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2-11 9:54:51 点击:2
[摘要] 生命哲学关注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和价值。这些为我们研究教师生存境遇提供新的视角,以此为借镜可以发现当前教师生存境遇存在圣化形象与社会地位的背离、社会转型挑战和职业倦怠的纠结、崇高使命和低下生活质量的反衬等问题。因此,必须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尊重他们正当需求;不断提高教师生活质量,消除其职业倦怠;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关键词] 生命哲学; 教师; 生存境遇; 职业倦怠;幸福感
生命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学说,具有鲜明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也是对19 世纪以来极度膨胀的科技理性遮蔽人的精神价值和意义的反思和批判。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柏格森和德国的狄尔泰、齐美尔等。这些生命哲学家尽管形成了不同流派,但他们都关注人们的生命,倡导“对话与交流、表达与理解”的人文科学研究,强调心灵世界的独立性,归还生命的完整性,都要“找回失落地精神世界”。狄尔泰从生命本身来理解教育,指出教育最终目的“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1]而教师的生存境遇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因此从生命哲学高度进行关照生存境遇具有本体论意义。
一、教师是生命的存在生命哲学视域中,生命是具有时间延续性与空间广延性的整体存在,决不仅仅是单纯理性的存在。而教师作为个体的人,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和超越性,也决定了教师自然的、经验的、历史的、生成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对教师的研究自然应该由自然物质世界转向了教师本身,进而转向他们的生存境遇。
(一)关注教师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根据生命哲学理论,教师作为一个生命存在,既是世俗的物的存在,又是高贵的精神存在;其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是种生命和类生命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双重的复杂生命体。[2]生命即是自我经验的形成,每一生命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经验,而经验是个体的体验过程,因此生命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是对社会—历史世界理解永远流动的源泉。而自我经验差异化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生命个体总是独特而完整的以及生存境遇的个性化。
按照社会需求和期望理论,教师既要生存、活着,更要活得有体面、有尊严。
这样,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生活基础。但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猛烈地冲击着教师的精神家园,他们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必须从更高的境界审视物质生活。因此教师渴望社会各界能从“人”需要出发,关注他们的整个生命发展。狄尔泰从心理—历史—社会角度指出,对教师的关照要从素质关怀走向生命关怀,关注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满足他们合理的发展需要。
环境孕育生命,因此“教师是一个环境共生的存在”。[3]“各种个体生命都通过他们与其他周围环境、与其他人,与各种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无限的丰富和充实。”[4]环境即生命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境遇,也即个体生命周遭的处境。因此可以看出,教师不仅包含于由自然和社会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还有赖于生态系统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存在,教师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因此,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职场中的生活和发展只是其中一部分, 教师个体生命需求的完整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更应受到尊重和关注。
(二)关注教师生存状态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我们的过去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就是我们自出生以来的历史,甚至应当说,我们就是自我们出生以前到现在的历史,因为我们全都带着先天的禀赋。”[5]人类永恒的历史成为生命实体的展开的背景和空间,因此只有在历史的进程中才能真正体悟到历史实践生活和生命真谛,到历史性的存在中去挖掘生命的本质。在狄尔泰看来,历史生活就是生命作为相互影响的、时间上相续的事件。
对教师而言,将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哲学结合起来是哲学的历史传承,但在实践中这一传承被技术理性取而代之,而这并不否定教师自然的生命是一个历史存在,教师的肉体身上呈现着诸多过去的痕迹,
还包含着教师过去的情感和意志。由此可以看出,从生命出发理解教师生存状态渗透着不断更新的深度,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关照和研究只有在对生命和社会的反应里,才能不断增长和生成新的价值,进而获得其最高意义。正如齐美尔所说:“只要有生命存在,它就产生某种活生生的东西。”[6]事实上,教师的生存状态是过去延长到现实的情境中,由一系列相互影响,时间上相续的事件构成的,并不断地发展和演进着,侵蚀着未来。教师生存状态离开了自己的记忆、经验与历史,其内涵和本质就无从谈起。而对教师生存状态绵延的记录通过记忆机制,不断地将过去事件和体验彼此叠置起来。教师生存状态价值之一在向人们提供经验,而教师个体的经验构成历史和自身生命的重要内容;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为历史文化所记录。
(三)关注教师生命体验和价值齐美尔指出:“生命过程是不断保持生命自身,不断壮大、发展生命自身的过程。但是生命的含义不仅仅于此,它不仅创造更多的生命来时时更新自己,而且从自身创造出非生命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具有他们自己的规律和意义 ”。[7]对教师而言,他们不是“先验预成的”,是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不断实现发展的“共可能”过程。教师个体在自己的生活中丰富着生命存在形式,体验到生命的内容,创造着生命的意义。正是这种体验有效的诠释了生命哲学所提倡的“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灵魂”的理念。
生命哲学同时主张精神自治是生命存在的样式,只有用主体性和精神性来定义生命才能揭示其存在的真谛。因为人的内心世界是良知、渴望、思想、情感及对现实生活映像的交错纵横的栖息地,也永远比现实世界真实而丰富。但这又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此教师可以回归内心,享受真实和宁静,也因此可以回复灵性,放飞梦想。因此对教师生存境遇的理解和研究也只有和每一个个体相遇并产生互动和交融,摄取真实体验,才能提升理性内省能力,不断促进教师“生命直观”精神的不断生成。
教师生存境遇包容于两个世界中,即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前者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外部境域,教师养成各种教育教学的惯习、专业精神和技能。但目前这种制度化、体系化了的教师专业生活世界的产生原本是为了更加高效而合理地推进教师发展,祛除“生活世界”中的教育“乱象”,但这种被称作“规范世界”的教育有却使教师发展变成了一种科学的方式,随着“科学世界 ”渐趋成熟与完善,渐渐脱离了“生活世界”。教育领域尤其是教师教育领域中,教师职场专业发展遮盖了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关照。
二、教师生存境遇的检视在暗潮涌动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一直扮演着着人类的文化与文明传播者、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角色。而教师在职场中树立的形象是什么?生存境遇有如何?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怎么样?笔者借助文献研究、媒体报道和自身生活体验,并结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试图从中管窥一斑,以飨视听。
(一)圣化形象与社会地位的背离从教师生存的意义以及其社会的依赖程度,教师的社会身份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即学官角色、学人角色和干部角色。[8]自从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后,教师政治参与成为他们的职业要求和历史使命。他们凭借传统文化的“先赋性”的知识和权力扮演着立法者和阐释者角色。而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教师作为政治人的角色,主要在沟通政府和下层社会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不直接参与政治决策。新中国成立以来,重新赋予大学教师政治阐释者的角色,但必须经过严格的思想改造。当学校不再是“党校”和“政校”时,教师的政治功能被弱化,成为知识传承和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员。而对教师研究的视域和关注点越来越远离他们的真实生活,教师发展也因此处在专业化发展和公共性成长的悖论中。
在当代教育学话语中,教师作为职业被隐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境界被誉为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的功能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和“完人”。在职场中应该勤勤恳恳,吃的是草而挤出来必须是奶;在生命中不应该染指不良习气和对物质不能有“非分之想”。教师已失却了作为一个真实生活中的生命个体所需要生存的基本条件、精神和情感的慰藉、对幸福向往以及生命价值的追求等。这些都从根本上否定了生命哲学所坚持的:“教师是一个本能冲动存在”[9]的基本理念。事实上,社会转型中人们对物质和金钱的崇拜永远大于对知识探究和师道尊严的拱卫。这一现象的直接导致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主要表现在话语权方面处于绝对弱势,容
易成为社会舆论的靶子和社会戕害的替罪羊。而教师本人一旦发现人们对自己职业的实际态度和赞誉的形象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屈尊感”和“失落感”,甚至因此满腹牢骚,迁怒于学生,影响了教师形象。
(二)社会转型挑战和职业倦怠的纠结伴随着我国教育和全球教育的互动和融合,我们不得不反思并重构教师角色,即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合作者、对话者和帮助者转变。但“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构,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和这一情境共存。”[10]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创生和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快捷和海量的特征,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借助于现代化手段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不断潜心研究和学习课程,跃升自己的角色;克服“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错误认识,自觉培养自我发展和主动进取的愿望和能力。[11]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世界性的教师倦怠的生存境遇格格不入,且日益呈上升的趋势。国内外调查都证实,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存在玩世不恭、情感衰竭和成就感降低等倦怠状态。在我国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偏远的农村,无论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常常有劳累、忙碌、烦躁、畏难等症状。教师的职业倦怠正在遮蔽着教师的职业美感,钝化着教师的职业信念。
这种状态的存在对学生、对工作还是对教师自身都有着极为消极的影响。工作倦__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过程后,教师丧失热情和缺乏激情的内心体验和工作表现,总觉得疲惫不堪,不思进取,期盼放假,畏惧“精神家园”的学校。教育是心灵唤醒心灵、生命点燃生命的活动,是人格塑造人格、智慧培植智慧的活动,看着教师傍徨的心灵、忧郁的目光,听着他们无奈的叹息、疲倦的呻吟,很难想象心中的火种已经熄灭的教师,哪有激情点燃学生?
(三)崇高的使命和低下生活质量的反衬目前回归教育本真成为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思考什么是教育,使教育回归到“人的发展原点”。因此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担负起学生的引路人。作为一种专业,教师唯有不断创新和保持创造的活力才能闯出走出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不断超越自我。叶澜教授说:“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12]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主动投身教育改革,做开拓创新者;积极探索教育新规律,要成为研究者;发现教育本真,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巴西教育家佛莱雷曾指出,教师不仅要爱学生,还要爱教育职业本身,爱教育必须具备的探究能力,尝试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真正认识自己和存在的环境以及生命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才能在压力渐增、工作不确定频发的背景下,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勇气。
教师崇高的教育使命和完美的公众形象与目前低下的生活质量形成反衬。在学校,教师们每天都在重复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工作轮回以及其他事务,如管理和科研等,回到家中,还要关照家庭,繁重、重复的生活节律难以使教师回归平静,无暇顾及教育生活体验。久而久之,便逐渐便丧失工作的冲动,对生活失去新意而变得单调、乏味,丧失了一切敞开胸怀、回归真我的机会和可能性。
没有挑战性的生活安排让她们感到单调;学生的绝对安全和遇事时的无力让他们感到高度紧张;劳动价值和劳动报酬反差以及承担的角色不明确等使她们感到没劲;理念先进与评价体系落后的对峙让她们感到压力重重。不被尊重的社会地位、单调的生活方式、沉重的工作压力、狭隘的生活空间使教师的生存境遇堪忧,幸福感缺乏,精神生活无从谈起。
三、教师生存境遇的突围生命哲学认为教师的生存境遇是他们的逻辑生长点和本源性问题,因为对教__师生存境遇的追问是发掘教师存在的最终根据,其终极价值和追求是对教师生活的智慧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因此,本体论语境中的教师教育的起点应是教师生命体的存在,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应该是教师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秉持合理的角色,尊重教师正当需求如上文所述,自古以来我国社会都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被视为崇高的职业,这可能源于古老的“师道”传统。《吕氏春秋·诬徒》将合格教师称为“达师”,能使学习过程安心、快乐、安闲的教师。韩愈所谓“师道”就是希望教师承担精神领袖的社会责任。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渐趋合理,接近“实然”状态。尤其随着生命哲学的势强,社会开始给固化的教师形象“祛魅”。就作为职业的教师而言,他们仍然扮演着多种角色,如知识发现者和传
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校课程实施者、学生的知己和朋友等,教师只有在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有效进行角色转换,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避免角色冲突,才能保持一个完美形象和良好的生存状态。
教师作为生命的存在,像其他动物一样,具有饮食和住行等生存型需要,尊重和满足他们的正当的需求是理所当然的事,解决教师生计问题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妨。”[13]但人类作为超越生命的存在具有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在满足教师的外在需要同时,尊重教师的内在冲动。物质需求的满足可以消除教师不满意的外部因素,而尊重的需要、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得到满足,才能激发教师的潜能,开发教师智慧。另外,还要为教师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教师才能不断反思重塑自己的专业形象,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和创造力,激发个人价值力量,改变自我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被动与盲从。
(二)改善教师生存状态,消除职业倦怠无论教师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一种“精神存在”,还是一种超越的存在,提高生命质量,改善生存状态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现实生活中职业选择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因完成一项分工而获得相应收入,从而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教师的成长中,必须首先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只有他们衣食无忧、心情愉悦、体魄健康,他们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智慧才能被教师个体所自觉自为。
格林认为:“当人们感觉到自己受限于个人过去的历史、以往的生活时,都会__提出和自己相关的问题,以求自我超越。”[14]鉴于教师作为生命存在的整体,他们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 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因此,在现阶段相关部门应通过立法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供职业待遇和福利,确保为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改变他们单调、重复、乏味的生活状况,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重视教师的价值危机;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使他们的生命不囿于简单的生活,从而展望整个生命历程。[15]目前教师之所以激情缺乏,意义失落,身心疲倦、情绪衰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学校领导缺乏人文的价值关怀,教师专业价值得不到彰显。“职业可以指有酬的劳动,却未必全然如此。它有可能代表一种自愿的承诺。‘职业’在拉丁语中的原意是‘召唤’;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意义,我们除了希望它奉献出最大的能力外,也从中获得我们最强烈的满足,满足我们内在的召唤。”[16]一旦“有了丰富的生存价值观体系,就不会因一时的某些价值的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17]因此,社会各方面要创造有助于教师职业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他们自觉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相应操守。
(三)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提高教师幸福感当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必须运用理性和智慧反思教师教育实践现状,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在动态中生成教师发展和自我超越路径,使教师获得诗意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开展基于生命自主性的教师教育,赋予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促进教师开展自觉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写教后感、反思教例,鼓励教师集中备课和集体交流;开展基于生命独特性的教师教育,尊重教师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教学风格,建立专业发展学校促进大学为中小学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和发展方式;开展基于生命超越性的教师教育,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性化服务,从职场专业发展走向生命关怀的个体成长,帮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实然”的努力来实现对生命的自我超越。
幸福是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受和体验,它取决于个体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度。对教师来说,只有当其生存的物质、精神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具有持续的的幸福体验。正如学者葛晨虹所言:“幸福快乐的感受是建立在所欲求的对象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幸福必须是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结合的产物。只不过在这个主客观关系中主体是更为积极主动的一__面”,[18]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除了提供必要的生存物质保障外,教师个人秉持什么样幸福观就尤为重要。要引领教师从单纯的物质追寻走向追求生命价值意义上来,不断从学生终身发展中获得幸福感。自我实现是教师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真正的幸福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当教师把自己的专业与个人的收获、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感受到自己专业价值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感时,也是真正成为“自己”,才会体验到生活的完满与生命意义的充盈,获得精神的超脱。
[参考文献]
[1]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00.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3][9]唐松林.重新发现乡村教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40.
[4]李强华.狄尔泰历史哲学中的“生命”、“理解”和“意义”概念解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7):31-33.
[5](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6.
[6][7] Simmel G. Fashion [ J ]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57 , (6) : 341 - 358 . [8]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角色困顿—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9. [10]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3. [11]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5-97. [1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5. [13]徐超富.大学的多维审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9.
[14]张玉敏.对一则BBS 帖的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4,(4):59 . [15]王春燕.教师:从职场专业发展走向生命关怀的个体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8,(6):58-62. [16]萨拉·奥勒姆,拉里·德马斯雷特.简单生活,真好![M].陈铭敏译,台北:晨星出版社,1997. [17]刘铁芳.生活意义的失落与当代教育的使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20. [18]葛晨虹.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J].人民论坛,2005,(1):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