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任意降低职工工资时,职工应先取得证据,然后可以选择继续工作并起诉单位追讨拖欠工资,或者在取得证据后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但需要在解除合同时提供清晰的依据,不能只写辞职。职工有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权。
法律分析
针对单位任意降低职工工资的行为,职工不要因情绪所致单纯的马上提出辞职。个人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一是继续工作,取得单位拖欠工资的证据后,等哪天想跟单位清算工资的时候,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仲裁起诉。依据(法释〔2006〕6号)第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二是先在单位忍着工作一个月,当取得单位无故降低职工工资的证据后,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本人提出解除合同。并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这里要强调在具体操作时,一是要先取得证据,二是本人提出解除合同的依据一定要写清楚,不能只写辞职。否则对本人举证不利。
劳动者获得工资报酬是劳动者的权利,用人单位如果任意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则会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践中,如果您有遇到单位随意扣减您的工资的情况,您要懂得如何维权,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拓展延伸
工伤后单位降低工资的法律规定与应对措施
工伤后单位降低工资的法律规定与应对措施主要涉及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单位不得因工伤事故降低工伤员工的工资待遇。如果单位违反法律规定降低工资,工伤员工可以依法维权,向劳动仲裁机构或法院提起诉讼。此外,工伤员工还可以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待遇,包括工伤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等。在应对方面,工伤员工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自己的权益,保留相关证据,与单位进行沟通协商,如无法解决,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建议单位加强对工伤员工的保护意识,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工伤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结语
在面对单位任意降低职工工资的情况下,职工应冷静处理,不要急于辞职。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应对措施:一是保留证据,等待时机向劳动仲裁机构起诉;二是忍耐一个月,确保取得单位无故降低工资的证据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在具体操作中,务必先取得证据,并明确解除合同的依据,以免举证不利。维护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是其合法权益,单位任意降低工资将损害劳动者权益。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应了解如何维权,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此外,工伤后单位降低工资也受到法律保护,工伤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或法院诉讼维权,同时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相应待遇。建议单位加强对工伤员工的保护意识,确保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有关部门收到相关的检举和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
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