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都不存在时,不作处理。 ②、优惠续租:视同一直没有到期处理。 ③、留购: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融资租赁款 借: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贷:未担保余值 9、披露 ①、在以后3个会计年度内,每年将收到的最低租赁收款额, 及以后年度将收取的最低租赁收款额总额 ②、未实现融资收益的余额 ③、分摊未实现融资收益采用的方法 八、售后租回承租人的处理 1、出售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或在借方,是差额) 固定资产清理 2、租回:与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的处理方法完全相同。 3、根据折旧进度或租金支付比例,分摊各期售后租回损益 借(或贷):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 贷(或借):期间费用 4、相关信息的披露 除按有关规定披露售后租回交易外,还应对特殊条款作出披露。 第十六章 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界定 1、只要修改了原债务偿还条件的,都算债务重组(延期付款都得算) 2、不属于债务重组的情况(做多选题时用得到) ①、可转换债券正常转为股权 ②、破产清算时发生的 ③、债务人改组,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投资的 ④、借新债还旧债 ⑤、以非现金资产偿债后,又按协议回购或租回的 二、重组方式: 1、较少量现金偿债, 2、非现金资产偿债, 3、债务转资本, 4、修改偿债条件, 5、以上任意组合 三、债务重组日的确定:(很重要的) 总原则:以办理债务解除手续为准,具体如下: 上述1、2、3种方式,执行完毕日期;第4种方式,开始执行的日期。 四、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无论债权人还是债务人,都不确认重组收益(注意,不是重组损益:重组只赔不赚):总之一句话,赔了,计入当期损益;赚了,计入资本公积,这是会计准则的要求。(税法嘛,要求就不太一样了:不管赔赚,全计入应税所得。) 1、以较少量现金偿债的,对于其差额,债务人计入资本公积;债权人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债务人的处理 债权人的处理 借:应付账款 借:银行存款 贷:银行存款 坏账准备 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营业处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贷:应收账款 2、以非现金资产偿债的,对于其差额, 债务人如不利计入营业处支出,如有利计入资本公积; 债权人以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作为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营业处支出,也不确认资本公积。 ******账面价值:就是账面净值=科目账面余额-相关备抵项目。 债务人的处理 债权人的处理 借:应付账款 借:各种资产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坏账准备 (或贷: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贷:应收账款 贷:各种资产 营业处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注意:教材上分那么细,没必要:记住处理原则就行了 ①、涉及补价的,因为不涉及收益确认问题,与其它资产没什么区别,单剔出来没啥意思,所以并在“各种资产”时里,一块处理就完了 ②、债权人接受长、短期投资的,入账时要扣除未领取的股利或利息。 ③、债权人接受存货的,先扣除进项税,差额计入存货成本,暂不确认为损失。 ④、债权人:抵回多项资产,扣除进项税后,再按公允价值比例分别确定入账价值。 ⑤、债权人:如果抵回的资产发生减值,在当期末计提减值准备。 ⑥、债务人转出固定资产的,先做固定资产清理,再做债务重组的处理。 3、以债务转资本偿债 债务人的处理 债权人的处理 借:应付账款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 坏账准备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贷:应收账款 4、以修改其它债务条件偿债 ①、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债务人的处理 债权人的处理 借:应付账款 借:应收账款-债务重组 (重新入账) 贷:应付账款-债务重组 坏账准备 (先减坏账准备) 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营业外支出-重组损失(不够减时入本期损益) 贷:应收账款 (旧账冲平) 对于债权人或债务人,重组金额大于原账面的,暂不处理,待实际收回时,冲减财务费用。 ②、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出于谨慎原则,债务人将或有支出计入重组金额中,如到期未付,转资本公积;债权人的重组金额中不包含或有收入,实际收到时再计入营业外收入。 5、混合方式偿还债务 ①、现金、非现金资产组合方式 先以现金减债,然后以非现金资产还债原则处理。 ②、现金、非现金资产、债务转资本组合方式 债务人:先以现金、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减债,再以债务转资本偿债原则处理。 债权人:先以现金减债,然后以非现金资产还债、债务转资本偿债原则处理,其入账金额按各自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计算分配(如果有换入存货的,要先扣除进项税,再进行价值分配)。 ③、现金、非现金资产、债务转资本组合方式偿还一部分,另一部分修改条件 债务人:以三者账面价值减债,剩余部分以修改原则处理。 债权人:先以上述第②条原则处理,再以修改原则处理。 第十七章 非货币性交易 一、概念 1、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 ①、货币性资产: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 列举: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补贴款、其它应收款、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权投资等。 ②、非货币性资产: 列举:预付账款、股权投资、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权投资等。 ③、二者区别:看将来为企业带来的收益金额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 2、非货币性交易的概念特点 ①、:)非货币性资产。 ②、可能涉及补价(补的确认标准:补价≤交易总额的25%,否则视为货币性交易) 二、不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 1、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净值+税费 (不确认损益) ******不要搞混了,与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无关。 如果入账价值高于公允价值的,可以在期末计提减值准备。 2、做分录时记得换出资产的相关科目如折旧、减值准备、跌价损失等都要转平。 3、换出固定资产时,一定要记得先清理。 三、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 1、首先判断交易类型是否为非货币性交易 ******即确定是否满足标准:≤25% 收到补价的企业: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 支付补价的企业: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 2、确认入账价值 ①、支付补价方: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净值+补价+税费 ②、收到补价方: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净值-补价+税费±确认的收益或损失 3、收益的确认和计量 这样一变形,容易理解吧(如果结果是负数,确认为当期营业外支出;如果是正数就是收益了,计入营业外收入) 四、一般纳税企业涉及存货的非货币性交易 交易时,只有存货是不含税价,其它资产账面价值都是含税价 1、收到补价方: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净值-进项税-补价+税费+确认的收益 2、支付补价方: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净值-进项税+补价+税费 ******书上例题一定要看懂、看会,熟练掌握。 五、非货币性交易涉及多项资产的处理: 先视作只换入了一项资产,再根据各项换入资产各自的公允价值金额比例分配。 需要注意: 1、涉及存货:“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先扣除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再分配 2、如支付的税费能直接归属于某项换入资产,该税费不计入“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进行分配,而直接计入“某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3、涉及固定资产,先“固定资产清理”,相应减值准备同时转销。 六、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没啥意思,了解一下就行了) 1、换入、换出资产的类别::)的内容 2、换入、换出资产的金额:公允价值、账面价值、补价、收益 第十八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非常重要章节,一般多出综合题,一定要吃透 一、会计政策 1、会计政策:包括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①、会计政策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中作出的选择。 ②、具体原则是指特定原则,而不是所有原则。如,可比性、一贯性不属于会计政策。 2、会计报表中应披露的会计政策 ①合并政策、②外币折算、③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④所得税政策、⑤存货的计价方法、⑥长期投资的核算、⑦坏账损失的核算、⑧借款费用的核算。 二、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政策变更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变更的两种情况 ①、法律或会计准则要求变更; ②、变更后,能使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关。 3、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形: ①、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的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②、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三、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1、法律或会计准则要求变更的: ①、国家或会计准则同时发布相关会计处理办法:按其规定执行; ②、没有规定相关的会计处理办法:追溯调整法。 2、由于经济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追溯调整法。 3、无论何种原因变更,如果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未来适用法。 四、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是本章最重要重点,多做题,练) 1、追溯调整法:变更会计政策时,视同一开始采用的就是新的会计政策,并调整相关项目。这种题固定的做题步骤: 第一步,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①、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②、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 ③、计算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 ④、确定以前各期的税后差异; ⑤、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第二步,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不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而是直接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①、对前期事项进行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减值准备 贷:累计折旧 ②、所得税影响: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汇算清缴前,用这个科目) 递延税款 (清缴后,时间性差异影响)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所得税=(前一步的净额)*33% ③、将影响的前期损益、所得税费用都结转到利润分配里边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④、考虑提取的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第三步,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会计政策变更当年的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上年数”。 第四步,附注说明。 2、未来适用法 指在新的会计政策仅应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即,不计算累积影响数、不调期初留存收益、只在变更当年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五、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了解就行) 1、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变更的影响数,主要包括:采用追溯调整法时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以及比较会计报表所列其他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金额。 3、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六、会计估计变更 1、常见的5个会计估计(熟记,做客观题有用) ①、坏账 ②、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 ③、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残值 ④、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 ⑤、或有损失 2、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 ①、赖以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②、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3、会计处理:未来适用法。 4、如果不易分清是政策变更还是估计变更,按会计估计变更对待。 5、披露: ①、变更的日期、内容和理由 ②、变更的影响数(包括损益影响数和其它项目影响数) ③、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理由。 七、会计差错更正 l、会计差错的原因: ①、会计政策使用上的差错, ②、会计估计上的差错 ③、其他差错。 2、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 ******重大会计差错的定义:金额较大(判断标准:≥该类事项总金额的10%) ①、本年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年相关项目; ②、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只调本年与其相同的相关项目; ③、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④、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按日后事项原则处理。 3、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 ①、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包括重大会计差错的事项、原因和更正方法。 ②、更正金额,包括对净损益及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 4、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几种表现形式: ①、随意提取资产减值准备 ②、随意变更所选会计政策 ③、随意调整费用摊销期限 ④、其它。(随意调整折旧摊销期限) 第十九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含义 1、自年度资产负债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重大事项。 ①、我国资产负债表日包括两个含义: A、年度资产负债表日:12月31日 B、中期资产负债表日:中期的期末。 ②、批准报出日: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对外报出日期 ③、日后事项包括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采用同一原则处理。 ④、不是全部发生的事项,而是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有关的事项(调整事项),或虽无关但对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事项(非调整事项)。 ⑤、不包括中止营业的议题。 ******重大事项判断原则:是否对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 ******判断时,应当结合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两条修正性原则判定。 二、日后事项的涵盖期间 1、资产负债表日后~批准报出日 2、在批准日至实际报出日又发生日后事项的,以再次批准报出日为准。注册会计师可签署双重审计报告日期,也可以更改审计报告日期。 三、日后事项包括两类: 1、调 整 事项:日前已发生或存在、日后得以证实;且有重大影响。 常见举例:(虽然根据以上原则能判断,但加强点感性认识,有利于加快速度) ①、已证实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已减值,或已确认的减值损失需要调整 ②、表明应将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某项现时义务予以确认,或已对某项义务确认的负债需要调整 ③、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④、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的退回。 2、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并未发生或存在,日后才发生;且对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需说明) 举例:(不用背,细细读上几遍,有印象就行了) ①、发行股票和债券、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分配股利的决议; 2004新变化:无论是现金股利还是股票股利,均作为非调整事项 ②、对外巨额举债;对外巨额投资、发生巨额亏损 ③、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汇率发生重大变动;税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④、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处臵子公司 ⑤、对外提供重大担保;对外签订重大抵押合同;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或承诺事项; ⑥、发生重大会计政策变更; ⑦、资产负债表日后董事会作出的债务重组决定; ⑧、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的情况引起的固定资产或投资减值、短期投资市价下跌 ******根据优惠政策申请退回的所得税,不论何时收到,均计入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四、调整事项的帐务处理(本章之重点) 1、调账 ①、涉及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②、涉及利润分配的,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③、不涉上述两项的,调整相关科目。 2、调表 ①、调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数字 ②、当年报表的年初数 ③、提供比较会计报表的,还应调相应的上年数 ④、涉及报表附注的,还要调整报表附注的相关项目数字 ******任何时候,不对现金流量表正表作调整 3、会计处理举例 ***通用做题步骤:A、正常调整相关科目,B、补提所得税,C、净损益结转,D、补分利润。 ①、结果产生损失(已证实的资产减值、销售退回、已确定的支付赔偿) A、借:以前年度损益损整 贷:资产等 B、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补调所得税(汇算清缴前) 递延税款 补调所得税(汇算清缴后)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上期表中所得税费用 C、借: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损益影响净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损益影响净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D、借:盈余公积 考虑提取盈余公积因素 贷: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只有多做题、多做考试级难度的题,才能透彻理解、掌握。 ②、其结果产生收益的(已确定获得赔偿等) A、借:资产等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B~D步同上。 ③、既不涉及损益,也不涉及利润分配的只做步骤A。 五、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多选题) 企业无需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只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性质、内容,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作出估计,应说明理由 第二十章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 一、与关联方有关的几个概念 1、控制 ①、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据以获利。 ②、控制的途径 A、所有权方式: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包括 a. 直接控制:甲拥有乙51%表决权资本,则可认为甲直接控制了乙; b. 间接控制:甲拥有乙51%表决权资本,乙拥有丙51%表决权资本,则可认为甲间接控制了丙; c. 直接和间接控制:甲拥有乙51%表决权资本,同时拥有丙15%表决权资本,乙拥有丙36%表决权资本,则可认为甲直接和间接控制了丙。 B、所有权+其它方式: 其它方式包括: a.与其它投资者有协议,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 b.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财务和经营政策 c.有权任免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 d.在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C、以法律或协议形式达到控制(如承包合同) D、母、子公司的判定: a.有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b.有投资。 2、共同控制 ①、两种表现形式 A、合营方所持表决权资本相同,并按合同约定共同控制; B、合营方虽然所持表决权资本不同,但按合同约定共同控制。 ②、共同控制是存在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但是合营方的投资比例是否相同并不重要,能否形成共同控制关系的关键是看合同约定。 ③、合营方共同控制一个企业,则该企业则称为合营方的合营企业,合营方和合营企业之间是共同控制关系。形成共同控制关系的企业之间,构成关联方 3、重大影响 ①、拥有20%或以上至50%表决权资本。 ②、拥有20%以下但能实施重大影响的: A、在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派有代表 B、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C、派出管理人员 D、依赖投资企业技术资料 E、其他能证明有重大影响的 ③、存在投资和被投资关系,但通过法律或协议取得重大影响 ******只有存在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企业与其联营企业,才构成关联方。 二、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 1、纵向看: ①、控制(控股>50%,=50%不行) ②、共同控制(投资双方各占50%,或有协议) ③、重大影响(20%~50%) 2、横向看:同受一方或多方控制的两企业之间(仅指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不算) 3、关联方关系存在的主要形式 ①、母子公司之间;同一母公司下的各个子公司之间。 ②、不存在投资关系,但存在控制和被控制关系的企业之间。如承包一家无投资关系的企业。 ③、合营企业(共同控制) ④、联营企业(重大影响),是指投资者对其具有重大影响,但不是投资者的子公司或合营企业的企业。 定量:投资持股比例大于等于20%但小于等于50%。 定性:实质上达到重大影响。如:在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参与决策的制定过程;互相:)管理人员,或使其他企业依赖于本企业的技术资料等 ⑤、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A、主要投资者个人,指直接或间接控制10%或以上表决权资本的个人投资者 B、关键管理人员,是指有权力并负责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人员;(主要指“四总一董”: 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主管各项事务的副总经理。但不包括:董事会秘书、非执行董事、监事) C、与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指在处理与企业的交易时有可能影响某人或受其影响的家庭成员(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子女) ⑥、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 4、应注意的问题 ①、部门之间不算 ②、共同控制、重大影响通常仅指直接共同控制和直接重大影响,不包括间接共同控制和间接重大影响。 ③、同受共同控制或同受重大影响的两方或多方之间不视为 关联方 ④、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仅仅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 ⑤、大客户不算关联方。(再加点股权控制,就是关联方了) ⑥、在判断关联关系时,尊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关联方关系的披露要求 1、存在控制和被控制关系时,无论有无交易,均需披露: ①、企业经济性质或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 ②、企业的主营业务。 ③、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 2、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在没有发生交易时,可不披露。发生交易时,应披露: ①、子公司 ②、合营企业 ③、联营企业 ④、主要投资者个人 ⑤、关键管理人员 ⑥、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四、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根据重要性分别处理: 1、零星交易,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小或几乎没有影响时,可不披露 2、有影响的重大交易(≥销售额的10%),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披露: ①、关联方关系的性质:说明发生交易的关联方属于以下何种: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②、交易类型: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代理;租赁;提供资金;担保和抵押;管理方面的合同;研究和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关键管理人员报酬。 ③、交易要素: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两年期比较数据);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收付款方式及条件;与非关联方的交易价格是否一致;关联方交易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情况;对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作出特别说明。 ④、交易协议或合同主要内容、交易总额及当期交易数量和金额 ⑤、关联交易差价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及金额 ******判断是否属于关联方交易,应以交易是否发生为依据,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3、不需要披露的 ①、合并报表中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易 ②、与合并报表一起提供的母公司会计报表中的关联交易 五、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 ******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一关联交易差价”,并且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 1、上市公司出售资产交易的会计处理 ①、正常商品销售:首选判断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A、非关联方交易占该总销售量比例≥20%时,关联方交易价格按非关联方交易加权平均价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 资本公积一关联交易价差 B、非关联方交易<20%,以“成本×(1+20%)”为限确认收入,实际交易价超过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实际交易价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以实际交易价为准。 ②、非正常商品销售及其他销售(无法证明交易价格的公允性的) A、按帐面价值确认收入超过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B、其他资产收到价款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一关联交易差价 2、承担债务或费用:视作一方对另一方的直接捐赠处理 承担方:记入营业外支出;被承担方:记入资本公积(一个原则:谁也不能因此而增加利润) 3、委托或受托经营 ①、受托经营资产 A、收取的受托经营费用,以“受托资产帐面价值×一年期银行利率×110%”为限,确认为其它业务收入,多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B、受托方支付的费用:计入当期其他业务支出 ②、受托经营企业 A、盈利,按下列三者孰低确认其他业务收入,超过部分资本公积 a.协议确定收益 b.受托经营实现净利润 c.受托经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按10% B、亏损 a. 净亏损应由受托方承担部分,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b.不承担亏损的,仍取得委托经营收益时,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c.承担部分亏损,以收益扣除承担的净亏损后,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 4、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占用资金的会计处理 资金占用费按一年期存款利息冲减财务费用,超过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第二十一章 商品期货业务 一、期货会员资格投资和年会费 1、取得期货会员资格所支付的认购会员资格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期货会员资格投资 贷:银行存款 2、申请退会或被取消会员资格,做相反分录 3、转让会员资格的,将转让所得款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期货损益。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期货会员资格投资 期货损益 4、应收席位费:取得基本交易席位后,另外申请交易席位所交纳的费用。企业取得的基本席位之外的席位,不可转让,但可退还。 借:应收席位费 贷:银行存款(或期货保证金) 5、按规定向期货交易所交纳年会费:计入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一期货年会费 贷:银行存款(第一年交纳时) 期货保证金(第二年及以后) 二、划出和追加保证金 企业与交易所或经纪机构一切往来通过“期货保证金”科目核算 1、初次买卖时交纳的保证金,称为初始保证金, 借:期货保证金 贷:银行存款 2、初始保证金分为结算准备金(合约占用)和交易保证金(合约未占用); 3、在交易开始后,交易者按期货交易所或期货经纪机构通知补充的保证金,称为追加保证金 三、提交质押品 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又不能按期追加保证金,可以用国债和仓单抵押。 1、抵押时: 借:期货保证金—非套保合约 贷:其它应付款一质押保证金 2、收回质押品时,做相反分录。 3、质押的国债被处理时:将处臵收入与原由期货交易所或期货经纪机构划入的保证金的差额,记入“期货保证金”科目;国债的账面价值与处臵收入的差额,作为投资收益处理。 借:其它应付款一期货保证金 期货保证金 贷:长期债权投资 投资收益 4、质押的仓单被处理:期货交易所或期货经纪机构处臵作为质押品的仓单时,应作销售处理。企业应按处臵收入和增值税额与原划入保证金的差额,记入“期货保证金”科目,按处臵收入确认营业收入。 借:其它应付款一期货保证金 期货保证金 贷:其它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 四、开新仓和对冲平仓 1、开新仓时:交易所将结算准备金划入交易保证金,不作会计处理。 2、对冲平仓:期货合约必须是相同的商品期货及相同的合约张数。初始成交价与平仓成交价之差,计入“期货损益”科目, ******“期货损益”科目,核算手续费、平仓盈亏和会员资格变动损益。 借:期货保证金 (是买卖价差,而不是全部收入) 贷:期货损益 3、因违规被强制平仓的盈利,不划归客户,如因国家政策变化及连续涨、跌停板强制平仓的盈利划归客户 五、实物交割 1、先确认损益(先按平仓处理,计算期货损益) 借:期货保证金 贷:期货损益 2、实物交割同一般会计处理(通过“期货保证金”科目来核算, 分录以卖方为例) 借:期货保证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 3、在实物交割过程中,因出现质量、数量等方面的违约行为而收取的违约罚款收入,借记“期货保证金”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如为本企业责任,应支付的违约罚款支出,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期货保证金”科目。 六、支付交易手续费 包括开仓、平仓、交割手续费3种,计入期货损益 借:期货损益 贷:期货保证金 七、套期保值业务 1、科目设臵:期货保证金下分设“套保合约”、“非套保合约” 2、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目的在于锁定成本,规避分险,而不是投机。其买卖的合约都同自己生产商品有关。 ①、开仓建立套期保值头寸,追加保证金 借:期货保证金一套保合约 贷:期货保证金一非套保合约(或银行存款) ②、现货交易尚未完成,期货合约先平仓时: A、结算盈亏 借:期货保证金一套保合约 贷:递延套保损溢 B、同时结转其占用的保证金 借:期货保证金一非套保合约 贷:期货保证金一套保合约 C、手续费:记入递延套保损溢, D、将期货上的盈亏与被套期保值业务的成本相配比 借:递延套保损溢 贷:库存商品等 ③、现货先完成时:期货要立即平仓,处理同上。 八、会计报表 1、“期货保证金”、“应收席位费”科目的期末余额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项目中分别反映; 2、“期货会员资格投资”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内;“期货损益”在“利润表”上单列项目反映; 3、企业年度内申请退会、转让或被取消会员资格而收回的会员资格投资,应作为投资活动,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 4、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期货会员资格投资”、“提交质押品的账面价值”以及“持仓合约的浮动盈利”等。 第二十二章 合并会计报表 一、合并范围(实质:达到控制) 1、量的标准:母公司控股>50%(=50%就不行),三种情况: ①、直接控制 ②、间接控制 ③、直接+间接控制 2、质的标准(其它<50%时,能够达到控制的情形=:控制情形: ①、与其它投资者有协议,持有半数以上表决权 ②、据章程,有权控制财务和经营政策 ③、有权任免多数董事会成员 ④、董事会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不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实质:不具有控制权): ①、准备关、停、并、转 ②、按破产程序,宣告被清理整顿 ③、宣告破产 ④、准备近期出售,短期持有 ⑤、非持续经营的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持续经营的不能算)。 ⑥、受外汇及其它管制的国外子公司 ⑦、其它虽拥有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但不能有效实施控制 二、合并前的准备工作 1、统一报表时点 2、统一会计政策 3、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4、外币报表折算 三、三个编制原则 1、以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 2、一体性 3、重要性 四、编制程序 1、编制合并工作底稿(顺序:利润表->分配表->资产负债表) 2、汇总会计报表 3、抵消分录 4、计算合并数 5、抄入正式报表 五、首次编制合并报表的6笔抵消分录(注:不是会计科目,而是报表项目) 1、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 借:实收资本 20(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 资本公积 8(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 盈余公积 1(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 未分配利润 6(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 合并价差 2(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 30(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7(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持股比例) ******合并价差产生的原因: ①、母公司股权投资差额余额 ②、母公司从第三方溢价或折价购买子公司债券 随着母公司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合并价差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如果母公司存在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也要抵销: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现在的余额) 贷:投资收益 (本期计提的部分) 期初未分配利润 (以前年度计提的部分) 2、盈余公积的恢复(注意:不是全部) 根据《公司法》的要求,不能按集团总体提取,对于企业集团来讲,母子公司应分别计提盈余公积。所以,合并报表中对该部分抵销后再恢复 借:提取盈余公积 (母公司占子公司权益的份额部分) 贷:盈余公积 (母公司占子公司权益的份额部分) 3、内部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的抵消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收益 (子公司净利润*持股比例) 年初未分配利润 (子公司利润分配表项目) 贷:提取盈余公积 (子公司利润分配表项目) 应付利润 (子公司利润分配表项目) 未分配利润 (子公司利润分配表项目) 4、内部债权债务及提取的坏账准备的抵消 ①、按债权债务的期末余额,抵销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借:应付账款 5000 贷:应收账款 5000 ②、抵销本期多提或多冲的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 25 贷:管理费用 25 ③、应收票据与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应收股利与应付股利、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等处理方法类似 ******有两个地方可能出现合并价差:一个是前边的第一笔分录,另一个是这里:当从外部溢价或折价购入本集团发行在外的内部债券时,也就发生了合并价差。 5、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内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的抵消(最好做成两笔分录,为以后连续编制打基础)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0(本期全部的内部销售,不论实现与否) 贷:主营业务成本 1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未实现对外销售部分的利润) 贷:存货 20 ******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 ①、当存货中包含有内部未实现销售利润时,购买方提取的跌价准备应予抵销,但抵销的金额范围不应超过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金额 A、提取的跌价准备≤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全部抵消 B、提取的跌价准备>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数=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②、当存货中包含有内部未实现销售亏损时 A、购买方没有提取的跌价准备:内部存货账面价值+未实现内部销售亏损>内部存货可变现净值时,补提金额=两者的差额 B、购买方没有提取的跌价准备:内部存货账面价值+未实现内部销售亏损≤内部存货可变现净值时,无需补提。 C、购买方提取了的跌价准备,补提跌价准备=未实现内部销售亏损 ******内部销售作为固定资产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80(根本没有销售,成本冲回) 固定资产原价 20(调整为实际价值) 借:累计折旧 4(假设5年全部折完,多提部分=20/5) 贷:管理费用 4 6、内部利息收入和内部利息支出的抵消 借:应付债券 110(面值+利息) 贷:长期债权投资 110(面值+利息) 借:投资收益 10(利息) 贷:财务费用 10(利息) 六、连续编制合并报表的4笔抵消分录 1、内部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抵消: 借:应付账款 6600(第二年结存数) 贷:应收账款 6600 借:坏账准备 25(上年抵销数,为了保证合并表年初数=去年年末数,再做一遍)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25 借:坏账准备 8(补足本年应提数,共33) 贷:管理费用 8 *****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与坏账准备差不多,不赘述。 2、内部购进商品的抵消: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0(先假定去年未实现的利润今年首先已实现) 贷:主营业务成本 20 借:主营业务收入 150(本年全部内部交易数) 贷:主营业务成本 15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5(本年未实现部分) 贷:存货 25 3、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消 第二年做时: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0 贷:固定资产原价 20 借:累计折旧 4(上年已抵消数,下一年是8、12)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4 借:累计折旧 4(本年数) 贷:管理费用 4 处理年: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0 贷:营业外收入 20(因为固定资产已经处理) 借:营业外收入 16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16 借:营业外收入 4(本年数) 贷:管理费用 4 4、内部提取盈余公积的恢复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以前年度提的,母公司份额部分) 贷:盈余公积 (以前年度提的,母公司份额部分) 借:提取盈余公积 (本年数,加上年初数等于累计数) 贷:盈余公积 (本年数,母公司份额部分) 第二十三章 分部报告 一、概念 按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提供的财务报告。 通常作为一项报表附注进行批露。 二、确定业务分部应考虑的因素 1、产品或劳务的性质 2、生产过程的性质 3、客户类型 4、销售方法 5、法律环境 三、确定地区分部应考虑的因素 1、经济和政治情况的相似性 2、在不同地区的经营之间的关系 3、生产经营的相似性 4、与某一特定地区经营特定风险 5、外汇管制 四、确定报告分部三个标准; 1、10%重要性标准 ①、分部营业收入占所有分部营业收入(含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合计的10%或以上(仅提供内部销售或劳务的不算) ②、分部营业利润占所有盈利分部的营业利润合计的10%或以上;或者分部营业亏损占所有亏损分部的营业亏损合计的10%或以上; ③、分部资产总额占所有分部资产总额合计的10%或以上。 ******某一分部以上3个指标全部达到90%或以上时,不会再有其它分部达到重要性标准,这时只须在报表附注中说明,不需编制分部报表。 2、75%的收入标准 满足上述三项10%重要性标准之一后,如果范围的各个分部对外营业收入总额低于企业全部营业收入总额75%的,应将更多的分部纳入分部报表编制范围(即使未满足上述条件),以至少达到编制的分部报表各个分部对外营业收入总额占企业全部营业收入总额的75%及以上 3、报告分部的数量不超过10个:如果超过,应将相关的分部予以合并反映; ******如果前期某一分部未满足条件而未纳入分部报表编制范围,本期因经营状况改变等原因达到上述条件而应纳入分部报表编制范围的,应对上年度的数字进行调整 五、分部报告的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的原则 1、以经营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确定 2、考虑内部组织、管理机构 六、分部会计信息的披露 1、以业务分部为主要报告形式应分别披露: 分部营业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营业利润,分部资产、负债,披露的分部在合并会计报表(或个别会计报表)中总额信息之间的调节情况。 2、以资产所在地为基础的地区分部为主要报告形式的披露:基本同上 3、以客户所在地为基础的地区分部为主要报告形式的披露:基本同1条所列。 4、各项分部信息的具体内容 ①、分部资产包括用于分部经营活动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②、分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计负债、预收货款、产品担保准备等。 ③、分部营业收入不包括非常项目取得收入、利息收入和股利收益、投资出售利得 ④、分部期间费用不包括所得税费用、其他与整个企业相关的费用 ⑤、部资产不包括递延税款资产、用于企业总部一般用途的资产 ⑥、分部负债不包括借款、融资租入资产相关的负债、非经营目的而承担的负债、递延税款负债 第二十四章 中期财务报告 一、概念: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 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初至本中期末(如1—9月)的财务报告,都可称为中期报告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1、至少包括: ①资产负债表 ②利润表 ③现金流量表 ④报表附注 2、报表附注可适当简化,但以不影响使用者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判断。要遵守重要性原则。 三、编制原则(遵循重要性原则) 1、重要性的判断应当以中期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2、中期会计计量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估计(如可以采用毛利率法估计期末存货的价值); 3、重要性的判断要保证包含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信息 4、重要性判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四、编制要求 1、格式和内容:与上年度会计报表一致;如遇修改,按修改后的格式与内容编制,与此同时上年度比较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也做相应调整; 2、中期报告中编报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的要求 ①、上年度编合并报表的,中期也编;编制时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有新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②、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处理:按合并范围确定编制合并报表;不要求纵向可比性 ③、要求提供上年比较报表时,均应提供上年合并报表;如果上年报告中提供了母公司报表,中期也应年供母公司报表,上市公司一律提供母公司报表; 3、比较会计报表 ------------------------------------------------------------------------- 报表类别 中期报表期间 比较报表期间 资产负债表 2003.06.30 2002.12.31 利润表(本中期) 2003.4.1-2003.6.30 2002.4.1-2002.6.30 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 2003.1.1-2003.6.30 2002.1.1-2002.6.30 现金流量表 2003.1.1-2003.6.30 2002.1.1-2002.6.30 -------------------------------------------------------------------------- ******现金流量表必须是期初到期末的,2003.01.04-2003.06.30是不需要编表的。 五、编制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基本要求 1、提供比上年度更新的会计信息; 2、遵循重要性原则; 3、以会计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4、批露本中期重要的交易或事项; 六、中期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批露的内容 1、会计政策与上年度一致的说明 2、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①内容,②理由,③影响数,④影响数不能确定的说明原因 3、重大会计差错内容及更正金额 ******使用科目:“前期损益调整”或“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企业经营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特征(中报特有!!) 5、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企业发生变化的情况:关联方发生交易应批露:关联方的性质,交易类型,交易要素;提供本中期(或本中期末)和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上年度比较数据; 6、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说明 7、对于性质特别或者金额异常的会计报表项目的说明 8、债务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回购,偿还情况 9、向企业所有者分配利润的情况(包括:中期内实施的利润分配和已提出或已批准但未实施的利润分配情况),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总额和每股利润。 10、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提供本中期(或本中期末)和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上年度比较数据; 11、中期资产负债表日至中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非调整事项; 12、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以后发生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变化情况 13、企业结构变化情况的说明(合并,重组,形成或消除关联方关系的投资购买或处臵,终止营业等) 14其他重大交易或事项 重大长期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 重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取得; 重大研究和开发支出; 重大非货币性交易; 重大债务重组事项; 重大资产减值损失及其转回情况; 七、在年度会计报表中的批露 以前中期所批露的会计估计在最后一个中期发生了重大变更,而企业又不单独批露最后一个中期的财务报告,则企业应该在年度报表附注中批露是该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理由,影响金额。 八、编制中期报表时确认与计量的原则 1、采用与年度报表一致的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变更要符合制度 3、中期各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标准应与年度会计报表相一致 4、财务报告频率不应影响其年度结果的计量,中期会计计量应以年初至中期末为基础 5、中期会计计量过程中,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应当符合规定 6、对于季节性,周期性或偶然性取得的收入,除在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递延的之外,企业都有应该在发生时予以确认或计量 7、对于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除了在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者待摊的之外,企业都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 九、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企业在中期如果发生了会计政策的变更,按政策变更的规定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