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剧本

2024-05-19 来源:意榕旅游网

  紧赶慢赶地上完了第十课《公仪休拒收礼物》,腾出一节班队课的时间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所需要的道具。

  课后,好几个学生进办公室要纸,不明所以。

  班队课上,精彩的表演拉开帷幕。先来看一下剧本(课文):

  时间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点  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  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幕起,子明正坐在席上读书。公仪休由内室上。

  公仪休  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  (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一会儿。您吃过饭了吧?

  公仪休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

  就吃光了。

  子明  是的,鱼的确好吃。

  公仪休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幕后有人高喊: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  子明,烦你去看一下,是谁来了?

  [子明下,一会儿工夫领管家上。管家手提两条大鲤鱼。

  管家  (满脸堆笑地)大人,我家说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

  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  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

  必转告你家大人。

  [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仪休。管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下场。

  子明  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

  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

  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  (恍然大悟地)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幕落。

  班队课上,学生表演非常投入,他们用向老师要来的纸画了肥肥的鲤鱼,做了长长的胡须,甚至还有象征地位的官帽。台词上也有了一些改变,尽管课文里管家送鱼只是很简洁地交待,学生表演时,却把这种送礼进的推来推去表现出来,很是形象。台下的观众更是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看着学生的表演,我不免有了一些想法:

  1、为什么学生演课本剧总是笑场?

  这篇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剧本这种不同于一般的文体,我想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希望让学生演一演的,在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所以演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教学段。可问题是,学生准备得越充分,就越容易笑场。比如学生做的道具吧,因为能力和材料均有限,所以也就只能是意会一下,形、神皆不备,纸做的胡子,不仅不像,还贴不牢;纸做的官帽,实在是容易破碎,才演到一半,帽子就坏了,从头上直落下来;鹅毛扇本是诸葛亮的“形象代言”,而今只因公仪休是宰相易了主;所演的管家越是死缠烂打地送礼,观众就笑得越厉害——不仅学生笑,连我这个老师也跟着笑个不停。我不知道这样笑场到底好不好?如果只是为了激发兴趣,促进实践,肯定是有好处的,不过演是为了悟,在悟的基础上演,在演的基础上深入体悟。学生的笑是没有入境呢?还是入不能深入体悟呢?还是……反正演到现在为止,不管是什么题材,是怎么样的情感氛围,是否使用道具,总之是一笑到底。

  2、为什么学生的动作非常单一?

  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书上有几处写清了公仪休或者是子明的动作、表情,学生演得非常到位,但对于课本提示之外的动作,学生要么傻站着,要么就是来回走、原地打转。说实在的,动作是很难演的,要我演,我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动作。但那只是我,一个人,为什么几十个学生,个个都是和我一样呢?难道是我这个老师的影响力太大了?不可能吧?思前想后,只有几种可能:a

  学生没有深入理解课文,所以想象不到当时人物能做什么,会做什么;b

  学生理解了课文,但生活中不会观察,所以不知道不同身份的人物会有什么样的表现;c

  学生理解课文,生活中也会观察,但缺乏想象力,所以“演技”平平。d

  怯场,不敢发挥。除此之外,暂时想不到其他。面对这么多种可能,这么多需要靠点滴之功积累培养才能解决的问题,我感觉自己江郎才尽,真是希望有人能给自己支上几招。

  3、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灵活性?)

  演的过程中,由于人物有限,场地有限,时间有限,所以只有一部分同学能充当演员,而这些演员之中,又以平时成绩出众、能力较强的孩子为主,那些平平的孩子,最多只能是当当旁白或者在幕后喊一声“某大夫的管家求见!”至于那些比较后进的学生就只有当观众的份了。于是好的学生更出众,差距越拉越大。怎么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呢?怎么样利用这种趣味性极强的教学形式让后进的学生对语文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怎么让中等的学生通过演的过程体会到字、词、句、段的精妙之处,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呢?长久的思考和实践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收效甚微。

  4、为什么演得活灵活现却在做练习的时候表现出对文章理解肤浅?

  从第十课的《同步探究》(苏教版配套习题)中的练习情况可以发现,很多同学对于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阶段,比如公仪休为什么要拒收礼物,说白了是遵守法纪,公正廉明,但学生在回答时,要么只停留在拒收鱼这件事上,要么就是停留在不收礼物上,至于公正说廉明的为人,只有好的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也引申了,演的时候也有小组涉及到拒收其他礼物,为什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那么表面化呢?是与生活实际脱节?是缺乏生活经验?还是其他原因?很值得探讨,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理清思路。

  5、演课本剧非常耗时,往往放到语文课后,怎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但不影响教学效率?

  演课本剧这种形式的教学是非常耗时的,从学生准备开始到演,至少要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因为你要让他们有分配角色的时间,有准备道具的时间,有配合一遍并进行改进的时间,如此算来,五到十分钟都是非常紧张的。“公演”就更需要时间了,排练得再好,演一遍也需要三分钟的时间吧?还要学生评价演得优劣与否,改进后再演一遍,一来二去,又是十分钟,所以没有个大半节课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像这篇课文,两课时必须教完,初读、识字、理清脉络、认识文体、抄写生字词就已经去掉一节课了,指导朗读、重难点教学没有一节课也要二十分钟吧?哪里还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演呢?如果只是走过场地演演,那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怎么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来促进语文学习,同时又提高效率,我想不仅是我一个老师要思考和研究的事情,更是编写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手握语文教学指挥棒的权威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吧?

  尽管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有许多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但在演的过程中,我还是很享受的,至少孩子们的那股认真劲儿感染了我,他们那孩童的天真了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表演时和道具的照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