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

2020-06-06 来源:意榕旅游网
⾩阳市历史悠久,⼈⽂蔚盛

⾩阳市历史悠久,⼈⽂蔚盛。历史上以(今⾩阳市区)为中⼼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阳境内即建⽴了妫姓的,临泉境内的,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倪邱的新,临泉的。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唐设颍州,宋设,元属,明属。清为。清雍正⼗三年,颍州更名。中华⼈民共和国成⽴后,设⽴⾩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县⼀个⾏政办事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的区域,同样经历了⽒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商代为都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春秋置焦⾢、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属泗⽔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中华⼈民共和国成⽴后,亳州为⾩阳地区下辖⼀个县,称亳县。⼀九⼋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属不⼀,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相对独⽴的经济、政治、⽂化中⼼。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州⾸次并为统⼀版图,“省谯县⼊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颍州管辖之内,形成了东西四百⾥,南北七百⾥的⼴⼤地域。不仅包括今⾩阳市、亳州市全境,⽽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部分地界。

  1998年2⽉,亳州市从⾩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国务院批准设⽴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前,⾩阳市辖界⾸市和太和、临泉、颍上、⾩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颍州府

⾩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西与河南省周⼝市、驻马店市相邻,西南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北、东北与亳州市毗邻,东与淮南市相连,南⾯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阳市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及界⾸市和太和、临泉、颍上、⾩南四县。

⼀、⾩阳地名由来

在周代称为胡⼦国。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称汝阴地;公元前221年,蓁建汝阴县,⾪属;汉代汝阴县⾪属汝南郡;三国·魏景初⼆年(Z38年)置汝阴郡,治汝阴县;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颍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顺昌府。州、郡、府之名历代虽有更易,但治所县名仍称汝阴,直到元代⾄元⼆年(1265年)撤汝阴县,县地直属颍州,汝阴之名⽅才取消。明代和清初,颍州治所均未设县。

清雍正⼗三年(1735年),安徽巡抚王纮认为颍州地域过⼤,应升为府,于是上奏朝廷。雍正准奏,升颍州为颍州府,附廓(同城)所设新具赐名\"⾩阳县\"。1992年12⽉撤⾩阳县、⾩阳市,重新组建县级⾩阳市;1996年1⽉,撤消⾩阳地区和县级⾩阳市,设⽴地级⾩阳市。

⼆、颍东区地名由来 因处在颍河以东⽽得名。

三、颍东区⼝孜镇地名由来

位于东南25公⾥处的⼝孜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为楚国国相孙叔之⼦的封地;汉朝时期就成为南北物质的集散地,东西交流的桥头堡,曾建有⼤规模的粮仓;相传西晋时期,之⼀刘伶游学来此,被杜康阵阵酒⾹所吸引⽽感动,遂与杜康开怀畅饮,⼀醉三秋。为纪念,将其葬在此地,这⾥的集镇因故称之为\"刘伶集\"。后为抵挡洪⽔的肆虐,⼈们在刘伶墓周围筑堤防洪,逐渐形成了\"⼝孜状\",故⼜称\"刘伶⼝\",后改称\"⼝孜集\",表明这⾥的⼈们对刘伶⼗分怀念。⼝孜境内现存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现康桥村古城⾃然庄)、三国时期徐庶母墓、徐庶垂钓处(现钓鱼台村)、杜康烧酒遗址(现杜康村杜家岗)、刘伶墓、⽩夏墓、凤凰台、七⼗⼆阶紫⾦沟、清朝年间建设的清真寺以及饶海村留存的清朝年间军统司令程谱⽣宅院遗址等。特别是⼝孜凤凰台遗址(现⼝孜集南头颍河岸边),曾有过\"⽇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繁荣景象,⾜以说明当时的繁华和富有。这也说明⼝孜⼈民是勤劳的⼈民,有智慧的⼈民,创造过璀璨辉煌的业绩。新中国成⽴以后,这⾥建⽴了⼝孜镇。

四、颍泉区地名由来

颍泉区地处⾩阳市中⼼区域,位于沃野千⾥的淮北平原腹地,⾃古就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的美誉,因处在颍河、泉河之间⽽

得名,两河于城区⽽交汇,诚所谓\"郡楼斜依⼣阳开,合流汝颍抱城来。\"

五、颍州区地名由来

颍州东魏置,治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西⼀⾥,后移治颍阴,改⽈郑州,即今河南许昌市治,北周⼜改为许州。唐置,改⽈汝阴郡,寻复故,宋初⽈颍州,升为顺昌府,⾦得为颍州,治汝阴,今安徽⾩阳市治,元省汝阴⼊州,清升为颍州府,民国废。

六、临泉县地名由来

临泉县古称寝丘,⼜称沈丘,是⼀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周朝曾建有沈⼦国,是周⽂王第⼗⼦聘季载的封地,秦始皇统⼀中国后在此设寝县。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在此设沈丘县,直⾄元朝。此后历代,临泉分属颍州、⾩阳。1935年1⽉,正式成⽴了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得名。

七、⾩南县地名由来

⾩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淮河中上游结合部北岸,1949年设县,因位于⾩阳城南,原系⾩阳县南境⽽名。⾩南历史悠久,⼈杰地灵,是三国名将吕蒙、解放军著名将领聂鹤亭将军的故乡。

⼋、颍上县地名由来

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颍上历史悠久,⼈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秦汉置\"慎县\",南北朝称\"楼烦\",隋⼤业⼆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

九、太和县地名由来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阳、亳州两市之间,⾯积1822平⽅公⾥,⼈⼝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上,战国时为新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移,县名⼏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德⼋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顾,清乾隆年间⽩莲教⾸刘之协,道光年间两⼴总督徐⼴缙等⼈,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的⽂明。

⼗、界⾸市地名由来

界⾸城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集,始名为界⾸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集镇,⼀直延续了⼏百年。

⼗⼀、界⾸市光武镇地名由来

界⾸市光武镇是⼀座悠久的⽂明古镇,在东汉以前叫赵路⼝,因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长期争战于此,留下了⼤量的典故和民间传说,镇因汉室苗裔建光武庙祭祀⽽得名,是全国唯⼀⽤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历时近2000年。据历史记载,光武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光武镇很早以前,原为⼀过路⼩店,称赵路⼝。直⾄东汉光武建武四年(28年)⾟谯(今亳州),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惠固,曾有事于谯,县境时⾪谯,后⼈建庙祀之,光武庙由此得名。

民国21年(1932年)西北军冯⽟祥部曾驻扎光武庙,协同光武⼈民修垫街道。民国28年(1939年)光武庙为黄泛区规模较⼤,闻名的旱码头。

新中国成⽴后,光武区公所、镇政府皆设于此。

光武镇北2公⾥处,界鄣公路西侧,有⼀处古遗址,因附近⼤都系尹姓居民,故俗称尹城⼦,现称新阳城遗址。秦统⼀六国后,改郡县制,此处为颍川郡新阳县治所。秦⼆世⼆年(公元前208年),陈胜为其御庄贾所杀,涓⼈将军吕⾂为仓头军,起兵于新(阳),杀庄贾,复以陈为楚。汉⾼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以吕清为左令尹,初从功⽐堂⾢侯千户。六年正⽉封吕清为新阳侯,袭世五;吕世于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嗣;吕义是汉⽂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嗣;吕宅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嗣;吕善于景帝五年继宅嗣;吕谭于汉武帝初(公元前140年)嗣。元⿍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国除。汉成帝鸿嘉⼆年(公元前19年)五⽉,封鲁项王之⼦刘永为新阳侯,刘袭⼀世,寻即免去。⼜据汉书阴就传载:阴皇后北阴就,初嗣为宣恩侯,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以⽗功改封为新阳侯。阴丰嗣尚郦⾢公主,永元⼆年(90年)坐罪,国除。新阳城秦筑,⾄西晋废,先后共经历了秦、汉、三国⼏个朝代,共计487年。因其地处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洗⽿恭听劫,⼈世沧桑,⾃有它的⼀部兴衰史。尤其在东汉初年,汉光武帝与王莽的争战,在这⼀带留下了⼤量的古迹和民间传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